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收复台湾之战

郑成功收复台湾之战,是明末清初郑成功收复被荷兰殖民主义者侵占台湾的战争。

郑成功是明末清初军事家,民族英雄。他收复台湾的军事斗争,是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成功尝试。

此战驱逐了荷兰殖民者,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捍卫了中国主权和领土的完整统一,具有极其重大的历史意义。

台湾是我国领土,位于我国东南的海中,在台湾海峡的另一侧,南接东山、海南、南海诸岛,北连马祖、大陈、舟山群岛,被称为七省之藩篱,东南之锁钥,战略位置极为重要。

早在东吴王时期,吴王孙权便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甲士万余,航海到达台湾。元代在澎湖设巡检司,管理台湾与澎湖列岛。

17世纪上半叶,荷兰殖民主义者大规模侵掠亚洲,数度入侵台湾。郑成功便考虑收复台湾,准备渡海东征台湾。

郑成功要收复台湾,需渡海作战,背水攻坚,为此进行了充分周密的准备。除通过各种侦察手段不断了解敌情和多方筹备粮饷外,他把准备的重点放在练兵造船上。为了提高渡海作战的能力,郑成功主要在以下3个方面进行了准备:

一是改编部队。郑成功对部队进行了改编整顿。编制采用五五制,重组作战主力部队。设总督五军戎政一员,总制五军。每军设提督一员,负责该军的征战事宜。另设总理监营一员、左右协理监营各一员,协助提督工作。水军是郑军中的骨干力量。

水军成员多系渔民出身,不畏风浪,作战英勇顽强,在其父郑芝龙手下时,就曾经屡败荷军水师于海上。郑成功正是依靠这样一支军队,取得了台湾登陆作战的胜利。

二是督造战船。郑成功按照作战任务和大中小相结合的原则,配套建造战船。计有大烦船、水船、犁缯船、沙船、鸟尾船、乌龙船、铳船、快哨等8种。

战船上的武器配备是,大烦炮、灵烦,均为铜制,安装在船首;连环烦、百子炮在船的两舷中部,这些都是重武器。轻武器则有神机铳、千花铳、百子花钎铳、鸟枪、鹿铳、连珠火箭、喷筒、火罐、倭刀、云南大刀、不空归木棍等。

当地人民听说要收复台湾,也纷纷前来献船、献料、献工,赶造战船。只用了两个月时间,就修造战船300余艘,加上原有船只,基本上满足了渡海作战的需要。

三是加强训练。郑成功在厦门等地设置水操台、演武场和演武池,亲自督导操练,并制定和颁布了“各镇合操法”和“水师水操法”,令全军遵照执行。经过严格训练的水军将士能在惊涛骇浪中跳踯上下,矫捷如飞。有了这样一支战斗力强的水军,渡海登陆就有了胜利的保障。

郑成功基本完成战前准备工作后,遂从厦门移师金门。郑成功命其子郑经及部分将领留守厦门、金门,以防清军乘虚袭取;自率马信、周全斌、肖拱宸等进军台湾。

郑成功根据敌情、地形,提出如下作战方针:首先收复澎湖,以之为前进基地,然后乘涨潮之机,通过鹿耳门入港,实施登陆,切断台湾城和赤嵌楼两地荷军的联系,予以围歼,最后收复台湾全岛。

郑成功攻台作战主要经过穿越鹿耳门登陆禾寮港、水陆战台江迫降赤嵌楼、海战破荷舰攻台获全胜等阶段,最终击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1661年3月初,郑成功在金门举行了隆重的“祭江”誓师仪式,表达收复台湾的坚定决心。3月23日,郑成功率领第一梯队从金门料罗湾出航,领航的是澎湖游击洪喧。郑军船队浩浩荡荡,向澎湖进发,于次日清晨越过风浪险恶的黑水沟,驶抵澎湖。

郑军各部分别驻扎澎湖各岛,等待风顺时再向台湾开进。岛上的老百姓听说是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军队,便带着鱼虾猪羊前来慰问,并自愿作先锋船的向导。

水军行至柑橘屿海面时,遭风雨所阻,被迫折回。在候风期间,郑成功视察各岛地形,最后当机立断,决定冒雨开船。3月30日晚,郑军渡过了海峡。

郑军船队抵达鹿耳门港外,他换乘小船,由鹿耳门登上北线尾,踏勘地形,派出能潜水的士兵进入台江,进行侦察。根据该地的潮汐情况,郑军决定从澎湖冒风浪出航,顺利地通过鹿耳门,进入台江。

荷军以为郑军会从南航道实施正面进攻,所以只在南航道岸上架设了大炮。郑军出其不意地从鹿耳门开进台江后,荷兰殖民者面对密布在江上的郑军战船惊慌失措,忙派夹板船阻击,并以赤嵌楼炮台发炮拦击。

郑军突破荷军的火力拦阻,只用了不到两个小时,就在禾寮港登陆,扎下营寨,准备从侧面进攻赤嵌楼。同时,在鹿耳门也登陆扎营,以防北线敌军进攻。

台湾的汉族和高山族人民见郑军到达,争先恐后地出来迎接,用货车和其他工具帮助他们登陆,正是由于台湾人民的大力支持,郑军得以顺利登陆,而且造成对敌分割包围的有利态势。

