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历史之根的甑皮岩文化

甑皮岩文化是发现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独山西南麓洞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距今10000年至7450年。甑皮岩文化确定了生活在甑皮岩原始人的具体年代。

甑皮岩文化是华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有代表性的文化,不仅出现的时间早,而且存续时间长,达5000年之久,它甚至比河姆渡文化和半坡文化延续时间都长,而且它本身在原地不断进化。因此被称为“华南及东南亚史前最重要的标尺和资料库之一”。

甑皮岩位于独山西南山脚,这里地势开阔,山林茂密,水池荡漾,远古时代的甑皮岩一带蕴藏十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为先民们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加上适宜的宽敞洞穴和温暖的气候,甑皮岩先民得以在此生生不息。昔日的甑皮岩,不愧为远古先民的乐园。

甑皮岩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桂林先民的一处居址和墓地,这里一共发现29座人类墓葬,有人类骨骼30具。

据对洞穴内发现的30具古人类遗体测定,这些古人的死亡年龄一般在四五十岁之间,个别甚至超过60岁。其中确定6例为成年男性,5例为成年女性,3例为幼童,其中中年或老年10例,壮年1例。至少有4例头骨可看出比较明显的人工伤痕。

墓葬中有一处石器加工点及火塘、灰坑等生活遗迹,还有打制和磨制石器、穿孔石器、骨器、角器、蚌器等数百件。

蚌壳的年代为距今11000年上下,说明这是一处位于岭南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年代竟然超过万年。

另外墓葬中还有捏制和泥片贴筑的夹砂和泥质陶器残片上万件,以及人类食后遗弃的哺乳类、鸟类、鱼类、龟鳖类、腹足类和瓣鳃类动物骨骼113种。兽骨分别为虎、棕熊、爪哇豺、水獭、麝、獐、黄牛、羊以及犀牛等。

甑皮岩遗址的猪不是野猪,而是人工饲养的家猪,是我国境内年代最早的。但是,尚处在驯化的初级阶段,可见甑皮岩人的饲养业并不兴旺。

甑皮岩遗址的动物群非常丰富,因此被特殊命名为“甑皮岩遗址动物群”。其中的哺乳类动物均属于喜暖动物,由此可见,那时桂林地区的气温比如今桂林要高些,而与现在云南西双版纳的气温近似。在桂林鹿科中,发现一种新属种,已定名为“秀丽漓江鹿”。

由此可见,甑皮岩居民的经济方式是以狩猎、采集和捕捞为主的综合经济,但逐渐掌握了家畜饲养技术,开始驯化猪,并可能在距今7000年前有了原始的农业生产。

这些遗迹、遗物依地层和文化特征可划分为五期,由此可勾勒出公元前10000年至5000年间桂林原始文化的发展轨迹。

在第一期发现一件破碎的捏制夹粗砂陶容器,是我国发现的最原始的陶容器实物之一,年代在公元前10000年至9000年。

在第二至第四期的陶器大部分用泥片贴筑法制坯,露天堆烧法烧制,显示出公元前9000年至6000年间桂林陶器制造技术的发展。

第五期进一步出现用慢轮技术修坯的泥质陶器,纹饰除传统的绳纹、篮纹等编织纹外新出现式样繁多的刻画纹、戳印纹、捺压纹,如干栏纹、水波纹、曲折纹、网格文、弦纹、乳钉纹、篦点纹、附加堆纹等,器型富于变化,有罐、釜、盆、钵、圈足盘、豆、支脚等器类。

第五期的磨光石斧、石锛、石矛、石刀、骨镖、骨镞、骨锥、骨针制作精良,蚌匙全国仅见。第五期文化代表了公元前6000年至5000年间桂林史前文化的最高水平。

墓葬发现于第四五期,墓坑形状均为不太规则的圆形竖穴土坑墓,葬式为其他地方少见的屈肢蹲葬,人骨架多数保存较好,一些头骨上有人工穿孔。

研究表明,“甑皮岩人”属于南亚蒙古人种,并且具有非洲赤道人种的一些特征,是现代部分华南人和东南亚人的祖先,也有可能古代桂林人是东非走出来的晚期智人的一支。

甑皮岩洞穴遗址出土的大量遗物,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桂林原始居民的生活图景。他们集体进行劳动,过着以渔猎和采集为主的生活,后来则过渡到农业和驯养开始萌芽的阶段。由于当时的人类使用的工具主要还是石器,生产力十分低下。

那时,青壮年的男人成群结队,手持木棒、石矛等,每天出没于山野密林和湖沼河旁,围捕野兽,打捞鱼虾;妇女主要从事采集、制造陶器、养老抚幼等活动。

在甑皮岩先民的葬俗中有妇婴合葬的现象,一个中年妇女葬后,又将先葬于其他地方的一个婴儿迁到妇女身边合葬,这种情况表明甑皮岩先民尚处于母系氏族社会阶段。

另有两座墓葬中成年女性遗骸上撒赤铁矿粉末的现象,这和旧石器时代的北京山顶洞人的遗风一样,是一种隆重的葬礼,更说明妇女在当时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

甑皮岩不同地层的堆积反映了不同时期远古先民的文化面貌和生产力状况。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甑皮岩遗址就是一本史前文化的编年史。

[旁注]

半坡文化 属于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显示出北方地理环境的特色,可以说是北方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半坡遗址是我国唯一保存完好的原始社会遗址,也是黄河流域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

屈肢蹲葬 我国南方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一种丧葬习俗。古人以为,人死是一种不醒的长眠,生前日常休息是蹲坐姿势,死后也应按其生前的休息姿势去安葬,使死者得到安息。

编年史 是对纪年的统一的体裁,是一种形象化的历史记录方式。特点是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记载历史事件。有利于读者按照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了解历史事件,便于了解历史事件间的互相联系;但是不便于集中描写人物、事件,一个人物、事件分散在不同的年代,读者不易了解其全貌。

[阅读链接]

1965年,桂林南郊的大风山小学,人们想利用附近独山下一个叫甑皮岩的天然洞穴构筑防空洞,为此组织了一次爆破。几声爆炸过后,人们惊奇地发现,碎土中暴露出许多人骨、人牙、兽骨和陶片。

1973年至1975年,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和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进行抢救性发掘。定名为“甑皮岩文化”。

2001年,桂林市甑皮岩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获得国家文物局颁发的国家田野考古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