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最早真玉的兴隆洼文化
“兴隆洼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洼村而得名,距今约8000年,是内蒙古和东北地区发现最早、保存最好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文化类型。
兴隆洼文化是北方三大文化系统之一,它的发现表明内蒙古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自有渊源。不但解决了红山文化的源头问题,而且进一步揭示出长城地带东段新石器时代文化极富特色的土著性和连续性,为确立西辽河文化与黄河文化平行发展,对人类起源多元一体论提供了史证。
同时,兴隆洼文化对整个东北地区的文化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既填补了我国北方文化空白,也将这一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向前推进了3000余年。兴隆洼文化遗址地处努鲁儿虎山麓大凌河支流的牤牛河上游丘岗的缓坡台地上。地处平坦,视野开阔,加之近有泉水至今长流不断,故很适宜古代人居住。
兴隆洼遗址除兴隆洼文化的遗存外,还保存着距今五六千年的红山文化、距今4000年左右的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居住址和城堡遗址。
兴隆洼文化是一处不可多得的原始社会聚落遗址。遗址周围有人工围沟,是这个氏族营地的界限,也是一种防御设施。这是我国大陆远古居民最早的防御设施。围沟内有成排平行排列的房屋,井然有序,每排10座左右,都是西北至东南走向。
兴隆洼文化的住房为半地穴式的方形或长方形建筑,都没有门道,可能是在房子顶部开孔,用梯子出入房间。这是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的重要发现。
房屋每间约50至80平方米,屋内有圆形灶坑,房址最大的140平方米。显得比黄河流域的同时期氏族居址高大宽敞。
就在这层堆积中,发现了一座墓葬,墓主人两耳处各有一件精美的玉玦,应是墓主人生前佩戴的耳饰。一件呈圆环状,另一件呈矮柱状,体侧均有一道窄缺口。
兴隆洼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玉玦、玉斧、玉锛等玉器100余件,年代为距今8200年至7400年,由此认定兴隆洼文化玉器是我国年代最早的玉器,开创了我国史前用玉之先河。
兴隆洼文化玉器皆为阳起石的软玉类,色泽多呈淡绿、黄绿、深绿、乳白或浅白色,器体偏小。
兴隆洼文化广泛分布在内蒙古西拉木伦河南岸和辽宁省辽西地区。同类文化性质的遗址还有内蒙古林西县白音长汗、克什克腾旗南台子、辽宁阜新县查海遗址等。玉玦的数量最多,是兴隆洼文化最典型的玉器之一。
兴隆洼遗址发现有世界上最早的两件白玉玦,距今8200年,玉质为闪石玉,玉料来源于辽宁省岫岩县。在4号居室墓出土两件玦,在7号居室墓出土一对玦,玉料来源于辽宁省岫岩县。
兴隆洼文化遗址的匕形器的数量仅次于玉玦,也是兴隆洼文化玉器中的典型器类之一。器体均呈长条状,一面略内凹,另一面外弧,靠近一端中部钻一小孔,多出自墓主人的颈部、胸部或腹部,应是墓主人佩戴的项饰或衣服上的缀饰。
在敖汉旗大甸子乡旺兴沟发现一件匕形玉佩饰,玉质为闪石玉的黄白料,玉料来源于辽宁省岫岩县。
在敖汉旗王家营子乡水泉出土一件玦,玉料来源于辽宁省岫岩县。
弯条形器和玉管数量较少,均为佩戴在墓主人颈部的装饰品。斧、锛、凿等工具类玉器特征鲜明,其形制与石质同类器相仿,可形体明显偏小,多数磨制精良,没有使用痕迹,其具体功能尚待深入探讨,但不排除作为祭祀用“神器”的可能性。
在敖汉旗兴隆沟遗址采集一件锛,玉质为闪石玉的暗绿色料,玉料来源于辽宁省岫岩县。
阜新查海文化遗址,距今8200年,总计发现了50多件玉器,玉质主要是闪石玉,玉料来源于辽宁省岫岩县。
此外,在辽宁省东沟后洼遗址下层发现9件和大量滑石饰品,在长海小珠山下层发现斧一件,在庄河北吴屯遗址发现凿3件等,其玉质主要为闪石玉,玉料来源于岫岩县,滑石也应来自产滑石的岫岩县。
