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管理的方法
- 自我管理
婴幼儿进入儿童少年后,自我意识进一步得到发展。有了自我意识的受教育者,不仅要求了解自己以外的事物,而且极力探索自己与外界的关系, 这是接受教育最有利的条件。在管理上,应当引导他们既接受教师、家长的教育和管理,也要学习自己管理自己。如果不重视这一点,只对他们进行消极的约束或限制,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对立情绪。
有了自我意识的儿童青少年,在他们的意识中,会形成两个“自我”, 一个是现实中的“自我”,另一个是理想中的“自我”。这两个“自我”, 一般都不会完全吻合。因此,学生的思想会经常产生各种矛盾。矛盾的结果,
或是奋起,或是消沉,或是反抗。在管理中要帮助学生学会解决矛盾,引导他们自己管理自己。学生所追求的“自我”,可能是一种高于现实“自我” 的现代英雄人物,这将激励他前进;也许是一种低于现实“自我”的形象, 追求这种目标,人生就趋向消极。应当让学生通过自我管理,去追求崇高的目标,抛弃低级趣味,进入新的更高的思想境界。
- 学生自我管理的内容。
学生自我管理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觉悟,确立为人民服务的理想,培养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并增强与以上内容相适应的能力。为了实现以上目的,在学生自我管理的过程中,学校教务人员应引导学生在知、情、意、行诸方面实现自觉、自立、自强、自理。
在认识方面,要引导学生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让学生自己认识自己,提高管理的自觉性。
在情感方面,要引导学生自我体验,自我激励,自我悔恨。
在意志方面,要引导学生自我监督,自我誓约,自我命令,自我控制。在行为习惯方面,要引导学生自我检查,自我计划,自我训练,自我总
结,自我修养,自我调节。
- 学生自我管理的过程。
学生的自我管理,有一个从被管理到自己管理,从低级到高级,从不自觉到自觉的发展过程。
学生自我管理的过程,一般先由学校或教师向学生提出统一的要求,并在各种活动中让学生逐步建立正确的观念,形成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养成执行国家、学校和集体要求的习惯,并将这些习惯转化为约束自己行为的规范。行为有了规范,就有了自我管理的目标,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要不断与他人比较,也和自己过去比较,并以此调整自己的思想方式和行为习惯,克服困难,战胜自己的不足,最后要达到自己考察自己,自己思考自己,自己解剖自己,自己调节自己,自己战胜自己。如果管理达到了这种境界,即不用别人的管束,自己即能调节自己的言行,达到自觉的程度,这便进入了自我管理较成熟、较完美的阶段。
- 自我管理的主要形式。
学生自治是学生管理的重要形式,它是以学生班集体为基础,以发挥学生自主积极性为条件,以培养自觉、自立、自强、自理的思想、习惯和能力为目标的学生自我管理形式。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条件逐步改善,青少年的身心状况产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由于营养质量提高,生理发育日趋成熟,青春发育期普遍提前;另一方面是由于对内搞活经济和对外开放,学生所接触的知识面广,信息量增加,他们的思想更加活跃,个性更加开放。这两方面变化的共同结果,是学生要求参与社会活动,要求独立创造, 要求新知识,要求生活快节奏,要求工作高效率等,总之,独立和创新的意识越来越强,这是实行学生自治的前提条件。
实行学生自治的目的,是根据教育总的目的要求,适应当代青少年的特点和教育向开放式发展的总趋势,培养学生具有自觉、自立、自强、自理的思想、习惯和能力。
班级是学校管理的基层单位,学生的自治要从班级自治做起,逐步扩展到全校,班集体是实行学生自治的基础。
学生自治是有领导的自治,确立自治的方向,需要教师的指导,管理的过程更离不开学校的领导、组织和支持。离开了领导的自治,必然要走偏方向,最后归于失败。
- 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是经过学校教务人员通过班主任的指导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把班级的全体同学组成有共同目标、有组织核心、有正确舆论、有旺盛士气的集体,并且使班集体成为教育、管理的主体。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受学校教务机构的委托,担负教育、组织和领导班集体的责任。
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与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有很大的区别。在教学管理中,教学计划的制订、教学过程的组织、教学质量的检查以及教学经验的总结,主要由教师负责,吸收学生参与某些环节的活动,其作用是辅助性的,目的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对班级的领导, 是以班集体一员的身份来实现的,他应当参与班级的决策,贯彻班级的决定, 执行班级的计划,遵守班级的纪律,班主任是在班级之中管理班集体的。
- 学生课堂学习管理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的过程,也是他们长知识、长身体和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过程。这是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在学习管理中,不能只注重学生对书本知识的学习,还应当促使学生手脑并用;不仅要强调校内学习, 还应组织他们参加社会实践;不仅要增强他们的知识,还要增长他们的体质。保护他们的健康,提高他们的觉悟。让学生体验到全面发展是人民对他们的基本要求,并用这一基本要求作为衡量自己学习的标准。
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学生掌握知识要靠日积月累,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培养,要长期训练;思想品德的形成要靠潜移默化,知行统一。因此,在学习管理中,不宜采用“学习突击”、“考试比赛”、定分数指标等方法。
学生的学习是以班级授课为主要形式的。班级授课制要求交错编排课程,多科并进。在学习管理上,需要统筹安排,学科之间、年级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要紧密配合。每周、每天学生的负担要均衡合理,以免造成学生负担过重,影响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师生关系和谐与否,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同时,学生的学习又是在班集体中进行的,处理好同学之间以及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是学生学习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在学习管理上,一方面要提倡学生尊师和同学间的互相鼓励,发挥友爱精神;另一方面, 又要强调每个学生的独立钻研,重视教师的个别指导。在同学中不宜搞“互助组”,更不要在优秀学生和后进生之间提“包教包学”之类的口号。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执行课堂纪律,加强课堂管理,是学生学好功课的重要条件。
《中学生守则》第二、三条分别规定:“按时到校,不迟到,不早退, 不旷课。”“专心听讲,勤于思考,认真完成作业。”《小学生守则》第二条也规定:“按时上课,不随便缺课,专心听讲,认真完成作业。”这是对中、小学学生课堂管理最基本的要求。
为了保证课堂管理的质量,应该对课堂管理的每一个环节提出具体的质量要求,制定课堂常规。例如:按时进入教室,备好学习用具,保持安静,
这是上课准备方面的要求;老师进入教室,要全体起立,行注目礼,这是开始上课,集中注意,振作精神方面的要求;上课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发言先举手,答问要起立,不随便说话,不干扰他人的学习,这是上课过程中的要求;下课要经教师同意,课间一定要休息,这是下课课间的要求。课堂管理除纪律要求,还应该强调师生关系的和谐和情感交流。教师与学生之间, 首先存在着工作关系,这是由教学任务而确立起来的关系,教师接受国家的任务教育学生,学生为能成为国家合格建设人才而学习。在学习管理上,师生要严格地按工作关系处理问题,不以师生个人间的好恶评价是非,不能以人情代替纪律,更不能以人情代替方针、政策。教师与学生之间,不仅存在着严肃的工作关系,同时也存在着生动活泼的情感关系。师生在共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过程中,通过相互交往,使各自的需要得到满足。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往往以博得教师的好评而更发奋学习;老师也会因学生对他的亲昵, 而更加努力工作。在课堂学习的管理中,师生的情感关系占据重要地位。课堂管理应当使学生的学习建立在幸福欢快、生动活泼的情感交流的环境中, 要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提倡使学生愉快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