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信为先——论信用的价值内涵

信用,辞海解释为:“诚实、不欺,遵守诺言”,即依附在人之间、单位之间和商品交易之间形成的一种相互信任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作为一种普世的价值追求,信用由来已久,从古至今不断传承和演变,并根植于各种经济活动和社交活动中,时至今日,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道德准则、商业规则、社会法则。

第一节 信用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内涵

信用古已有之,从人类文明诞生之日起便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进步,并不断维系和保障着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转。信用作为一个永恒的话题和备受推举的道德准则,有关信用的研究探讨从未中断,有关信用的古语名句不胜枚举,有关信用的励志故事也传唱至今。

一、五常之“信”

对于信用、诚信的研究探讨,充斥在古代的各种典籍之中,并传承至今,最为大家熟知的莫过于“三纲五常”中的“信”。

“仁、义、礼、智、信”,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儒家“五常”,又称“五典”,即五种行为规则,语出《尚书·泰誓下》:“狎辱五常”。此后,人们又将《论语·学而》:“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中的“温、良、恭、俭、让”与“五常”并列为道德伦理的十字准则。

而“三纲五常”作为中国宗法社会最基本的伦理道德,也是维护宗法等级秩序的重要支柱,并成为封建政权统治的思想基础,贯穿于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五常”与“五行”(金、木、水、火、土)、“五福”(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一道,成为中国价值认知体系中的最核心的元素。

那么,仁、义、礼、智、信具体的内涵及行为表现又是什么呢?从字面意思来看,仁是仁慈、义是义气、礼是礼貌、智是智慧、信是诚信,而从内涵来看,远不止这些。

仁:仁者,人人心德也。心德就是良心,良心即是天理,乃推己及人意也。所以仁字,从二人相处,因为人不能离群而独存,别人之观念立,人之人格显,方能雍容和谐,以立己立人,发挥老吾老幼吾幼之怀抱,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事物为人,而不为己,发为恻隐之心,宽裕温柔,仁也。

义:义者,宜也,则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之意也。所当做就做,不该做就不做。见得思义,不因果滥取不义之财物。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所以人发为羞恶之心,发为刚义之气,义也。

礼:礼者,说文: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释名:礼,体也,得其事证也,人事之仪则也。进退周旋得其体,乃是正人身之法也。尊卑长幼有序,处事有规,淫乱不犯,不败人伦,以正为本,发为恭敬之心,斋庄中正之态,礼也。

智:智者,知也,无所不知也。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即人发为是非之心,文理密察,是为智也。

信:信者,信字从人言,言非曰,乃有定之文也,以今之概念定义可解为“学说”“思想”。信与知对立,知宜者唯宜以行,不知宜者从他人言而信,进而守礼以近仁。因此言:必信者无义。

南宋理学家朱熹指出,“仁”是“爱人”“人道”的意思;“义”是承担合理的责任的意思;“礼”是道德约束,起到为达到“义”而预防的作用;“智”是指知识,尤其是现代知识经济的时代我们更需要;“信”是信任、诚信的意思。仁表现于恻隐之心;礼表现为恭敬;义表现为羞恶;智是明辨之理,其心理表现为是非;信表现为忠信。在朱熹看来,如果人们能真正掌握天理,恪守三纲,并拥有“五常”,在人们的生活中,都能有恻隐之心、行恭敬、知羞耻、辨是非、守忠信,社会将会安定和谐,这也正是朱熹的“三纲五常”之说的目的之所在。

作为“五常”之一的“信”,却有着不同于仁、义、礼、智的独特思想内涵,首先,从适用主体来讲,“信”不仅仅是对个人提出的道德准则要求,即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信用、守信,而且也是对社会组织提出的商业规则要求,即政府、企业、团体等由人组成的社会组织之间开展各项经济经营活动的交往规则;其次,从关联关系来看,“信”隐含了其他道德准则的一些内容,比如,守信者必宽厚仁慈、必忠义、必礼让、必明智,即包含了一部分其他道德准备的内容,是集大成者,所以,信归总,排在五常之末尾,成为其他“四常”的集合。

二、古语之“信”

对信用、诚信文化的推崇和弘扬,让其成了经史典籍中的必修课,通过正面的褒扬诚信和反面的批判失信,不断告诫人们,诚信才能立身,失信必然受惩,所以有关诚信、信用的古语名句不胜枚举、传唱至今。

(一)诸子百家在正面的褒扬诚信方面:

儒家《论语》:“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为:“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办事没有尽心尽力吗?与朋友交往没有做到诚实守信吗?老师传授的学业没有经常复习吗?”

——大家熟知的“一日三省吾身”,其中“一省”就是诚信守信。

儒家《论语》:“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意为:“治理一个大国,要严肃认真地处理政事,讲究信用,节省财用,爱护臣下,根据农事的忙闲合理使用民力。”

——首次提出了政府信用问题。

儒家《论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为:“年轻人,在家孝顺父母,出门敬重兄长,言行谨慎、守信,博爱众人,亲近仁人。做到这些后还有余力,就用来学习文化典籍。”

——年轻人先要孝顺、尊敬、严谨守信、仁慈,再谈学习文化。

儒家《论语》:“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意为:“对待妻子,能看重其品德而不看重其容貌;侍奉父母,能尽心尽力;侍奉君主,能献出生命;与朋友交往,说话守信用。这样的人,虽然说没有经过学习,但我必定说他学习过了。”

——守信等品德高于学问。

儒家《论语》:“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意为:“君子不庄重,就不会有威严;从事学习,学业就不会巩固。要把忠诚和信实作为待人处事的主导思想。不跟与自己不同道的人做朋友。犯了错误,要不怕改正。”

——把忠诚守信作为为人处世的主导思想。

儒家《论语》:“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意为:“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学生:古代文献,行为规范,对人忠心,诚实守信。”

