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革命需要知识分子
先进知识分子的革命作用“革命需要吸收知识分子。”③这是周恩来对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科学总结。
中国近代自 1840 年的鸦片战争外国资本主义侵入中国以后到一九一九年的“五四”运动的前夜,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始终在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以指导中国人民反抗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斗争的彻底胜利。但中国人民井没有什么可抗御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的思想武器。旧的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打了败仗,抵档不住,宣告破产了。不得已,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经过千辛万苦,向帝国主义的老家即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思想武库中寻找真理,学来了进化论、天赋人权论、资产阶级共和国等思想武器和政治方案, 组织政党,举行革命,以为可以外御列强,内建民国。但是,帝国主义的不断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萝。“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 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多次斗争,包括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的运动,都失败了。国家的情况一天一天坏,环境迫使人们活不下去。怀疑产生了,增长了,发展了。”①中国的先进的知识分子和人民在经过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从血的历史教训中清醒地认识到: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出路何在呢?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唤醒了中国人民,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从这里看到了争取民族解放的希望,受到了极大的鼓舞。更重要的是从十月革命中学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认识到无产阶级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起来。马克思主义著作是工人运动胜利的保证,“可贵可重”,劳动阶级必须以马克思主义著作“为经为典”。②正如毛泽东所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道路——这就是结论。”①
知识分子是“最易于接受真理”的,②在无产阶级革命中是首先觉悟的成份。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等,就是中国知识分子中最先觉悟、最早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代表人物。
当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到中国之后不久,以李大钊为代表的一部分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开始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并转变为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李大钊当时所写的《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标志着这种转变的开始。李大钊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正确地指出了资产阶级革命同无产阶级革命的本质区别,指出了帝国主义必然要灭亡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要胜利,热情地歌颂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表明自己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美好前景无限向往的坚定信心。他认为,十月革命是二十世纪“世界革命的先声”, “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他号召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
③ 《周恩来选集》下卷,第 161 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 4 卷,第 1475 页,第 1476 页。
② 《宗教精神与共产主义》,《少年》第 2 期,1622 年 8 月 16 日。
① 《毛泽东选集》第 4 卷,第 1475 页,第 1476 页。
② 《周恩来选集》下卷,第 28 页。
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争取在全世界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毛泽东早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之前,就开始了自己的革命活动, 积极的组织革命团体和宣传革命思想。1918 年 4 月,毛泽东创办了“新民学会”,它是“五四”前后湖南革命的核心组织。同年九月,毛泽东为组织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第一次到北京,开始接触马克思列宁主义。五四运动以后, 毛泽东积极发动和领导了湖南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革命运动,进行了驱逐北洋军阀张敬尧的斗争。在斗争中,毛泽东用了极大的精力主编湖南学生联合会的机夫刊物“湘江评论”,研究革命实践中的问题,提高了群众的觉悟,指导了革命运动的发展。
周恩来从少年时代起就开始为救国救民寻找真理。1910——1913 年,他在沈阳东关师范学校求学期间,就树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学习的明确目的。1913 年进入南开中学之后,为了挽救“积弱不振”、“外侮日逼” 的祖国,他组织进步团体,“研究各种学识”,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十六岁的周恩来,目击中国的黑暗现状,痛心疾首于军阀的连年混战,他在《敬业》创刊号上发表了题为《春日偶成》的五言绝句一首,抒发改造黑暗时局的伟大胸怀:
极目青郊外, 烟霾布正浓。中原方逐鹿, 博浪踵相踪。①
