二、艰苦奋斗是改革成功的保证

艰苦奋斗的精神不仅是劳动人民的美德,共产党人的光荣传统,而且曾经是我们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和克敌制胜的法宝。现在,党和国家号召全国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这是非常正确和及时的。人们在经过一番历史反思之后,完全有理由要求恢复艰苦奋斗精神的本来面貌,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丰富和发展,以推动改革的顺利进行。

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富有创造才能的民族。中国人民在长期创造物质财富的辛勤劳动过程中,深深感到要达到预期的目标和获得幸福,不是轻而易举的。除了辛勤劳动之外,还应具有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坚韧不拔、奋发向上的品质,形成一种意志坚定、奋发图强的精神和作风,这就是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劳动人民勇于开拓、顽强拼搏、勤奋节俭等优秀品质的集中反映。从历史流传的许多勤奋劳作、吃苦耐劳的传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其精神的闪烁。中国古代的大禹为了治水,10 年不回家,手上指甲都磨光了,不到老年就半身不遂, 因而步履艰难。象为人所熟知的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等,就是人民群众为改造世界而艰苦奋斗的典型写照。无论是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万里长城, 还是连接两大洋的巴拿马运河,以及其它一切人类文明,都是千百万劳动人民艰苦奋斗的辉煌成果和历史见证,劳动人民为此付出了无数的鲜血和生命。

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艰苦奋斗精神,还体现在面对列强、誓死不渝地用生命同来犯之敌进行浴血奋斗上。如 14 世纪东南沿海人

民奋勇抵抗倭寇;17 世纪以来反抗沙俄入侵,保护边疆;19 世纪反抗英法日德等帝国主义侵略,等等。千百年来,正是靠着这种精神,在不断遭受到列强入侵和残酷蹂躏下,亿万劳苦大众仍自强不息,不屈不挠斗争着。整个民族焕发着生机,顽强地抗争、繁衍生息着。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我们中华民族,不但以艰苦奋斗、勤劳智慧著称于世,而且是以酷爱独立自由的精神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艰苦卓绝、复杂残酷和蒙受了巨大牺牲的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立于不败之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发扬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使之成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们党的本色和法宝。1927 年,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在白色恐怖笼罩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及其先锋战士,凭着对共产主义的一片忠诚,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井冈山时期,朱德同志跟战士一块到茅坪去挑粮,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白天挑粮爬山,晚上还要研究作战计划, 大家看了心疼,就把朱德的扁担藏起来,不料他又找来了一根扁担,写上“朱德记”三个字。从此,大家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艰苦奋斗是井冈山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于王明“左” 倾错误路线的影响、革命力量遭到严重损失,根据地几乎失去 100%,革命面临的环境极其危险,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领导我们党和军队,进行了不屈不挠、艰苦卓绝的斗争,粉碎了敌人的一次次“围剿”。长征路上的艰难困苦,在古今中外都是绝无仅有的,但凭着红军战士一往无前、义无反顾的奋斗精神,终于战胜了困难,使中国革命出现了传大的转机。抗日战争时期, 日本侵略军通过大规模的“扫荡”和“三光”政策,妄图毁灭根据地军民的生存条件。国民党反动派则加紧了对解放区军民的经济封锁,使解放区军民的生活陷入困境。在这种险恶的形势下,党领导军民发扬了艰苦奋斗的精神, 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实现了丰衣足食,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物质保证。

新中国成立后,国民党反动派给我们留下的千疮百孔,百废待兴的烂摊子,世界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我们进行经济封锁。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党不畏艰难、不畏强暴,靠着我国人民奋发图强的革命精神,战胜了困难,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确立和巩固了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从 50 年代末起,在以后的若干年经济建设中,我党经受了一次次严峻的考验,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战争年代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拼命精神,社会主义初期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在今天仍然是鼓舞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强大精神力量。纵观中外历史,在社会制度进行根本变革的时期里,人们要有英勇献身的精神,就是在和平时期,人们为了推动历史前进而进行的社会改革,往往要历经艰辛。因为改革意味着对现存生产关系的调整,改革也是对传统观念的挑战,必须排除习惯势力的阻挠;改革还预示着新生事物的诞生,需要有大胆勇敢、百折不挠的探索;改革还要通过耐心细致、深入扎实的工作, 去唤醒人民群众的觉悟。从古到今,有多少仁人志士为改革事业含辛菇苦, 呕心沥血,奔波终生。

