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珍珠与中国

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的作家里,曾经有一位女性与本世纪的中国发生过非常密切的关系。她就是美国现代著名女作家珀尔·巴克(1892~1973), 中文笔名赛珍珠。她一生以中国社会生活为创作源泉,为增进西方对东方的了解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局限于内在的思想矛盾,她对中国并不真正了解, 只是中国旧文化的热衷者。

赛珍珠出生在美国弗吉尼亚,小时候跟随作为基督教传教士的父母来到中国。因受到一位私塾先生的教导,所以她有较好的中国文化功底。15 岁时, 她进入上海一所女子寄宿学校读书。两年后,回到美国,进入弗吉尼亚州女子学院学习,取得文学学士学位。不久,赛珍珠又来到中国,1917 年与传教士兼农学家约翰·路里·巴克结婚。5 年后,他们迁居南京。赛珍珠还曾在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和金陵大学教授英语和英美文学。

从 20 年代初,赛珍珠凭借她对中国风土人情、文化艺术的了解,以及她对中国农民某种程度的同情,开始了力求反映中国社会生活的创作活动。1925 年,她的第一部短篇小说《东风与西风》在美国《大西洋周刊》上发表。1930 年,《大地》这部长篇小说使她一举成名,该书获得 1932 年度的美国普利策小说奖。这部描写中国农民命运的作品是赛珍珠最负盛誉的《大地上的房子》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接着,她又创作了《儿子们》、《分家》作为续篇。1938 年,因“她对中国农民生活的丰富和真正史诗般气概的描述,以及她的自传性的杰作”,而被授予该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由此奠定了她在美国文坛上的地位。赛珍珠始终以一个美国传教士的立场和态度来看待中国所发生的一切,这种认识上的隔膜使她作品中的许多地方失之偏颇。她力图传达出的仅仅是那些封建的、半殖民地的旧意识,即《大地》中所宣扬的那种旧中国保守、落后的生活道路。

赛珍珠一生迷恋中国文化,关注中国的历史进程,她称中国为“第二故乡” 1928 年至 1931 年,她翻译了《水浒》,译名《四海之内皆兄弟》,在欧美风靡一时。1971 年,尼克松宣布访华后,赛珍珠准备到中国访问,但未成功,并于次年去逝。

可以说,赛珍珠是最早用英文进行文学创作来反映本世纪前期中国社会风貌的外国作家,其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