他主编《校风》,在发刊词中说:“吾辈生于二十世纪竞争之时代,生于积弱不振之中国,生于外侮日逼、自顾不暇之危急之时间,安忍坐视而不一救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②正象毛泽东青年时代写《沁园春》, 发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忧时爱国的心声一样,反映了当时我国青年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已任,愿将热血奉献祖国的情怀。
1917 年,周恩来怀着救国济世的革命志向和研究新思潮的急切愿望,东渡日本,寻找革命真理,探索前进道路。留日期间,正是十月革命巨大影响传到日本,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在日本流传的时刻。他特别喜欢阅读日本早期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传播者河上肇创办的《社会问题研究》等书刊,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对“新思潮尤所切望”①的周恩来,一旦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辉,恰似在浓云密雾中,看到了“光明”,“一线阳光穿云出,愈见娇妍”,压仰不住无限喜悦和振奋的心情,誓要为马克思主义的“光明”
②照遍全球而努力奋斗。他断然决定弃学回国,随即投身到五四运动的革命风暴之中,在敌人黑暗的牢狱里,勇敢地燃起马克思主义的光明火炬,向同狱的战友们演讲“马克思传记”、“马克思学说”、“唯物史观”、“资本论”等等。这充分表现了周恩来为宣传真理而不怕牺牲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表明他已初步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五四运动,是在中国无产阶级已经成长壮大、俄国无产阶级十月革命的胜利带来巨大影响、马克思列宁主义开始在知识于分和青年学生中传播的形势下发生的。五四运动最先从北京的学生运动开始。由于卖国政府的高压政策,激起了全国人民首先是无产阶级的愤怒。从上海开始的大规模的罢工运动,迅速席卷全国。全国许多工商业者也举行了罢市。这样,以中国革命知
① 《周总理青年时代诗文书信集》上卷,第 12 页。
② 转引自《周思来的思想及理论贡献》第 9 页,广东人民出版社。
① 、②《周总理青年时代诗文书信集》上卷,第 140 页,第 142 页。
识分子、青年学生为先锋的五四运动,就突破了只限于知识分子的狭小范围, 而发展成为广大的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参加的轰轰烈烈的全国范围的革命运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和发展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知识分子是最易于接受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他们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组织阶级队伍进行革命的活动中,起了桥梁和先锋的作用;他们是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不可缺少的一支力量。
先进的知识分子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中国无产阶级的兴起,使在五四运动中起领导作用的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革命知识分子,认识到无产阶级力量的伟大,认识到和工农群众结合的必要性,使他们决心到工农群众中去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宣传和组织工作。这样,五四运动就促进了革命知识分子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进一步传播,促成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在思想和组织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准备。
列宁说:“在历史上有哪一个人民运动,有哪一个阶级运动不是从无组织的自发活动开始的,不是在本阶级知识分子的自觉帮助下,采取了有组织的形式,建立了政党的?”①知识分子“能够给小生产者和农民的极广大阶层提供他们恰恰缺少的东西:知识、纲领、领导、组织。”②中国革命的知识分子就起了这样的作用。从思想建设方面来看,在五四运动以后,知识分子在中国社会上展开了一个波澜壮阔的以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宣传社会主义为中心的思想运动。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社团和刊物,象雨后春笋似地不断增多。在北京, 1919 年 7 月出版了李大钊任编辑主任的《少年中国》杂志,
11 月出版了瞿秋白主编的《新社会》。在湖南, 1919 年 7 月,毛泽东创办
了《湘江评论》。在上海, 1919 年 6 月,创办《星期评论》、《民国日报》副刊《觉悟》等。在天津,周恩来组织了《觉悟社》,出版了《觉悟》。在四川,有《星期日》。在浙江,有《教育潮》。全国各地新出版的、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宣传社会主义倾向的报刊共达二百多种。
从组织和干部方面来看。1920 年 5 月,在上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此后,在北京、长沙、武汉、济南、广州等一些地方,以及法国、日本的中国留学生中,也相继建立了同样的组织。各地还成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
周恩来在 1920 年 11 月,远涉重洋,赴欧勤工俭学。他在巴黎参加了旅欧共产主义小组,并同赵世炎、陈延年等创建了中国少年共产党(即共青团)。周恩来非常重视思想建设和注意培养干部。他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强调要“特别注意于宣传主义,吸收同志。”他为旅欧共产主义青年团起草的团章的第一条规定:申请人团者,必须做到对于共产主义已有信仰。他指出:“本团旅欧之责任及今后应有的活动——大体规定为共产主义的教育工作,换言之,即是列宁,所骨‘学’,‘学共产主义’”;“训练问题——以进行共产主义研究会为最要之事。”①他认真组织大家学习、研讨马克思主义,为了共产花开,为了赤色的旗儿飞扬而甘愿把
自己的鲜血和生命献给革命的事业。
周恩来重视培养干部。旅欧的共产党组织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领导干部,
① 《列宁全集》第 4 卷,第 254 页。
② 《列宁全集》第 9 卷,第 200 页。
① 《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 1 册,第 541 页。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编。