——孔子将诚信作为教育的四个关键之一。

儒家《论语》:“主忠信,徙义,崇德也。”意为:“注重忠信,遵从道义,就能提高道德。”

——诚信是提高道德的主要因素。

儒家《论语》:“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意为:“说话真诚守信,做事厚道谨慎,那么即使到了落后野蛮的国家也能行得通。如果说话不真诚守信,做事不厚道谨慎,那么即使在本乡本土,难道能行得通吗?站着时,似乎就看见忠信笃敬几个字在自己面前,坐车时,似乎就看见这几个字刻在车辕的横木上,做到这样就处处行得通了。”

——做到了真诚守信,即便到落后的地方,也可以立足。

儒家《论语》: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意为:子张问孔子,怎样做可以称仁。孔子说:“能将五种品德施行于天下,就可以称仁了。”子张说:“请问哪五种。”孔子说:“恭敬,宽厚,信实,勤勉,给人恩惠。恭敬就不会招来侮辱,宽厚就能得到众人拥护,信实就会得到别人任用,勤勉就会有成绩,给人恩惠就足以使唤人。”

——诚实守信是选人用人的关键。

儒家《孟子》:“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意为:“诚信是自然的规律,追求诚信是做人的规律。”

——诚信天道人道的遵循和规律。

法家《韩非子》:“小信诚则大信立。”意为:“做小事情讲信用,就能够建立起很大的信用。”

——诚信要从小事做起。

《管子》:“诚信者,天下之结也。”意为:“诚信,是天下行为准则的关键。”

——诚信是天下各种行为的总则。

道家《道德经》:“信者我亦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意为:“守信者,我信他,不守信者,我也信他,这样可使人人守信。”

——这可以算是最大的信用了,相信别人的失信。

(二)诸子百家在反面的批判失信方面:

儒家孔子《论语》:“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意为:“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这个国家就不能存在下去了。”

——政府失信可能导致亡国。

儒家孔子《论语》:“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意为:“人要是失去了信用或不讲信用,不知道他还可以做什么。就像大车没有车辕与轭相连接的木销子,小车没有车杠与横木相衔接的销钉,它靠什么行走呢?”

——要是没有信用,什么都做不成。

儒家《荀子》:“言无常信,行无常贞,惟利所在,无所不倾,若是则可谓小人矣。”意为:“说话不讲信用,行为不讲原则,只要利益在哪里,他就往哪里靠,像这样的人,就可以说得上是小人了。”

——失信者是小人。

墨家《墨子》:“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意为:“志向不坚定的人,其聪明才智就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讲话不守信用的人,其行动就不会有成果。”

——不守信用的人不会成功。

道家《庄子》:“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意为:“所谓真,就是精诚的极点。不精不诚,不能打动人。”

——真诚的核心是诚信,没有极致的诚信,就无法打动别人。

可见,诸子百家虽然属于不同的思想流派,对于治国理政、文化理念、思想信仰有着不同见解和看法,但是对于信用、诚信却表现得高度的认同和统一,并都在其著作里多次提及,可见,信用已经跨越了文化流派,消除了文化差异,成为普罗大众的价值追求。

(三)在其他典籍著作中的诚信文化:

《三字经》:“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意为:“如果所有的人都能以仁、义、礼、智、信这五种不变的法则做为处事做人的标准,社会就会永保祥和,所以每个人都应遵守,不可怠慢疏忽。”

《礼记》:“惟天下之至诚,为能化。”意为:“只有天下最真诚的心才能感化人。”

朱熹:“信犹五行之土,无定位,无成名,而水金木无不待是以生者。”意为:“诚信就像是五行之中的土一样,默默无闻,没有(浮华的)地位,没有(显赫的)威名,然而五行之中的水、金、木(等元素)没有不依赖土而存在的。”

程颐:“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意为:“一个人如果不讲忠诚和信义,那么他将无法在世界上立足。”

周敦颐:“诚者,圣人之本,百行之源也。”意为:“真诚,是杰出人物的根本,也是使百业兴旺的源泉。”

刘向:“人背信则名不达。”意为:“一个人如果不守信用,那么他的名声也不会好。”

凌蒙初:“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意为:“至诚所达到的地方,像金石那样坚硬的东西也被他打开。形容对人真诚产生的感动力。”

蔡锷:“惟诚可以破天下之伪,惟实可以破天下之虚。”意为:“只有诚实可以破除天底下的虚伪,也只有实在可以破除天底下的虚幻。”

这些经典的古语名句存在于浩瀚的文化典籍中,并不断推陈出新,以各种表达方式呈现,是无数先贤治国理政、体悟生活后发自内心的感悟和表达,更代表了我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和总结,必须不断传承和吟诵。

三、故事之“信”

除了对信用的理论教诲外,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很多关于信用的故事和案例被人们津津乐道,用来警示教育现代人:守信者才能立身立业,失信者必然受惩受罚。

(一)守信者的故事

古往今来,凡是品德高尚的人,都是诚实守信的。

1.张良的故事

张良,秦末汉初杰出的谋士、大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曾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叔父项伯,使刘邦得以脱身。后又以出色的智谋,协助汉高祖刘邦在楚汉战争中最终夺得天下,帮助吕后扶持刘盈登上太子之位,被封为留侯。

张良从小就是尊敬老者、信守约定的好孩子。

有一天,张良悠闲地在桥上散步。有位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跟前,故意把穿在脚上的草鞋丢到桥下,并且看着张良说:“小子,去把鞋给我捡回来!”张良愣了一下,但是看他年老,就到桥下取回鞋子,递给他。

老人坐在桥头,眼皮也不抬一下,就说:“给我穿上。”于是,张良跪在地上,老人心安理得地伸出脚让张良把鞋穿上,然后老人就笑着离开了。张良十分吃惊地望着老人的背影。谁知,那个老人走了几步又转过身来,对着张良招招手,示意张良到他跟前儿去。张良乖乖地走上前去,老头和蔼地对他说:“我看你这娃不错,值得教导。五天后天一亮,和我在那里见面。”张良行了个礼说:“是”。

