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短篇小说

《狄康卡近乡夜话》

自一八三○年在《祖国纪事》二、三月号上发表短篇小说《圣约翰节前夜》之后,果戈理在俄国文坛便崭露头角了。当时作家才二十一岁。一八三一年出版了小说集《狄康卡近乡夜话》第一部,次年出版了第二部。这两部小说集的出版,为果戈理创作的进一步发展及其在俄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当时俄国先进文学界正在热烈地探讨文学的人民性和民族性的问题;大家对乌克兰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兴趣。《狄康卡近乡夜话》的问世,像一股清澈的泉水流入文坛,给读者展示了一个乌克兰人民生活的新世界,加强了俄罗斯文学的民主主义倾向。

《狄康卡近乡夜话》共收集了八篇小说。除“序言”外,第一部包括《索罗庆采市集》、《圣约翰节前夜》、《五月之夜》、《失落的国书》;第二部包括《圣诞节前夜》、《可怕的复仇》、《伊凡·费多罗维奇·希帮卡和他的姨妈》、《魔地》。这些作品,大都取材于小俄罗斯民间传说,是假托养蜂老人鲁得·潘柯讲述出来的。作品中充满着说神道怪的奇异成份和乌克兰乡村风土人情的迷人色调。除《伊凡·费多诺维奇·希帮卡和他的姨妈》外,都属于浪漫主义作品,它们常常是以风景衬托故事,而故事本身则扑朔迷离,引人入胜。这类作品的基调是明快的,但明快中又含有淡淡的愁情与忧虑;它们以轻松幽默的色彩见长,但在轻松的描述中已隐隐约约地透露出了尖锐的社会矛盾,幽默的笔头上已经明显地表现出了犀利无比的揭露批判力量。——这一切的有机结合,就形成了果戈理早期浪漫主义创作的独特风格。

收入《狄康卡近乡夜话》中的第一篇小说《索罗庆采市集》,比较集中地体现了果戈理早期浪漫主义创作的主要特点。全篇共分十三节,每节前都引用了民间歌谣或民间传说。作者采用了民间文学的素描手法塑造人物形象。题材更与民间文学接近。一开篇,就描写了一幅色彩斑斓、绚丽多姿、令人陶醉神往的乌克兰乡村的初夏风光,随即又转入了具有浓烈地方色彩的农村集市盛况的描写。接着作者以轻松幽默的笔调,描写了格利茨柯和帕拉斯卡富有传奇性的爱情故事,其中也穿插了帕拉斯卡的后母赫芙拉同神父的儿子亚芳纳西·伊凡诺维奇的滑稽调情。

一天,索罗庆采市逢集。漂亮的小姑娘帕拉斯卡坐在马拉的货车上,同父母一起来赶集。她长着一张圆圆的小脸蛋,明亮的栗色的眼睛上面,竖起两条柳叶般弯弯的黑眉毛,玫瑰色的嘴唇上浮起天真的微笑,扎在头上的红蓝缎带跟长辫子和一束野花一起,像华丽的王冠一样,静静地躺在她邢可爱的头上。她的美貌引起路上所有的青年男子的注目,博得了一个叫格利茨柯的青年小伙子的爱慕与倾心。他当即夸奖帕拉斯卡的美容。帕拉斯卡看到, 这个小伙子人品出众,身穿一件白罩褂,头戴一顶灰色羊皮帽子,长着一张晒黑的、但却洋溢着欢悦的脸,还有一双炯炯有神的明亮的眼睛。两人一见钟情。可是,他们的爱情遭到了后母的坚决反对,眼看就要告吹了。茨冈青年们帮助格利茨柯巧施妙计,利用红褂子和猪妖闹鬼的传说,首先迫使姑娘的父亲契列维克赞成女儿与格利茨柯的婚事。正当帕拉斯卡同格利茨柯举行

婚礼时,姑娘的后母——“母老虎”赫芙拉刚从外面买东西回来,一进门便嘶着嗓子叫喊起来:“我说什么也不能答应这件事!”可是没有一个人听她的话,人们哄笑着把她推到后屋里去了。然后几对男女围着新郎新娘,在他们身边筑成一道穿不透的舞墙。一对情投意合的青华男女,经过一场小小的波折之后,终于成了眷属。

