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战争
(日本,公元 1868 年~1877)
明治战争是指日本明治天皇在位早期所发生的,为发展资本主义,消灭封建制度所进行的战争。它包括两次著名的战争,即戊辰战争(1866~1868) 和西南战争(1877)。
戊辰战争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维新政府军队与旧幕府军队之间的战争, 因战争开始于 1868 年(旧历戊辰年)而得名。
明治维新前夕,日本社会处于封建制末期,天皇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 实权操纵在德川幕府手中。当时一批要求改革的中下级武士和出身富农豪商的“志士”,联合与幕府有矛盾的西南强藩和皇室公卿等组成“倒幕派”, 在“尊王攘夷”的口号下,展开了要求改革幕政,抵御外侮的斗争,逐渐发展为武装倒幕。1866 年 12 月压制倒幕派的孝明天皇去世,太子睦仁亲王(即明治天皇)即位,1867 年 11 月 8 日西乡隆盛倒幕派首领从明治天皇处获得“讨幕密诏”。德川庆喜见势不妙,便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表示接受妥协方案,声言辞去将军职务,将政权归还天皇,同时却在大阪集结精兵。1868 年 1 月 3 日,明治天皇召开御前会议,宣布“王政复古大号令”,废除幕府制,成立新中央政府。新政府决定剥夺幕府全部权利,并令德川庆喜立即将幕府领地和财产交给天皇。1 月 8 日及 10 日,德川庆喜在大阪宣布:王政复古大号令”为非法,以“清君侧”的名义率幕府军向京都进军,挑起国内战争。1 月 27 日德川庆喜统率的 1.5 万名幕府军与以萨摩、长州两藩藩军为主
力的 5000 名政府军在京都附近的鸟羽、伏见展开激战,幕府军大败,德川庆喜只身逃回江户。该役后,京畿以西各藩纷纷归附新政府,2 月明治政府组成以西乡隆盛为实际领导的东征讨幕军, 在人民群众斗争的支援下直捣江户。败局已定的德川庆喜在 5 月献城投降,政府军进占江户。10 月改江户为东京,次年 3 月将国都从京都迁至东京。
德川庆喜投降后,关东以北以会津为首的各藩仍然对抗新政府。1868 年 9 月政府军攻占会津要塞松岩城,随之又平定本州北部其他诸藩的反抗。在此前后。幕府海军上将榎本武扬率幕府海军主力及部分陆军逃至北海道,在函馆成立割据政权。1869 年 6 月 27 日政府军在当地人民武装的配合下攻克函馆,榎本武扬率全体官兵投降。至此明治政府终于取得戊辰战争的胜利。戊辰战争摧毁了统治日本长达 265 年之久的德川幕府势力,巩固了维新
后新建立的民族统一国家,保障了日本明治维新的顺利推行。
西南战争是指日本西南九州鹿儿岛(原萨摩藩)以西乡隆盛为首的士族发动的一场反对明治政府的武装叛乱,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最大的一次国内战争。
1868 年开始,为发展资本主义,以明治天皇为首的日本新政府推行一场资产阶级改革运动,其中有许多改革措施极大地触犯了昔日拥有特权的军事贵族阶层——武士们的利益,因而引起武士们对现实的极端不满,各地顽固士族在明治初年多次制造骚乱,暴动和刺杀事件。许多武士想恢复以往的封建特权,建立武士统治的政府,还想发动能使武士们升官发财的侵略性远征。陆军大臣西乡隆盛便是他们的代表。
1871 年西乡隆盛为首的士族集团提出“征韩论”,准备对朝鲜发动侵略
战争,并试图借此夺取中央政府的控制权,掌握政府实权的大久保利通也同意“征韩”,但主张先整顿国内事务。西乡隆盛等人因此退出政府,回到各藩旧地积蓄力量准备叛乱。
西乡隆盛下野还乡后,在鹿儿岛各地设立“私学校”,培植军事骨干, 对抗中央政府。
1876 年禁止武士佩刀令发布后,萨摩原大名岛津辞职抗议,手捧宝剑回
到鹿儿岛,煽起了要求恢复武士旧日特权的狂潮,1877 年 2 月 15 日西乡隆
盛率“私学校”派士族举兵叛乱,九州各 地士族纷纷响应,叛军总兵力达 3 万余人。已有所准备的政府也组成以有栖川宫炽仁亲王为征讨总督的平叛军前往镇压。2 月 21 日叛军在川夙打响西南战争第一枪。随后又强攻熊本城, 因进展无望改为长期围困。2 月底,双方在高濑展开廖战,互有伤亡。3 月政府军在田原坂一役中大败叛军,胜局已定。4 月 15 日政府军解熊本之围,9 月 24 日攻陷叛军最后据点鹿儿岛山城,西乡隆盛自杀,叛军全军覆灭。
西南战争是日本士族试图似武力恢复封建制度的最后一次尝试。此后资产阶级在统治集团中地位明显增强,日本在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上加快了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