郑军顺利登陆后,荷兰侵略者的要塞赤嵌楼、台湾城以及一些战舰,便处于分隔被围状态,荷军官兵的战斗力也不强。但荷兰侵略军企图凭借船坚炮利和城堡坚固,乘郑军立足未稳,实施反击,将郑军赶下海去。

4月初的一天一晚,郑成功见赤嵌楼之敌炮击郑军禾寮港营塞,引起街市起火,急派户部都事杨英持令箭,督饬部队救火,抢运仓库物资,保护居民住宅。

与此同时,调整了兵力部署:令左护卫王大雄、右虎卫陈蟒率铳船控制鹿耳门海口,以便接应第二梯队登陆;令宣毅前镇陈泽率兵防守北线尾一带,以保障主力侧后安全,并置台湾城荷军于腹背受敌的境地;另派兵一部进入台江,切断赤嵌楼与台湾城的联系。这样就为从海、陆两面打败荷军的反击做好了准备。

在海上,当荷军的4艘舰船企图阻击郑军时,郑成功以60艘战船由陈广和陈冲指挥,把荷舰包围起来,展开了激烈的炮战。荷军最大的“赫克托”号战舰首先开炮,其他荷舰也跟着开火。

郑军战船上的水兵们十分勇敢,从四面八方向“赫克托”号进行猛烈轰击。顿时,安平港外,浓烟弥漫,炮声震天,激起无数巨大的水柱。不久,“赫克托”号即被击沉。其他荷舰企图突围逃遁,又被郑军灵活的战船包围。

郑军以6艘战船尾追“斯·格拉弗兰”号和“白鹭”号,很快追上敌舰。郑军士兵奋不顾身地同敌人展开了接舷战、肉搏战,同时又用火船去烧敌舰。郑军用铁链扣住“斯·格拉弗兰”号的船头斜桅,并登上甲板,与敌人进行白刃格斗。

有的荷舰被熊熊烈火吞灭了,有的荷舰不敢再战而逃回台湾城边。敌通信船“马利亚”号在战斗失败后逃往巴达维亚。

在陆战中,荷军也遭到惨重失败。战斗是在北线尾和赤嵌楼附近进行的。

郑军登陆北线尾后,荷兰舰长贝德尔率领240名士兵,乘船急驶北线尾,上岸后即分两路向郑军反击。

郑军在北线尾的部队约有4000人,郑将陈泽以大部兵力正面迎击,以七八百人迂回到敌军侧后,进行前后夹击。

荷军腹背受敌,手足无措,争相逃命。贝德尔上尉被击毙,荷军被歼180多人,其余的人逃回台湾城。

这时,荷军总督揆一应被围的赤嵌楼守军的请求,命阿尔多普上尉率200名士兵渡海增援,企图解赤嵌楼之围。郑成功出动“铁人”迎击。

这些“铁人”双手挥舞大刀,头戴铁盔,身着铁铠甲,脚穿铁鞋奋勇向荷军砍去。200名荷军士兵,只有60名上了岸,其余都被“铁人”消灭了。阿尔多普见势不妙,赶紧率残部逃回了台湾城。

荷军在连遭失败之后,被迫龟缩在赤嵌楼和台湾城,再也不敢出战。郑军乘胜围攻赤嵌楼,并切断了荷军水源。

揆一负隅顽抗,拒绝投降,并妄图以年年纳贡并奉送劳师银10万两为条件,诱使郑军撤出台湾。对此,郑成功予以严辞驳斥,并强调指出:“台湾为我故有,应当还我!”

郑成功亲自督师,围攻台湾城,并粉碎了荷军的反击,在台湾沿海立住了脚。

在郑军进逼下,台湾城一片混乱。荷兰侵略者在街市区放火,妄图把全市燃成灰烬,被郑军扑灭。郑成功一面准备攻城,一面两次给揆一写信,令其投降,遭到拒绝。于是,郑成功以28门大炮猛轰台湾城,摧毁了城上的大部胸墙,击伤许多荷军。

郑成功鉴于台湾城池坚固,强攻一时难以奏效,为了减少部队伤亡,进一步做好准备,决定改取长围久困,且耕且战的方针。他一方面派提督马信率兵驻扎台湾街围困荷军,一方面把各镇兵分散到各地屯垦,以解决军粮不足的困难。

5月初,郑军第二梯队黄安、刘俊、颜望宗、胡靖、陈瑞、陈障等率军六镇,统船20艘,兵6000人,抵达台湾,并从台湾城南面逼近该城城堡。

郑军在兵力得到加强,供给有了补充之后,在所有通向城堡的街道都筑起防栅,并挖了一道又宽又深的壕沟,以利对荷军的围困。同时,还准备了攻城器械和炮具。6月初,郑成功又三次写信给揆一谕降,但荷军等待巴达维亚派兵增援,仍拒绝投降。

