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室壁画

明代墓室壁画已是尾声,数量很少,质量不高,可以河北石家庄刘福通墓壁画为代表。

刘福通墓壁画(1492 年)墓内有砖雕和壁画。

北壁画墓主人及其二妻坐像,主人坐中间,二妻坐两旁,后有侍童、侍女。西壁画训子图和升天图。南壁画持幡女及侍童。

壁画写实、生动、线条流畅,肖像画象明代传神画,但显得潦草。

明代还有室外浮雕壁画九龙壁,是彩色釉面砖(琉璃)浮雕,表现九龙奔腾,波涛汹涌,以蓝、绿、黄、紫等色为主,气势宏大,色彩华丽。

九龙壁北京有两处(故宫、北海),大同有一处。其中大同九龙壁规模最大,时代最早,是明初洪武年间(1391 年)制作的,而故宫和北海的九龙壁有人认为是明代的,也有人认为是清代重建的。

九龙壁是中国罕见的室外壁画,采用浮雕形式,这是因为壁画周围空间越大,壁画越不能平,只有用浮雕形式,产生层次、厚度、明暗、阴影,造成厚重的效果,才能压得住,站得稳。否则就会给人造成“一阵风就吹跑了” 的感觉。室外壁画要求色彩强烈,否则阳光下就会显得苍白无力。

综上所述,明代壁画气魄宏大,华丽典雅,精练成熟,端庄敦厚,比宋代壁画有气魄,比元代壁画更典雅。

清朝(1644~1911 年)是满族人建立的封建政权。满族原是东北的古老民族,旧称女真。1616 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1618 年南下攻明, 1636 年改国号为“清”,改女真为“满”。1644 年入关,迁都北京,逐步统一全国。清前期的康、雍、乾三朝注意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国家逐渐繁荣, 出现了所谓“康乾盛世”。雍正帝废除了匠籍制度,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也恢复并发展起来。

清王朝开发边疆,奠定了我国现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础,成为东亚最强大的封建国家。中外交流(主要是同欧洲的交流)也有所发展,西方文化不断传入,对当时的中国社会和文化艺术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在清代,唯物主义的哲学,民主思想和经世致用之学都得到一定程度的传播和发展。清政府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而大力提倡继承传统的封建文化, 推行汉化政策,历史学,考古学和文学都取得较大的成就,出现了《红楼梦》、

《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等小说名著。以京剧为代表的各种地方戏剧大量涌现。美术方面,文人画发展到一个高峰。

清代的艺术有以下特点:

第一,一切与宗教、墓葬有关的艺术(包括壁画)更趋衰落,以致结束。第二,宫廷艺术、文人艺术、民间艺术和少数民族艺术都有所发展,并

对壁画产生影响。

第三,清代文化受西洋文化的某些影响。也反映到艺术方面来。

清代壁画不论数量还是质量都不如明代,更显衰落,是中国古代壁画的尾声。

清代年画最盛,影响到壁画(明代是壁画影响年画)。而且喇嘛教及其

壁画最盛。

清代壁画以寺观壁画为主,而且寺观壁画都是民间画工画的,属民间美术,深受当时年画、皮影艺术的影响,生活气息很浓,更加世俗化。

泰山岱庙壁画位于山东泰安,1678 年,清人按宋画改画。属道教壁画。

《启跸、回銮图》(62 米×3.3 米),为巨幅壁画,分东、西两幅,东为“启跸”,西为“回銮”,表现泰山神出巡和返回的盛大场面,实际上反映的是人间帝王出巡。画上车马仪仗,文官武将,人物多达 600 多人,而且还有疏有密,互相衬托。

人物背景配以山水树木、亭台楼阁,布置井然,很有气势。此画的缺点是:

  1. 人物与山水不统一,人物用工笔重彩,山水用水墨皴擦;人物仿宋画风,山水用清画法,二者互不相干,互相争夺。

  2. 山水与楼阁不统一,山水用传统散点透视,平面感强;而楼阁用西洋交点透视,有深远感,破坏了墙面平整,这是民间画工受当时年画西洋景影响所致。

华严寺(上寺)壁画山西大同华严寺有上、下二寺,上寺建于金,下寺建于辽。上寺壁画是清光绪年间大同民间画工画的,其画幅巨大(6 米×110 米),全国罕见。

壁画内容有《佛传故事》、《说法图》《“七地龙会”》、《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罗汉图》、《千手千眼观音》等。

