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牧野之战起兵伐商

牧野之战史称“武王克殷”、“武王伐纣”。为了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周王做了充分的准备,一是大力发展西周经济,从而保证了灭商的经济基础;二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反商力量,组成了反商统一阵营;三是正确把握住了战略决战的时机。

牧野之战前后所体现的谋略,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商汤所建立的商王朝,历经初兴、中衰、复振、全盛、衰弱诸阶段后,到了商纣王帝辛即位时期,已步入了全面危机的深渊。

在商纣王的统治下,殷商王朝政治腐败,刑罚酷虐;连年对外用兵,民众负担沉重,痛苦不堪;贵族内部也矛盾重重,分崩离析,从而导致了整个社会动荡不安,出现了极为混乱的局面。

与日薄西山、奄奄一息的商王朝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商的西方属国周的势力正如日当中、蒸蒸日上。周部落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大约在商初,其实力逐渐加强。

到了周文王姬昌即位后,任用熟悉商朝内部情况的贤士姜尚,励精图治,发展生产,造成了清明的政治局面,为伐纣灭商的宏伟大业做好了准备。

在修明内政的同时,周文王向商纣发起了积极的政治和外交攻势。他请求商纣“去炮烙之刑”,从而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同时也最大限度地孤立商纣王。

他颁布搜索逃亡奴隶的法令,保护奴隶主们的既得利益。他公平地处理了虞、芮两国的领土纠纷。通过这些措施,周文王扩大了政治影响,瓦解了商朝的附庸。

在各方面准备工作基本就绪之后,周文王在姜尚的辅佐下,制定了正确的伐纣军事战略方针。其第一个步骤,就是翦商羽翼,对商都朝歌形成战略包围态势。

为此,周文王首先向西北和西南用兵,相继征服犬戎、密须等方国,消除了后顾之忧。接着,又组织军事力量向东发展,东渡黄河,先后翦灭黎、崇等商室的重要属国,打开了进攻商都朝歌的通路。

至此,周已处于“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有利态势,伐纣灭商只不过是一个时间问题了。

周文王在完成翦商大业前夕逝世,其子姬发继位,是为周武王。周武王即位后,继承乃父遗志,遵循既定的战略方针,并加紧予以落实。

公元前1048年,周武王出兵崤函,到中原与其他诸侯国会盟。会盟的地点在黄河北岸的一个渡口,后来因此被称为孟津,即今河南孟县。

《史记》中说“不期而会孟津者八百诸侯”,其实不是什么“不期而会”,而是事先早有联络,关中和江汉间的许多方国都有参与了孟津大会。

在“孟津观兵”的过程中,周武王还自导自演了不少好戏。他出兵时,将周文王的灵位摆在中军的战车上,自称“太子发”,说是奉周文王遗志以伐,不敢自主。

在到达孟津后,周军与诸侯进行了联合军事演习,据说其间祥瑞屡出:在渡黄河时,有白鱼跃入周武王舟中,据说象征商军落入周武王之手;旋即又有一道火焰化为赤鸟,飞到周武王的营帐上鸣叫,据说又象征周德的昌盛。

就在周兵与诸侯会盟孟津的一年后,商朝发生了激烈的内乱。商纣王杀了伯父比干,囚禁了另一个伯父箕子,另一些被牵连的贵族如微子等则审时度势,投奔了周国。

周武王从来奔的殷商贵族那里得到了不少朝歌的机密情报。商纣王的昏聩无道,进一步促成了周武王发兵的契机。周武王见时机已经成熟,决定出兵伐商,同时通知去年在孟津会盟的诸侯一起出兵。

按照当时姜尚制订的伐商战略计划:趁商朝主力军滞留东南之际,精锐部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深入王畿,击溃朝歌守军,一举攻陷商都,占领商朝的政治中心,瓦解商政权,让残余的商人及其附属方国的势力群龙无首,然后各个击破。

按照这一计划,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亲率战车300乘,精锐武士3000人,以及步兵数万人,出兵东征。周国无疑已经倾巢出动。

周军渡过黄河到前年会盟的孟津与友军会师。第一批赶到的,有庸、羌、濮等8个方国,不少方国的国君亲自赶来,总兵力达到45000人左右。

从孟津到朝歌,是商王经常巡猎的区域,道路状况良好,因而此后几天,联军能够以每天近30千米的速度急行军,比平常的速度要快一倍。

联军赶到朝歌城外的牧野。这里是通向朝歌的要道,同时也是商朝戍卫部队的驻扎地。联军没有贸然进攻,而是停下来开始布阵。从关中出发到兵临朝歌,总共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当时的条件而言,这一速度可说是惊人的。

联军布阵未完就下了雨,后来冒雨完成了布阵。第二天拂晓,周武王在众军面前进行誓师,即《牧誓》。武王慷慨激昂地说:“俗话说,母鸡司晨,是家中的不幸。现在纣王只听信妇人之言,连祖宗的祭祀也废弃了。他不任用自己的王族兄弟,却让逃亡的奴隶担任要职,让他们去危害贵族,扰乱商国。今天,我姬发是执行上天的惩罚……战士们,努力呀!”

