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灭吴之战实现局部统一

晋灭吴之战,是统一全国的战争,也是强者消灭弱者的一场战争。晋国具有各方面的优势,但主政的司马炎仍经过长期准备,精心策划,严密部署。

弱小的吴国面对强敌,反而轻敌大意,毫无有效全面的防备措施,结果一败涂地。司马炎的六路大军势如破竹,逼降吴主孙皓,一举灭吴国,实现了天下统一。

司马昭灭蜀后,司马氏势力进一步加强,曹魏政权落入司马昭父子之手。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嗣相国、晋王位,继掌魏国朝政。

265年,司马炎废魏元帝曹奂,自登皇位,是为晋武帝,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改元泰始,都洛阳。这样,魏灭蜀、晋代魏,变三国鼎立为晋与吴的南北对峙。

从269年起,晋武帝就筹划剿灭吴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在政治上,晋武帝厚待刘禅及诸葛亮等人的子孙,以巩固其在巴蜀的统治,解除后顾之忧。同时,对吴国实行分化瓦解政策,以动摇其军心民心。改善内政,屯田积谷,安定边防。

在军事上,晋武帝优选将帅,调整部署,以尚书左仆射羊祜都督荆州诸军事,镇襄阳;征东大将军卫瓘都督青州诸军事,镇临淄;镇东大将军、东莞王司马伷都督徐州诸军事,镇下邳;依羊祜之建议,任王濬为益州刺史,随后又加封龙骧将军,都督益、梁州诸军事,命其在巴蜀大量建造战船,训练水军。

晋军所建造的大型战船,可装载2000余人,上构木城,筑起楼橹,四面开门,船上可骑马驰骋。后命其加快造船进度。如原来王濬在巴蜀只奉令以五六百屯田兵造船,后来又增加各郡士兵10000人,一年就完成了造船任务,使水军的舟楫之盛,自古未有,为实现水陆并进灭吴,提供了重要的军事力量。

276年,晋灭吴的准备基本完成。征南大将军羊祜奏请伐吴,指出伐吴的条件已经成熟。应不失时机地向东吴进军,并根据“因顺流之势,水陆并进”的战略方针,提出了灭吴的部署。

其要点是:针对吴军部署上东强西弱的情况,确定在徐州、扬州方向实行牵制,首先集中水陆主力夺取夏口以西地区,然后顺江而下,集中全力合击吴都建业。

这一方针的好处是:水陆并进,多路齐发,可以充分发挥水陆军的优势,从薄弱而又重要的长江上中游横切纵割,一举粉碎吴军的整个防御体系,从而达到速战速决的目的。

晋武帝接受了羊祜的建议,但由于西北鲜卑族首领起兵反晋,后方不稳,加之太尉贾充等的反对,使伐吴战争拖延了下来。278年,羊祜死,晋武帝以杜预继任征南大将军,总理诸项军事。

孙吴方面,面对晋军进攻的严重威胁。一些大臣深感忧虑,认为吴国虽有长江天险,但不可久恃,因此向孙皓建议,加强内部的安定和经济实力;同时为防晋军从上游顺流而下,加强建平沿江防务。但这些有重要战略价值的建议,都没有被吴主孙皓采纳。

孙皓认为,晋无力攻吴,且吴有长江天险,难以攻破。因此他不修内政,暴虐如故。在军事上不重军备,放松长江上游的防务,当然更谈不上通盘的战略考虑和进行全面的防御准备了。

279年,晋武帝采用羊祜生前拟制的计划,发兵20万人,分六路进攻吴国:镇军将军、琅琊王司马伷自下邳向涂中方向进军;安东将军王浑自扬州向江西出横江渡口进军;建威将军王戎自豫州向武昌方向进军;平南将军胡奋自荆州向夏口方向进军;征南大将军杜预自襄阳向江陵方向进军,尔后南下长江、湘水以南,直抵京广;龙骧将军王濬,广武将军、巴东监军唐彬自巴蜀顺江东下,直趋建业。

晋武帝以太尉贾充为大都督,冠军将军杨济为副,率中军驻襄阳,节度诸军;中书令张华为度支尚书,总筹粮运。

280年,安东将军王浑所统率的10多万大军向横江方向进军,派出参军陈慎等率部分兵力攻击寻阳;派殄吴将军李纯率军向高望城进攻吴军俞恭部。李纯于当月占领了高望城,击破俞恭军,推进至横江以东,夺占了渡江的有利渡场。与此同时,参军陈慎军攻取了阳濑乡,大败吴牙门将孔忠等。吴厉武将军陈代、平虏将军朱明等率部众降于晋军。

