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元帝国对南宋的战争
蒙元帝国对南宋的战争,以忽必烈建元为界,此前叫蒙宋战争,此后则称为元宋战争。
这场战争分为3个时期:窝阔台南征、蒙哥南征、忽必烈南征。
这是一场耗时近半个世纪的持久战,最后忽必烈攻灭南宋,结束了唐末以来多年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了全国。
窝阔台继承蒙古国汗位后,联合南宋灭金,成为北方统治者,形成了蒙宋对峙形势。1234年,南宋乘蒙古军自河南撤兵河北之机,遣军收复原宋西京、东京、南京,但被蒙古军击败。
窝阔台便与诸王议定,在西征钦察、斡罗思,东征高丽的同时,集中部分兵力,南下攻宋。由此开始,揭开了对南宋战争的序幕。
蒙古联宋灭金后,南宋仍沿袭御金部署,实施对蒙古防御。在四川战区部署四支御前诸军,在荆湖战区沿边一线分点屯兵,在两淮战区屯兵于诸军事重镇。窝阔台针对南宋防御部署,采取削弱南宋实力、迫其臣服的方略,分遣两路大军,实施连续进攻。
1235年,窝阔台命皇子阔端、将领达海绀卜等率西路军攻蜀;命另一个皇子阔出、宗王口温不花等率东路军攻荆襄。
窝阔台的东路军破唐州、枣阳,西掠襄阳、郢州、邓州后北归。时隔不久,他的西路军攻占沔州,前出至大安军,被南宋御前诸军都统制曹友闻击退。
不久,窝阔台再发东路军攻荆襄,占襄阳,破郢州、荆门。后来东路军主帅阔出病死,忒木台率军进逼江陵,被宋军孟珙击退。窝阔台的西路军分兵两路入川,避开仙人关要隘,迂回至阳平关,全歼曹友闻军。西路军攻占成都后,主力退回陕西。
此后,东路军因进攻荆襄受挫,遂将主攻方向转向两淮,先后于安丰军,庐州被宋将杜杲击败。
南宋京西湖北路制置使兼知鄂州孟珙遣军收复襄阳、信阳、光化等城。遂以江陵府为基地,大兴屯田,训练军伍,经理荆襄,策应四川,使荆湖战场出现转机。
窝阔台的西路军统帅阔端,派遣达海绀卜率军入蜀,再占成都,攻掠成都、潼川两路及重庆周围州县。汪世显部越渠江而东,破万州,克夔州,企图出三峡入两湖,至归州大垭寨,遭南宋将领孟珙截击败退。孟珙乘势收复夔州。
1241年,蒙古军再度入蜀,再破成都。就在这时,窝阔台患病去世,蒙古军留部分兵力屯驻要地,主力北归,对宋战争暂告一段落。
南宋在同蒙古军作战中,逐渐形成守长江上游以固下游,守汉淮以蔽长江的防御方针,加强了四川、荆湖、两淮3个战区的设防。
四川战区,余玠采取守点控面的防御措施,建立以重庆为中心,以堡寨控扼江河、要隘的梯次防御体系。
荆湖战区,宋安抚制置大使孟珙招兵置军,大兴屯田;为阻止蒙古军过夔门沿江东进,实施了梯次防御。
江淮战区,在军事重镇和要点加筑城寨,增兵守备,并于城寨百里以内,三里一沟,五里一渠,遏制蒙古骑兵长驱奔袭。同时还造轻捷战船,以水、步混编组成游击军,屯戍长江,拟随时应援。
窝阔台病逝后,蒙哥继汗位。蒙哥针对南宋防御部署,命四川、河南、山东诸军开辟屯田,与南宋军争夺城镇与堡寨。又鉴于水军缺少,难以越过长江天险,遂采取战略大迂回,从翼侧及侧后攻宋。
1253年,蒙哥命其弟忽必烈率军征大理。忽必烈分兵三路南进,自率中路经满陀城,再渡大渡河,取古清溪道南下,穿行山谷2000多里,三路会师后全歼大理宋军主力,占领大理城。随即忽必烈北归,留兀良台等继平大理诸部。
蒙哥以对南宋的侧后包围完成后,乃由两翼进攻。命右翼的兀良合台自云南,帖哥火鲁赤、带答儿自利州、兴元,南北对进攻四川;命左翼的宗王塔察儿、驸马帖里垓攻南宋两淮。
右翼的兀良合台、帖哥火鲁赤等会师于合州附近后,各按原路返回。左翼塔察儿军至山东,因其军纪不严被蒙哥召回。
1258年,蒙哥准备亲率大军攻宋。他命兀良合台自大理经广西北上策应;命忽必烈南攻鄂州;自率主力攻四川,企图东出夔门,浮江而下,待三路会师鄂州后,合兵攻临安。
蒙哥率军40000人由陇州经大散关南进。达到利州后,先后克降苦竹隘、大获、青居、大良平等城。先期入蜀的蒙古军,由纽璘率战船200艘沿江东进,占领涪州,造浮桥以阻宋军援蜀,又于铜锣峡据险为垒,阻扼重庆宋军北进。
