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抗倭
嘉靖皇帝整天求仙修道,奸臣严嵩把待朝政,弄得朝廷人下一片昏暗、百姓啼饥号寒,内忧外患接踵而至。外患中最突出的是倭寇的侵扰。倭寇是日本海盗集团,从明朝初期开始,就在我国沿海地区走私、抢劫、杀掠。嘉靖二年(公元 1523 年)以后,倭寇为患更烈,连年侵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当地百姓深受其害。多亏有一支御倭劲旅戚家军,同爱国将领俞大猷、谭纶等所领导的军队协同作战,才肃清了倭患。这戚家军就是抗倭名将戚继光组织和领导的军队。
戚继光字元敬,号南塘,山东东牟县(今山东省莱芜县)人,嘉靖七年
(公元 1528 年)出生在一个武将的家里。父亲戚景通当时任大宁(今河北省保定市)都指挥使。戚继光从小聪明好学。父亲是个将官,自然免不了常和客人谈论些用兵打仗的事,小继光有时候在旁边睁着大眼睛听得入了神,也不知他是不是听得懂。他常和小朋友一块堆泥巴作城墙,搭瓦块作营垒,削木棍糊纸当旗帜,作打仗的游戏。客人们常常夸奖他不愧为将门虎子,将来一定会有出息。母亲王氏十分疼爱孩子,听见客人夸自己的儿子,心里美滋滋的,免不了对戚继光有点娇惯。父亲为人正直,又有见识,是个勤奋好学、武艺精熟的将军。他深知只有严格教育,孩子才能成才,对儿子虽然也很疼爱,却从不娇惯。他教继光读书、写字、练习武艺,还经常给他讲些为人处事,从小要学好本领,长大才能保国安民的道理。一发现儿子的缺点和错误, 就严厉批评。
一天,外祖母送给继光一双用丝绸缝制的非常漂亮的鞋,继光连忙穿上, 跑去让父亲看。戚景通一见,严厉训斥说:“你小小年纪,就穿这么好的鞋, 长大了就会想吃好的,穿好的;若当了军官,非侵吞士兵军饷不可。从小不知吃苦,以后怎么能和士兵同甘共苦呢!”硬逼继光把鞋脱了。
继光十岁那年,母亲死了,父亲年老多病,家里生活很困难。穷困使他懂得很多道理,小继光成长得更快了。他十七岁那年,父亲病死了,他袭职做了登州卫(今山东省蓬莱县)指挥佥事。
戚继光来到登州之后,听到百姓诉说倭寇侵扰山东沿海地区,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心中很是不安。他在一本兵书的空白处,写下了这样诗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抒发了他一心保国安民的壮志豪情。
嘉靖三十二年(公元 1553 年)夏天,明朝政府擢升戚继光署都指挥佥事, 管理山东三营五十五个卫所,负责从现在的黄河河口到山东江苏交界一带海岸的防务。对于一个年仅二十五岁的年轻将领来说,这副担子是够重的了。如果有足够的兵力,坚固的海防设施,军队训练有素,纪律严明,击退倭寇的入侵自然没多大难处。可当时的各卫所,戍卒逃跑,剩下的多是老弱残兵; 沿海岛屿许多没有设防,岸上虽有工事,却年久失修,残破不堪;军队没有训练,纪律松弛。
戚继光深知军队没有纪律,就没有战斗力,不仅不能战胜敌人,还将被敌人打败。所以,他首先整顿纪律。刚一开始整顿,戚继光就碰上了一件棘手的事儿。有个军官,论辈份算是戚继光的舅舅,竟然依仗自己是长辈,不听命令。戚继光心想:处分吧,别人会说晚辈处罚长辈,无情无义;不处分吧,这整顿纪律怎么进行呢?号令不行怎么带兵呢?戚断光想了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他先以长官身份,当众给舅舅应有的处分,然后在当天晚上,以外
甥身份,把舅舅请来,向他赔礼。舅舅被戚继光坦荡的胸怀和诚挚的态度感动了,当面给戚继光跪下,激动地说:“你执法如山,我以后再不敢违抗命令了!”这事儿一传十,十传百,戚继光大公无私,不徇私情的行动,赢得了部下衷心的尊敬,一些不法军官也不敢恣意妄为,那些靠军饷混饭吃的兵油子,更惴惴不安,不敢胡作非为了。接着戚继光整顿卫所,修葺海防工事, 裁减残卒,训练士兵,军队过去那种闲散懒惰的习气逐渐克服,出现了一种纪律严明的军风,战斗力大大加强了。
过了两年,嘉靖三十四年(公元 1555 年)秋天,明朝政府把戚继光调到倭患严重的浙江;第二年,由新任浙江总督胡宗宪推荐,二十八岁的戚继光被任命为参将,负责镇守宁波、绍兴、台州(今浙江省临海县一带)三府。
戚继光刚刚上任不久,就传来倭寇入侵龙山所(今浙江省龙山)的警报。他立即率领部下迎敌,同总兵俞大猷、台州知府谭纶联合作战,把倭寇打得大败而逃。
龙山所一战,戚继光开始崭露头角,显出英勇善战的才干。通过这次战役,戚继光看到,浙江的军队也是缺乏训练,纪律松散,因而不少士兵临阵脱逃。特别是由广西、河北等地调来的客兵,享受特别优厚的待遇,却坑害百姓。当地百姓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宁遇倭贼,毋遇客兵;遇倭犹可逃, 遇兵不得生!”这样的军队哪能抵御倭寇的侵扰呢?而每次倭寇入侵,都是当地百姓抵抗、击退的。于是戚继光提出招募当地百姓当兵并加以训练的建议。