五天后,天刚刚亮,张良来到桥上,那个老人已经坐在桥上等着张良了,老人很生气地说:“此刻天已经亮了,年轻人这么不守信用,和长辈约会还迟到,长大后还能有什么作为。五天以后,鸡叫时来见我。”说完老人就走了。

过了五天,鸡刚叫,张良就去了,老人又已经先到那里了。老人十分生气地说:“我已经听见三声鸡叫了,你怎么才来,五天以后再早一点儿来见我。”

又过了五天,张良半夜就到桥上等着那个老人。一会儿,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年轻人要成大事,就要遵守诺言,说什么时候到就什么时候到。”之后老人又从怀里掏出一本又薄又破的书,说:“读了这本书,就能够成为皇帝的老师。这话会在十年后应验。十三年后,你会在济北见到我,谷城山下那块黄石就是我。”说完之后,老头儿就离开了,以后再也没有出现过。

天亮时,张良看老人送的那本书,原来是《太公兵法》,又叫《黄石兵书》。张良十分珍惜这本书,认真学习,从中学到了许多知识。并且他还时刻遵守老者的教诲,严格要求自我,立志永远做一个信守诺言的人,这样才能让别人信任自己,从而成就一番大事业。果真,张良之后帮汉高祖刘邦完成了统一大业,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将领。

2.晏殊的故事

晏殊,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官至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世称晏元献。晏殊以词著于文坛,与其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

晏殊14岁被地方官作为“神童”推荐给朝廷。他本来可以不参加科举考试便能得到官职,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毅然参加了考试。事情十分凑巧,那次的考试题目是他曾经做过的,得到过好几位名师的指点。这样,他不费力气就从千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并得到了皇帝的赞赏。

但晏殊并没有因此而洋洋自得,相反他在接受皇帝的复试时,把情况如实地告诉了皇帝,并要求另出题目,当堂考他。皇帝与大臣们商议后出了一道难度更大的题目,让晏殊当堂作文。结果,他的文章又得到了皇帝的夸奖。

晏殊当官后,每日办完公事,总是回到家里闭门读书。后来皇帝了解到这个情况,十分高兴,就点名让他做了太子手下的官员。当晏殊去向皇帝谢恩时,皇帝又称赞他能够闭门苦读。晏殊却说:“我不是不想去宴饮游乐,只是因为家贫无钱,才不去参加。我是有愧于皇上的夸奖的。”皇帝又称赞他既有真实才学,又质朴诚实,是个难得的人才,过了几年便把他提拔上来,让他当了宰相。

3.季布的故事

季布,生卒年不详,楚地下相(今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人,曾效力于西楚霸王项羽,为项羽帐下五大将之一,多次击败刘邦军队。项羽败亡后,被汉高祖刘邦悬赏缉拿。后在夏侯婴说情下,刘邦饶赦了他,并拜他为郎中。惠帝时,官至中郎将。文帝时,任河东郡守。

季布曾为西楚霸王项羽的部将,骁勇善战,在楚汉两军交战时,楚军曾经多次让刘邦困窘不堪。

刘邦消灭项羽后,仍对此耿耿于怀,下令悬赏千金举国范围之内搜捕季布,并且通告如果有帮助藏匿者,连罪三族。起初,季布躲藏在濮阳的周氏处,情况紧急,周氏不得不向季布策划道:“汉朝急急悬赏将军,已经追踪到臣家里,将军能够听信臣的话,臣就敢献计;如果不能,臣愿意先自刎在将军面前。”于是季布就听从了周氏的计策,周氏以转让劳工的名义方式,总共数十人全部送到鲁国地区著名游侠朱家那里。

朱家明白这是季布,所以就全都接收下来安置于自己的农庄中。并且告诫其子:“田里的工作都顺着这个奴才的想法,给他吃的饭要跟你吃的一样。”之后朱家便去往了洛阳登门拜访汝阴侯滕公夏侯婴。夏侯婴热情接待了朱家,欢饮数日之后,朱家因而询问道:“季布犯了什么大罪,皇上抓他抓得那么急?”夏侯婴回答说:“季布好几次帮项羽围困皇上,皇上很恨他,所以一定要抓到他。”朱家接着追问:“您觉得季布是什么样的人?”夏侯婴说道:“贤能的人。”

由此朱家向夏侯婴分析道:“大家是各为其主,季布为项籍所用,是职责所在啊。项氏的臣子杀得完吗?现在皇上刚刚得到天下,独以自己之私怨追杀一人,这表示出汉朝天下是多么不宽广啊!且以季布的贤能,而汉朝抓得那么急,他不北边投靠胡人,就是南逃到百越罢了。妒忌壮士来资助敌国,这就是伍子胥把楚平王鞭尸的理由了!您怎么不好好地跟皇上说一下呢!”

夏侯婴听取了朱家的建议,并以此成功地说服了刘邦将季布予以赦免。后来季布被刘邦召见,表示服罪,刘邦任命他做了郎中。

季布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可见,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

季布为人仗义,好打抱不平,以信守诺言、讲信用而著称。所以楚国人中广泛流传着“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的谚语。“一诺千金”这个成语也是从这儿来的。

(二)失信者的故事

1.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周幽王,(?―前771年),姬姓,名宫湦(音shēng),周宣王姬静之子,母姜后,西周第十二任君主,前781年―前771年在位。前782年,周宣王去世,姬宫湦继位,前771年,犬戎攻入西周都城镐京,杀死姬宫湦,西周灭亡。姬宫湦死后,谥号幽王,诸侯共同拥立其子姬宜臼继位,是为周平王,史称东周。