吴主孙皓得知晋王浑率大军南下,即命丞相张悌统率丹阳太守沈莹、护军孙震、副军师诸葛靓率兵30000人,渡江迎战,以阻止晋军渡江。张悌军行至牛渚,沈莹向其建议,应集中兵力于采石,等待晋军前来决战,若能打败晋军,即可阻止晋军渡江,还可西上夺回失地。如若渡过江去与晋军决战,不幸失败,大势必将去矣。

但张悌却认为吴国即将灭亡,人人早已看清,晋兵一至,众人心中必然恐惧,难以再整军出战。趁着如今晋大军未到,渡江与其决战,或许还有希望获胜。于是,张悌决心率军渡江迎击晋军。

280年,张悌军渡江后,于杨荷正遇王浑部将城阳都尉张乔率7000兵马赶到,张悌军随即将张乔军包围。

张乔兵微势弱,便闭寨请降。副军师诸葛靓认为:张乔是以假投降行缓兵之计,拖延时日,等待后援,我应急速进兵予以歼灭。

但张悌却主张放过他们,因为强敌在前,不可因小敌而出战。于是接受张乔投降后,率兵继续前进,随即与王浑主力部队之司马孙畴和扬州刺史周浚军列阵相对。

吴将孙莹首先率领5000精兵向晋军攻击,3次冲击均未奏效,被晋军斩首二将,不得不退兵。晋军则乘吴军退兵混乱之机,以将军薛胜、蒋班率军追杀,吴军大败。此时,伪降的张乔军又从背后杀来,吴军溃败而逃。

副军师诸葛靓见大势已去,收集败兵数百逃回江南。张悌不肯逃走,与沈莹、孙震力战而死。吴军30000多人部分被斩,余皆逃散,晋军遂胜利推进至江边。

琅琊王司马伷所率的一路大军,自出兵以来,迅速进至涂中后,令琅琊相刘弘率兵进抵长江,与建业隔江相峙,以牵制吴军。同时,派长史王恒率诸军渡过长江,直攻建业。王恒军进展顺利,一一击破吴沿江守军,歼灭吴军五六万人,俘获吴国都督蔡机。

龙骧将军王濬军在长江上中游获胜之后,便挥军顺流而下,3月到达牛渚。当进至距建业西南50里时,吴主孙皓才派遣游击将军张象率水军10000人前往迎击。但吴军此时已成惊弓之鸟,张象的部队一望见晋军的旌旗便不战而降。王濬的兵甲布满长江,旌旗映亮天空,声势十分盛大,继续向前推进。

原先吴主派往交趾征讨郭马的将军陶浚,行至武昌时,听到晋军大举进攻的消息,便停止去交趾,返回了建业。吴主孙皓便授其符节,命其率军20000人,迎击晋军。结果,20000军队出兵前夜便逃散一空。

此时,王濬、王浑和司马伷等各路大军已逼近吴国京师建业所处长江段的北岸,吴国司徒何值、建威将军孙宴等交出印信符节,前往王浑军前投降。

吴主孙皓见自己内部已分崩离析,便采用光禄勋薛莹、中书令胡冲等人的计策,分别派遣使者送信给王濬、司马伷、王浑处,请求降服,企图挑唆3人互相争功,引起晋军的内部分裂。

但按晋武帝原先的规定,这时的王濬晋军应由王浑节度,而王浑屯兵不进,又以共同议事的名义,也要王濬停止进军。但王濬不顾王浑阻拦,统率水陆80000之众,方舟百里,进入建业。孙皓面缚出降。

至此,晋军连克东吴4州43郡,降服吴军23万,东吴政权宣告灭亡,三国长期分裂的局面也随之结束。

胜利消息传来,晋武帝执杯流涕说:“此羊太傅之功也,惜其不亲见之耳!”

