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

(中国—日本,公元 1894 年~1895)

中日甲午之战,发生在清光绪 20 年(公元 1894 年)6 月至次年 3 月。

19 世纪下半叶,在西方列强一再向中国耀武扬威的同时,东方的日本由于实行明治维新,国力大增,亦成为对中国的严重威胁。日本全国原有武士数十万人,依赖藩候生活,明治维新后废藩置县,这些人的生活失去着落, 倘一旦酿成变乱,日本前途将不堪设想。故而,日本的一些政治家(如西乡隆盛等人)提出“攘外安内”的口号,积极鼓吹“征韩伦”,即对邻邦朝鲜发动侵略。

朝鲜与中国唇齿相连,乃是中国属国,日本欲侵略朝鲜,必须先离间中国和朝鲜的宗属关系。为此,日本军舰“云扬号”曾在清光绪元年(公元 1875 年)到朝鲜沿海挑衅,构成两国冲突,次年便胁迫朝鲜签订了《江华条约》, 宣布朝鲜为独立自主国。清廷由于缺乏国际常识,又唯恐再滋事,只要求朝鲜继续入贡于清,对日本用条约抹杀朝鲜是中国的属国这一点,竟漠然视之。直至光绪 5 年(公元 1879 年),日本将所吞并的中国琉球群岛置为冲绳县, 清廷才感到日本野心可畏,怕日本亦将朝鲜纳入版图,一变以前放任态度, 劝朝鲜与西洋各国订立通商条约,以牵制日本的阴谋。清光绪 20 年(公元

1894 年)4 月,朝鲜全州发生东学党起义,李熙向清廷告请援兵。清廷根据中日《天津条约》的规定,在照会日本外务省后,出兵朝鲜。日本政府闻讯, 虽未接到李熙的邀请,亦派一混成旅进入朝鲜,准备乘机独占朝鲜,中日甲午之战,即由此肇始。

这年 5 月上旬,清军聂士成都在朝鲜牙山登陆,日军则自仁川登陆,不顾朝鲜方面的劝阻直逼汉城。几天后,清驻朝鲜公使大岛圭介,建议中国和日本同时撤军。清廷深感与日本作战迫在眉捷,亦不愿示弱,但为了尽可能避免战争,敦请俄、英、美等国驻日公使出面调停。不料在朝鲜的日军已突然采取行动,于 6 月 21 日冲入朝鲜王宫,掳走朝鲜国王,命亲日的大院君李歪应(朝鲜国王之父)主持国政,准备以武力驱逐驻屯牙山的清军。两天后, 日本舰队在半岛海面偷袭清北洋水师,“济远”、“广乙”两舰及“高升” 轮,陆军则进入成欢,击败清军聂士成部。清廷闻讯哗然,于 7 月 1 日宣战, 这年是农历甲午年,故这次战争史称中日甲午战争。

清廷在作战初期的战略部署,是集结北洋水师主力于黄海北部,以扼渤海之口,并掩护由海上通往朝鲜的军事补给线,陆军则集中在平壤附近准备作战。7 月上旬,清将卫汝贵,马玉昆,左宝贵等部先后抵达平壤,等待后继部队陆续到来。接着,丰盛阿部亦到平壤,在平壤的清军已有 30 营,步骑炮兵共约 1.5 万人。四将商定先加强平壤防务,然后再相机南下。8 月初, 日军第五师团 1.2 万人从汉城和仁川分道向平攘挺进。

正当清军在朝鲜战场与日军作战时,清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鉴于曾在丰岛海面被袭,固守旅顺口至威海卫一线,未敢对络绎于朝鲜海面的日本运输船发动攻击。平壤失守后,李鸿章派招商局出动“新裕”,“图南”、“镇东”、“利运”,“定海”等五艘轮船,由大沽口运载刘盛休部 12 营驶往大东沟,命丁汝昌率北洋水师护航。8 月 18 日,当北洋水师完成护航任务,准备启航返回威海卫时,日本海军 12 艘战舰悬美国国旗突至,摆开攻击的态

势。至下午 5 时许,双方休战。此次大东沟海战,北洋水师计失 5 舰,日舰

未沉 1 艘,仅受重伤数艘。

经过平壤与大东沟两次作战后,清廷深惑事态严重,命四川提督宋庆赴九连城统领聂士诚,吕平元,孙显寅,刘盛林,江自康,耿凤呜,丰升阿, 聂桂林等部共 60 营大军,与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的 12 营军密切协同,一起沿鸭绿江北岸严密设防。日军则将已在朝鲜的军队和由国内陆续调赴朝鲜的军队编成两个军,第一军由山县有朋大将指挥,渡江攻击江北的清军,第二军由大山岩大将指挥,与日本舰队合力攻击旅顺口。同年(清光绪 20 年,公