如建党时期的蔡和森、赵世炎、陈延年、陈乔年、刘坚白、肖扑生、向警予、熊雄、孙炳文等等。他们为建立中国共产党、革命军队和新中国,在艰苦的斗争中先后英勇壮烈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还有很多长期担任党和国家的领导工作,深受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的爱戴的,如朱德、邓小平、陈毅、聂荣臻、李维汉、何长工、蔡畅、李富春等。他们为建立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作出了重大贡献。可见,革命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促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对中国共产党的建立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是同革命知识分子分不开的在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 不但创始人全是知识分子,而且整个党也几乎完全由知识分子组成。列宁说: “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某个阶级的领袖永远是该阶级最有知识的先进代表人物。”①中国无产阶级也不能例外,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就是中国历史上无产阶级的最早的最有知识、最有才能的知识分子代表。中共第一次代表大会的代表十二人,党员共有五十七人, “几乎完全是由知识分子组成的。”鉴于这种情况,第一次代表大会才决定“要特别注意组织工人,以共产主义精神教育他们”。②中共第三次代表大会时,有党员四百二十名,其中工人党员只有一百六十名,知识分子党员二百六十名,仍然占多数。在建党的初期,这完全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一种正常现象。共产主义运动史表明,“最先和最容易接受社会主义思想的是知识水平最高的工人部分。⋯⋯他们全心全意地献身于教育和组织无产阶级的事业,他们完全自觉地接受社会主义,甚至独立提出了社会主义理论”。①他们自觉地帮助无产阶级,“采取有组织的形式,建立了政党”。
②如果我们不是这样认识问题,而是否认或者“忽视工人的这个先进部分的利益和要求,企图把它降低到知识水平较的低部分的认识水平(而不经常去提高工人的觉悟程度),这必定会产生极其有害的影响,并为一切非社会主义思想和非革命思想侵蚀工人准备温床。”③
革命知识分于是革命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历史已经表明,能否正确认识和处理知识分子问题,它直接关系到革命的发展和成败。大革命时期,革命迅速向前发展,这同中国共产党发动大批知识分子开展工农运动和统一战线工作、执行正确的知识分子政策密切相关。“三大”以后,共产党的决议已较多地注意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在民族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一九二四年,周恩来在《革命救国论》中强调指出:“革命是无疑而且确定了!” 只有全中国的工人,农民、商人、学生联合起来,才能实行国民革命。还明确指出,“中国的知识界,自从五四运动后,顿呈活气,中间虽因受新文化运动中的恶影响,消沉了两三年,但近一年来又复现出逢逢勃勃的朝气,其中尤以青年学生为最能无所忌惮地反对列强,辰对军阀。”①中共“四大”《对青年运动之决议案》指出,青年学生在“目前政治运动中,是重要的推动力。” 北伐战争开始后,中共中央第三次扩大会议进一步指出,工农群众和急进的知识者之革命运动是新的革命势力、革命的基本力量,“在民族革命运动中,
① 《列宁全集》第 4 卷,第 256 页。
② 《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 2 册,第 196 页。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编。
① 、②、③《列宁全集》第 4 卷,第 246 页,第 254 页,第 256—257 页。
① 《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第 2—5 页。
革命的学生真是一种重要的成份”;并作出了中共党史上第一个《学生运动决议案》,提出:“务使本党更加发展,征集更多的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
②中共的知识分子工作出现了新局面,也促进了北伐战争的胜利发展。大革命
失败后,关于知识分子的正确政策受到“左”倾错误的干扰,但以毛泽东和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冲破了“左”的束缚,仍然制定了符合我国实际的大量吸收知识分子参加革命队伍的正确政策。1929 年,红军第四军党部在《告商人及知识分子》的布告中,号召知识分子投身于“工农革命”。1933 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在《关于土地斗争中一些问题的决议》中指出,知识分子也是“劳动者”,应该受到苏维埃政府的保护。抗日战争爆发之后,于 1937 年 12 月,周恩来在《现阶段青年运动的性质和任务》中, 号召知识青年应该成为“抗日的支柱”,应努力争取“抗战的最后的胜利”, 迎接“独立的自由的幸福的新中国的来临!”③1939 年 12 月,党作出了《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对知识分子采取“放手地吸收,放手地任用和放手的提拨”①的正确政策。于是,大量的知识分子被吸收到军队、政府、学校中工作,为军队、为政府、为群众服务。具备党员条件的一部分知识分子被吸收加入中国共产党,非党的知识分子也得到良好的安排和任用。这就在抗日战争时期出现了“在中级干部中,有百分之八十五是知识分子”②的状况, 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准备了干部条件。
总之,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史证明,“在长期的和残酷的民族解放战争中, 在建立新中国的伟大斗争中,共产党必须善于收吸知识分子,才能组织伟大的抗战力量,组织千百万农民群众,发展革命的文化运动和发展革命的统一战线。”③所以,广大革命知识分子对中国人民解放事业所起的作用是应该充分肯定的。“革命需要知识分子”。如果革命没有知识分子,或者阻止知识分子参加革命,可以说革命的胜利是根本不可能的。
② 《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 4 册,第 80 页,第 68 页,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编。
③ 《周恩每选集》上卷,第 91 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 2 卷,第 726 页。
② 《陈云文选》第 145 页。
③ 《毛泽东选集》第 2 卷,第 85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