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杖责茹太素

明太祖疑心特别大,不相信别人,什么事都得亲自过问,大臣们的奏疏更要亲自阅批。他最讨厌空话连篇的冗长奏章,一次,有个大臣就是因为奏疏太长,早朝的时候被他狠狠地打了一顿。

在封建社会,做京官的人,每天都要起得很早,到皇宫的大殿上去朝拜天子,这叫早朝。早朝的时候,皇帝颁发旨令,咨询大臣,大臣也可以上章言事。早朝完毕,才到衙门去办事。

洪武九年(公元 1376 年)的一天凌晨,皇宫里灯火辉煌,朱元璋高坐在奉天殿的皇帝宝座上,文武两班按品级顺序排列在两旁。大殿上一片肃静, 只时而从殿外的丹墀下传来捶击与阵阵痛叫声。这是明太祖下令在杖责一个廷臣。挨打的人名叫茹太素,山西泽州(现在山西省晋城县)人,现任刑部侍郎之职。

洪武八年秋到洪武九年(公元 1375——1376 年)初夏,各地接连发生了水灾、地震等自然灾害,据说太白星(即金星)还在白天出现在天空中。明太祖认为是上帝对他的警告,所以赶忙下了一道诏令,让臣民上书评论朝廷政策的利弊,指出皇帝的过失。

茹太素一向耿直,不顾忌讳,上书说了五件事情,写了一万七千字。这天早期,他把奏折恭恭敬敬地呈了上去。明太祖一见奏折很厚,心里就有点不高兴。因为他历来主张开门见山,厌恶缛[rù]文繁词。他叫总管国家政务的中书省官员王敏念给他听。王敏清了清嗓子,高声郎读起来,读了许久, 才念了六千三百七十个字,可还没上正题,净是些冗长的空话套语。明太祖已经很不耐烦了,当念到“有才能的人,这几年侥幸活下来的百无一二,现在任用的都是迂腐的儒生或庸俗的官吏”的时候,他按捺不住了,把茹太素叫到殿上,问道:“你是刑部侍郎,刑部官吏二百多人,你给我说哪些是腐儒,哪些是俗吏?”茹太素经这么一问,嗫嚅[nièrú]了半响,才说:“臣只是笼统地说,其实刑部官吏,臣也并不全都认识。”明太祖听了勃然大怒, 厉声说:“好哇!既然连人都不认识,你怎么知道全是腐儒俗吏呢?”这时候,几个幸灾乐祸的大臣凑了上来,对明太祖说:“启禀万岁,茹太素在奏折中说这几年有才能的人,侥幸剩下的百无一二,分明是诬蔑朝政,存心诽谤皇上,应该治罪。”这番话真如火上浇油,使明太祖暴跳如雷。他喝令锦衣校尉杖打茹太素二十大板,打得茹太素皮开肉绽,疼痛难忍。

在杖责茹太素的时侯,明太祖注意观察大臣们的表情。他见宋濂局促不安,脸色阴沉,便问:“景濂(宋濂的字),你有什么看法?”宋濂赶忙走到明太祖跟前说:“臣想茹太素是奉诏上书评论朝政的,对陛下一片忠心。陛下正要广开言路,就是茹太素说得不对,也不好过于责怪。望圣上三思。” 明太祖经宋濂这么一说,默不作声,脸上的怒气也消散了几分。

当天晚上,夜已经很深了,朱元璋躺在御榻(皇帝的床)上,翻来复去睡不着觉,他想起早朝时杖责茹太素的情景,尤其宋濂的话,总是在他的耳边作响。是呀,下诏让臣民们评论朝政,却责怪上书的人,这怎么能取信于臣民呢?究竟茹太素还说了些什么,都不知道,就进行处罚,的确有点说不过去。想到这里,他便叫宦官把茹太素的奏折取来,在灯下仔细地翻看。奏折确实太长了,他耐着性子一直读到一万六千五百字以后,才接触到正题, 一共写了五件事情。他思考了许久,觉得这五件事中,起码有四件是可以采

纳实行的。本来这五件事儿,只要五百字就能够说明了,谁知他空话虚词写了那么长。处罚他似乎有点过分,但也可以使别的大臣引以为戒。

明太祖反对奏折冗长是有原因的。他自从做了皇帝之后,日理万机,昼夜操劳,唯恐大权旁落,事事都亲自处理。有一次,他对太子朱标说:“我自从登基以来,事事都亲自处理,从不偷懒,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上朝办事, 晚上夜深了才休息。这是你亲眼看到的。你能照我这样做,才能保住江山。” 所以,朱元璋平日十分辛苦,就是小事也都亲自过问。往往在吃饭的时候, 突然想起一件事情来,就赶忙放下筷子,把要办的事儿写到纸片上,又怕纸片丢失,叫人用针线缝在他的衣服上。有时想的事情一多,纸片缀了满身, 就像吊着好多只鹌鹑[ānchún]。等到第二天早朝的时候,把纸片一一揭下来逐件进行处理,直到他认为办妥为止。据说他每天要看和听二百多道奏折, 要处理四百件左右的事情。所以,他要求奏章写得简短扼要。难怪他看见茹太素的万言书,就发了那么大的火。

明太祖虽然独断专行,但还能够采纳别人的建议和听从别人的劝告。就在他处罚茹太素的第二天早朝的时候,他把前一天那几个对茹太素落井下石的官员叫过来,严厉地斥责说:“你们都是朝廷大臣,见我有不对的地方, 应该多加规劝,怎么能看我脸色行事,顺着说呢?若不是景濂劝我,几乎误了国家大事,冤枉了好人!”他停顿了一下,接着说:“我没有听完太素的上奏,便不耐烦地责怪了他,这是我的过错,其实像茹太素这样为国尽心的人,才真正是忠臣哩!”

退朝以后,明太祖叫人把茹太素奏折中可采纳实施的四件事摘抄下来, 亲笔写了一篇序言加在前面,发给朝廷内外的文武大臣。他还让中书省以这个例子,定了一个上书的格式,限制奏章字数,要求言简意赅[gāi],不然就要受到惩罚。从这以后,大臣们在写奏疏的时候,只讲事情,不敢再空话连篇,堆砌词藻了。

明太祖后悔错怪了茹太素,为了嘉奖他的忠诚,在便殿赐宴招待他。朱元璋是个有心计的人,既想弥补自己的过错,又不想失去皇帝的尊严,他举杯对茹太素说:“金杯同汝饮,白刃不相饶。”意思是说,你对我忠诚,咱们可以举起金杯一同饮酒,共享荣华富贵。但是你要变了心或出了大错儿, 我的钢刀是决不容情的。茹太素俯身下拜,然后举杯回答说:“丹诚图报国, 不避圣心焦。”意思是我一心一意为了报效国家,不怕您不高兴,也不躲避圣上的责难。这番对话,反映了他们俩的为人和不同的性格。

作为一个封建官吏,茹太素勤于职守,办事认真,值得肯定;但他的奏章太长,空话废话太多,实在是个大毛病,难怪要受到明太祖的处罚了。

(流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