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贫寒之家

在子牙河的北岸,一片白茫茫的盐碱地上,坐落着一处回民居住的村子, 名叫东辛庄。1902 年农历大年初三的清晨,早已冰封的子牙河,又铺上了两尺多厚的大雪。就在这一天,马本斋出生了。当马本斋的父亲马永长从妻子手中接过婴儿,心中有说不出的高兴。他请阿訇给他的二儿子取了个吉利的回回名,叫优素福,学名叫马守清,即马本斋。

马本斋出生以后,清王朝已日薄西山,奄奄一息。在子牙河两岸,到处都可以听到反清的呼声。马本斋 10 岁那年,中国最后一个皇帝(宣统),终于被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拉下了马。但是这一重大的变革,能给人民带来多少好处呢?

1912 年深秋的一天拂晓,马本斋的母亲把小本斋叫醒,手提一个破土瓦罐,带着小本斋到子牙河那片盐碱地去扫碱土熬盐。盐碱地那稀稀拉拉的干枯得低了头的野草在晨风中摇曳,黄土坡上的尘土被吹得直打转转,村中不时传来清真寺掌教的呼喊声,使东辛庄显得更加凄凉。母亲在前面把那些含有盐质的硝土扫成一堆,小本斋就把他装进瓦罐里。他的动作利索,耐心肯干,不大一会儿,盐土就装满了一罐。母亲回过头来,看见小本斋满脸都是尘土,心疼地说:“孩子,你以后可以上学去,读了书,识了字,好为咱穷回回争口气。”

“读书?”本斋眨眨那双机灵的眼睛,品味着他那幼小的心灵中从来不曾想过的字眼,疑惑地望着母亲。他认为读书从来就是有钱人的事,咱穷回回根本连想也不敢想。于是,他又问母亲:“娘,读什么书?什么时候去?”

母亲慈祥地对小本斋说:“孩子,你别急,只要一办学堂就让你去读书。你读了书,可以认识很多很多的字,学到很多很多的道理,先生可以给你讲很多很多的故事。”

听到真要让他去读书了,小本斋高兴得几乎跳起来,尤其提起讲故事, 小本斋一双水汪汪的眼睛骨碌碌地转。母亲给哥仨讲过许多故事。“岳母刺字”,“苏武牧羊”,“花木兰从军”,讲了一遍又一遍,孩子们总也听不够。现在听说上了学可以听更多的故事,小本斋那股高兴劲,就甭提啦!他对母亲说:“娘,我长大了要为穷回回争口气!”

小本斋果然有机会上学了。

那是第二年开春时节,子牙河的冰层逐渐溶化,岸边的垂柳慢慢地吐出了嫩芽。进学堂的那一天,母亲给小本斋穿上头天晚上刚补好、并连夜烤干的小夹袄,领着他来到小学校。这学堂原是本庄姓马、姓哈两家财主办的私塾。前清年间,在这里进出的都是有钱人家的子弟。而今天,像马本斋家这样的穷回回也能到这个地方读书,这世道确实有点变了。

小本斋自从上学以来,读书又用功又聪明,先生给他教的书,他看上几遍,就能背出来。学校规定的启蒙读物,什么《三字经》、《千字文》和《弟子规》,他很快就背得滚瓜烂熟。

转眼间三个学年过去了,马本斋也渐渐长大了。他除了读懂背会先生规定的书以外,还读了几段《幼学琼林》和《水浒》、《三国演义》的精采章节。在书林字海中,他开始去探索这人世间的秘密。他慢慢地认识到这样一个道理:朝代虽然变了,但他们念的书还是皇帝钦定的那一套,尽是些替皇

帝和有钱人说话的玩艺儿。时间又过了一年。

小学堂又添了十几名穷回回的子弟。马本斋对这些小弟弟非常关心,经常帮他们复习功课,下课后又带着他们去为穷人家挑水、扫院或收割庄稼。过去,庄上马、哈二姓财主们的子弟,总是欺负穷人家的孩子。现在这些穷孩子也陆续上学了,不知怎的,他们都主动地靠拢马本斋,自发地把马本斋看成是个“头头”。孩子们和马本斋在一起,那些有钱的学生就不敢随便动拳头。马本斋还把从书上看来的故事讲给小弟弟们听,他的话在孩子们面前特别灵。这一点,连学堂先生也是望尘莫及的。有一次期中考试,学堂先生布置低年级默写《增广贤文》中的一段话。这段话中有这样的内容:“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贫穷自在,富贵多忧。不以我为德,反以我为仇⋯⋯” 当先生把试卷收回批阅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问题,在这 20 多份卷子中,绝大多数把原文“贫穷自在,富贵多忧”答成“富贵自在,贫穷多忧”。学堂先生自语道:“这不是偶然的巧合,一定有人作乱。真是岂有此理!”他明查暗访,最后查实是马本斋所为,是他在辅导同学时,要他们改过来的。他决定开除马本斋。

这件事很快被学生告诉了本斋的父母。本斋的母亲一声不吭,拔腿就往学校跑。小本斋一看母亲来了,立即跑上去,扑在娘的怀里。小本斋的母亲对先生说:“先生,看来我儿子这书没有白念。他读了四年书,真正认识了‘贫穷’与‘富贵’四个字。我这为娘的心愿也就达到了。当初,孩子是我领进来的;如今,你们既然不喜欢他,我还可以把他领回去。”母亲把小本斋的手一拉说:“走,这书咱不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