蒙哥率军围攻东川防御要点合州时,南宋守将王坚依托险峻地形和坚固壁垒,固守力战。蒙古军连攻5个月不克。后蒙哥亲临现场督战中炮,卒于军中,进攻四川的蒙古军撤军北归。
正在率军进至长江边的忽必烈,虽得蒙哥死讯,仍令诸军自阳逻堡渡江,围攻南宋要地鄂州;并派兵接应兀良合台军北上。忽必烈督军攻城两月未克,后得知阿里不哥准备在漠北称汗,决定北归争夺汗位,遂扬言攻临安,以迷惑南宋军。
南宋军统帅贾似道在各路援军集结鄂州附近,又得知蒙哥死讯的情况下,不乘机反击,却擅自遣使以划江为界,且岁奉银绢各20万两匹为条件向蒙古军乞和。忽必烈趁此允和,撤军北归。
贾似道隐瞒乞和真相,谎报战功,竟被擢为右丞相。他唯恐阴谋败露,极力打击陷害作战有功将领。宋度宗赵禥继位后,贾似道专权,军政愈加腐败,民力益竭,将士离心,战备松弛。
在此期间,忽必烈成功继承汗位,并平定内乱。随即便着手整顿军队,督造战船,组训水军,进行灭宋准备。他制定了先取襄樊,实施中间突破,浮汉入江,直趋临安的方略。
经过充分准备,1268年,忽必烈命都元帅阿术、刘整率师包围襄樊,后以枢密副使史天泽主掌军务。鉴于襄阳、樊城城池坚深、军储充足,史天泽决定长围久困,待机而破,并完成了对襄樊的包围。
此后,蒙古军多次击退南宋援兵。襄阳守将吕文焕曾多次出击未能打破被围局面,襄阳、樊城孤立无援。
1271年,忽必烈将蒙古改国号为“大元”,同时令军队加紧攻城。元军水陆夹攻,配以威力较大的回回炮,破樊城。吕文焕以襄阳城降。
元军破襄樊,忽必烈令征兵10万,增加攻宋兵力,决定乘胜直捣南宋腹地。他命驻蜀元军进攻南宋各要地,以阻南宋东援;命淮西行枢密院使合丹、刘整攻淮西,淮东都元帅博罗欢等攻淮东,牵制两淮南宋军;以荆湖行省左丞相伯颜、平章政事阿术等率领主力,自襄阳顺汉水入长江,直趋临安。忽必烈还告诫伯颜,不要妄杀,以争取人心。
元军伯颜率水、步军进至郢州,绕过南宋将领张世杰的阻截,顺汉水趋汉口,以声东击西之计,袭占沙芜口,屯军江边。又以捣虚之计,突破宋军防线,占领鄂州。随即以降将吕文焕为先锋,战抚兼施,顺江东进,宋沿江州府纷纷归降。
1275年,伯颜率军于丁家洲大败南宋军精锐,继而攻占建康、镇江等重镇,逼近临安。
这时,张世杰、文天祥等奉诏率兵入卫临安。南宋朝廷命文天祥扼守平江,屏蔽临安;命张世杰率军向镇江方向反击元军。张世杰率舟师于焦山江面列阵,欲与元军决战,但遭元军火攻,一时溃不成军。
忽必烈命伯颜乘势率主力攻取临安。为分宋军兵势,牵制各地宋军入援临安,他令阿术率军攻扬州;令阿里海牙攻湖南;令宋都带等攻江西。与此同时,伯颜分军三路向临安进发。
元宋大军对阵于皋亭山时,南宋朝廷拒绝张世杰、文天祥提出的背城一战以图求存的建策,一面送益王赵昰、广王赵昺南逃,一面遣使向元军请降。不久,宋恭帝赵顕率百官于临安降元。淮西制置使夏贵见皇帝投降,也以淮西降元。
1276年,右丞相文天祥、制置副使张世杰、礼部侍郎陆秀夫在福州拥立益王赵罡为帝,出兵闽北失败,流亡海上。此时的江西、湖南和淮东,皆已被元军占领。
1277年,文天祥率军反攻江西,各地义军纷起响应,所至大捷,后因势孤力单,败退广东。第二年,赵昰病死,8岁的赵昺继位,徙至今广东新会之南的厓山。
忽必烈遣蒙古、汉军都元帅张弘范、李恒率军分水陆两道追歼南宋残部。1279年,张弘范、李恒率两军在厓山会师,全歼宋军。这时四川亦平。
在厓山海战中,陆秀夫背着8岁的小皇帝赵昺跳海而死,南宋亡。
宋元战争持续40多年,忽必烈总结前两次攻宋的经验教训,适时改变主攻方向和发展水军,采取牵制两翼、集中兵力中间突破、浮汉入江、直捣临安的方略,缩短了战线,割裂了南宋的东西联系,致南宋军被动挨打。同时,实行招降安抚之策,形成政治、军事优势,终于灭亡了南宋,实现统一。
忽必烈通过波澜壮阔的统一战争,成为入主中原的第一位蒙古族帝王。他结束了中华民族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了全国。他建立的行省制度沿用至今。
[旁注]
