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垮掉派”文学:标新立异“垮掉的一代”的
主要人物都来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美国东部。其中这一流派的两位领袖人物杰克·凯鲁亚克和艾伦·金斯堡都是东部文人,他们都是在哥伦比亚读书时接受“地下文化”的启蒙教育的。所谓“地下文化”是这样出现的。50 年代初,美国“垮掉的一代”对社会现实不满,在东、西部两处集结成伙,有的自愿过着贫困的生活,有的浪迹于都市的底层,有的加人由流氓、妓女、毒品贩子和爵士歌手组成的“地下社会”,由此而形成了与高雅文化分庭抗礼的“地下文化”。除凯鲁亚克和金斯堡外,“垮掉的一代”中年龄最大、也最有影响的威廉·巴勒斯也来自东部。在“垮掉派”青年中,此人很有代表性。一方面,他出生于有教养的家庭,还在哈佛读过研究生;另一方面,他所结交的朋友几乎都是堕落文人、吸毒者和性变态的男女。正是他, 把“地下文化”最初传授给了“垮掉的一代”的两位主将凯鲁亚克和金斯堡。在东部还有一位具有典型“垮掉派”特征的人是“垮掉派”的著名诗人科尔索,金斯堡对他颇为赏识。在东部“垮掉派”群体中,还有约翰·克里隆·霍尔姆斯,塞姆尔·克雷姆,加里·斯奈德等。这批人在存在主义思想的影响下,50 年代初就开始了“垮掉派”文学的创作。1950 年,凯鲁亚克写了《小镇与城市》,1953 年,巴勒斯的《吸毒者》接着问世;与此同时,霍尔姆斯也于 1952 年出版了“垮掉派”小说《去罢》。这三部小说初步形成了“垮掉派”的格局,向社会亮出了一种新的文学形式。但是,当时的美国东部是保守的学院派势力强大的地方,几部小说刚一出土,就被他们的冲击淹没了, 没有造成什么影响。凯鲁亚克等人觉得东部没有他们的事业成功的气候和土壤,于是,决定到远离政治、文化中心的西部去寻找根据地和支持者。
几乎在东部“垮掉派”青年兴起“地下文化”的同时,西部也出现了另一批同样类型的年轻人。早在 40 年代末,加利福尼亚州的旧金山就出现了一个立志“文艺复兴”的反学院派中心,50 年代初,劳伦斯·弗林盖蒂的“城市之光”书店又聚集了马尔克·麦克卢尔,菲利普·惠伦,丹尼丝·莱弗托芙,罗伯特·邓肯、菲利普·拉曼第阿和肯尼斯·雷克思罗斯等人。他们有的是“垮掉派”文人,有的是亲“垮掉派”的文人。他们的头目是雷克思罗斯,此人后来成了整个“垮掉的一代”的第一重要的理论家。这批人不但有头目,还有自己的行活。这批“垮掉派”青年后来经常在旧金山的北海滩活动,其方式与东部“垮掉派”青年大同小异。他们出入低级酒吧间、阴暗的街道,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组成了另一个真正的“垮掉社会”。在同一州的西威尼斯,当时也有一批以劳伦斯·李普顿为首的类似的年轻文人。后来, 这两处的人发现目标、兴趣相同,于是联合起来,结成了著名的西部“垮掉派”群体。他们在一起写诗,写小说,以此来讴歌他们“反叛”现实的特殊形式:群居、吸毒、酗酒等庸俗腐朽的生活。西部“垮掉派”运动的兴起, 为“垮掉的一代”这个文学流派的产生和兴盛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1955 年,金斯堡带着巴勒斯写给雷克思罗斯的介绍信和凯鲁亚克、科尔索、斯奈德等东部主要的“垮掉派”文人陆续到了西部的旧金山,从而出现
了“垮掉的一代”的最重要的转折。两派会师于旧金山,还有“黑山派”诗人等其他反对学院派保守势力的文人也前来助威。他们济济一堂,于 1955 年夏天在旧金山第六美术陈列馆举行了一次重要的诗歌朗诵会。在一片狂热的喝彩声中,金斯堡当众脱光了衣服,用喊叫的声音朗诵了他的长诗《嚎叫》, 宣告“垮掉的一代”这一文学流派的正式诞生。《嚎叫》被“垮掉的一代” 誉为“五十年代的《荒原》”,“袖珍本圣经”。西部“垮掉派”领袖,“垮掉的一代”的首席理论家雷克思罗斯称这首长诗为“将是 1965 年到 1975 年统治世界的那一代人的忠实自白”,甚至连学院派的评论家也称“金斯堡为那些人中真正有才能的诗人”。确实,《嚎叫》叫出了“垮掉的一代”的心声。它很快轰动全国,为“垮掉的一代”在全国,乃至整个西方文坛占有一席之地,成为一个重要的现代派文学流派奠定了不可忽视的基础。金斯堡也因此被誉为“垮掉的一代”的桂冠诗人。
两年之后,“垮掉的一代”的另一位作家凯鲁亚克又放出了重磅炸弹《在路上》。又一次引起了全国性的轰动,把“垮掉派”运动推到了极大的热潮之中。大学生和其它青少年们看到这部小说后,为之欢叫。他们奔走相告, 说凯鲁亚克讲出了们的心里话。连《纽约时报》也发表评论,称他是和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一样重要的书。这样一来,金斯堡和凯鲁亚克就成为全国性的“垮掉派”青年的无可争议的代言人和旗手,“垮掉的一代”已不容否定地在文坛上立住了脚。
这两部作品问世后,美国的《常青评论》、《黑山评论》也连篇累牍地发表文章和出版专号,大肆推荐,再加上出版商广为宣传,一时间造成了强大的声势。成千上万的青年接受了“垮掉派”青年的观点和生活方式,他们背着背包到处流浪。他们一边朗诵着《嚎叫》,一边跳着摇摆舞。吸毒、群居、参禅念佛,无所不为,一时成为风气。
此外,“垮掉的一代”的另一重要人物劳伦斯·李普顿也于 1955 年发表
了“垮掉派”小说《神圣的野蛮人》,巴勒斯于 1959 年出版了“垮掉派”的代表作品《裸露的午餐》,弗林盖蒂的“垮掉派”诗集《精神的康奈岛》和
《离别旧金山》也分别于 1958 年和 1961 年问世,凯鲁亚克继长篇小说《在路上》之后,又写出了数部“垮掉派”小说:《地下人》、《达摩流浪汉》、
《萨克斯医生》、《孤独天使》等。但是,自此以后,“垮掉的一代”的势头逐渐减弱,到 60 年代初,它便被比较容易被更多的人接受,在文学上也更有成就的“黑色幽默”派所代替。
“垮掉的一代”在文学上虽没有产生很大的影响,但在现实生活中,对六七十年代的美国青年影响很大,随着麦卡锡主义的结束,随着“民权运动” 的兴起,他们效仿“垮掉派”,不满于侵越战争,不满于压制民主,采取公开的反叛行动,甚至也象“垮掉派”一样吸毒,留长头发,男女杂居。所以, “垮掉的一代”是一个消极颓废的流派,它是美国腐朽的“文明”和文学艺术的堕落一面的反映。这个流派虽然昙花一现,但它的影响遍及大西洋两岸的欧美各国,是世界文学史上不可缺少的一章,它作为五六十年代这个特殊时期所出现的一个特殊的流派的特殊意义,对美国以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文学、文化和社会发展造成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