总督胡宗宪看过戚继光的练兵建议书之后,把它丢在一边,傲慢地对戚继光说:“我过去也练过兵,如果浙江人可练,我早就练了,还要等你来练?”可他转念一想,这事浙江人已经知道了,如果我不同意,会埋怨我,不如让他试试吧。这才同意戚继光练兵。
虽说胡宗宪勉强答应了,可由于当时政治腐败,官场办事拖沓,加之战事频繁,拖了两年,戚继光练兵的计划才得以实现。
这两年中,戚继光在岑港和台州打了两次胜仗,名声大振。可他却感到这支军队非彻底改造不可。有一次,战斗刚刚结束,一个士兵拎着颗血淋淋的人头来向戚继光报功,还没等戚继光问清缘由,另一个士兵气喘嘘嘘地跑来,哭着说:“这是我弟弟,战斗中负了伤,还没断气,就被他割了头来报功。”戚继光十分震怒,严厉惩治了这个歹徒。但是类似的事还是经常发生, 战场上临阵逃跑的事也屡见不鲜。军队中那些兵油子和地痞无赖沾染了很多恶习。基于这种情况,戚继光连续报告上级,决心重新招募一支新军。
嘉靖三十七年,义乌县八宝山发生了一场矿徒和当地农民的械斗,双方死伤严重。戚继光为这场悲剧而伤心,想把这支力量转移到抗倭战线上来。于是又一次建议招募新军,加以训练。他的建议被采纳了。不久戚继光亲自到义乌招兵,经过严格挑选,编成队伍,填造名册,发放武器。很快就建立起一支三千多人的新军队。
戚继光又根据浙江河湖港汊纵横,稻田里只有田埂才能行军的特点,把部队的作战单位编得很小。具体作法是,每十二名士兵编为一队,最前面的人是队长,队长身后又分左右两行,每行五人,最后一名是挑炊具的伙兵。两行的第一人分别是执长牌和藤牌的士兵,可以遮挡敌人的长矛、长枪,掩护后队前进。 随后的两人拿狼筅[xiǎn],照顾牌手。再后的四人持长枪,每二枝长枪照顾一牌、一筅。最后两人用短兵器与长枪互相救应。这就充分发
挥了每个士兵和各种武器的作用,以长补短,浑然一体。这个阵式就是著名的鸳鸯阵。如果设立埋伏,就把鸳鸯阵变为三才阵,队长居中,左右为二狼筅,筅外各有二枪挟一牌,后面为二短兵。狼筅是戚继光所创制的兵器,又叫狼牙筅,用带竹枝的大毛竹的上截(长约一丈五尺),在顶部上安上一尺长的利刃,用来杀伤敌人。
这支军队绝大多数是农民和矿徒,成分好,组织严密,纪律性强,又有适于战斗的阵法,成了一支劲旅,以后人们就把这支军队称作戚家军。
戚家军建立之后不久,嘉靖四十年(1561 年),倭寇一两万人大举进犯浙江。从奉化到太平(今浙江省温岭县)沿海各县和卫所纷纷报警。戚继光在台州、海门和宁海一带布下伏兵,自己率戚家军主力直抵倭寇主力侵扰的宁海。进犯宁海的倭寇见戚家军主力来了,纷纷逃跑;而另一股倭寇却趁机直抵台州城下的花街。戚继光得到这个情报,麾师疾驰,在花街和倭寇相遇。戚家军勇气倍增,在战鼓声中英勇奋战,正兵、伏兵一齐杀出,把数百名倭寇全部歼灭在台州城下。这之后,戚家军又多次打败倭寇,在一个多月的战斗中,共歼灭倭寇一千四百多人,倭寇被火烧死、被水淹死四千多人,取得了重大胜利。
台州大捷之后,戚继光又招募义乌民兵三千人,戚家军发展到六千人了。第二年秋天,戚继光奉命率师南下福建。在福建宁德县东北二十多里的
海中有个小岛叫横屿,和大陆隔着浅滩,海滩涨潮时一片汪洋,退潮时尽是泥淖[nào]。倭寇在这里扎营,修筑了坚固的工事,还修有木城。为了消灭这股倭寇,戚继光察看地形,先招降了横屿倭寇在大陆上的重要据点张湾的倭寇,然后乘退潮时进兵横屿。戚断光对士兵们说:“我们乘退潮的时候打进去,在涨潮之前必须全部消灭敌人,不然就没有归路了。你们有这个胆量吗?”士兵们齐声高喊:“有!”“好!”戚继光说,“既然大家有决心, 我就为你们擂鼓助威吧!”
鼓声一起,士兵们每人背着一捆稻草,摆成鸳鸯阵式,把稻草铺在烂泥上,爬着前进。每走一段鼓声暂停,士兵们原地休息一会儿。鼓声一起又继续前进。
到了横屿岸边,倭寇早沿山麓布下阵势。威家军奋勇向前,猛扑敌人阵地,双方展开了白刃战。戚继光部将吴惟忠率领部队攻打木城。正当横屿山麓硝烟尘土弥漫,喊声杀声震天,打得难分难解的时候,突然,倭寇的巢穴火光冲天,浓烟滚滚。倭寇见状惊慌逃散。戚家军乘胜追击,很快就把倭贼全部歼灭,收复了被倭寇盘踞三年的横屿。
在庆祝横屿大捷的时候,戚继光作了一首《凯歌》让战士们唱: 万人一心兮,泰山可撼;
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主将亲我兮,胜如父母; 干犯军法兮,身不自由。
号令明兮赏罚信,赴水火兮敢迟留?
在抗倭名将戚继光的指挥下,戚家军驰骋在闽、浙两省抗倭战场上,狠狠打击倭寇,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经过接连多年的奋战,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上解除了。
(流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