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 学

(节选自《荀子》)

君子曰①:学不可以已。青②,取之于蓝③,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zhòng)绳④,揉(róu)以为轮, 其曲中规;虽有槁暴⑥,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xǐng)乎己⑧,则知明而行无过⑨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qì)⑩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11)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

  1.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13),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14)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蚊龙生焉;积善成德(15),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kuǐ)步(16),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17)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18),功在不舍。锲(19) 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lòu)(20)。螾(21)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八

跪而二螯(22),非蛇螯(23)之穴无可寄托者, 用心躁也。

[作者简介] 荀子(约公无前 313~ 前 238)——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名况, 字卿,后世也称荀卿。赵国人。为战国后期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曾游学于齐国和楚国。晚年教授弟子并从事著述,李斯(秦代政治家,对秦始皇统一六国起了较大作用)、韩非(战国时期哲学家,法家主要代表人物)都是他的学生。

作为先秦后期的儒者,他对于春秋以来的儒学,既有继承,又有独创。荀子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荀子的教育思想是系统的,其著作自成体系,并涉及到哲学、政治、军事、典章制度等方面。著有《荀子》共 32 篇。

[简注] ①君子:古代是指知识分子中受过教育、懂得经书、能遵守礼义的人。

②青:靛青,一种染料。

③蓝:作青色颜料用的一种植物。

④木直中绳:中:合于。下同。绳:指绳墨,木工取直用的墨线。

⑤輮;同“糅”,用火烘烤,使木弯曲。

③槁暴:晒干。槁:干枯。暴:同“曝”, 晒。

③金就砺(音 lì 历)则利:金:这里指刀类。就:凑近、靠拢。砺:磨刀石。

③参省乎己:参:同“三”。省:反省。乎:相当于“于”。

⑤知明而行无过:知:同“智”。行: 行为。

⑩跂:提起脚跟。

  1. 加疾:加大,加强,指声音更加宏亮。疾:壮。

  2. “假舆马者”二句:假:借助。下同。利:快,迅捷。

  3. “假舟糓者”三句:楫,桨。能水:善游泳。绝:横渡。

  4. 生:王念孙《读书杂志》以为当读作“性”。资质、禀赋。

  5. “积善成德”三句:善:善事。德:品德。神明:高度的智慧。圣心:圣人的修养。

  6. 跬步:半步。

  7. 骐骥:骏马。

  8. “驽马十驾”二句:驽马:劣马。十驾:十日之程。舍:停止。

  9. 锲:刻。

  10. 镂:雕刻。

  11. 螾(音 yǐn 引):同“蚓”,蚯蚓。

  12. 蟹八跪而二螯:八:本作“六”。跪:足。螯:节肢动物的变形的第一对足, 状如钳子,能开合,用此取食或自卫。

  13. 伋:同“鳝”。

[导读] 《劝学》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一篇著名作品。这篇作品极少抽象说教, 而是运用譬喻和推理的方法,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去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的方法。人们通过浅近明白的道理和具体生动的形象,受到启发和教育。

文章开宗明义,首先提出“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接着从三个不同的角度,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一是以青胜于蓝和冰寒于水这一生活现象作为论据,说明人们必须向前人学习,后人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学习, 取得不断进步,必然会超过前人。

二是用“木直中绳,輮以为轮”、“木受绳则直”和“金就砺则利”相比,指出客观条件变化,可以引起事物自身特性的改变。人们如果博学又能用所学到的事理时刻对照省察,就会智慧高明而不犯错误。

三是用冥思苦想不如实地去学习和登高才能望远,顺风而呼闻者彰明,以及借助舆马、舟糓等生活事例作比,从同一个角度反复说明君子利用客观条件学习的重要性。

作者还论述了学习的态度和方法:要注意知识的积累,孜孜不倦,勤奋刻苦。作者以“积土成山”和“积水成渊”“积善成德” 为衬托,阐明了想做一个学问渊博的人,必

须从一点一滴做起。作者进一步用骐骥、驽马、朽木、金石两组四个比喻,论述做学问应当具有坚持不懈的精神,要脚踏实地,持之以恒。说明了滴水穿石、铁杵成针的道理。

《劝学》在写作方法上的主要特点是: 作者将珠串璧连的比喻与言简意赅的议论溶为一体,契合无间,达到交相辉映的地步。文章中还善于运用大量短句、排比和对偶的句式,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了文章的主旨,呈现出错综与齐整之美,增强了全文的气势和雄辩的色彩,感染力极强。全篇语言精炼有力,干净利落,富有音乐的节奏感, 对后世文学语言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