未参与战事的骠骑将军孙秀退朝时,向南而哭说:“昔讨逆壮年,以一校尉创立基业;今孙皓举江南而弃之!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晋灭吴之战是我国战争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突破长江天堑的进攻战。此役创造了水陆俱进、多路并发、顺流直下的大江河进攻方略,为后世用兵于长江提供了借鉴。

在当时的情况下,千里长江天堑是难以克服的障碍,何况吴国以舟楫为舆马,水军向来强大。针对这种情况,晋武帝编练了一支强大的水军。这支水军从巴蜀起航,沿江东下,破铁锁,除铁锥,斩关夺隘,所向披靡,只用40多天就驶抵建业。然后又不失时机地配合步兵发起总攻,终于迫使吴主孙皓投降,灭亡了吴国。

吴国地跨大江南北,战乱较少,有相当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军队总人数为23万,尤以水军为强,有舟船5000余艘。而吴国国君孙皓却不修缮内政,暴虐荒淫,导致民穷财竭,上下离心;孙皓又自恃水军强大,凭借长江天险,戒备松散;吴军士气的低落由来已久,这是其政治极端腐败、人心丧尽的必然结果。这些因素对晋灭吴无疑是十分有利的。

晋武帝司马炎,在灭亡了蜀汉,经过长期的战争准备之后,终于以六路大军,水陆并进,直捣东吴京师建业,一举灭亡了东吴政权,使我国自东汉末年开始长达90年的战乱和三国鼎立纷争的局面宣告平定,我国又重新统一于一代新的封建王朝治理之下。统一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当时社会前进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旁注]

刘禅(207年~271年),即蜀汉后主,字公嗣,又字升之,小名阿斗。刘备之子,母亲是昭烈皇后甘氏。三国时期蜀汉第二位皇帝。263年蜀汉被曹魏所灭,刘禅投降曹魏,被封为安乐公,后在洛阳去世。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号卧龙或伏龙。生于三国时期的琅琊阳都,即今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后来东晋政权推崇诸葛亮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是后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

魏元帝曹奂 本名曹璜,字景明,魏武帝曹操之孙,燕王曹宇之子。三国时曹魏最后一代皇帝,260年至265年在位。265年,曹奂被废为陈留王,谥号为“元皇帝”。

羊祜 字叔子,泰山南城,今山东费县西南人。西晋开国元勋。晋代魏后司马炎有吞吴之心,乃命羊祜坐镇襄阳,都督荆州诸军事。在之后的10年里,羊祜呕心沥血,为做好了伐吴的军事和物质准备。临终前举荐杜预自代。

司马伷 司马懿第五子。生性纯良,年轻时就有才能和名气,在魏仕官至征虏将军,西晋代魏后被封为东莞郡王,入朝为尚书右仆射、抚军将军,又外放为镇东大将军,累迁至散骑常侍,进封东武乡侯。

王濬《宋书》作王璿,字士治,小字阿童,弘农湖,今河南灵宝西人。西晋时期著名将领,曾指挥灭吴的战役。谥为“武侯”。

建业 今指南京。历史上是三国之一的吴,南北朝时期南朝的宋、齐、梁、陈,五代十国之一的吴,这几个政权都在建业建立都城。汉末三国鼎立之初,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9月即迁都于此,称作建业,为南京建都之始。

杜预 字元凯。生于西晋时京兆杜陵,即今陕西西安东南。西晋时期著名的学者、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博学多通,人才罕有,被时人誉为“杜武库”。他制作的连击碓,为谷物加工做出了重要贡献。

交趾 又名交阯,我国古代地名,位于今越南。汉武帝灭南越国,并在今越南北部地方设立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实施直接的行政管理;后来在全国设立十三刺史部时,将包括交趾在内的七个郡分为交趾刺史部,后世称为交州。

孙皓 字元宗一名彭祖,字皓宗。三国时期吴国末代皇帝。在位初期虽施行过明政,但不久即沉溺酒色,专于杀戮,变得昏庸暴虐。280年,吴国被西晋所灭,孙皓投降西晋,被封为归命侯。

司马昭(211年~265年),字子上,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司马昭继承父兄的权力,弑魏帝曹髦,彻底控制了曹魏政权。其子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昭为“文皇帝”。

[阅读链接]

荆州刺史羊祜有一次回都城洛阳,野王县令郭奕到县界去见他,见了后叹道:“羊祜怎么能不如我郭奕?”

第二次去看他,回来后叹道:“羊祜远远超出一般人!”

羊祜走时,郭奕恋恋不舍,一整天啥事都不干,专门送羊祜,一送就送出了几百里路,结果因为离开了县界耽误了公事而被罢了官。但他毫不在意,又叹道:“羊祜怎么能不如颜回呢!”

郭奕痴迷于羊祜的人格魅力,他因此获得了很多学习机会,使自身的人格魅力也有了很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