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有脸颊的大椎龙
大椎龙的头部
大椎龙头部较小,长度还不及股骨长度的一半,并且头部有许多窝孔,它不但减低了头部的重量,并且能够提供肌肉附着处,以及容纳感觉器官。
大椎龙的颈部细长,并且能够灵活运动。它的鼻孔是椭圆形,位于头部前方。在鼻孔与眼睛之间有一个眶前孔,相对于板龙的眶前孔小了很多,而眼窝所占头部面积比例较大。大椎龙的前上颌骨有4颗牙齿,下颌骨则有6颗牙齿,腭骨还有个较小的牙齿,它完全有能力咬碎树叶,但是咀嚼功能不强,而且还逐渐退化,不能够完全吸收营养。
大椎龙的身躯
大椎龙是一种侏罗纪早期的蜥脚类恐龙,体型中等大小,身长约6米,体重达135千克。
一只成年的大椎龙若靠两条后肢站起来的话,头部可以够到双层公共汽车的顶部。
它的四肢比较瘦长,前肢健壮有力。前肢脚掌上长有5根脚趾,拇指上长有锐利的爪子,这种爪子既可用来协助进食,又可抵御敌害。
大椎龙的第四指与第五指比较小,使前掌看起来不太对称。
大椎龙的尾巴由许多尾椎骨组成,显得细长,并且灵活自如。通常情况之下,大椎龙以四足行走,行走时头部总是高高抬起,尾巴则保持身体的平衡。
大椎龙的椎骨
大椎龙是种典型的原蜥脚类恐龙。它们的身体修长,颈部长,具有大约9节长颈椎、13节背椎、3节荐椎以及至少40节尾椎,这也是它的名字的来历。
与同为原蜥脚类的板龙相比,大椎龙的身体较为轻巧。一个近年的发现显示,大椎龙具有发育良好的锁骨,并连接成类似叉骨的型态,由此可知它们的肩胛骨固定不动,更可知这些锁骨不像那些没有真正叉骨的恐龙一样缺乏功能。这个发现也指出鸟类的叉骨是从锁骨演化而来的。
大椎龙的生活方式
大椎龙可能生活在植物茂盛的河沼地区,主要以枝叶为食。
通常它主要寻找地上的植物,偶尔也会以高大的树木嫩叶为食,这时它就会依靠健壮的后肢站立。有人曾经在大椎龙的化石中发现胃石,古生物学家们估计可能是用来帮助消化的。
食性之谜
大椎龙属于原蜥脚下目,原蜥脚类恐龙是草食性或杂食性动物。在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们开始争论原蜥脚类是肉食性的可能性。
大椎龙在初发现时,被人们认为是植食性恐龙,因为它的齿冠最宽处大于齿根宽度,形成切割边缘,有利于嚼食植物的枝叶。
但随着大椎龙化石研究的不断深入,部分古生物学家认为,大椎龙除了以植物为食外,还会以小型动物或尸体补充食物,应属于杂食性恐龙。不过,大多数人还是认为大椎龙是一种植食性恐龙。
颌部之谜
大椎龙的上颌是突起的,这可能表示在下颌骨末端的嘴喙部位是皮质的,而大椎龙的下颌像板龙一样有一个鸟喙骨隆突。
这个鸟喙骨隆突比板龙的要浅平一些,但也能够控制下颌的肌肉。
大椎龙的颌部关节在上排牙齿的后方,这样牙齿很小,可以咬碎树叶,但咀嚼功能却不强。
此外,大椎龙上下颌都长着血管孔可以让血流通过,这表明它长有脸颊。如同所有恐龙一样,大椎龙的许多生物学层面,例如行为、外表颜色、生理机能等仍然未知,颌部面貌只是根据化石的分析而来,到底本来面目如何,还需要寻找进一步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