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野之战

(中国,前 1027 年)

殷周牧野之战,发生在殷帝纣王 33 年(公元前 1027 年)。

周族起源于西方,远自帝尧时代,即活动于泾渭平原之间,并由西而东, 沿渭河步步东迁。至古公亶父(周文王祖父)时,已迁至今陕西省歧山县。歧山一带为古代渭河河谷最丰饶的地区,土地肥沃,灌溉便利,非常适于耕耘。周人迁至这里后,农业获得迅速发展,人口增殖,武力亦渐渐壮大。周族所居地区,周围的地理形势也相当优越:四面有崤函、秦岭、黄河、北坂诸险,东向以对中原,呈高屋建瓴之势,实为早期氏族时代兴王建业之地。但统观周族发展的历史,其推翻殷商入主中原的企图,直到文王才萌生。

文王姓姬名昌,曾受帝纣之封,为西伯。据《史记》记载,帝纣见诸侯多倾向西伯姬昌,故将其拘囚于羑里(今河南省汤阴北)。后来,帝纣接受了姬昌臣子进献的美女,宝马和财物,才赦免姬昌,并“赐之弓矢斧钺”, 使其掌有征伐之权。姬昌获释后,得姜尚(太公望)于渭滨,即下定灭殷决心。他一面向帝纣装出贪图享乐的样子,以免引起对方的疑虑;一面利用帝纣给予的“得专征伐”的大权,争取盟国,剪殷羽翼,连征犬戎、黎、邗、崇等国,以控制进出今河南省及山西省的通道,对殷都朝歌形成包围的态势。姬昌逝世前,虽未曾以武力对殷商王朝实施进攻,但周族的势力范围,除今之陕西中部南部、甘肃南部、山西南部以及河南中部外,已达于江汉荆楚巴蜀之地。史称“三分天下有其二”,可见声势之浩大。

在周族崛起以前,殷商王朝统治中原已达 600 余年。殷人日显败迹,杀比干,囚箕子,微子出奔于周。武王问太公望:“商朝的仁者和贤者都已经跑了,可以起兵讨伐它了吗?”太公望说:“时难得而易失。”此时,适逢殷军主力远在东南地区讨伐东夷,一时抽调不回来。武王于是立即呼吁诸侯会师孟津,同申讨伐。

这年 1 月 28 日,武王率领戎车 300 乘、虎贲 3000 人、甲士 4.5 万人, 以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各部族的兵力,出潼关循黄河抵达孟津。各地诸侯闻讯,亦纷纷率师来会。武王作《泰誓》,备述帝纣罪状,号召从征诸侯同仇敌忾。并向百姓们宣告,此次起兵乃是因为“殷有重罪,不可不伐”,不是以百姓为敌。深受帝纣压迫的殷民听到后,自然都拥护武王。2 月 4 日,周师已进抵朝歌南郊的牧野。武王又作《牧誓》,激励三军将士, 严申作战纪律,并左持黄锁,右秉白旄,亲自指挥战斗。

帝纣听说周师前来,发兵 17 万(一说 70 万)仓促应战。历史上有名的牧野之战,遂告展开。周师士气旺盛,战力充沛,以成集团方阵的大量战车甲士猛袭纣军,实施中央突破作战。纣军人数虽多,却大都是临时征集的奴隶和战俘,士气低落,团结不固,故一遭突击,即告崩溃,有的甚至掉转矛头,帮助周军作战。帝纣见全军溃败,大势已去,登鹿台自焚。殷商从此灭亡。

周武王伐纣虽决于牧野一战,但究其胜利的获得,与其说主要由于军事, 毋宁说由于政治或权谋。本来,周族的实力与殷商比较还相差甚远,因帝纣暴虐淫侈,为中原臣民所愤恨,故文武两王乃得乘机扩张,并以宣传谋略手段,加深殷朝内部的矛盾,笼络争取中原诸侯及西南若干部族的拥护,从而

造成了强大的反殷力量。就军事方面而言,武王选择帝纣麻痹松懈、其主力远在东南作战的时机,直捣朝歌,可谓乘虚蹈隙。周师抵孟津后急急渡河北进,又似在密匿其战略奇袭,迫使帝纣于不预期的时间与地点仓促迎战。而在牧野决战中,周师主要得力于武器及战术的运用。作战一开始,周师即以大量战车甲士猛袭纣军,利用战车的机动性与冲击力,一举突破纣军的抵抗, 迅速奠定胜利的基础。车战为古代战史上一大特色。战车的发明与使用,虽自殷代开始,但大规模运用以及高度发挥其突击性能,则以此策次作战为首。这对于春秋战国时代中原各诸侯对战车的重视,有莫大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