小说中与帕拉斯卡和格利茨柯的良缘形成鲜明强烈对照的是赫芙拉与神父的儿子亚芳纳西的喜剧性的偷情。赫芙拉乘丈夫外出”守夜”时,将亚芳纳西勾引到自己的家里来,正当两人眉来眼去,互相调戏,动手动脚的时候, 赫芙拉的丈夫领着一群人来了。一阵猛烈的敲门声,吓得他们两人浑身打颤, 脸色发白。赫芙拉急中生智,指着天花板要亚芳纳西躲到上面堆满的杂物当中去,然后才丧魂落魄地去开门。进来的人虽看到了赫芙拉神态反常,但他们热衷于继续讲红褂子的传说和乡书记在坍塌的谷仓里遇见鬼怪的故事,也就无心去追问其究竟了。然而,事情真凑巧,躲在天花板上的亚芳纳西被人们极力渲染的鬼怪故事,吓得滚了下来。可是,他并没有被人们捉拿住,反而加强了人们的恐怖情绪,误认为是鬼怪显形,个个被这突如其来的现象吓得阻战心惊:有的用羊皮袄蒙着头,绝望地呼喊“救命”;教父惊醒过来后, 战战兢兢地爬到老婆的裙子下面;一个高个子,顾不得洞口狭小,拼命地往暖炉里爬,然后把炉门严严实实地关紧,差点闷死在里面;赫芙拉的丈夫契列维克则吓得魂不附体错把瓦缸当作帽子顶在头上,冲出门外,像疯子似的在大街上直奔,也顾不得看清脚下的路,直到奔跑得疲劳了,才放慢脚步, 他的心像风车的石白般的跳动,汗珠像冰雹似的直往下掉,最后疲倦得昏迷地倒在地上。亚芳纳西乘这种混乱之机而溜之大吉。一场极富讽刺意味的通俗笑剧便这样结束了。

果戈理以幽默的笔调,通过两种具有不同美学价值的男女私情的描写, 对青春的欢乐、对纯真的 爱情、对乌克兰人的爽朗性格进行了热情的赞颂。但是,作者在对生活的主导旋律进行赞颂的同时,也流露出了他对社会现实前景的担忧。小说中,在描写了格利茨柯同帕拉斯卡结婚的热闹场面之后, 有一段抒情色彩极浓的文字,很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骚音、笑声、歌声慢馒地静了下来。弦索渐息,含糊的音响减弱下去, 消失在空漠的大气中。什么地方还可以听到顿足的声音,有点像遥远的海洋的低语,不久一切都变得静寂而消沉了。

“欢乐——这位美丽而变化无常的客人,不就是这样从我们身边飞走, 徒然让残留的一两声来表示快乐的么?声音在自己的回声里听出了哀愁和荒凉,迷惑地谛听着。蓬勃而放纵的青春的、活泼的旅伴,不就是这样一个跟着一个在世间消逝,最后,把一个老伙伴孤孤单单地撇在后边?遗留下来的人可真寂寞啊!心里感到沉重而悲哀,毫无解脱的办法。”

如果说,悲沉的情绪在《索罗采庆市集》中还只是一股细细的暗流的话, 那么在《圣约翰节前夜》里,这种情绪就表露得非常明显,并且成了它叙述的基调。这篇小说写的是青年长工彼得鲁西和他主人的女儿碧多尔卡真诚相爱,遭到父亲的反对而造成的爱情悲剧。碧多尔卡爱上了她家的青年长工彼得鲁西。他们的感情非常深厚。他的父亲因嫌彼得鲁西家道贫寒,手中无钱, 执意反对,强迫她嫁给一个很有钱财的波兰人。碧多尔卡不从,决心以身殉情,并要七岁的弟弟伊瓦西把她的决心和父亲的逼嫁情况转告给彼得鲁西。彼得鲁西则无可奈何,变得消极颓废,借酒浇愁。正当彼得鲁西狂饮时,一

个叫巴莎甫留克的魔鬼来到酒店,拍着腰间的钱袋,表示他非常富有,只要彼得鲁西答应在圣诞节前夜到一个深山峡谷中摘一枝凤尾草花,他就可以送许多钱给彼得鲁西娶亲。彼得鲁西答应了。那天夜里,彼得鲁西小心翼翼地穿过茂密的森林,走进深山峡谷,巴莎甫留克魔鬼早已在那里等候了。当时, 四处黑得伸手不见五指。他们手挽手地走过泥泞的沼泽,常常被丛生的荆棘钩住,几乎是一步一滑,好不容易才走到一处平地。魔鬼停了下来,对彼得鲁西说:你看见前面有三个小山丘吗?山丘上有各种各样的花,别的花你都不要去采摘,