郑成功在台湾作战期间,被郑军击败的“马利亚”号通信船,经过50多天的逆风行驶才逃到巴达维亚,报告了荷军在台湾战败的消息。巴达维亚当局立即调集700名士兵、10艘战舰,在雅科布·考乌的率领下,赴台湾增援,7月到达台湾海面。

困兽台湾城的荷兰侵略者得到增援之后,力求迅速改变台湾城的被围状态,决定用新到的舰船和士兵,把郑军驱逐出台湾街市区,并击毁停泊在赤嵌楼附近航道上的郑军船只。

双方在海上接战。郑成功令黄安抗击陆上进攻的荷军,亲统宣毅前镇陈泽及戎旗左右协水师陈继美、朱尧、罗蕴章等所率战船,在海上迎击荷舰。

荷舰企图迂回郑成功水军侧后,焚烧郑军船只,却反被郑军包围。郑成功水军一部隐蔽在岸边,当敌舰闯入埋伏圈后,火炮齐发。

经过一个小时的激战,击毁、烧毁荷舰2艘,俘小艇3艘,使荷兰援军损失了一个艇长、一个副官、一个军曹和数百名士兵,另有一些人负伤。其余来援的荷舰逃往远海,再也不敢靠近台湾城。

被围荷军粮草匮乏,士气低落,不少士兵吃了发霉的食物而中毒,有一些还患有各种疾病,战死、病死、饿死者达1600多人。荷军的处境越来越困难了。

郑军围困台湾城8个多月,并进行了充分准备之后,便开始发起总攻。主攻目标是乌特利支堡。该堡是台湾城周围的外堡之一,坐落在台湾城南侧一个小山上,位置险要,是控扼台湾城的锁钥。

12月的一个清晨,郑成功下令炮轰乌特利支堡。经两小时激战,在南部打开了一个缺口,当天占领了该堡。郑军立即将此堡改建成炮垒,居高临下地向台湾城猛烈轰击。

荷军困守孤城,已是水陆援绝,力竭难守。揆一慌忙召集紧急会议,与会者惶惶无主,乱作一团,对当时形势已完全绝望。

总督揆一见大势已去,决定由评议会出面同郑成功谈判,并签订了18款投降条约。根据条约规定,揆一于1662年2月1日率部投降。

至此,沦陷了38年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成功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的伟大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

[旁注]

郑芝龙(1604年~1661年),号飞黄,小名一官,有“飞虹将军”的称号,福建泉州府人,明末清初最大的海商兼军事集团首领,先后归附明清两朝为官,为台湾郑氏王朝开创者郑成功的父亲。

安平港 我国台湾省重要渔港、工业区。位于台湾本岛西南岸。明末清初时,原为台湾进出主要门户,1624年荷兰入侵后,在沙洲岛上建筑城堡,名“热兰遮”。港口北侧有沙洲岛名北线尾;又北,隔鹿耳门水道为加老湾沙洲岛。

胸墙 即齐胸高的矮墙,是为了便于射击和减少敌人火力可能造成的损害,在掩体前面和战壕边沿用土堆砌起来的矮墙。修筑工事的时候,用泥土或石头筑成的用以保护士兵的防护墙。一般位于战壕、掩体的上沿。

巴达维亚 即今日的雅加达。又名椰城。1619年,野心勃勃的燕·彼德尔斯逊·昆开始担任荷兰东印度公司第三任总督,巴达维亚城是荷兰东印度公司大帝国的总部,成为荷兰统治爪哇以至整个东印度群岛殖民地的政治基础。

台湾城 荷兰人修筑的城堡,是荷兰殖民者在台湾的统治中心,城堡坚固,防御设施完整。城周长200多丈,高3丈多,分3层,下层深入地下1丈多,城垣用糖水调灰垒砖,比石头还坚固。

郑成功(1624年~1662年),名森,字明俨,幼名福松,因蒙隆武帝赐明朝国姓朱,赐名成功,世称“国姓爷”,又因蒙永历帝封延平王,称“郑延平”。是17世纪明末抗清名将、民族英雄。1661年率军收复台湾。他死后,台湾民间设有庙宇加以祭祀。

郑经(1642年~1681年),字贤之、元之,号式天,昵称“锦舍”,延平郡王,郑成功长子。曾多次参与郑成功的战事。郑成功病逝后,郑经在陈永华的辅政下,抚土民,通商贩,兴学校,进人才,定制度,境内大治。

[阅读链接]

有一次,父亲郑芝龙和郑成功父子在宾友陪同下乘船游江。船内吹箫弹琴,船外风鼓船帆,很有气派。邓芝龙出对子考郑成功说:“两舟并行,橹速不如帆快。”此联语带双关,“橹速”影射鲁肃,“帆快”隐喻樊哙,意思是“文官不如武将”。

聪敏过人郑成功很快想出了下联:“八音齐奏,笛清难比箫和。”语音一落,满座叫绝。此联中“笛清”暗指狄青,“箫和”暗指萧何,意思是“武将难比文官”。

郑成功边读书边习武,终成文武全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