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愈

师 说

(选自《昌黎先生集》卷十二)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①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②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⑤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⑥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⑦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⑧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 或不焉,小学而大遗⑨,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⑩,不耻相师(11),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

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1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tán)子、苌弘、师襄、老聃(13)。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知师,师不必贤于弟

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14),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15),年十七,好古文(16), 六艺经传(17),皆通(18)习之。不拘于时, 学于余。余嘉( 19)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20)之。

[ 作者简介] 韩愈(公元 768~ 824 年),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阳

(今河南孟县)人。祖上曾居住昌黎郡(今辽宁义县),世称韩昌黎。三岁而孤,由嫂郑氏抚养成人。自幼好学,25 岁登进士第。曾为官多年,几次遭贬。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主要人物。他在散文方面的文学成就很高,主张文以载道, 用文章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力反六朝来的骈偶文风,而提倡一种散体。他学习先秦与西汉的文章,并加以发展创造,形成了自己的一种锋芒锐利、明快流畅的文章,他写的文章生动多变而又感情浓烈,具有宏伟奔放

的独特风格。由于他在散文方面的杰出成就,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简注] ①传道、受业、解惑:道:指儒家宣扬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类的学说。受:同“授”,传授。业:学业。惑:疑难。

②闻道:指懂得圣人之道。

③吾师道也:我所学的,是道。师:这里用作动词。

④师道:指从师学道的风尚。

⑤出人:超出常人。

⑥下圣人:低于圣人。

⑦身:本身,自己。

⑧句读:断句。读:亦作“逗”,句中的停顿。

⑨小学而大遗:学了小的(指“句读之不知”),而遗漏了大的(指“惑之不解”)。

⑩“巫医”句:巫:旧是以祈神召鬼等迷信活动为职业的人。乐师:以歌唱奏乐为职业的人。百工:各种工匠。

  1. 不耻相师:不以向别人学习为耻辱。

  2. 不齿:不愿意提到,表示鄙视。

  3. “孔子师郯子”句:郯子:郯国

(今山东郯城县)的国君,孔子曾向他请教古代少昊氏“以鸟名官”的问题。苌弘:周敬王时的大夫,孔子至周,向他问过关于音

乐的事。师襄:鲁国的乐师,孔子曾跟他学弹琴,老聃:即老子,孔子曾向他问礼。

  1. 专攻:专长。攻:治,研究。

  2. 李氏子蟠:李蟠,贞元十九年(公元 803)进士。

  3. 古文:与当时流行的骈体文相对而言,即指韩愈所倡导的那种类似于先秦西汉样式的散体文章。

  4. “六艺经传”:六艺:本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科目。汉以后指《诗》

《书》《礼》《乐》《易》《春秋》六种儒学派的基本著作。经:六经的正文。传:解释经的著作。

  1. 通:普遍。

  2. 嘉:赞许。

[导读] 《师说》是韩愈说理文中的一篇杰作。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说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从师的途径,并批判当时人们不重视从师的不良风气和封建传统的师道观念。这篇文章发挥了散文的战斗性功能。

《师说》属于议论性的散文,所以注重立论的独到,论证的有力。文章运用逻辑推理,摆事实、讲道理,先从正面阐释,再从反面批驳,以大量的例证令人信服,使文章显得很有力。这种写法对后人启发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