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观壁画

明代寺观壁画沿袭宋元,但不如宋元。主要以法海寺、稷益庙、圣母庙、毗卢寺等处为代表。

法海寺壁画(1439 年)位于北京西郊模式口,是宫廷画师画的。

南、北两壁画坐佛、菩萨、飞天,共六组 30 人,众佛赴会,上面祥云缭绕,下画花木(牡丹、荷花、月季、松树等)丛生。

背屏画水月观音,左右画文殊、普贤。

后壁门左右两壁画梵天、帝释礼佛、护法行列,有梵天、帝释、天龙八部、鬼众天女等,共 36 人,分两列浩浩荡荡向中间走来,气势宏大,庄严肃

穆。构图三五成组,互相呼应,统一而有变化。线条流畅,色彩浓丽,天衣飘动,满壁生风。人物高大(近似真人大小),很有气势,神态各异,富有性格。诸如梵天肃穆,天王威武,金刚刚毅,天女妩媚,鬼子母慈祥,儿童天真等,都真切生动。

法海寺壁画采用工笔重彩画法,极为精致。勾线平涂,略有渲染,线描以铁线描为主,变化微妙,绵长洒脱,一气呵成,显得宁静、和谐、典雅, 富有装饰性。

色彩采用石色重彩画法,以红、黄、绿为主,服饰、兵器,沥粉贴金, 金碧辉煌,富丽华贵。

总之,法海寺壁画写实严谨,技艺精湛,和谐统一,装饰性强,画风与明代院画相近,是明代壁画中的精品。

法海寺壁画与元代壁画相比。精致严谨有余,而气势生气不足,在中国壁画日趋衰落的形势下,也算是夕阳西下,回光近照,以后就越来越不行了。

稷益庙壁画(1507 年)位于山西新绛,为民间“画士”所画。画古代神话传说,歌颂大禹、后稷、伯益教民稼墙,为民造福。

东壁画《朝圣图》,三圣帝君(伏羲、神农、黄帝)坐殿中,由上至下有宫女、文官、武将侍立,农民前来朝贺,手持五谷,肩扛农具,挑着猎物, 捆着蝗魔,捧盘提壶,千姿百态,生动传神,生活气息很浓。圣殿以群山为背景,显得更加壮阔,人物以建筑为背景,主体突出、繁而不乱。

西壁画朝拜大禹、后稷、伯益,周围还有烧荒、狞猎、斩蛟、伐木、耕作、祭祀等故事,生活气息浓,富有地方(晋南)特色。

南壁画《阴曹地府》和《东帝赴会》。

全部壁画多达 400 多人,还有山水楼台、花草鸟兽,规模宏伟,非常壮观。

壁画采用工笔重彩画法。线条雄健,色彩浓丽,受明代和南宋马远、夏圭画风影响(《文物》1979 年第 10 期)。

稷益庙壁画与上述法海寺壁画相比,稷益庙壁画显得生动、多变、强硬、丰富、豪放,生活气息浓,反映现实。而法海寺壁画显得平静、统一、柔和、简练、严谨、珠光宝气,是典型的宫廷艺术。一为宫廷,一为民间,迥然异趣,堪称明代壁画双壁。

圣母庙壁画(1549 年)位于山西汾阳。圣母庙为王母娘娘(西王母,掌管生育之神)庙,属道教庙,庙很小,三面墙壁上面四幅壁画。北壁东、西两墙画《燕乐图》两幅,表现圣母后宫生活。东壁画《迎驾图》,表现圣母出宫场面。西壁画《巡幸图》,表现圣母回宫场面。

整个壁画表现宫廷生活,显得豪华富丽,场面大,人物多。工笔重彩, 沥粉贴金,深绿地子,红金彩绘,显得既浓丽,又深沉。勾线平涂,略加渲染,显得浓丽富贵,纤巧秀雅,与同一时代的仇英画风相近。

画上有些侍女画得差些,可能是民间画工根据名家底稿画的(《文物》) 1979 年第 10 期)