据《史记》记载,褒姒不爱笑,周幽王想出各种办法让她笑,但褒姒始终不笑。周幽王设置烽火台和大鼓,有敌人来到就点燃烽火召集援兵。有一次,周幽王点燃烽火,诸侯都率兵赶来。诸侯到后却发现没有敌人,褒姒看到诸侯惊慌失措的样子,果然哈哈大笑。周幽王非常高兴,因此多次点燃烽火。后来诸侯们不再相信,渐渐不肯应召而来。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申国联合缯国、西夷犬戎攻打周幽王,周幽王点燃烽火召集诸侯援救,诸侯却没有前来援救。犬戎最终在骊山之下杀死周幽王,俘虏褒姒,西周灭亡。

2.《郁离子》中因失信而丧生的故事

郁,有文采的样子;离,八卦之一,代表火;郁离,就是文明的意思。

该书作者刘基(1311年-1375年)字伯温,谥曰文成,汉族,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

济阴之贾人,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之上,号焉。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我济阴之巨室也,能救我,予尔百金!”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渔者曰:“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能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舟薄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人曰:“盍救诸?”渔者曰:“是许金不酬者也。”立而观之,遂没。

意为:“济阴有位商人,渡河的时候沉了船,危急中只好伏在河中漂着的枯草上呼救。一位渔夫驾着小舟去救他,不等船划到跟前,商人就急忙大喊:‘我是济上的大户,你能救了我,我送给你一百两银子。’渔夫用船把他载到岸上去以后,他却只给了渔夫十两银子。渔夫问他:‘我救你的时候你亲口许给我一百两银子,可是现在只给十两,这恐怕不合理吧?’商人马上变了脸说:‘你是个打鱼的,一天能有多少收入?现在一下子得了十两银子,还不满足吗?’渔夫很不高兴地走开了。过了些日子,这位商人坐船沿着吕梁河东下,船撞在礁石上又沉了,而那位渔夫刚好在他沉船的地方。有人见渔夫没动,便问他:‘你怎么不去救救他?’渔夫轻蔑地回答说:‘这是那位答应给我百两银子却又说不算的人。’于是,渔夫把船停在岸边,看着那位商人在水里挣扎了一阵就沉没于河水之中了。”

俗话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尤其是在经商时,对顾客的诚信尤为重要。作为一个商人,没有做到这一点,即使是“济阴之巨室”,他的钱财又能保持几何呢?一个不诚信的人,无法赢得大家长久的尊重。如果有人不诚信,即使他富可敌国,也会像这个商人一样,遭人唾弃。人无信不立。既然答应别人的事,就要兑现承诺。言而无信,必失信于人。“济阴之贾人”就是因为不信守承诺,当他再次遇到险情时,无论他怎样对渔夫承诺,渔夫都不会再听他的话去救他,最终把自己最为宝贵的生命丢掉了。看来,“承诺是金”这句话一点都不假。

3.“狼来了”的故事

《狼来了》是一个枕边寓言故事,是民间口口相传下来的,故事虽然简单,但富有教育意义,教育孩子要诚实,不要撒谎。故事已多次被印成图书,甚至拍成动画片,继续伴随一代又一代孩子成长。

从前,有个放羊娃,每天都去山上放羊。

有一天,他觉得十分无聊,就想了个捉弄大家寻开心的主意。他向着山下正在种田的农夫们大声喊:“狼来了!狼来了!救命啊!”农夫们听到喊声急忙拿着锄头和镰刀往山上跑,他们边跑边喊:“不要怕,孩子,我们来帮你打恶狼!”农夫们气喘吁吁地赶到山上一看,连狼的影子也没有!放羊娃哈哈大笑:“真有意思,你们上当了!”农夫们生气地走了。

第二天,放羊娃故伎重演,善良的农夫们又冲上来帮他打狼,可还是没有见到狼的影子。放羊娃笑得直不起腰:“哈哈!你们又上当了!哈哈!”大伙儿对放羊娃一而再再而三地说谎十分生气,从此再也不相信他的话了。

过了几天,狼真的来了,一下子闯进了羊群。放羊娃害怕极了,拼命地向农夫们喊:“狼来了!狼来了!快救命呀!狼真的来了!”农夫们听到他的喊声,以为他又在说谎,大家都不理睬他,没有人去帮他,结果放羊娃的许多羊都被狼咬死了。

这个小学课本上就出现的寓言故事,已经深入大家的脑海,它以最形象的场景告诉大家,说谎是一种不好的行为,它既不尊重别人,也会失去别人对自己的信任。说谎可能给自己带来一时的好处(利益或戏弄别人取乐等),但是,最后必然会受到惩罚。

第二节 当今社会对信用价值的追求

当今社会,市场经济高度发达,通讯方式高度便捷,特别是以互联网为载体的虚拟市场经济中,各种经济活动对信用的依赖更加强烈,但在今天,检视现实社会生活,不诚信的现象在社会生活各领域的高发与泛化,强烈地预示着我们已濒临诚信严重缺失的社会信用危机中。

一、新型市场经济关系对信用的依赖

(一)我国市场经济进入新时代

市场经济(又称为自由市场经济或自由企业经济)是一种经济体系,在这种体系下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销售完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而不是像计划经济一般由国家所引导。市场经济也被用作资本主义的同义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改革开放所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1992年邓小平南行讲话时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十四大正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可以说,我国市场经济进入了新时代。

新时代市场经济有如下特征:

1.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导下,不断加强和完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工作的体制机制,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领导下开展工作,党领导经济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党中央每个季度都要分析研究经济形势,并定期研究部署重大战略问题,这一机制对推动我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

比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完善宏观调控、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重大政策措施的推出,显著地改善和提高了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作用。此外,各地区党委亦不断加强对地方重大经济问题的研究和决策,有力地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

2.充分尊重经济规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指出,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法治的市场经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市场决定论”的提出,体现了其尊重经济规律,注重运用规律的突出特点,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又坚定地向前迈了一大步。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他提出,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这是我国经济发展必须遵循的三个规律。这一概括,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对市场经济规律的充分尊重。

