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文明源头的营盘山文化
营盘山文化是发现于四川省阿坝州茂县凤仪镇境内营盘山的一处新石器时代,距今5500年至6000年。该遗址是岷江上游地区发现的地方文化类型遗址中面积最大、遗存最为丰富的遗址,它代表了5000年前藏彝走廊地区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准。
营盘山遗址群不仅将巴蜀文明的历史渊源推进至6000年前;也更为探索辉煌的三星堆和金沙文明源头提供了新的线索。
营盘山文化遗址发现的遗物包括四川地区发现的最早的陶质雕塑艺术品,国内发现的时代最早的人工使用朱砂的遗物,长江上游地区发现的时代最早及规模最大的陶窑址等,是弄清古代文化传播、民族形成、迁徙、交融、以及与成都平原和三星堆联系的桥梁。
营盘山又名红旗山,也称为云顶山,位于茂县县城南,系岷山山脉老人山在西南麓向岷江河谷延伸部分的二级台地,南北走向,南窄北宽,形似马蹄。岷江从东北面、背面、西面三面呈几字形将营盘山环抱。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营盘山山脚下老寨沟住着一个道人,他养了一条石龙,石龙吃喝的是沙溪的沙水和路边的黑石。老道来了后,老寨沟就改名叫老道沟了。石龙温顺慈爱,经常呼风唤雨为营盘山一带造福。
河的对面是老鸹沟,也有一个道士,养了一条白龙,白龙嫌老鸹沟的螃蟹少,吵着跟道士要饭吃,道士只好打造一个特大号的甑子给它甑饭吃,老鸹沟前面就取名为饭甑子了。
只要白龙喊饿,就兴风作浪,危害一方百姓,下北街一年都要被水淹几回;白龙吃饱喝足后,还经常飞过河与石龙争斗。
有一天,它们约定在龙王庙前决斗,石龙过江后,就留下了一座大水坝。白龙张牙舞爪扑上来,石龙义愤填膺迎上去,两个拼杀得飞沙走石,天昏地暗。
经3天苦战,石龙体力不支,悲壮而亡,龙袍留在老道沟化为龙鳞石,角甩向河口化为龙石包,龙身抛在河边化为马脑滩。
而白龙因为作恶多端,被石龙的师父镇压在了营盘山下岷江的江底。
岷江上游地区共发现80多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及遗物采集点。其中在营盘山遗址获得了非常丰富的实物资料,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迹包括房屋基址9座、墓葬及殉人坑5座、灰坑80余个、灰沟4条、窑址及灶坑等,还在遗址中西部发现一处大型的类似于广场的遗迹。
其中,灰坑的平面形状有椭圆形、长方形、扇形等种类,一些灰坑底部及四周采用卵石垒砌而成,推测应是进行石器加工的场所或有其他用途。个别灰坑内还发现涂有鲜红色颜料的石块,可能具有某种宗教含义。
而大型广场遗迹的硬土面之下发现有多座奠基性质的殉人坑,表明这里应是举行祭祀等重大活动的场所。
从遗址内发现的相关遗迹和遗物中,可以推测营盘山先民以定居农耕业为主要生活方式。遗址内圆形袋状灰坑应为用于贮藏粮食或其他物品的窖穴,表明当时农产品的数量已较为丰富。
营盘山文化遗址的陶器中有相当数量的酒具类器物,如制作精美的彩陶壶、彩陶瓶、杯、碗等,据此推测营盘山先民可能已掌握了酿酒技术并开始进行生产。
同时,狩猎、采集和捕捞业也是营盘山先民以农耕业为主业的经济生活的不可或缺的补充内容。岷江弯曲的河道形成了较大面积的回水湾区,河水流速减缓,其中的浅水区域是理想的捕捞作业场所。遗址出土有数量丰富的狩猎所用的石球、磨制精细的石质和骨质箭镞等遗物。
营盘山文化遗址中还有数量众多的细石叶、细石核及小石片石器,质地以黑色及白色半透明的燧石、白色的石英和透明的水晶为主,细石器制作工艺成熟,选材精良。
