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造社会的呼声

“五四”爱国运动争得的胜利——罢免曹、章、陆和拒签“和约”,并没有使中国人民,尤其是先进的知识分子感到满足,他们在经历了这场空前规模和革命运动洗礼后,面对俄国十月革命以来的世界新潮流,再看看中国的社会现实,实在难以再容忍下去。于是,想着另创一种新生活,不满于现在的社会,想着另创一种新社会。

改造社会的呼声,在进步知识界中迅速高涨;进步期刊和进步社团,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了。“五四”以前,鼓吹新文化运动的期刊,只有《新青年》、《每周评论》和《新潮》等少数几种。“五四”后第一年中,骤然增至 400 余种之多。

绝大多数的刊物都宣称以介绍新思潮和改造社会作为自己的重要“旨趣”。“本现代思潮的精神,谋社会之改造”这类话,在不少刊物的发刊词中,比比皆是。

应该指出,在当时出现的刊物中,也有极少数公开站在新思潮的对立面, 反对社会改造的。其中比较突出的是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学生凌荣宝个人创办的《独见》。此外,有少数刊物主要从事反日爱国宣传(如《救国日旬报》、

《南开日刊》、《上海学生联合会通俗丛刊》、《杭州学生联合会报》、《黑潮》),也有侧重于某项具体的政治斗争的(如鼓吹驱逐军阀张敬尧的《湘潮》、《天问》和《湖南》),但它们对于新思潮的介绍和社会改造问题的讨论,还是有所涉及。有的则随着时势的变化逐步表现出重视新思潮和社会改造问题的倾向。

这些刊物的创办者的社会成分,相当广泛。例如,《建设》、《星期评论》、《觉悟》(《民国日报》副刊),是在孙中山与中华革命党(1919 年10 月改为中国国民党)的领导或支持下创办的;《解放与改造》(后更名为

《改造》),是原来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政治集团“研究系”——“进步党” 成员梁启超、张东荪等创办;《工界》,为广州中华工会创办;《宁波工厂周报》,为宁波部分民族资本家创办;《新中国》为北京新闻界创办;不过, 这些刊物中的大多数,还是由各地的青年学生和进步社团所创办。据统计, 五四爱国运动后一年中出现的进步社团,约有三、四百个。

这批经受了“五四”革命洗礼的知识青年们,对于迎接新的思潮,怀着极大热忱;对于改造中国社会,充满胜利信心。他们以主人翁的姿态立志于改造中国社会。毛泽东在他主编的《湘江评论》中发表的文章,集中地反映了当时青年们的这种精神境界。他说:“时机到了!世界的大潮卷得更急了!

洞庭湖的闸门动了,且开了!浩浩荡荡的新思潮业已奔腾澎湃于湘江两岸了! 顺他的生,逆他的死”;“我们知道了!我们醒觉了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