3.重视实体经济

2017年12月12日至13日,习近平在江苏徐州市考察时强调: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发展壮大实体经济,抓实体经济一定要抓好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脊梁,要加大投入、加强研发、加快发展,努力占领世界制高点、掌控技术话语权,使我国成为现代装备制造业大国。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十八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强统筹规划和前瞻部署,力争通过三个十年的努力,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

(二)市场经济离不开信用约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与信用经济的有机统一。“守法”与“诚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市场经济就不能健康发展。诚实信用是法制社会的道德规范,同时也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石,可以为有效促进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所以,从一定程度上而言,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

首先,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没有信用,就没有正常的交换,就没有秩序,经济资源就不能达到合理、优化配置,市场经济也就不能正常运行。市场经济越发达,就越要求讲信用。因此,市场经济也是信用经济。

其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都要面对优胜劣汰的选择。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对企业的生存竞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是企业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它可以促使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企业失去信用,将导致公众对企业产品的信任危机,企业最终将丧失生存空间。因此,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要靠信用。

具体而言,信用对于市场经济有以下作用:

1.信用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前提与基础;市场经济强调由市场自身的调节作用,由市场进行自主调节和引导,淡化行政调控手段。在自由市场中,就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从古至今,信用,即契约精神,是市场运行的基本规则,所有市场主体遵循相互之间形成的契约,诚实守信、遵守规则,必须在此前提下,经济活动方能正常运行。与传统自然经济相比,市场经济扩大了人们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使人们的经济关系扩展为以信用为纽带的市场关系,要以信用为基本的交易准则,这样一来,信用就成为维系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的基本链条。

2.信用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保证所有市场主体的利益,利益的形成依赖于相互之间的合同契约,遵守合同、崇尚规则即是信用,市场主体之间达成信用约定后,并且严格遵守,不管亏损或者盈利,都按照信用约定履行,长远来看,就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保障。经济主体的信用信息可以保障市场发挥效率,并且通过信用制度与信用管理体系减弱了信用信息不对称程度,从而减少了潜在的欺诈行为,同时,信用管理行业及其机构的社会化信用服务活动,进一步保障了市场经济的运行效率。

3.信用是市场主体经济活动的启动器;一切的市场经济活动都来源于市场主体间达成的契约,这种契约就是靠双方的信任而达成,在此构成中,强制的市场规则存在于契约之前,以法令的方式规范基本的经济活动准则,而市场主体间的契约则是在法令之后,是开启经济活动前的必经之路,只有信任彼此,方可开启经济活动。从企业来看,企业是社会信用活动中最活跃的层次,是巨大的信用需求者和供给者。作为信用需求者,企业无论采取间接融资还是直接融资方式获取资金,均需要向社会融入资金;而作为信用的供给者,企业既可以存款形式提供给银行,也可以商品形式提供信用给消费者。

4.信用是金融活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金融是信用发展的结果,信用是金融发展的表现形式。在现代金融制度中,货币交换是基础,信用是货币交换的发展,而银行则是综合这二者的精巧的机构,其中信用是现代金融的基石。严格地讲,金融是指在社会经济生活中金融资产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其相联系的一切经济关系的综合。金融可以界定为既涉及货币,又涉及信用,以及以货币与信用结合为一体的形式生成、运作的所有交易行为的集合。

5.信用为市场经济活动与交易创造工具和基本条件;信用创造了信用流通工具和转账结算制度,节约了社会流通费用。商品经济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这就要求最大可能地节约费用和降低成本,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实现利润最大化。而在社会流通中产生的流通费用,属非生产性费用,是社会财富中为流通过程牺牲掉的一部分,在社会生产和流通的组织中,应该尽可能地缩减这一部分支出。通过信用进行交易,则债权债务关系可以相互抵消,在最终结算时,只需要进行差额结付。同时,银行提供的技术性业务,如转账、划拨、清算等,一纸结算凭证就可以结清债权债务关系,在商品流转额保持不变时,可以使货币需求量减少。

二、政府转型对信用的要求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出版了《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第六篇重点阐述“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的文中提到:进一步改革政府机构、转变政府职能,不仅是提高政府效能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强社会发展活力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下更大决心、以更大力度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以更好适应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工作作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要求。

(一)政府自身信用

政府信用(governmental credit)是社会公众对一个政府守约重诺的意愿、能力和行为的评价,是在政治委托—代理关系中产生的代理人信用,反映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政府信用作为社会信用体系的一个主要内容,也同样强调言行的客观后果,它考量政府行为对公众和社会的影响,同时又不得不顾及公众和社会对政府的看法和态度。政府信用需要政府的自觉,政府的良知与行为自主性能够提高政府能力、克服信任危机和提升政府形象。

政府信用具有公共意识、规则意识、责任意识、示范意识,这些意识反映了政府信用具有公共性、规则性、责任性和示范性的特点。

中国社会正遭受着诚信缺失的严重困扰。中国人民银行引用的调查资料显示,全国每年因为信用缺失造成企业间接直接损失5855亿人民币。国家工商总局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全国的合同交易中,正常履约率只有60%。国家审计署披露,有67%的大型国有企业做假账。有关部门的调查还显示,偷税漏税、骗汇现象屡禁不止;假文凭、假证书、假公证、假账目泛滥成灾。舆论界普遍认为,信用危机居腐败之后成为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二大因素,信用危机导致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增加15%左右。面对如此严重的诚信缺失和信用危机,各级政府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从总体上讲,我国当前政府信用行为的主流是好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坚持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中国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政府的信用度在国际和国内都在逐步提高。但是,人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由于体制方面的原因和认识上的偏差,政府信用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腐败形势严峻,严重侵蚀了政府信用。国际知名的反腐专家海登海默教授曾经把中国的腐败分成“黑色腐败”“灰色腐败”和“白色腐败”三种类型。所谓“黑色腐败”包括贪污贿赂、挪用公款、走私偷税等经济犯罪行为。“灰色腐败”是指在行政权力掩护下追求个人利益或小集团利益最大化的一种经济腐败行为。“白色腐败”指党政领导在实施法律和资源分配上对亲朋好友的偏袒。现今中国的腐败状况事实上已经严重到几乎所有的腐败类型都能找到,国家资产大量流失,政府信用遭到严重侵蚀。

