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催生大秦帝国
长平之战是秦、赵之间的一次战略决战。在战争中,秦军贯彻正确的战略指导,采用灵活多变的战术,一举歼灭赵军主力,开创了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围歼战先例。
战后的山东诸侯国均不再有对抗秦军的实力。此战对我国历史走向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催生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集权的大秦帝国。
秦国自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以来,制定正确的兼并战略:奖励耕战,富国强兵,国势如日中天;连横破纵,远交近攻,外交连连得手;旌旗麾指,铁骑驰骋,军事胜利捷报频传。
在100余年中,强秦蚕食缓进,重创急攻,破三晋,败强楚,弱东齐,构成了对山东六国的战略进攻态势。
在秦国的咄咄兵锋面前,韩、魏屈意奉承,南楚自顾不暇,东齐力有不逮,北燕无足轻重。只有赵国,自公元前302年赵武灵王进行“胡服骑射”军事改革以来,国势较盛,军力较强,对外战争胜多负少,且拥有廉颇、赵奢、李牧等一批能征惯战的将领,尚可与强秦进行一番周旋。
秦国要完成统一六国的伟业,一定得拔去赵国这颗钉子。自然,赵国也不是好惹的,岂甘心束手就擒。两国之间的战略决战势所难免。
秦昭王根据丞相范雎“远交近攻”的战略构想,从公元前268年起,先后出兵攻占了魏国的怀和邢丘重地,迫使魏国亲附于己。接着又大举攻韩,先后攻取了陉、高平和少曲等地。又于公元前261年攻克野王,将韩国拦腰截为两段。
消息传来,韩国朝廷上下一片惊恐,赶忙遣使入秦,以献上党郡向秦求和。然而,韩国的上党太守冯亭却不愿献地入秦,而是做出了献上党之地于赵的选择。他的用意当然清楚:转移秦军锋芒,促成赵、韩携手,联合抵御秦国。
赵王目光短浅,在不计后果的情况下,接受平原君赵胜的建议,贪利受地,将上党郡并入自己的版图。赵国的这一举动,无异于虎口夺食,引起秦国的极大不满,秦、赵之间的矛盾因此而全面激化了。
范雎遂建议秦王乘机出兵攻赵。秦王便于公元前261年命令秦军一部进攻韩国缑氏,直趋荥阳,威慑韩国。同时命令左庶长王龁率领大军扑向赵国,攻打上党。上党赵军兵力不敌,退守长平。
赵王闻报秦军长驱东进,得地的喜悦早去了一半。只好兴师应战,派遣大将廉颇率赵军主力开往长平,企图重新占据上党。
廉颇抵达长平后,即向秦军发起攻击。遗憾的是,秦强赵弱,赵军数战不利,损失较大。
廉颇及时改变了战略方针,转取守势,依托有利地形,筑垒固守,以逸待劳,疲惫秦军。他依次设置了空仓岭防线、丹河防线和百里石长城防线。廉颇的这一招很是奏效,秦军的速决势头被抑制了,两军在长平一带相持不决。
面对廉颇的消耗战术,秦昭襄王开始调整策略:一方面,他借赵国使者郑朱到秦国议和的机会,故意殷勤招待郑朱,向各国制造秦、赵和解的假象,使赵国在外交上丧失了与各国“合纵”的机会,陷于被动和孤立。
另一方面,他采用离间计,派人携带财宝前赴赵都邯郸收买赵王的左右权臣,挑拨离间赵王与廉颇的关系。四处散布流言:廉颇不足畏惧,他固守防御,是出于投降秦军的目的,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为将。终于借赵王之手,把廉颇从赵军主帅的位置上拉了下来;并使赵王不顾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反对谏阻,任命赵括为赵军主帅。
赵括是一个缺乏实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的庸人。他上任后,改变了廉颇的战略防御方针,积极筹划战略进攻,企图一举而胜,夺回上党。
秦昭襄王在搞乱赵国的同时,也及时调整自己的军事部署:立即增加军队,征调骁勇善战的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统率秦军。为了避免引起赵军的注意,他下令军中严守这一机密:“有敢泄武安君为将者斩。”
这个白起,可不是寻常人物。他是战国时期最杰出的军事将领,久经沙场,曾大战伊阙,斩杀韩、魏联军24万;南破楚国,入鄢、郢,焚夷陵,打得楚人丧魂落魄。只会背吟几句兵书的赵括哪里是他的对手。
白起到任后,针对赵括没有实战经验、求胜心切、鲁莽轻敌等弱点,采取了诱敌入伏、分割包围而后予以聚歼的正确作战方针,对兵力作了周密细致的部署,造成了以石击卵的强大态势。
白起的具体作战部署是:首先,以原先的第一线部队为诱敌部队,等待赵军出击后,即向预设主阵地方面撤退,诱敌深入。
其次,巧妙利用主阵地构筑起袋形阵地,以主力守卫营垒,抵挡阻遏赵军的攻势,并组织一支轻装锐勇的突击部队,待赵军被围后,主动出击,消耗赵军的有生力量。
其三,动用奇兵25000人埋伏在主阵地两边侧翼,待赵军出击后,及时穿插到赵军的后方,切断赵军的退路,协同主阵地上的秦军主力,完成对出击赵军的包围。
其四,用5000精锐骑兵插入渗透到赵军营垒的中间,牵制和监视营垒中的剩余赵军。
战局的发展果然按着白起所预定的方向进行。公元前260年,对秦军动态茫然无知的赵括统率赵军主力向秦军发起了大规模的出击。
两军稍事交锋,秦军的诱敌部队即佯败后撤。鲁莽的赵括不问虚实,立即率军实施追击。当赵军前进到秦军的预设主阵地后,即遭到了秦军主力的坚强抵抗,赵军攻势受挫。