顿时,周军将士们士气大振,欢声雷动,响彻云霄。

周武王又郑重宣布了作战中的行动要求和军事纪律:每前进六步七步,就要停止取齐,以保持队形;每击刺四五次或六七次,也要停止取齐,以稳住阵脚。严申不准杀害降者,以瓦解商军。

朝歌方面,商纣王早就听说周人从孟津退兵的消息,这更增强了他对天命在己的信心。可是没有想到,对方竟然这么快就卷土重来,而且迅速兵临城下。

此时,商军主力还远在东南地区,无法立即调回。当时朝歌城内尚有大量奴隶和战俘,于是,商纣王迅速把他们武装起来,亲率少量禁卫军押送,奔赴前方战场。

联军的战鼓震天般擂了起来,战斗开始了。周军的战术是先由姜尚率数百名精兵上前挑战,震慑商军并冲乱其阵脚,然后周武王亲率主力跟进冲杀,将对方的阵形彻底打乱。

广阔平坦的牧野大地上,数十辆在朝阳下熠熠生辉的战车组成小小的一字阵形,快速逼近商军阵线。商军前排的弓弩手开始放箭,几匹战马悲嘶着倒在血泊中,几辆战车歪到了一边。

但大部分的战车仍不为所动,如飞鹰扑击一般,冲向商军的旗帜之林中。霎时间,出现了多米诺骨牌效应,商军10余万人如同潮水一般退去,身后是大举追击的联军车阵。

这一天夕阳西下的时候,商纣王狼狈万分地逃回了鹿台。周人的军队从四面八方涌来,把鹿台团团围住。

商纣王知道,这是他最后的时刻了。他要做得尽量符合王者的尊严。他穿上了缀满玉石的宝衣,在身边堆满了祭祀用的燔柴,然后用火把点着了身边的柴草。

大战结束的第二天,周武王在将帅们的簇拥下,在商宫中举行了盛大的“受命”的仪式,表示伐商成功。

[旁注]

商纣王帝辛 名受,后世人称殷商纣王。为帝乙少子,其母为正后。后世对他评价褒贬不一,更多的人称他为“暴君”,“炮烙”之刑就是一个例证。因其荒淫无道,听信谗言,后被姬昌所灭。

姜尚(公元前1156~公元前1017年),字子牙,俗称姜太公。曾先后辅佐了6六位周王。西周初年,被姬昌封为“太师”,尊为“师尚父”。后辅佐周武王灭商。因功封于齐,成为周代齐国的始祖。他是我国历史上最享盛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

朝歌 古地名,位于河南省北部鹤壁的淇县。殷商末期纣王在此建行都,改称朝歌。周灭商后,三分其地。朝歌北边是邶,东边是鄘,南边是卫。封康叔建立卫国,都于此403年。汉代置朝歌县,元代置淇州,明代改为淇县。

关中 关中之名始于战国时期,因为西有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故取意四关之中。四方的关隘,再加上陕北高原和秦岭两道天然屏障,关中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微子 子姓,名启,世称微子、微子启。微子是商王帝乙的长子,商纣王的庶兄。宋国开国远祖,第一代国君。死后葬于宋国故地山东微山岛。今河南商丘市睢阳区,建有微子祠。

牧野 古地名。著名的“牧野之战”发生地。在今新乡市北部,包括新乡市所辖凤泉区、卫辉、获嘉等地。牧野原非专有名词,这里是相对于殷都朝歌而言的。从朝歌城由内向外,分别称作城、郭、郊、牧和野。

禁卫军 商周天子的禁卫军名为“虎贲”,诸侯的禁卫军名为“旅贲”。据《周礼·夏官·虎贲氏》,王在出行时,虎贲在前后警卫;王休止时,虎贲宿卫王的行宫。此外,虎贲还可以跟随士大夫出使四方,或在道路不通时奉征令之书向四方传达。

鹿台 商纣王所建的宫苑建筑,是殷纣积财处。地点应在淇县城西太行山东麓。史书记载:“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纣建鹿台七年而就,工程之大不言而喻。

周文王姬昌(公元前1152~公元前1056年),黄帝的后裔。商纣王统治时,他被封为西伯,亦称伯昌。他治理岐山50年,使岐山的政治和经济得到了极大发展。其子姬发得天下后,追尊他为“周文王”。孔子称周文王为“三代之英”。

姬发 姓姬名发,周文王的次子。谥号“武”。西周时代青铜器铭文常称其为“斌王”。史称“周武王”。他继承父亲遗志,灭掉商朝,夺取全国政权,建立了西周王朝,表现出卓越的军事和政治才能,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

[阅读链接]

周武王做事谨慎。当年他伐纣前,有人对他说:“纣王无道,百姓都在发牢骚,我们是否要讨伐?”

周武王说:“再等等”。后来又有人对周武王说:“纣王无道,百姓不再发牢骚,而是破口大骂,是否应该讨伐?”

周武王说:“再等等。”

后来又有人对周武王禀报说:“商朝百姓都不再说话了,百姓路上见面都低头而过,面带恐惧。”

周武王说:“现在可以了。”

于是,起兵伐商,并于牧野一战将商军打败,迫使商纣王自焚于鹿台,最终商亡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