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铁面无私
包拯[zhěng]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清官。长期以来,民间流传着很多关于包拯的故事,再加上小说、戏曲的渲染,包拯就成为传奇式的人物了。人们都称他包公,很少提他的名字。
包拯是庐州合肥(现在的安徽省合肥市)人,生于公元 999 年。二十八岁那年考中进士,开始了官场的生涯,曾经担任过枢密副使(枢密使是当时的最高军事长官)。
包拯早年在天长县做官就善于审理案件,有一天,一个农民来告状,哭着说:“我家的耕牛,不知道被谁割掉了舌头,请官府追查。”
包拯向这个农民盘问了一番。他估计这是冤家陷害,但是没有办法证实, 只好说:“你先回家去吧。”
农民哭着说:“官府不准私自屠杀耕牛,如今这头牛血流不止,不能吃草,眼看就要死了,怎么办呢?”
包拯说:“你把这头牛杀了卖肉吧。” 农民无可奈何地走了。
过了两天,又有人来告状说:“有人违反官府命令,私杀耕牛,卖肉赚钱。”
包拯一问,原来被告发的就是上次来告状的农民。他问告状人:“你知道他为什么杀耕牛吗?”
那个人吞吞吐吐地回答说:“好像听说牛舌头被割⋯⋯割掉了,如今他私卖牛肉,那割牛舌头的事应当怀⋯⋯怀疑了。”
包拯心里已经明白。他马上沉下脸来,严厉责问:“你为什么偷割他家的牛舌头,还来反告一状?”
那个告状的人大吃一惊,双腿一软跪了下来,伏在地上认罪求饶。牛舌案真相大白了。从此,老百姓都知道有个审判牛舌案的包公。
包公处理案件,执法如山,铁面无私。他在庐州府做官的时候,他的亲戚以为有了靠山,乘机胡作非为。他有个堂舅父,贪赃枉法,被人告到包公那里。包公派人把堂舅父捉到官府,严加训斥。堂舅父向他求饶,一些亲戚也赶来说情。包公一概不听,冷冷地说:“不是我没有情义,谁叫他犯法呢?”说完,命令差役将堂舅父当众打了一顿板子。那些亲戚看到这情形,都吓得胆战心惊,以后再也没有人敢犯法了。
后来,包公到京城里做官。京城里有许多皇亲国戚、权贵大臣,这些人更是无法无天。有个张尧佐,侄女是贵妃,凭这点关系,他竟担任了三司使
(主管全国财政赋税的官员)和节度使等四个重要官职。
包公认为凭张尧佐的才能,不适合担任这样多的官职。他向宋仁宗上奏疏,弹劾这个既有权势、又有靠山的大人物。
奏疏送上去了。宋仁宗没有理睬。张尧佐照样担任这些要职。
包公哪肯罢休?他又接连上了四道奏疏,进行弹劾。有一次,包公和宋仁宗在金殿上当面争论起来。包公大声地说:“张尧佐是什么人,担任这样的要职?请陛下不要让天下人议论。因为宠爱贵妃而有私心,这会损害陛下的尊严和威望的。望陛下能以天下为重。”
包公越说越激动,唾沫星竟溅到了宋仁宗的脸上。宋仁宗虽然责怪他争论“失礼”,可还是不得不免去了张尧佐两个官职。
有个有权有势的大官僚叫王逵。他担任荆湖南路转运使(即府州以上的行政长官,荆湖南路在现在的湖南省内)的时候,非常残暴凶狠,拚命剥削和压迫人民。当地人民纷纷逃到山中,联合起来进行反抗。后来,王逵又调任江南西路转运使(在现在的江西省内),继续残害百姓,包公知道以后, 非常气愤,立刻上了两道奏疏弹劾说:“王逵迫害百姓,造成大害。朝廷决不能任用这样的坏人,危害国家。”
但是,朝廷并没有罢王逵的官,只是调他做淮南转运使,让他换了个地方。包公再次上奏疏弹劾。不久,包公了解到王逵另一桩大罪状。原来,王逵在担任江南西路转运使的时候,疑心洪州地方官卞咸到京城告发他的罪行,就暗中指使人诬告卞咸,制造了一个大冤案进行打击报复,株连五六百人。包公又接连上了四篇奏疏,弹劾王逵。他责问朝廷说:“难道朝廷竟忍心让一个地区的老百姓,听任王逵去残害吗?”
包公七次弹劾王逵,义正词严,铁证如山。宋仁宗只好免去王逵的官职。由于包公铁面无私,任何皇亲国戚、权贵大臣,都没有办法在包公那里
通关节,走门路,因此,当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包公自己处处奉公守法。他曾经在端州(现在的广东省肇庆市)做官。那里出产一种石砚,叫端砚。端砚石质坚实细润,雕刻精美,不但是很好的文具,也是非常名贵的工艺品。以前端州的地方官,常常借口向皇帝进贡, 搜括端砚,奉承权贵大臣。他们搜括去的端砚,要比进贡的数量多几十倍。包公来到这里以后,只按进贡的数量收端砚,自己一块不拿。事情虽小,但是足以说明他清廉自守,一尘不染。
包公生活非常俭朴,虽然做了大官,衣服、用具、饮食还和从前一样。他平生最恨贪官污吏,在一篇《家训》里说:后世子孙凡做官贪污的,不得放归本家,死后也不得葬于祖坟之中。
此外,包公在政治方面也提出了不少积极的主张。他反对朝廷对辽和西夏屈辱求和的政策,要求整顿军队,选拔将才,训练士兵,积聚粮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他要求减轻赋税,救济灾荒。这些意见,都是切合实际和比较进步的。
包公一生的行为和主张,虽然都是从维护封建统治的根本利益出发的, 可是,客观上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和要求,所以,长期受到人们的称赞和传颂。
(庄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