“等到凤尾草开了花,你把它摘下来就走,不管身后发生什么事情,你也别向头去看。”说完这些话,魔鬼就隐没不见了。突然天边打了个闪电, 接着便在他面前出现了一大片鲜花野草,其中也有含苞未放的凤尾草——一眨眼,小小的花蕾变红了,像活的东西一样,蠕蠕而动。越动越大,愈长愈红,红得像火焰一样,照得周围通明透亮。正当彼得鲁西想伸手去摘凤尾草花时,他觉得背后有无数双毛茸茸的手向前伸出,也要去摘那朵花。他使尽全力,把花摘了下来。这时,魔鬼又出现在彼得鲁西的面前,它运用魔术, 变幻无穷,先使草地上出现一座房子,接着房子里跑出一条大黑狗,狗又变成猫,猫又变成一个老妖婆:她脸褶皱得像干苹果,身子弯得像一张弓;鼻子和下巴连在一起,像把夹胡桃的钳子。这个面目可憎的老妖婆,从彼得鲁西的手中把花夺过去,俯下身子念念有词,从口里喷出火焰,然后把花交回给彼得鲁西,并要他掷掉。彼得鲁西接过花来,向空中掷去。说也奇怪,花竟掉不下去,却长久地像火球一样在黑暗中闪耀,慢慢往下沉,终于消失在遥远的地方。然后老妖婆叫魔鬼将一把铁铲送给彼得鲁西,要他朝地底下挖, 说里面有金子。挖了一阵子,果然清清楚楚地看到了一只铁箱子,他正想伸手去拿时,箱子却往土里陷下去了,而且越陷越深。这时,老妖婆一边说: “要是不流一点人血,你是找不到金子的!”一边又把一个用白床单蒙起来的六岁左右的孩子带到他面前,示意彼得鲁西把孩子的首级割下来。他气疯了,怎么能够杀害一个无辜的孩子呢!他揭开头上的床单一看,原来是碧多尔卡的弟弟伊瓦西。这时他像着了魔一样,挥着刀向老妖姿扑去。老妖婆顿脚放出蓝色的火焰,把地底照亮得像水晶一样,一箱箱一锅锅堆积如山的金银珠宝映入眼帘,它们以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引诱着彼得鲁西,他挥刀杀掉了伊瓦西。魔鬼的笑声从四周轰然而起,狰狞的魍魉成群地在他面前蹦跳, 老妖婆双手拘住伊瓦西无头的尸休,像狼似的吸吮里面的血⋯⋯彼得鲁西头脑旋转,双目晕眩,拼命地跑回自己的茅舍,一觉睡到第三天才醒。前几天发生过的事情,他一点也想不起来了。他抻了一下懒腰,忽然听到脚边喀嚓一声,一看,原来是两袋金子。有了两袋金子,碧多尔卡的父亲柯尔日才答应女儿同他结婚。小两口婚后过着丰衣足食、相亲相爱的生活。但彼得鲁西受到良心的谴责,整天疯疯癫癫,痴痴呆呆。由于替爱人担心,漂亮的碧多尔卡也日见骨瘦如柴,脸上退去了红润的光泽。有人提出请巫婆来给她丈夫治病。彼得鲁西一见巫婆,便回忆起了自己被她唆使所干的坏事,一怒之下, 用斧头把巫婆砍死。这时,伊瓦西被杀的尸体出现在房间里,彼得鲁西则化成一团烟雾飘去,无影无踪了。碧多尔卡因失去了爱人而悲痛欲绝,随后她卖尽家产,流落他乡,不知去向。也有人传说她到很远的地方出家了。