构图采用传统通景连环画形式,画幅之间用山石树木、楼阁云气分隔, 采用工笔重彩画法,勾线平涂,略加渲染。红、绿色调,沥粉贴金,金碧辉煌,极为艳丽,明显受民间年画影响。

山西平遥镇国寺三佛殿内也有清代壁画,画佛传故事,分格构图,画风如同当时晋南年画。

清代墓室壁画数量极少,几乎绝迹,质量也不高,艺术水平还不及明代。例如北京门头沟清墓壁画就是如此,很像清代一般的小说插图,格调不

高。

总之,清代壁画繁琐堆砌,纤巧俗气,格调不高。受西洋、宫廷、文人、民间多种艺术影响,生硬拼凑,很不统一。

藏族主要分布于西藏地区。主要从事农业和畜牧业,信仰喇嘛教,使用藏文,文化发达。早在唐代就与内地建立了亲密关系。文成公主入藏,带去大唐文化、佛教及佛教艺术(包括壁画),此后一直与内地王朝保持联系。喇嘛教是藏传佛教,流行于藏族、蒙古族地区。7 世纪,西藏吐蕃王朝

(7~9 世纪)从唐和厄伯尔传人佛教。8 世纪,天竺僧人寂护、莲华生到西藏传显、密二教。9 世纪,赞普朗达玛禁止佛教流传。7~9 世纪为佛教的前弘期。

自 9 世纪中至 10 世纪中,百年沉寂,佛教艺术被破坏殆尽。10 世纪后期,佛教开始复苏,此后为佛教的后弘期。

喇嘛教是佛教与西藏原有的本教长期互相斗争,互相影响的产物。10~13 世纪,西藏分裂,新兴封建领主割据,佛教以喇嘛教形式复兴,

出现红、花、白等教派。喇嘛教艺术也开始发展起来。13 世纪,由于元朝扶植,喇嘛教大发展,花教祖师八思巴(1235~1280 年)被封为国师,促进西藏与内地文化交流(内地印刷木戏剧传入西藏,藏式建筑、雕塑引至内地)。

1265 年八思巴回藏,掌管全藏,政教合一。现存最早的喇嘛教艺术就是这一时期(13 世纪)的。

15 世纪,宗喀巴(1357~1419 年)创立黄教。17 世纪(清初),黄教统治西藏,并传入青海、甘肃、内蒙等地,影响至今。

藏俗凡有重大活动,都要粉刷宫室,重绘壁画。

西藏有两次大规模重绘壁画,第一次是明代黄教兴起时期。第二次是清初五世达赖当政时期。

明代重画破坏了明以前的壁画。清初重画又破坏了明代的壁画。现存明清以前壁画极少,且多在远离拉萨的偏僻地区。

西藏现存最早的壁画可能是古格王国壁画。

9 世纪吐蕃王朝崩溃后,西藏分裂,新兴封建领主纷纷割据。古格王国

是 10 世纪吐蕃后裔在阿里扎达地区建立的小国,一直延续到 17 世纪(明末)。国王信佛,直接从印度引进佛教(因 9~10 世纪,西藏佛教被禁),后来影响卫藏,史称“上路宏法”。古格王国广建寺塔,塑像壁画。现存壁画大概是 13 世纪(宋元时期)画的,主要有三处,即红庙、白庙和密宗殿。

白庙壁画《世系画像》画吐蕃、古格两朝国王、王后像,旁有藏文题榜, 可能是 13 世纪宋无时画的。人物勾线平涂,线条工细,色彩艳丽,脸、手、衣饰用金,姿态优美,概括简洁,大同小异,平面排列,富有节奏感,装饰性很强。