当前,在我国大地上正掀起一场波澜壮阔的改革浪潮。这场改革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进行的,不同于历史上的改革。然而,如果有谁以为这场改革是轻而易举,可以不费什么大的力气,就可坐享其成,那是十分不现实的。我们应当看到,这场改革既有其有利条件,也有它独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基础薄弱,困难很多;它地大人多,

发展很不平衡,情况极其复杂;几千年的封建影响根深蒂固,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又不可避免地受到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袭,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干扰;社会主义建设在世界和中国都还是前所未有的,没有足够的经验,也无固定的模式可循,加之中华民族具有不同于其它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必须体现本民族的特色,这就要顽强地探索和勇地开拓。这场改革是一场纵横交叉、浩繁复杂的社会工程,需要经过长期的有步骤分阶段的努力奋斗,不能急躁冒进,也不能犹豫徬徨,需要的是脚踏实地,坚韧不拔, 既要有理论上的巨大勇气,又要在实践中扎实工作,以艰苦创业的精神去解放改革中碰到的难题,不断地开创新局面。

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经过 40 年的发展,应该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整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有了巨大的增长,教育科学文化事业有了相应的发展,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为此,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充分的理由感到自豪。但是, 我们也必须看到,我们毕竟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期阶段,我国生产力水平还很低,商品经济还不发达,科学技术和经济文化状况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属于世界的后列。就人口而言,我国有11 亿多人口,8 亿多在农村,农业生产力水平比较低,而且发展很不平衡, 基本上还用手工工具搞饭吃;就工业发展而言,我国工业化起步晚于发达国家 100 多年,基础薄弱,虽有一部分现代工业,但大量的却落后于现代水平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就科学技术而言,除少量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外,普遍的科技水平不高,在 12 岁以上的人口中,有近四分之一的文盲和半文盲;就地区发展而言,一部分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同广大的不发达地区甚至贫困地区同时存在。虽然我们地大物博,但每个人占有的土地和资源比世界人均占有数量,少得多,例如,我们的耕地面积是 14.3 亿多亩,在世界上占第四位,但人均不到 1.4 亩,而世界人均是 5.5 亩。总而言之,我们的国家发展很快,很有希望,但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差,这就是我们的基本国情。在人口众多而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情况下,要走上富裕、文明的大道, 进行人类历史上的宏伟而又艰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光靠唱高调、说大话,是不行的。要想在经济、科学、技术等领域逐步赶上发达国家,不比人家多花力气,多流汗水,多费心血,也是不可能的,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 “中国搞四个现代化要老老实实地创业。我们穷、底子薄、教育、科学、文化都落后,这就决定了我们要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我们只有靠艰苦奋斗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才能实现我们的宏伟目标。

为了尽快改变我国的经济落后状况,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中央为我们制定了经济发展战略的三步曲。现在,我们已经顺利地迈出了第一步,提前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比 1980 年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到下世纪中叶,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我们国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华民族就能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但也必须看到,对于我们这个经济、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都还相当落后的发展中大国来说,要实现这个伟大的目标,任务是多么艰巨。这个过程,历史上资本主义国家用了二三百年的时间才完成,我们则要在几十年里走完。靠什么? 靠说大话,唱高调,显然实现不了;指望天上掉下一个现代化来,也不可能; 靠资本主义那一套肯定不行。我们必须靠走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依靠

全国人民充分发扬艰苦奋斗、艰苦创业的精神,依靠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一步一个脚印地开拓、奋斗,坚韧不拔地朝着这个宏伟目标前进。大家都知道,国家的建设比破坏要艰难的多,社会财富的积累比挥霍要艰难的多。因为各项事业的发展都只能一步一步地进行,社会财富的增长也只能一点一滴的积累,而且每前进一步、每增加一点财富,都需要付出艰巨的劳动。一个11 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如果不把生活的改善建立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 如果生产发展了不改善人民生活,如果改善生活超出生产发展的限度,也是不对的,我们如果不能贯彻勤俭建国、勤俭办一切事业的方针,如果人民没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付出汗水、心血甚至牺牲的思想准备和实际行动, 一句话,如果不能在全国亿万人民中振奋起艰苦奋斗,艰苦创业的精神,那么,改革和建设事业就不能发展,我们宏伟的奋斗目标就将成为一句空话。

