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梅尼与穆斯林教徒的狂热献身
伊朗是中东地区的大国,由于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均在其他海湾国家之上,形成了它在波斯湾地区的核心和霸主地位。
19 世纪,伊朗沦为英、俄的半殖民地。1925 年,伊朗独立,建立了巴列维王朝。1979 年,伊朗发生“伊斯兰革命”,推翻了巴列维王朝,在国外流亡 15 年之久的宗教领袖霍梅尼回国。他宣布成立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实行“全盘伊斯兰化”。
霍梅尼在 60 年代遭到伊朗国王巴列维迫害时,曾在伊拉克避难,得到过伊拉克什叶派穆斯林(信奉伊斯兰教的人都称为穆斯林)的保护。但是,什叶派虽在伊拉克穆斯林中占 55%的多数,却并不执政,伊拉克的统治阶层是在穆斯林中只占 35%的逊尼派。后来伊拉克政府将霍梅尼驱逐出境,他只好逃亡到了法国。当霍梅尼胜利地返回伊朗,坐在政教统合一的权力中心宝座上之后,两伊的前仇旧恨就一直延伸到眼前了。
1980 年 9 月 23 日,也就是伊朗遭到空袭的第二天拂晓,伊拉克地面部队开始了大规模进攻,6 个师(含 2 个坦克师)约 5 万人在苏制 T—62 坦克的配合下,从中部和南部越过伊朗边境。中部的进攻是为了解除伊朗军队对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的威胁,因为经伊朗的席林堡一级公路到巴格达仅 177 公里。南部进攻目标是伊朗重点产油区湖泽斯坦,占领这个地区就能从根本上摧垮伊朗的经济支柱。伊拉克的进攻虽遇到抵抗,但总的来看进展顺利,它实现了占领阿拉伯河的目标,并向伊朗境内推进了 5 公里。但是,伊拉克并未突破伊朗的防线,伊朗国内也没有出现侯赛因所预期的宗教暴乱。
战争初几天,伊拉克对伊朗产油区胡泽斯坦的地面进攻,在重新装甲部队和炮兵的支援下,以压倒优势快速进展着,伊朗部队无法阻挡敌人的攻势。伊拉克重炮将大量炮弹抛洒在胡泽斯坦地区密斯的油库、储油罐和输油管道网上,使整个地区笼罩在浓烟烈火之中,但是,倒塌的厂房和建筑物为伊朗人提供了良好的掩蔽工事。同时,也成为坦克无法逾越的巨大屏障。伊朗的革命卫队和“巴西吉”部队,在捍卫真主、保卫祖国的热情激励下,士气高涨,用简陋的步枪,手榴弹,炸药包猛烈抵抗着入侵的伊拉克人。战争的第42 天,伊拉克攻入伊朗距阿拉伯河 30 公里的石油城阿巴丹,这个城市有规模巨大的炼油厂和设备完善的石油化工厂。但是,伊拉克人立足未稳,当天就被伊朗革命卫队击退了。直到 11 月 10 日,伊拉克经过 8 天流血的逐鹿争
夺,才以伤亡 6000 余人的代价,夺取了距离阿巴丹西北 20 多公里的另一座石油城霍拉姆沙赫尔。
但是,伊拉克的进攻已没有能力向前推进,两伊战争进入相持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