细石器多为复合工具的组成部分,常用来剥离加工兽皮,细石器工艺与狩猎、畜牧经济有密切联系。另外,遗址中还有亚腰形的打制石网坠,当为捕捞渔业的实物例证。
营盘山遗址的细石器及小石片石器具有地点集中化的特征,未经使用的成品石器、半成品石器和加工残片,多在几处填土呈灰黑色的大型灰坑内出土。
在营盘山遗址的灰坑底部发现有涂抹红色颜料的石块,经测试其成分以朱砂为主,另在部分陶器内壁也发现有同样的红色颜料,应为调色器的遗存。表明营盘山先民有尚红习俗,朱砂的具体用途可能与涂面、刷房等活动有关。这也是目前考古发现的最早使用朱砂涂红的实例。
营盘山遗址的陶器、玉器、石器、细石器、骨器、蚌器等类遗物总数近万件。陶器以平底器和小平底器为主,从陶质陶色来看,以夹砂褐陶、泥质褐陶、夹砂灰陶、泥质红陶、泥质灰陶、泥质黑皮陶为主。
其中夹砂陶可分为夹粗砂和夹细砂两种,以陶胎夹有颗粒粗大的片岩砂粒的陶片最具特色。其中彩陶器的器形有盆、钵、罐、瓶等,彩陶均为黑彩绘制,图案题材有草卉纹、变体鸟纹、蛙纹等。
人祭制度和猎头习俗是营盘山先民精神生活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遗址中部地带发现了一处面积不小于200平方米的类似广场的大型遗迹,坚硬的踩踏层之下发掘出4座人骨坑,其中3座均保存有一具较为完整的人骨架,应是具有奠基性质的人祭坑。
另一座仅见一件人头,该头骨已不见颅顶及上颌部分,剩余颅身及下颌部分,这种现象可能与原始社会常见的猎头习俗有关。在遗址中部偏东的房屋密集区附近也发现有5座奠基性质的人祭坑。
[旁注]
巴蜀文明 “巴蜀”是对先秦时期四川境内的概称,商周及其以前,“巴”和“蜀”所代表的是两个不同的地区和国家。“东部为巴,西部为蜀”。公元前316年,秦国分别灭了巴国和蜀国,并设立巴郡和蜀郡。巴国和蜀国的经济文化趋于融合,达到了空前的统一。自此,“巴蜀”合二为一,逐步形成了光耀四方的“巴蜀文明”。
尚红习俗 中国红作为我国的文化图腾和精神皈依,其渊源追溯到古代对日神虔诚的膜拜。太阳象征永恒、光明、生机、繁盛、温暖和希望。红色是中国人的魂,尚红习俗的演变,记载着中国人的心路历程,经过世代承启、沉淀、深化和扬弃,传统精髓逐渐嬗变为我国文化的底色,弥漫着浓得化不开的积极入世情结,象征着热忱、奋进、团结的民族品格。
朱砂 在我国古时称作“丹”。东汉之后,为寻求长生不老药而兴起的炼丹术,使我国人民逐渐开始运用化学方法生产朱砂。朱砂的粉末呈红色,可以经久不褪。我国利用朱砂作颜料已有悠久的历史,朱砂“涂朱甲骨”指的就是把朱砂磨成红色粉末涂嵌在甲骨文的刻痕中以示醒目。
[阅读链接]
营盘山文化是我国21世纪重大考古发现之一。2000年以来,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阿坝州文管所、茂县羌族博物馆等文博部门对岷江上游地区进行全面、细致的考古调查,共发现84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及遗物采集点。
自2003年开始,在营盘山遗址进行为期3年的正式考古发掘,获得了非常丰富的实物资料,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遗迹。
发掘结束后,组织各种规模、各种专题的专家论证研讨会,对考古成果进行科学研讨并以权威认证。同时,营盘山遗址申报了该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并被省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首个中国文化遗产日,营盘山文化遗址被评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