作者通过这个说神道怪的情节,热烈地歌颂了碧多尔卡对爱情的忠贞和彼得鲁西在追求幸福生活中所表现的崇高品德,说明生活中的一切不幸都是

邪恶垫力造成的。一个人如果被利欲所迷惑,就会造成灭顶之灾。这就是作品的深刻寓意所在。

《五月之夜》和《圣诞节前夜》这两篇作品都写得优美动人,玲珑剔透, 富有诗意,充满着激励人们振奋精神、积极向上的活力。

《五月之夜》,描写青年哥萨克列夫柯和同村姑娘甘娜相恋,但列夫柯的父亲——本村的村长——从中作梗。列夫柯一次邂逅女落水鬼,并帮助她抓住了陷害过她的妖精。美丽的女落水鬼为了答谢列夫柯,巧妙地扫除了他和甘娜爱情上的障碍,把愚蠢贪色的老村长嘲弄了一番。老村长不但好色贪杯,而且对村里的人极尽压迫之能事,因而引起了全村人的普遍不满。有一个青年愤愤不平地对伙伴们说:“哥儿们,我们为什么是奴才?难道不跟他一样是人嘛!谢天谢地,我们是自由的哥萨克!”在令人窒息的沙皇统治时代,这些激情洋溢的话语,的确是号召争取平等自由的响亮的号角;而列夫柯同甘娜的圆满结合,就是自由取得胜利的象征。

在《圣诞节前夜》里,也出现了魔鬼帮助青年实现爱情理想的奇妙故事。机灵勇敢的铁匠伐库拉,爱上了美丽活泼的姑娘奥克桑娜。调皮的奥克桑娜却和女伴一起故意嘲笑他,说要给她弄到一双女皇穿的鞋子,才嫁给他做妻子。伐库拉为此一筹莫展,闷闷不乐。这天晚上,魔鬼正巧也来戏弄铁匠, 伐库拉施展自己的才智,抓住了魔鬼的尾巴,要挟魔鬼把他带到彼得堡叶卡杰林娜的皇宫里去。魔鬼脱身不得,只好服从,腾空飞翔,将伐库拉带到彼得堡,等候他从叶卡杰林娜女皇那里求得一双御鞋之后,再连夜把他赶送回来。伐库拉把御鞋送给了奥克桑娜,两人结成了夫妻。其实,奥克桑娜早就爱上了铁匠,她并不需要什么女皇的鞋子,只是故意出难题并无真要御鞋的意思。而敦厚老实的伐库拉却信以为真,一本正经地去办理。果戈理借此很有风趣地刻画了伐库拉纯朴的性格,诚挚的爱情,善良的品质和百折不挠的意志。并且寓意深刻地表明了人民的力量是无穷的,能够克服生活道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阻,最终实现自己美好幸福的理想。这就体现了果戈理的乐观情绪。与此同时,作者还描写了女皇叶卡杰休娜二世关心人民的疾苦,赞赏百姓的爽直,和蔼可亲,平易近人,鲜明强烈地表露了作者自己的王政主义立场和颂扬贤明君主的态度。

在《狄康卡近乡夜话》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品是《可怕的复仇》。在这个中篇小说里,作者对生活中肯定面的歌颂提到了新的高度,对否定面的揭露批判也较以前更为深刻有力了。作品的故事梗概是:

基辅市镇里,哥萨克大尉高罗贝茨为祝贺儿子的婚礼而大张喜筵,宾主们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气氛中。太尉的结义兄弟丹尼洛·布鲁尔巴施也带着年轻漂亮的妻子卡吉林娜和不满周岁的孩子,从德聂泊河对岸赶来道贺。突然, 舞厅中一张狰狞的面孔出现在众人面前,吓呆了妇女和小孩,男人们也为之惶惶不安。他们都知道,那是无恶不作的巫师的面孔。后来,虽然巫师隐没了,但却给人们心中投下了恐惧的阴影。

深夜,德聂泊河水面上漂游着一叶独木小舟。小舟上坐着丹尼洛和他的娇妻卡吉林娜。她为巫师的出现和耸人听闻的故事而害怕。小舟从一片荒凉的坟地旁边经过时,坟地上的十字架下出现了三具动摇和呻吟的死尸。小舟上的人个个心惊胆战;丹尼洛也不寒而栗。不过,这幻象一下子就消失了。丹尼洛一行人回到自己的村庄。这村庄坐落在通往德聂泊河的一个狭小

的溪谷里。住宅不怎么大,看来限哥萨克平民的村舍差不多,只有一间正房。

墙壁上挂着许多胜利品,如长脚银酒杯、镂金酒杯以及枪剑和长矛等,都是早些年从鞑靼人、土耳其人、波兰人手中夺来的。丹尼洛看到这些东西,好像看见物证似的想起了自己的武功战绩。