赵括欲退兵,但为时已晚,预先埋伏于主阵地两翼的秦奇兵迅速出击,及时穿插到赵军进攻部队的侧后,迅速截断了出击赵军之间的联系,构成了对出击赵军的包围。另外的秦军精骑也迅速地插到了赵军的营垒之间,牵制、监视留守营垒的那部分赵军,并切断赵军的所有粮道。
与此同时,白起又下令突击部队不断出击被围困的赵军。赵军数战不利,情况十分危急,被迫就地构筑营垒,转攻为守,等待救援。
秦昭王听到赵军已被包围的消息,便亲赴河内,把当地15岁以上的男丁全部编组成军,增援长平战场。这支部队开进到长平以北的今丹朱岭及其以东一带高地,进一步断绝了赵国的援军和后勤补给,从而确保了白起彻底地歼灭被围的赵军。
这时,赵军断粮已达46天,军心动摇,死亡的阴影笼罩着整支部队,局势非常危急。赵括组织了四支突围部队,轮番冲击秦军阵地,希望能打开一条血路突围,但都未能奏效。
绝望之中,赵括孤注一掷,亲率赵军精锐部队强行突围,结果仍遭惨败,最后连他本人也葬身于秦军的箭镞之下。
赵军失去主将,斗志全无,遂不复再作抵抗,40余万饥疲之师全部向秦军解甲投降。秦军终于取得了空前激烈残酷的长平之战的彻底胜利。
在长平之战中,秦军前后共歼赵军45万人,从根本上削弱了当时关东六国中最为强劲的对手赵国,也给其他关东诸侯国以极大的震慑。
这场战争由于秦取得全胜,由其统一的形势已成不可逆转,从此急转直下,从而令秦国国力大幅度超越于同时代各国,极大地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
[旁注]
秦孝公(公元前381~公元前338年),嬴姓,名渠梁。战国时秦国国君。谥“孝”。在位期间,对内重用商鞅实行变法,奖励耕战,建立县制行政,开阡陌,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不断增进农业生产;对外合纵连横。自此国力日强,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范雎 字叔。战国时魏人,著名政治家、军事谋略家。他同商鞅、张仪、李斯先后任秦国丞相,对秦的强大和统一天下起了重大作用。
上党郡 主要指今天的长治市。春秋属晋,及至战国,韩、赵、魏三家分晋,上党地区亦被三家瓜分。因此,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国都在上党地区占有部分土地,这一地区遂成为三国对峙的前沿,其战略地位也随之加强。
廉颇 山西太原人。战国末期赵国的名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廉颇对国家赤胆忠心,不畏生死,对个人宽宏大度,心地纯净,以至于被后人誉为“德圣”、“武神”、“国栋”。
蔺相如 今山西柳林孟门人,一说山西古县蔺子坪人。战国时赵国上卿,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家臣,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生平最重要的事迹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与“负荆请罪”这3个事件。
秦昭襄王(公元前325~公元前251年),姓嬴,名则,一名稷,是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之弟。在位时继续扩张,长平之战就是,其在位晚期发生的。秦昭王任用魏冉、范雎、白起等名臣,治军备战,富国强兵,使秦国奠定了将来一统天下的基础。
白起 楚白公胜之后,故又称公孙起。生于战国时的郿,即今陕西省眉县常兴镇白家村。战国时期秦国兵家奇才,赫赫战神。我国历史上自孙武和吴起之后又一个杰出的军事家和统帅。
河内 春秋战国时期,以黄河以北为河内,黄河以南为河外。古代泛指黄河以北的地区,约相当于今豫北地区。河内本卫地,卫迁楚丘后属晋,战国时河内地属魏。地约在今河南省汲县。
关东六国 韩、赵、魏、燕、齐、楚六国都位于函谷关以东,只有秦国位于函谷关以西。人们在习惯上把韩赵等6个国家称为“关东六国”或“山东六国”。李斯在游说秦王政时,曾把关东六国比作是秦的郡县。这说明了战国末期,关东六国都已走上衰落的道路。
商鞅 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又称卫鞅、公孙鞅。卫国人。战国时代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商鞅通过变法改革将秦国改造成富裕强大之国,史称商鞅变法。
赵武灵王(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95年),姓赵名雍,战国中后期赵国君主,谥号“武灵王。在位时推行的“胡服骑射”政策,赵国因而得以强盛。又灭中山国,败林胡、楼烦二族,辟云中、雁门、代三郡,并修筑了“赵长城”。
[阅读链接]
长平之战的第二年,秦昭襄王想让白起接替王陵继续攻打赵国。白起建议说:“赵国并不是好打的,而且诸侯的援兵也快到了,秦军已死伤者过半,国内空虚,不可久战,建议撤军。”
秦王再三下令,但白起始终不肯前往,后来干脆称病不出。秦昭襄王于是派其他将领替换王陵,但最终损失很大,也未能攻破邯郸。
后来,秦昭襄王恼怒命人将白起遣送远方,不得留在咸阳城内,并赐了一把剑给白起,令其自刎。白起之死,只能说是历史给他的一个了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