2.政府政策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在地方上表现最为突出的是“新官不理旧事”,后任政府领导拒绝为前任政府领导的执政买单。地方各级政府组成人员特别是主要负责人的工作一旦发生变动,往往会给当地政府工作的连续性带来潜在的破坏,时常出现一届政府一套政策,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对政府的公信力颇有微词。

3.政府行为透明度不高。有的地方选拔干部不公开,财务收支不公开,重大事项不公开,办事依据不公开,办事程序不公开,办事结果不公开,习惯于暗箱操作,人民群众了解政务信息的渠道不畅通,由此导致人民群众对政府的种种猜疑和不信任。

4.行政执行不规范。有的行政机关滥用行政执行权,把行政执行当做创收的手段,以罚代法;有的在行政执行中滥用自由裁量权,根据不同对象办关系案、人情案;有的投机专营,在行政执行时,对自己有利的事积极办,对自己无利或微利的事则得过且过;有的地方政府在贯彻执行上级的方针政策时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人民群众很不满意;有的地方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时有发生,人民群众反映比较强烈;有的地方为各种制假贩假活动大开绿灯或实施保护,严重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同时也严重侵蚀了政府信用。

5.滥用地方政府职能。有的地方政府不恰当地介入市场竞争性行业,与民争利;有的地方为了制造虚假政绩,不惜以牺牲国家整体利益为代价,甚至肆意破坏政府信用和金融信用,采取非正常手段强迫银企合作,迫使银行给效益差或根本无市场前景的企业项目贷款,换取所谓GDP的增长;有的地方在招商引资时热情周到,承诺多多,开出许多优惠条件吸引投资者,而一旦项目投入运营就出尔反尔,甚至吃、拿、卡、要,搞得投资方陷入尴尬境地。如此种种,如果不加以克服,必定严重损害政府信用,严重影响当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6.公务员滥用职权。公务员作为人民的公仆,理应依法行政、科学行政、民主行政,维护政府信用。然而,有的公务员却习惯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只对上级负责,不关心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有的公务员对国家的方针政策阳奉阴违,工作方式简单粗暴,对群众欺诈恐吓,屡屡侵犯群众利益;有的公务员与黑社会分子称兄道弟、讲哥们义气,甚至直接充当黑恶势力保护伞,为虎作伥;有的公务员玩讲刺激,穿讲名牌,吃讲野味,住讲豪华,高高在上,严重脱离群众,这些行为和做法严重败坏了政府信用,损害了政府形象,影响极其恶劣。

良好的政府信用的建立和提升并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而必须通过系统有效的信用建设方可实现。政府信用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从现阶段我国行政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改善政府治理状况,推进政府与公众的良性互动,增强政府对公众的责任感和回应力,不断提升政府信用。主要措施包括:

1.实施善政,牢固树立政府信用观。詹姆斯·福里斯特尔曾经说过:“政府工作的困难在于,它不仅必须干得很好,而且必须让公众相信它干得很好。换句话说,能力和表现都是必要的。”政府信用是政府力量的源泉,是政府的生命线,也是政府构筑善政的重要资本。所谓善政,实际上就是对契约的依法履行,对代理责任的有效承担,对公众期待的良性回应,增进政府信用的基本途径就是推进法治行政、责任行政和回应行政。

2.全面加强法治行政。法治意味着一种良好的治理状态或秩序,在这一治理状态中,法具有普遍性和有效适用性,法律具有至上权威。将政府行为纳入法治的轨道,有助于增加政府行为的透明度,有助于增强公众的预见性,从而有助于提升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感。当前,人们必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有序参与和依法行政有机统一起来,维护宪法权威,确保政令畅通,坚持执政为民,忠实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3.全面建立责任行政。责任行政意味着行政主体和公务员必须履行法定的职能和义务,必须对自己的行政行为负责。没有履行或不适当履行其法定职责的,就是失职,必须承担由此而引起的责任。通常,政府机关和公务员要切实承担起四个方面的责任:一是政治责任,其核心是对同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其实质是对国家、对人民、对公共利益负责;二是法律责任,公务员必须模范遵守法律法规,依法行使权力并对权力行使的后果承担法律责任;三是行政责任,公务员应该在法定的权限范围内活动,依法行政,合理行政,文明行政,严格按程序办事,否则要承担行政责任;四是道义责任,公务员要模范遵守社会公德、传统美德、公序良俗和行政伦理,否则要承担道义责任。

4.全面推进回应行政。回应行政意味着政府对公众的期待和要求作出及时、负责、满意的反应,不得冷漠处置、无故拖延或没有下文,在必要时还应当定期或不定期地主动征求公众意见,解释政策法规规章和回答问题,鼓励公众有序参与,增进公众与政府的良性互动。回应行政注重以人为本,其实质是一种服务行政,它不同于统治行政和管制行政,注重培植公众对政府的理解和信任,注重培植公务员对公众的感情,是一种符合时代的文明行政模式。