毗卢寺壁画作于明代中期,位于河北石家庄,现存释迎殿(前殿)和毗卢殿(正殿)内都有壁画。

前殿画佛教故事,基本白描,人物彩绘,艺术水平一般,是弘治年间

(1488~1505 年)民间画工画的。

正殿壁画作于弘治十二年至嘉靖十四年(1499~1535 年)之间。佛像背

面画大幅背座观音像。四壁画水陆画,三教九流,共计 500 多人,分 120 多个组,画天堂、地狱、人间三界,有菩萨、罗汉、城惶土地、帝王后妃、忠臣良将、贤妇烈女等。风俗部分有货郎、说唱艺人、泥瓦匠、石匠等,历史人物有诸葛亮、姜太公(名臣)、孙思邈、张仲景(名医),神话人物有伏羲、神农、女娲。皆有榜题,可谓“神仙大全”。壁画采用工笔重彩画法, 色彩以红、绿为主调,再加上沥粉贴金,显混得富丽堂皇。

构图分上、中、下三层,下层人像高约 1 米,描绘较细,中、上层依次缩小,多为大半身,主次分明,层次清楚。人物之间,顾盼照应,整个壁画, 构图宏伟。

但此壁画用笔浮夸(钉头描、兰叶猫有意顿挫,欠统一,不谐调,互相争夺),色彩浮燥(大红、大绿),整个看上去,显得虚张声势,功力不够, 是民间画工画的。

此外,西北的青海,西南的四川、云南等地区也有一些明代寺庙壁画。瞿昙壁画位于青海乐都。画佛传故事,构图采用连环画形式,画面简单,

技法古朴,青绿山水,传统人物,每段故事还有题诗,完全是汉族传统形式。

(清代画喇嘛教壁画,人物众多,画面拥挤,色彩华丽,完全是藏式画风。)

四川地区现存明代寺庙壁画主要有:

广汉龙居寺壁画画尊像(菩萨),10 幅。新津观音寺壁画画尊像(菩萨),6 幅。剑阁觉苑寺壁画画佛传故事,10 幅。

蓬溪宝梵寺壁画画尊像(菩萨),10 幅。新繁龙藏寺壁画画《善财童子五十三参》。

以上壁画虽然都是画的佛教题材,但从中可见明代社会生活,富有生活情趣。

壁画采用工笔重彩,沥粉贴金的传统手法,画面金碧辉煌,历久如新。云南丽江地区也存有明代寺庙壁画,主要集中在白沙和束河两地。

白沙琉璃殿壁画绘于永乐十五年(1417 年),画佛、天神诸像,画风朴实雄健。

大研镇皈依堂壁画绘于成化七年(1471 年),画佛、菩萨、罗汉、供养人,还有道教神祗等,线条细致,色彩清丽。

白沙大宝积宫壁画绘于万历十一年(1583 年),壁画规模大。保存好。画的是佛教圣母、观音、密宗祖师、护法神、道教神祗等,共计有 540 多尊, 画风融合汉藏,细致工丽。

束河大觉宫壁画绘于万历、天启年间(1598~1624 年),内容主要是《佛会图》和《十八罗汉》,画有佛、菩萨天王、罗汉、道教神祗等 146 尊,画法多样,有条不紊。

总之,丽江壁画的最大特点是佛教、道教和喇嘛教三教揉合,兼有中原画风和地方特点,明末还有藏画风格。壁画精巧、严谨,富有生活气息和民族特点,装饰性强,是汉、纳西、白、藏等民族画工共同创作的。

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内也存有明代壁画,画有《说法图》、《佛传图》等,今已漫涣不清。

明代还常修补宋元旧作,有的保持原貌,有的面目全非,以致宋、元、明作品很难区分,断代也较困难。

例如河北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壁画,画罗汉(16 人)、天王(2 人),工笔重彩,沥粉贴金,虽是明代重画,但仍保留元代画风。

再如前述山西朔县崇福寺金代壁画,有的经明代重画,面目全非,应属明代壁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