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系氏族社会的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是在公元前4300年至前2500年的新石器时代后期父系氏族社会的典型文化形态,以发现于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南部大汶口的文化遗址为为代表。
其范围以泰山地区为中心,东起黄海之滨,西到鲁西平原东部,北至渤海南岸,南及今安徽的淮北一带,河南省也有少部分大汶口文化遗存。
大汶口文化,使我国黄河下游原始文化的历史,由龙山文化向前推进了2000多年,为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找到了渊源,也为研究黄淮流域及山东、江浙沿海地区原始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与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共称中华民族的文明起源。
大汶口位于大汶河北岸,属自古有名的土质肥沃、水源充足的“汶阳田”,地下资源丰富。
大汶口文化遗址内涵丰富,有墓葬、房址、窖坑等,分为早、中、晚3期。早期以红陶为主,晚期灰、黑比例上升,并出现白陶、蛋壳陶。
大汶口文化以农业生产为主,农业以种植粟为主,兼营畜牧业,辅以狩猎和捕鱼业。在三里河遗址的一个窖穴中曾发现碳化粟。还有大量牛、羊、猪、狗等家畜骨骼。
大汶口文化遗址有许多大小不等的村落遗址,村落选择的地点有在靠近河岸的台地上,也有在平原地带的高地上。房屋多数属于地面建筑,但也有少数半地穴式房屋。
在呈子遗址中有一座大汶口文化近方形的房屋,房门朝南。筑法是先在地坪上挖基槽,槽内填土夯实。墙基内有密集的柱洞,室内有4个柱洞。
在大墩子的大汶口文化墓葬中有陶房模型,这些陶房模型提供了相当形象的大汶口文化房屋形状。
大汶口文化的灰坑有圆形竖穴和椭圆形竖穴,原先的用途可能是储藏东西的窖穴。也有口大于底的不规则形灰坑。
大汶口文化的制陶技术较前已有很大提高。以手制为主,晚期发展为轮制陶器,烧成温度900度至1000度。器型有鼎、鬶、盉、豆、尊、单耳杯、觚形杯、高领罐、背水壶等。
许多陶器表面膜光,纹饰有划纹、弦纹、篮纹、圆圈纹、三角印纹、镂孔等。彩陶较少但富有特色,彩色有红、黑、白3种,纹样有圈点、几何图案、花叶等。
大汶口文化的雕塑工艺品不仅数量多,而且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多数是墓内的随葬品。雕塑品有象牙雕筒、象牙琮、象牙梳,雕刻骨珠、骨雕筒、骨梳,牙雕饰、嵌绿松石的骨筒、雕花骨匕、穿孔玉铲、玉珠,以及陶塑动物等。这些雕塑品,制作都相当精细,造型优美,是大汶口文化中颇具特色的艺术作品。
生产工具有磨制精致的石斧、石锛、石凿和磨制骨器,而骨针磨制之精细,几可与今天媲美。
大汶口文化时期,社会生产的劳动者性别,先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中期以后,随葬石铲、石斧、石锛等生产工具的主要是男性,而随葬纺轮的则主要是女性。
这说明男子已成为社会生产,特别是农业生产的主要担当者,而妇女则从事纺织等家内劳动,社会已经从母系氏族公社阶段发展到父系氏族公社阶段了。
大汶口文化晚期,随着生产的发展,私有制已经出现了。有一些大汶口墓葬里随葬有很多猪头和猪的下颚骨,这些应该是墓主人生前的私有财产。此外,随葬的私有财产还有陶器、生产工具和各种装饰品等。
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必然导致贫富两极分化,在氏族内部出现富有者和贫穷者。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墓葬,清楚地反映了这种演变。从墓的规模看,有大墓和小墓的差别。从随葬品来看,差别更加悬殊,可见贫富分化已经十分显著。
黑陶和白陶是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制陶业中出现的两个新品种,反映了当时制陶工艺的显著进步。这时的陶器已用快转陶车来制造。
白陶的出现有重大的意义,白陶上有的还有图案花纹,它为以后瓷器的制作奠定了技术基础。
大汶口文化时期,手工业经济也发展到较高的水平。制陶业、玉石制造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经济部门。
当时居民中盛行枕骨人工变形和青春期拔除一对侧上门齿,有的长期口含小石球或陶球,造成颌骨内缩变形。还流行在死者腰部放穿孔龟甲,死者手握獐牙或獐牙钩形器。这些习俗为我国其他史前文化所罕见。
大汶口文化中的许多刻画符号可能是古老的象形文字。在莒县陵阳河、大朱村、杭头和诸城前寨等遗址,还发现刻在陶尊上的陶文。
大汶口文化的墓葬多埋于集中的墓地。每一墓地的墓葬排列有序,死者头向一致。墓室多为长方形竖穴土坑,有的仅有棺,但也有棺椁皆备的。葬式一般为单身仰身直肢葬,也有两人合葬或多人合葬的。多人合葬,少则3人,多则达23人。
在大汶口文化的后期墓葬中,出现了夫妻合葬和夫妻带小孩的合葬,它标志母系社会的结束,开始或已经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
[旁注]
泰山 位于山东省泰安市。是“五岳”之首,又称东岳,中华十大名山之首,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崇拜泰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古代帝王登基之初,太平之岁,多来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祭告天地。
鬶 我国新石器时期陶制炊、饮两用器具,有3只空心的足,口部有槽型的“流”,也称作“喙”。主要用于炖煮羹汤镬温酒,做好后作为餐具直接端上筵席。
尊 我国古代的一种大中型盛酒器,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时期,春秋后期已经少见。商周至战国时期,还有另外一类盛酒器牺尊。牺尊通常呈鸟兽状,有羊、虎、象、豕、牛、马、鸟、雁、凤等形象。牺尊纹饰华丽,在背部或头部有尊盖。尊器表多饰有凸起的靡棱,雕铸着繁绳厚重的蕉叶、云雷和兽面纹,显得雄浑而神秘。
[阅读链接]
大汶口文化于1959年首次发现于与大汶口镇相邻的磁窑镇,后来为了方便记忆,就用了大汶口镇的名字,考古学界即将大汶口遗址及其相类同的文化遗存命名为大汶口文化。
其后,于1974年、1977年、1978年,又先后进行多次发掘研究,考古学上通常认为大汶口文化是黄帝族的一部分东迁形成的少皞族。
2009年,在江苏邳州大墩子大汶口遗址出土了一些重要器物,其中阳鸟石璧和骨雕上的阳鸟刻画,从考古遗存上对夷族的太阳崇拜和鸟图腾说提供了证据。
獐牙构形器柄上的刻符与《系辞》中八卦卦形符号相同,证明八卦起源于5000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时期,比通常认为易学萌芽于商周之际早2000余年为研究东夷文明增添了宝贵的新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