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深情

1912 年,朱可夫经老板应允幸运地得到 10 天假期回乡探亲。

从农村出来时,小朱可夫只有 12 岁,他差不多还是个孩子,而现在

已经是个青年人了。他已经 16 岁了,已经是个干了四年活的学徒工了。他很兴奋,因为他很快就要见到日夜想念的亲人啦。他乘的是马洛亚罗斯拉韦次郊区火车。从莫斯科到奥博连斯科耶小站,他一直站在一个打开着的车窗旁。四年前他去莫斯科的时候是个夜间,无法看到沿途的风景。这一次,他以极大的兴趣饱览了各车站的设施和莫斯科近郊美丽迷人的景色和茂密的树林。

朱可夫的母亲亲自到奥博连斯科耶小站接他来了。她在这四年中间苍老多了。似乎有什么东西堵住了他的嗓子,他使劲忍住,才没有哭出声来。

母亲哭了很久,用她那双粗糙的、长满老茧的手紧紧地搂着他,反反复复说着这么几句话:

“叶戈尔卡,亲爱的儿子!我以为我死以前看不到你了。” “妈妈,怎么啦,你看,我这不是长大了,现在你该高兴才是。”

他不断地安慰着母亲。 “感谢上帝呀!”母亲这才收住眼泪会心地笑了。

他们回到家里时,天已经黑下来。父亲和姐姐在门前土台上接他们。姐姐已经长成大姑娘了。父亲老多了,背驼得更厉害了。已是七十

开外的年纪。他按自己的习惯吻了儿子一下,若有所思地说道:“好啊, 我终于活到了这一天,看到你长大成人了。”

为了使老人和姐姐更高兴,朱可夫赶快打开篮子,给每人送了一份礼物。另外还给了妈妈三个卢布、两公斤糖、半公斤茶叶和一公斤糖果。

母亲高兴地说:“儿子,谢谢你!我们已经很久没有喝过像样的糖茶了。”

朱可夫还特意给了父亲一个卢布,供他上茶馆零花。妈妈说:“给他 20 个戈比就够了。”

父亲说:“我等儿子等了四年。别提穷的话了,免得使我们在见面时就扫兴。”

朱可夫把四年来积攒下来的五个卢布血汗钱,都用来孝敬自己的双亲啦。当他看到父母那幸福满足的笑脸,作为孝子的他,此刻也心花怒放了。

1912 年底,17 岁的朱可夫结束了学徒生涯,成了青年师傅。同时他还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市立中学的全部课程考试。

从乡里出来的时候,他还是一个孩子,而现在他已是一个有思想、有见识的青年人了。更重要的是,他在经济上也独立了。这时,他每月可以挣到 10 个卢布,同当时的其他工人相比,这可算是一笔相当可观的

收入。

老板这时经常派他去外面联系业务、办理托运。这给朱可夫提供了接触外界、开阔视野的条件。

那时的俄国,手工业工人大多不问政治,他们只关心自己的利益, 他们的理想只是攒够钱,开一个自己的店,自己做老板。在这种环境里, 很难了解到外面的信息。不过,作坊里的老师傅桑多尔·伊万诺维奇例外。他关心政治,经常可以搞到一些报纸来看。从他那里,朱可夫接触了《明星报》和《真理报》等进步报刊,接受了进步思想的启蒙。

在成为青年师傅之后,为了能有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朱可夫搬到了作坊外的私人住宅去住。尽管这需要花去朱可夫不少收入,租金是每月 3 个卢布,但他一点儿也不把这放在心上,因为他坚信,没有什么能比不受干扰地读书更重要的事。

朱可夫的房东马雷舍瓦娅是个寡妇,她有个漂亮的女儿叫玛利亚。同在屋檐下,两个年轻人日久生情,很快双双坠入了爱河。不久,他们甚至开始计划结婚了。

就在朱可夫沉浸在初恋的喜悦之中,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战争摧毁了年轻人的爱情之梦。由于前线伤亡很大,沙俄政府宣布提前征召1895 年后出生的青年。于是,朱可夫匆匆告别心爱的姑娘,准备回村子里帮助父母收麦子,并向他们道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