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管理的原则
学生管理的核心问题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用正确的标准评价学生。评价学生的标准,像高考一样,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学校表扬什么样的学生,奖励什么样的学生,当然就成了其他学生学习的榜样;学校批评什么样的学生,惩罚什么样的学生,学生当然引以为戒。
什么是好学生?什么是差学生?国家文件是有原则规定的。《中学生守则》、《小学生守则》各有十条。可以这样说:凡是模范遵守学生守则的, 就是好学生;凡是严重违反学生守则的,就是差学生。
但是在相当多的教师及教务管理人员心目中却另有一个不成文的评价学生优劣的标准,认为只要听话、努力学习、遵守纪律,就是好学生,否则就是差学生。这是教师及教务管理人员出于自己特有的职业心理而形成的一个结论标准。它是非常片面的,按照这个标准来教育人,实际上是在培养唯唯诺诺、“唯书”“唯上”的庸人,很难培养出富有创造性和进取精神的人。因此,传统的评价学生的标准必须改变,应用正确的标准评价学生,这包括:
- 不要用固定的尺度和框框去要求学生
学校教育在总的方面的要求虽然是相同的,但人的禀赋、爱好、性格以及环境条件等都不相同,这样,各个学生表现出来的优缺点就不一样。有些人往往总在某些方面或某一个方面才华出众,但在其他方面则一般,甚至有某些缺陷。如果我们要求学生十全十美,学习上“门门五分”,是班上的“前五名”、“前十名”,那么,在某一方面有才华的学生就会被埋没,就不能
很好地成长。对这样并非“全优”的学生,要能及时发现出来,施以专门的教育,精心培育,帮助他们发挥自己的长处和优势,这样才能培养拔尖的、杰出的人才。历史上的和当代的许多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表演艺术家, 以及我们所熟悉的著名运动员,往往就是这样被发现和培养出来的。
- 按照不同的层次评价学生
学生的表现,实际上存在不同的层次,有一般学生,有三好学生,有在某些方面或某一方面有特长的学生,也有特优学生。因此,在表扬、鼓励、评优、奖励、推荐等活动中,不能把眼睛只盯在“三好生”身上,应该不拘一格育人才,不拘一格评人才。现在常见的做法是只评三好生、优秀团员, 对在某些方面有特长、某些方面有贡献的学生培养不够,鼓励更少。也有做得比较好的学校,如北京八中制定了一个《特优学生评定条例》和有关特优学生的标准。评定办法规定,每年九月份由学生自己申报、教师推荐,然后由学校认定为特优学生,由校长明文公布。这对于培养拔尖人才、杰出人才是有积极意义的。另外,对于有某些特长的学生,也应该有相应的培养和鼓励的办法。
- 为学生创造显示才能的机会
学生是否有某种特长,不仅要善于发现,还要给予充分显示才能的机会。组织各种学科比赛、科技比赛,是学生显示才能的一种重要方法。此外,更重要的是平时要扫除学生成长的心理障碍。当今青少年多数已从传统拘谨的“封闭型”、“内向型”转为“开放型”、“外露型”,他们不再受严格的传统规范束缚,而喜欢富于挑战性的场面;他们不再认为,压抑自己的个性是一种“谦虚的美德”,而希望“试一试”,以显示自己的能力。这种转变, 对于传统观念严重的家长和教务管理人员来说,往往看不惯,认为这是不好的表现,有意无意地给予压抑,给青少年制造心理障碍,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长期以来,由于有些人受“左”的思想影响,把青年人的表现自己看成是一大缺点,甚至影响入团、评优。其实,爱表现自己,并不都是爱出风头、骄傲自大。一个人的知识、才能,只有得到社会承认才有价值。而要得到社会承认,只有充分地表现自己。不给表现自己的机会和场合,个人的知识和才干就很难显现出来。当然,青年人好胜心强,在表现自己的过程中,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缺点,这就需要引导,而不是压抑。
- 对学生管理要做到宽严结合
在学校管理中,人的管理最主要的是如何“管人”?心理学家指出:对不同年龄特征、不同文化教养的人,要有不同的管理方法。例如对幼儿要严管少教,对小学生要严管多教,对中学生要少管多教,对成年人要少管少教, 重在引导。这些说法虽不一定全对,但旨在区别对待,则是可取的。有的学校管理者认为,治校如治军,必须从严,才能有个好校风。其实应该有严有宽,不能一概而论。哪些该严,哪些当宽,要从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角度去考虑。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培养人才不是盲目的,而是有一定要求的。在今天,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总的要求是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因此,凡是有关理想信念、道德品质、文化知识和组织纪律等方面的问题,应该从严要求,否则,就不可能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凡是学生正当的兴趣爱好、追求以及合情合理的要求,应当从宽,不仅不应横加干涉,还应积极支持、扶植和引导。如果以管为主,管得过死, 习惯于要求学生“俯首听命”,只能使学生产生依赖心理,不利于培养学生
的独立思考和独立生活能力。这就是说,对学生的管理,要做到有严有宽, 有管有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