5.以制度创新根治腐败。腐败是侵蚀国家肌体的“毒瘤”,要提升政府信用,首先就需要坚定地反腐败。反腐败活动存在着社会成本与收益,反腐败必须考虑成本与收益的对比,要寻求反腐败的长效机制。结合我国的现实国情,重点是以制度创新根治腐败,通过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堵塞制度漏洞、强化监督机制,加大惩罚力度,增加腐败的成本,使公务员不可能、也不敢于腐败;适度提高公务员待遇,承认和尊重公务员的合法权益,让公务员过上比较安定富足的生活,使公务员能够珍惜自己的荣誉、名声和职务,营造没有必要去腐败的氛围;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约束等方法,使公务员牢固树立人民公仆观念,自觉养成廉洁自律习惯,不断提高拒腐防变能力,做到“常修为政之德,常戒贪欲之念,常怀律己之心”,真正达到不愿意腐败的崇高境界。

6.保持政策法规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政府通过制定政策、法规来调整人们的行为,体现在政府的经济管理行为上,就是给市场运行提供“游戏规则”,然后通过引导、规范、监管、奖惩等措施,促使各市场主体按既定规则进行活动,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政策是指导人们开展经济和社会活动的指挥棒,其实也是一个合约,政府每出台一项政策就意味着与社会立下了一个约定,这个约定必须得到政府本身的遵守,政府才有信用可言。政策的科学性、稳定性和连续性会给人以信心,使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做出理性预期并遵守约定。

政府是诚信社会的维护者。信任是政府存在的基石。英国学者詹姆士·哈林顿认为:“在一个共和国中,如果要通过公众的选举而获得崇高地位,便只有美德受到一致公认时才能达到目的。如果政权是民主和平等的,便尤其如此。”失去诚信,政府就不可能赢得公众的支持。因此,政府必须坚定不移地践行诚信原则,以诚信为先,言必行,行必果。从社会经济层面来看,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政府在市场信用关系中充当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信用经济的引导者和保护者。从社会心理来看,中国民众对政府有一种朴素的依赖感,相信作为权威的政府是公正的、诚信的,政府是民众最后的依靠。因此,打造诚信政府是赢得民心的重要手段。

政府是诚信社会的倡导者。社会信用具有公共物品属性和外部性。经济学家赫希认为,信任是很多经济交易所必需的公共物品。著名经济学家阿罗认为,信任是社会系统的润滑剂,它非常有效,却不易买到,因为信任和类似的价值观属于经济学家所说的外部事物。政府诚信对社会的影响至关重要。一方面,政府是否诚信,直接决定社会诚信;另一方面,社会诚信需要政府的示范和促进。因此,作为掌握公共权力、提供公共服务、代表公共利益的政府,理所当然地应当倡导与维护社会诚信。

政府是社会诚信的管理者。对社会诚信的管理,是现代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责。市场的不平等性与信息的不对称性,需要借助政府的力量而不是个别厂家或消费者来对市场中的非诚信行为进行管制和规制,因为政府具有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所不具备的强制力。所以,掌握公共权力的政府必须担负起社会诚信的管理者角色。

(二)信用监管

2000年以后,我国开始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同时以信用为手段的市场监管创新也开始进入探索阶段,特别是工商等部门开展了市场主体分类评价等方面的探索。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快速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放管服”工作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当头炮”“先手棋”不断深入,使得信用体系建设与市场监管创新互相辉映,为新形势下市场监管创新开辟了广阔空间。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运用大数据加强对市场主体服务和监管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5〕51号)提出:“推进简政放权和政府职能转变,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政府信息公开、数据开放为抓手,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维护市场正常秩序,促进市场公平竞争,释放市场主体活力,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二是在《国务院关于“先照后证”改革后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意见》(国发〔2015〕62号)中,又明确提出建立“信用约束”的基本原则。提出“加快推进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和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建设,推进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社会组织信用信息共享共用,强化信用对市场主体的约束作用,构建以信息归集共享为基础,以信息公示为手段,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监管制度,让失信主体‘一处违法,处处受限’”。在这里明确提出了建立以“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监管制度”的概念。三是《国务院关于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意见》(国发〔2015〕55号)又明确提出了“建立健全与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相适应的社会信用体系和激励惩戒机制”“建立健全与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相适应的信息公示制度和信息共享制度”。

政府的市场监管包括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过去在这三个环节的管理方式上都存在不少问题,总的来说是在事前准入门槛高、审批过多;在事中以批代管、只批不管或执法不严、选择性执法等;在事后缺乏明确的退出、整改、信用修复等制度,违法违规后果呈现出很大额度随意性,监管效果难以达到。这些问题往往又与监管交叉重叠,监管分割、监管力量薄弱,人员经费和技术手段跟不上相关联。这些问题在党的十八大以后,随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深化和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到来,特别是信用体系建设的深化出现了喜人的变化。

从事前、事中、事后各个阶段看,政府部门在监管活动中对信用手段的使用主要是:

1.以市场主体信息公示披露、信用承诺、信用报告查询使用为主要手段的事前信用管理。

2.以对市场主体进行信用分类评价、大数据检测、第三方信用评估监督等为主要手段的事中信用管理。

3.以严重失信黑名单、舆论曝光、联合惩戒、信用修复和异议投诉等为主要手段的事后信用管理。

推进信用监管,必须大力推进市场主体信息公示披露和政府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等信用信息的及时公开。在这方面,《企业信用信息公示暂行条例》和其他大量部门规章都规定了企业应当或自愿披露的信息内容和披露方式。公开就是最好的信用监督。而政府掌握的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公共信用信息,国办发〔2015〕51号文件也已经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在7个工作日内进行公开,要求零遗漏。

推进信用监管,还必须打破信息孤岛,大力推进公共信用信息的归集共享。2015年10月,根据《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和有关文件要求,国家发改委牵头建设的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正式运行,实现了与37个部委和全国各省区市互联互通,累计归集各部门各地方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基础信息、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信息、红黑名单信息、企业信用分类管理信息等各类信用信息6.1亿多条,并以每月新增入库1500万条数据的速度不断发展。