孟珙 字璞玉,原籍绛州,今山西新绛,曾祖孟安是岳飞部将。南宋优秀的军事家、统帅,抗金抗蒙名将。曾以一人之力统御南宋2/3战线上的战事,由于其在抵抗蒙古军的杰出表现,被后世军史家称之“机动防御大师”。
蒙哥 蒙古帝国大汗,史称“蒙哥汗”。即位后主要致力于攻灭南宋、大理等国。并派遣旭烈兀西征西亚诸国。元世祖忽必烈追尊蒙哥庙号为宪宗,谥号“桓肃皇帝”。
厓山 今作崖山,位于广东新会县南大海中。与汤瓶嘴对峙如门,形势险要。为扼守南海门户。宋朝末期宋军曾在那里和元军交战。这场战役直接关系到南宋流亡朝廷的兴亡,最终宋军以全军惨败而收场,历史上称崖山海战。
阿里不哥 又译阿里布哥,蒙古贵族,是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之幼子。他素来反对忽必烈的汉化政策。忽必烈自立为大汗后,阿里不哥在哈拉和林被蒙古本土贵族推举为大蒙古国大汗。双方遂展开激烈内战,历时4年。后被忽必烈幽禁。
宋度宗赵禥(1240年~1274年),初名孟启,又名孜、长源。荣王赵与丙子,宋理宗没有儿子,收其为养子。继位后改年号为“咸淳”。宋度宗在位10年,死后葬于永绍陵,谥号为“端文明武景孝皇帝”。
赵昰 他是宋度宗的庶长子,宋恭帝的长兄,曾被封为建国公、吉王、益王等。宋朝第十七位皇帝。在位两年,享年11岁,庙号端宗,谥号“裕文昭武愍孝皇帝或孝恭仁裕慈圣睿文英武勤政皇帝”,又有史称宋帝昰。
赵昺 南宋亦是宋朝最后一位皇帝。南宋于1279年在崖山海战中被元军大败,全军覆灭,陆秀夫于广州崖山背时年8岁的赵昺跳海而死,张世杰、杨太妃等人也相继投水殉国。他的死去,标志宋王朝灭亡。
宋恭帝赵顕 宋度宗次子。南宋第七位皇帝。即位前曾被封为嘉国公、左卫上将军等,宋端宗上尊号孝恭懿圣皇帝,元人上谥号恭皇帝。韩林儿上谥“法宗章文敬武睿孝皇帝”。
陆秀夫 字君实,一字宴翁,别号东江,汉族,楚州盐城,今江苏省建湖县人。南宋左丞相,和文天祥、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窝阔台(1186年~1241年),元太祖成吉思汗的第三子。蒙古帝国可汗,史称“窝阔台汗”。元世祖忽必烈追尊窝阔台庙号为太宗,谥号“英文皇帝”。他继续父亲的遗志扩张领土,南下灭金朝,派拔都远征欧洲,在位期间成功完全征服中亚、华北和东欧。
忽必烈(1215年~1294年),即孛儿只斤?忽必烈。蒙古族。成吉思汗嫡孙。元朝的创建者,谥号“圣德神功文武皇帝”,庙号世祖,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在位期间,建立行省制,加强中央集权,使得社会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
文天祥(1236年~1283年),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南宋末期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末大臣,文学家。坚持抗元。兵败被俘虏,在狱中坚持斗争3年多。后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过零丁洋》、《指南录》等。
[阅读链接]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之孙。其兄蒙哥在1259年去世后,次年其弟阿里不哥在哈拉和林被选作蒙古帝国大汗,而忽必烈则在中原开平自立为大汗。
于是阿里不哥与忽必烈开始争夺汗位。虽然忽必烈在这场斗争中获胜,但西方的四大汗国则因他违背大汗选举传统以及他的“行汉法”主张而纷纷与他断绝了来往,脱离了他的统治范围。
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正式即位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