一觉醒来后,丹尼洛的岳父嘴里衔着一根外国烟管,怒气冲冲,朝着丹尼洛夫妇的卧室走来,厉声地质问女儿昨晚为什么回来得这么迟。丹尼洛理直气壮地代替妻子作了回答,于是,马上引起了他们之间的激烈冲突,竟然大动干戈,开枪射击。丹尼洛被岳父打中了左手,殷红的鲜血染满了衣袖。当天夜里,卡吉林娜做了一个怪梦,梦见自己的父亲就是在大尉家里看

见的丑八怪,并扬言要娶她为妻。第二夫,她把这个荒诞不经的梦告诉了丈夫,因而引起了丹尼洛对岳父的怀疑。哥萨克人是喜欢吃汤团和猪肉的。可是丹尼洛的岳父既不爱吃汤团,又不爱吃猪肉。这是土耳其人和犹太人的风俗习惯。岳父的言行与嗜好,越来越使丹尼洛怀疑起来了。他认为岳父一定是在异乡犯过滔天大罪的人,也可能不信基督教。为了证实自己的这一想法, 丹尼洛在一天夜里,同忠实的仆人斯节茨柯去德聂泊河对岸的海角进行侦察。主仆两人躲在树林中,发现一个身穿红短袄,双手持枪,腰挂一把亮马刀的人从山上走下来。那人正是他的岳父。他们跟踪过去,来到海角岸边, 在甜睡的森林中隐蔽下来。丹尼洛爬到树上,仔细观察着那亮着灯光的窗子。他发现岳父脱掉红短沃换上了一件土耳其人穿的灯笼裤,头戴一顶绣满外国文字的帽子,原来的脸在渐渐地改变,变长了,变丑了,露出了狰狞的面目, 与大尉家出现的巫师一模一样。接着,他口中念念有词,屋里顿时亮起了玫瑰色的火花;火光中,突然飘来了一个妇女,是卡吉林娜的灵魂——这是巫师用邪法摄来的。巫师要女儿的灵魂答应,让灵魂的主人与他结婚。卡吉林娜轻盈缥缈的灵魂被吓得瑟瑟发抖。丹尼洛明白了,原来岳父是一个背叛祖国和人民,投靠敌人,充当奸细的大坏蛋。

疾恶如仇的丹尼洛,把巫师关进深邃的地窖里,锁上三重锁。一天,卡吉林娜从地窖边经过,巫师花言巧语,再三哀求女儿将他放出来,保证以后不再从恶。心地慈善的卡吉林娜信以为真,放走了作恶多端的父亲。

海边的大道上有一家酒店,许多波兰人聚在那里寻欢作乐,已经有两天了。他们纷纷议论,图谋抢劫丹尼洛的漂亮的娇妻。一天晚上,强盗们漫山遍野而来,围攻丹尼洛的村庄。丹尼洛闻信后,立即组织自己的兵士,带足弹药,披挂上马,冲入敌群,手起刀落,弹无虚发。一场残酷的厮杀在山林中紧张激烈地进行着。当敌人快要被消灭时,巫师又出现了。他一枪打中了丹尼洛,等救兵赶到之时,丹尼洛已经静静地躺在大地上,周围流淌着鲜红的血⋯⋯

不几天,巫师又杀死了丹尼洛的儿子。

卡吉林娜失去了丈夫和孩子,气得发了疯。她每天身不由己地喝啊,跳啊;夜里一个人在阴森森的树林里游荡,一点也不害怕。一天清早,她家来了一个不速之客,声称是丹尼洛的老同事,告诉卡吉林娜,说丹尼洛嘱咐, 他死后,妻子就要送给这位来客做老婆。卡吉林娜看出客人就是打死丈夫的父亲,她怒不可遏,拿起一把大刀扑杀过去,以泄心头之恨。但来客转手夺刀,反将卡吉林娜杀掉了。等到惊恐万状的哥萨克们赶来抓凶手时,巫师已经跳上马背,逃得无影无踪了。

基辅郊外,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怪事,人们看到天边云雾缭绕的山峰上显现出一个全身披挂、骑着一匹高头大马的勇士,睁着眼睛,似乎在等待