在思想意识领域,这些年,讲排场,摆阔气,一切向钱看的思想在严重泛滥的情况下,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工作作风受到无端攻击和否定。逆流横行,艰苦奋斗的精神首当其冲。艰苦奋斗精神“过时”论一时甚嚣尘上,由于宣传工作上的忽视和宣传口径上的偏颇,致使一些思想糊涂的同志,也庸俗、简单、片面地看艰苦奋斗的精神。这都严重破坏了艰苦奋斗精神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威望,成为今天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的思想障障碍。

近几年来,在某些人那里有一种误解,似乎社会越发达、条件越好,就不需要再艰苦奋斗了。他们把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看成是不需要任何艰苦劳动的社会,认为那时候只要按电钮,什么东西就都有了。持这种观点的人, 艰苦奋斗的思想淡漠了,甚至把这个传家宝抛弃了。在现实生活中,不讲艰苦奋斗、图排场,讲阔气,大手大脚,铺张浪费,追求生活享受,讲究吃喝玩乐的不正之风势必滋长蔓延;加上思想政治工作薄弱,法制不健全,什么违法乱纪和腐败现象都出来了。总之,丢掉艰苦奋斗的传统,就不能不阻碍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败坏我们的党风和社会风气,因此,对于艰苦奋斗,对于中国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将要变成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这种教育都很少,这是我们很大的失误。严重的教训说明,坚持进行艰苦奋斗的教育, 在广大干部群众和青年中恢复和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是多么重要。大家可能看过《焦裕禄》这部影片。焦裕禄同志是三年困难时期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此片十分真实地再现了焦裕禄同志在生命的最后岁月,与兰考人民风雨同舟,患难与共,艰苦创业的情景。亲切感人,催人泪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体现了焦裕禄精神的本质和灵魂。现在论条件论环境,我们的许多地方比兰考好得多,为什么现在这位县委书记的光辉形象成功地搬上银幕之后,在广大干部和群众中间引起了如此强烈的轰动,更勾起人们对他的思念和呼唤?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把他看作是艰苦奋斗的楷模,实践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典范,党的优良传统的化身。

还有人把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同改善人民生活对立起来,认为艰苦奋斗就意味着机械模仿战争年代的做法,过苦日子,于是对此疑虑重重,这完全是一种误解。应该看到,一个时期以来,由于“高消费”论调颇为流行,致使部分群众对物质生活水平要求期望过高,消费欲望过热,引出了一连串的社会、经济问题。为使人民群众正视国情,打消幻想,理解改革,增强对困难的承受能力,同心同德,共渡难关,党中央提出了“要过几年紧日子”的

号召,提倡艰苦奋斗。“过紧日子”,就是艰苦奋斗精神的体现。但是,紧日子不是苦日子,提倡艰苦奋斗不是让人们搞禁欲主义和安贫乐道。提倡艰苦奋斗,过几年紧日子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让人民过更好的日子。这二者之间,也是一种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艰苦奋斗可以促进生产的发展和物质的丰富,使日子越过越好。大家的日子好过了,对艰苦奋斗精神的重要意义就会有更深的理解。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就有了更为广泛和自觉的群众基础。

现在,通过改革开放,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富裕了,难道日子一好过一点就不该再倡导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了吗?这里不想从道理上多说,让我们看一下触目惊心的事实吧!前几年,我们见过花费巨额外汇进口成套设备,任凭风吹雨淋,烂成废铁的报道。短短几年内我们耗资 200 亿元进口高档轿车,而这笔资金足以建成几个大型轿车的生产基地。

1985 年国家就拿出 510 亿元资金支付楼堂馆所等非生产投资,540 亿元支付社会集团消费。据统计,全国大约还有 40%的工业生产能力未很好地发挥作用,一年少创造 4000 亿元产值和 500 亿利税,个人生活中的浪费现象更是不胜枚举,尽管如此,我国还有些人没能解决温饱问题。别说目前我们国家还很穷,就是富裕了我们也这样浪费不起。总之,艰苦奋斗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丢掉了它,就等于丢掉了我们党的本色,丢掉了我们的民族之“魂”, 丢掉了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