吉林省的几个遗址也是兴隆洼文化中发现玉器比较多的地方,如镇赉县聚宝山遗址距今7500年左右,发现珠8件,斧5件,环2件,璧、锛和匕形器各一件。通榆县敖宝山遗址,发现珠一件。通榆县张俭坨子遗址,发现饰一件。通榆县北岗子遗址,发现珠两件。
黑龙江的饶河县小南山遗址属兴隆洼文化中晚期,早于新开流文化,发现长条状玉匕形器、环状玦、斧、纺轮、环、珠、管、弯条形饰、双联璧等81件。
兴隆洼居室墓葬是兴隆洼文化的重要内涵之一,通过兴隆洼居室墓葬的数量及其位置看,它应与当时人类的祭祀活动有关。
还有的墓用两头整猪随葬。墓主与雌雄两头猪同穴并列埋葬,说明墓主因生前的地位和死因特殊而被埋入室内,生者为了获得某种超自然力量或祈求保佑,便将死者作为崇拜和祭祀的对象;而人猪并穴埋葬表明,当时的祭祖活动与祭祀猎物的活动已经结合在一起,而且兴隆洼先民们对猪灵的祭祀具有图腾崇拜的意义。
在兴隆洼的房址居住面上及墓葬的陪葬品中都发现了大量的鹿、猪等动物的骨骼,因此可以确定狩猎经济在当时人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兴隆洼先民使用的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其中主要是用于掘土的打制的有肩石锄。很多房址中都放置着这种先进的生产工具,还有石铲、石斧、石锛、石磨盘、石磨棒和圆饼形石器等。
由石片嵌入骨柄凹槽的刮刀很有特色,是北方细石器工艺传统的产品。其他加工兽皮用的石刀和渔猎工具也比较多。
骨器有锥、镖、针等,磨制都比较精良。在房址的居住面上,常常发现琢制的石磨盘和磨棒,有的房间里还出土了石杵。这些谷物加工工具,既可以加工农作物去壳脱粒,也可以用于加工采集的植物籽实。
房址中发现较多的鹿角、狍骨和胡桃楸的果实硬壳,说明氏族营地附近广布森林,狩猎和采集经济仍占一定的比重。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与黄河流域的诸新石器时代文化大体相当。另外,兴隆洼遗址中还发现了我国最完整的蚌裙服饰,这在世界范围内同期也是罕见的。
在新查海遗址发现的一条距今8000年的兴隆洼文化石块堆塑龙,是我国最早的具有传统龙特征的龙形象。这条龙用大小均等的红褐色砾岩摆塑,呈昂首张口、弯身弓背状。
兴隆洼玉器是我国年代最早的真玉器,它标志着社会大分工的形成,使我国使用琢磨真玉器的年代追述到了8000年前左右的新石器时代中期,为红山文化玉器群找到了直接源头。
[旁注]
软玉 我国是世界上崇拜玉的国家,而在我国古代玉制品使用的多为具有宝石价值的软玉。细小的闪石矿物晶体呈纤维状交织在一起构成致密状集合体,质地细腻,韧性好。软玉有很多种,颜色也有很多,但都具有油脂光泽。
图腾崇拜 发生在我国古代氏族公社时期的一种宗教信仰的现象。一般表现为对某种动物的崇拜,也是祖先崇拜的一部分,图腾主要出现在旗帜,族徽,柱子,衣饰,身体等地方。而目前对于图腾崇拜的研究也是对于原始社会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故图腾崇拜现象蕴含着重要的历史人文意义。
玉玦 玉有缺则为玦,玦是我国最古老的玉制装饰品,为环形形状,有一缺口。在古代主要是被用作耳饰和佩饰。小玉玦常成双成对地出土于死者耳部,类似今日的耳环,较大体积的块则是佩戴的装饰品和符节器。
[阅读链接]
198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敖汉旗博物馆联合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了兴隆洼文化遗址。从而认定这是内蒙古及东北地区时代较早、保存最好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
1996年,兴隆洼文化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先后被列入“八五”期间我国十大考古发现、20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