和寻找什么。巫师看见后,心虚害怕,在夜幕即将降临之前,骑马疾驰,妄图逃跑。正要越过一条狭窄的小河时,那个骑士从空而降,挡住了巫师的去路。他在绝望中向基辅圣地跑去,希望神父替他乞求上帝,减轻自己的罪恶。神父不从,巫师将神父杀死,妄图逃往国外。在路上,被那位从空而降的骑士抓住,掐死,尸体被抛进万丈深渊,供群魔啃食。

丹尼洛·布鲁尔巴施这个富于传奇色彩的形象,是果戈理早期作品中最感人的英雄人物。他生为反对侵略而战斗,死为保卫祖国而献身;他大义灭亲,对于叛国投敌的岳父坚决予以惩办;他光荣牺牲后,忠魂护国,横戈跃马,四处搜索叛徒,昼夜不息地巡视边界。丹尼洛不仅是一个世代传颂的英雄,而且还是一个真诚的丈夫和慈爱的父亲。他既具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 为了满足妻子的恳求和顾全儿子的成长,放弃了同巫师的交锋,并忍辱负重地把手伸过去和对方讲和。可是一旦发觉巫帅的秘密行踪,知道他是敌人派来的奸细之后,丹尼洛对他的仇恨发展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果戈理在这个人物身上倾注了自己的全部感情,并借助他表现了人民的美好崇高的精神品德和对敌斗争的坚强力量。在丹尼洛牺牲之后,小说中有一段关于德聂泊河的诗意盎然的描写,这是俄国文学中脍炙人口的经典篇章;作者笔下的德聂泊河的幽美形象,已不单纯是一幅令人神在的风景画,同时又是雄伟壮丽的俄罗斯袒国的象征,是人民力量无限深广的象征。

短篇小说《伊凡·费多罗维奇·希帮卡和他的姨妈》,是果戈理早期创作中独具一格的作品。在这个作品中,作者真实地描写了外省地主的生活。希帮卡是一个地主,品行并不特别恶劣,是他从属的那个阶级的正牌货。他从小品行端正,勤奋学习。然后进了步兵团,步兵团里其他人到外面去寻欢作乐,他却在家里擦钮扣、捉老鼠或睡觉休息。当了十一年兵,后来升到上尉就回家了,过着一种心灵空虚、死水一潭的寄生虫生活。三十八岁时,姨妈为他物色了一个对象,弄得他手足无措,甚至一想起这件事就毛骨悚然。他与对象坐在一起,如坐针毡,不知如何是好,相对无言,半天逼不出一句话来。通过希帮卡这个形象,揭示了地主阶级的可悲前景。但是,在当时的果戈理看来,地主阶级中并非都像希帮卡那样的废料,他的姨妈就是一个精明强干的地主婆。她拼命地维护本阶级的利益,生财有道,致富有方:人家的马车从她的土地上经过,她要收五卢布的过路费;她还寸步不离地跟着长工,监督他们割草,自己也参加干活。她精力充沛,很有实干精神,希帮卡家庄园的繁荣是与她善于经营管理密不可分的。但可贵的是,作者对他们都采用了嘲讽的态度,尽管这种讽刺还是温和的,远不及《死魂灵》中对地主的嘲讽那么尖刻,然而,果戈理的讽刺批判倾向和通过生活细节描写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卓越才能,在这部作品里已初露端倪。这是果戈埋的第一部现实主义作品。从此,他的创作由浪漫主义进入现实主义,对生活的真实描述越来越占有首要的地位,温和的幽默也逐渐为辛辣的讽刺所代替了。

别林斯基对《狄康卡近乡夜话》评价很高,说它是一部充满“诗情画意” 和富有“迷人气息”的佳作。

不可讳言,《狄康卡近乡夜话》中的个别地方也有脱离生活真实和神秘悲观的毛病,以及描写景物时堆砌高级形容词的败笔,但这部小说为果戈理的创作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这却是毋庸置疑的。

《狄康卡近乡夜话》的成功,给果戈理带来了很高的声誉,使他成了一位遐迩闻名的作家。由于普希金的热该帮助和别林斯基的大力支持,果戈理

迅速走上了现实主义的道路,并于一八三六年参加了《同时代人》杂志的工作。在进步思想的影响下,果戈理对现实社会的观察日益敏锐,对沙俄农奴专制的认识更加深刻,对下层人民的同情也愈来愈鲜明。从而,作家的创作视野扩大了,作品的揭露、批判和讽刺也更为有力。果戈理思想上和艺术上的提高,集中地反映在《密尔格拉得》和《彼得堡故事》等作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