元 1894 年)9 月 22 日,日军第一军集结于义州,完成渡江准备。清军只注意九连城江面,不意日军分遣佐藤支队由上游水口镇渡江,将依克唐阿军击溃。

旅顺口为北洋水师的重镇,与山东威海卫隔海相望,同是北京的门户, 清廷在此苦心经营多年。9 月 20 日,日军第二军自国内广岛北渡,以 14 艘

军舰护航,于 9 月 26 日袭据花园港,然后进犯金州。清旅顺口守将徐邦道认为金州著失旅顺口必危,自率部支援金州,几天后,日军占领貔子岛,徐邦道向大连湾守将赵怀益请援,赵怀益仅派两哨援兵前往金州。日军在大连湾驻兵 10 天,于 10 月 21 日向旅顺口进击,占南关岭,过双台沟,其前锋在土城子南破除邦道挫阻,后炮队继至,将徐邦道又击回旅顺口。

10 月 22 日,龚照窍率领驻旅顺口的 8 艘鱼雷艇逃往威海卫,黄化林, 赵怀益,卫汝成诸将闻讯,陆续潜逃内地。

10 月 25 日,日军由大连湾进逼旅顺口外围,夺取椅子山炮台,案子山, 测望台,松树山,二龙山,大坡山,黄金山,馒头山,摸珠礁,老蛹咀等炮台,亦相继陷落,徐邦道,张光前;姜桂题,程允和诸将随军北撤。日军进入旅顺口后,除留下 36 个中国人掩埋尸体外,其余中国人一概被屠杀。

旅顺口陷落,北洋水师的船坞,炮台,军储几乎全部资敌,唯有舰只于 9 月 20 日奉清廷之命转移威海卫,幸得保全。清廷命宋庆反攻旅顺口无效, 估计日军第一军和第二军将会合进入辽河平原,攻击盛京,而后经锦州进逼山海关,命吉林将军长顺,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东三省练兵大臣安定,天津总兵李永芳,布政使魏光煮等严守辽河平原各要点,并在山海关集结重兵。到 12 月中旬,清军集中兵力反攻海城,连续发动三次攻势,皆遭失败。次年

(清光绪 21 年,公元 1895 年)2 月初,日军又占鞍山,切断清军辽阳,牛庄间的联络,然后疾袭牛庄。魏光煮、李光久奉命支援扼守牛庄的余寿武部, 被日军击溃,牛庄失守。在营口的宋庆闻讯,率兵进救,致使营口空虚,日军兵不血刃夺占营口。2 月中旬,日军大破聚集在田庄台的清军,基本上控制住辽东半岛各要点。

日军第二军在攻陷旅顺口之后,即奉命向山东半岛登陆。清光绪 20 年(公元 1894 年)12 月中旬,日本舰队掩护日军第二军一部与由国内增援的第二师团,第六师团,向山东半岛荣成湾进发。

12 月 23 日,日舰“吉野”,“浪速”,“秋津洲”号驶至登州海面, 炮击登州及天恒山炮台,旋即向东方驶去。两天后,日军在用炮轰击荣成县城的同时,在荣成湾龙须岛开始登陆。清将阎得胜率部迎战失利,弃城逃走, 日军进占荣成。

12 月 29 日,日军全部登陆部队在荣成附近集结完毕,兮道向鲍家村, 桥头集方向开进,准备对威海卫南岸炮台和凤梨集东方一带高地发动进攻,

四天后,北洋水师所余战舰 11 艘及刘公岛炮台的军资器械,全部为日军接手。日军继占据旅顺之后,又占据威海卫,遂据此两处要害胁迫清廷乞和。日军在朝鲜和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连连获胜,大出英、俄等列强的

意料。俄国不愿日本从清廷手中夺云朝鲜,从而危及俄国在远东的发展。英国则恐清军惨败后引起国内紊乱,将影响其在华商务及侨民安全,又恐清廷向俄国求援,将造成俄国单独调停的局面,于是联合美、俄、德、法等国共同出面调停。由于列强各怀鬼胎,日本态度强硬,联合调停的企图破产。不久,清廷为日本政府扬言要大举深入盛京和北京所吓倒,先后几次遣使赴日本求和。日本政府以所遣使臣“名爵资望不足”为理由,拒绝会谈,清廷只好派李鸿章亲自赴日。清光绪 21 年(公元 1895 年)3 月 23 日,李鸿章在马关与日本方面签订了《马关条约》。该条约的要点是:一,中国承认朝鲜为自主国家;二、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及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三,中国给日军费 2 亿两白银,分 8 次交清,四,开放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商埠, 日轮得以在中国内河自由航行,日人得以在中国内地任意从事工商业制造; 五,日军暂驻威海卫,待将来赔款交清,通商行船约章批准,确定关税抵押办法之后,才能撤回;六,双方交还俘虏。《马关条约》签订后,俄、德、法三国认为侵犯了自己的在华利益,立即出面干涉,各派军舰驶至日本长崎和旅顺口海面,阻止日本割据辽东半岛。日本政府迫于列强干涉,将辽东岛还中国,增索兵费 3000 万两。然后,日军进向台湾和澎湖,以武力镇压抵制割台的军民,将台湾纳人日本的管辖之下。通过中日甲午战争,中国遭到空前沉重的打击和空前残酷的掠夺,清廷的弱点亦暴露无遗。从此;帝国主义列强愈发肆无忌惮地争相瓜分中国,中国已彻底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