此外还有《佛传故事》、《二十七星宿》、《四天王像》等,也很精彩。红庙壁画《礼佛图》画国王礼佛,百姓庆典。人多场面大,长卷横向展

开,从右向左依次画僧侣、坐佛、国工、王后、皇室、人臣、百姓等,并排而坐。前面国王、皇室、贵族、大臣排得稀,后面百姓排得密,疏密对比, 互相衬托。后有吹奏、舞蹈、耍狮子,再后面是搬运木料准备建寺。前面格状划分,排列整齐,后面散点布置,生动活泼。前面整齐肃静。后面生动活泼,前后对比,互相衬托。前面国王礼佛又分三层,上层画国王、王子、大臣,中层画王后、公主、王妃、大臣,下层画侍女上贡,人物小,画工细, 勾线平涂,略加渲染。上层皇室坐像大同小异,重复排列,产生节奏,装饰性很强,与上述白庙壁画《世系画像》画风相似。可能也是 13 世纪宋元时画的。后面庆典乐舞,画女子手拉手跳集体舞、杂技、腰鼓、长号、跑驴、舞狮、耍猴,体现了古格王国的民俗风情。

密宗殿壁画画天堂(佛、菩萨)人间(裸女)、地狱(魔鬼、刑罚)、胜乐金刚脚踏外道等。

1992 年新发现古格王国石窟壁画,内容有佛、菩萨、比丘、飞天、供养人、佛传、说法、礼佛、曼荼罗(坛城)及动植物图案等,画风与上述古格王国佛寺壁画相似。

总之,古格王国壁画精致、虔诚,虽受印度、尼伯尔影响,但仍表现了古格王国自己的风情,民族性、地方性(西部阿里地区)、风俗性(生活气息)装饰性都很强,堪称西藏最好的壁画。

明清以前,西藏著名古寺有:

桑鸢寺(山南,扎朗,8 世纪后期),西藏最早正规佛寺,后多次重建, 不复旧观。

夏鲁寺(日喀则,1087 年),元代重建。

萨迦寺(后藏萨迦,分南北两寺),南寺于元代重建(1268 年),北寺

已毁。

白居寺(江孜,14~15 世纪),寺庙建筑兼有西藏、尼伯尔、中国内地三种风格。

以上寺庙都有壁画,其中最精彩的是夏鲁寺壁画。

夏鲁寺壁画是夏鲁派祖寺,位于日喀则,建于 1087 年,1320 年扩建, 是宋元时的古寺,建筑风格藏汉结合,下为藏式,上为汉式。

壁画受尼伯尔、印度画风影响,纯朴生动,婀娜多姿,写实传情,华丽典雅。

佛像、菩萨像,严谨大度,既超凡,又亲切,富有感情。

佛传故事画,叙事传情,如诉家常,充满人情味。其中《太平歌舞图》最精彩,生动传情,轻松愉快,生活气息很浓,装饰性很强。

《曼茶罗》(坛城图),是西藏最早、最大、最有名的曼荼罗壁画,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平面曼荼罗,图解藏密宇宙观,博大精深,神秘莫测,非常独特,极为少见。

明代黄教兴起,建起黄教四寺,包括拉萨三大寺和日咯则扎什伦布寺(都是经学院)

拉萨三大寺是指哲蚌、色拉、格丹三寺,都建于永乐年间(15 世纪前期)。扎什伦布寺,位于日咯则,建于 1447 年(明正统年间)。

黄教四寺中都有明代壁画,都是黄教壁画,多为清代重画。现存喇嘛教壁画绝大多数是黄教壁画。

黄教壁画始于明,盛于清,绝大部分是清代画的。尤其是拉萨名寺中, 显要位置的壁画都是清代重画的,只有边远地区的寺庙,因重画的机会少, 即使重画,也不全改,所以还保存了一些清代以前的壁画。

清代喇嘛教(黄教)壁画极盛,进入黄金时代,并传到青海、内蒙、东北等地。

这时的壁画以布达拉宫和大昭寺(重画的)壁画为代表。

布达拉宫壁画位于拉萨,壁画内容丰富,有的表现西藏人民生活,如赛马、射箭、摔跤等。有的表现重大历史事件,如唐太宗五难吐蕃使、文成公主进藏、五世达赖朝见顺治皇帝、十三世达赖朝见光绪和慈禧、固始汗与第巴桑结嘉措等。

《修建布达拉宫图》场面宏大,装饰性很强。

总之,布达拉宫壁画色彩绚丽,线条工细,写实生动,严谨工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