三、个人行为对信用的要求

遍布全国大街小巷的共享单车,有小黄车、小蓝车、小红车、小橙车……各种五颜六色的自行车,成为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些共享单车中,大部分需要缴纳押金才可以解锁骑走,而少部分,则可以通过“支付宝”APP扫码免押金骑走,这种免押金的共享单车,就是依据个人支付宝的信用积分而设定,信用积分相当于就是“押金”。这不,昆明某写字楼里的白领王先生,下班后,打开手机二维码一扫,轻松骑走了楼下的共享单车;大学刚毕业的小李,走出校园去租房时,打开手机出示了信用积分,就免去租房押金;某国企工作的张师傅,虽然收入不高,但是依靠无抵押消费贷款轻松购置了一辆中级车……

由于拥有较好的信用,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享受社会资源时,都免去了繁琐的认证、交押金等流程,生活变得十分便捷。

这些场景均表明,信用已经深度融进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所有人而言,信用已经成为一种无形而有价值的资产,当代中国正加速步入“信用时代”,个人行为和信用牢牢绑定。那么,个人信用的意义何在,包含什么内容呢?

(一)个人信用的价值意义

个人信用不仅是一个国家市场伦理和道德文化建设的基础,更是整个社会信用的基础,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巨大资源,开拓并利用这种资源,能有效推动消费,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市场经济越发达,个人信用所发挥的功能越重要,个人信用体系的完善与否已成为市场经济是否成熟的显著标志之一,所以,我国臻待建立个人信用制度。而个人信用制度的建设离不开两个机制:一是信用信息归集机制,二是信用信息评价机制,

(二)个人信用的组成部分

个人信用来源于个人的社会行为,这些行为表现为个人直接信用和个人间接信用两种形式。

1.个人直接信用,是个人独立的社会行为产生的信用记录,比如消费行为、道德行为、法纪行为等。比如在消费行为过程中,不支付货币或者等价物,而以“赊账”方式向商户购买商品或者服务,最常见的就是金融机构向个人提供的消费信贷。个人直接信用是最明显,最易于量化统计的信用行为,个人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消费(如购买房屋、汽车、家具、电器,以及教育、医疗及各种劳务)、各种道德(如与人口角、扰乱公共秩序等)、各种法纪(如汽车违章、官司等)都可以直接计入信用。

2.个人间接信用,是个人在从事其他相关联的市场主体的经营行为中,由其他市场主体信用映射和反馈到个人信用上的信用行为,这种信用不由个人直接行为产生,而是个人通过所从事或者支配的其他主体的行为间接产生。这是其他市场主体信用的人格化和具体化,是其他市场主体信用关系在经营者个人身上的集中反映。最常见的个人间接信用,比如,企业负责人经营的企业效益好、信誉好,则该企业负责人的个人信用也会得到提升,反之,如果某企业存在市场欺诈等不良的信用记录,也会将该记录传递到企业经营者的个人信用记录中。

(三)个人信用的主要信息

个人信用信息应当包括个人社会行为中的有关体现信用价值的各类行为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一些:

1.基本信息,主要为个人相对固定不变的信用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号、性别、出生日期等。这些信息是与生俱来的,所有人从出生就伴随一生,变化较小或者基本没有变化。

2.公共信息,主要包括个人纳税、参加社保以及个人财产状况及变动等信息。这是所有人都具有的信用信息,但是因人而异,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独立性。

3.市场信息,主要包括个人在消费、贷款、担保、信用卡、保险等场合而形成的个人实际履约行为记录。这些信息是个人在参与市场活动过程中,由商户、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机构记录的信用信息,绝大部分都具有市场信息,并且差异较大。

4.特别记录

指有可能影响个人信用状况的正面和反面信息,正面信息比如受见义勇为、表彰立功等,反面信息比如民事、刑事、行政诉讼和行政处罚的记录。这是信用信息的正面和负面清单信息,只有少部分人具有,并且一旦出现这些特别记录,就直接影响个人信用。

(四)个人信用信息的归集

由于个人信用信息的覆盖面特别广,信息的来源和归集显得十分重要,据了解,目前我国尚没有统一、综合的个人信用信息平台,中国人民银行的个人征信系统仅记录了部分个人金融贷款行为信息,一些征信机构也仅记录在本平台的个人消费等信用信息,比如芝麻信用等。

所以,有必要建立全国性的统一的信用信息系统,采用技术、行政的手段对个人信用信息进行归集和记录。

个人信用信息的来源主要分为两类:一是本人或他人提供,二是系统采集。前者更多的是主动的提供信用信息,后者更多的是采用技术手段,将个人社会的社会信用行为进行记录和归集,实现统一管理。

(五)个人信用的评价

信用信息收集完整之后,就要对这些信息进行评价,即通过评价确定信用信息的价值,从而为个人的各项社会活动提供支持和依据。

目前,个人的信用信息评价仅限于银行信贷以及部分消费平台,经过评价后,作为贷款额度依据,或者前文说的,作为消费的一种无形“担保”。

在国外,银行一般采取主观判断法和信用评分的数量分析法。数量分析法是在一个信用评分的模式上对贷款申请划分等级进行评分。在实际操作中,主观判断法和数量分析法通常相互结合运用,互为补充。其中数量分析法中最重要的是对“支付能力”的评定。“支付能力”指两个方面:一是收入,主要是指稳定的足够的收入来源,包括专职工作收入、兼职工作收入、投资收入等,这是个人信用评定的基础;二是现金流量,即支出与收入的比率,个人支出包括其他未付账款的月平均额、房租、赡养费、抚养费等,这些月支出的总和与月收入的总和比率在40%以下,则认为借款者有足够的能力偿还贷款。

本章小结

信用作为古今中外、古往今来的一种价值元素,不同时代有其深刻的内涵,本章分为两个小节,分别是:信用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内涵、当今社会对信用价值的追求,分别从传统信用到当代信用展开论述,由此可见信用在不同时代的传承与演变,但是其唯一的内涵不变,即:诚实、不欺,遵守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