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大战
1912 年,著名前德国数学家策墨洛在第五届国际数学会议上,发表了用数学方法研究博奕现象的第一篇论文《关于集全论在象棋博奕理论中的应用》的著名论文,宣告了博奕论的诞生,在数学家眼里,象棋又是怎么回事呢?这时候将、士、相、马、车、炮、兵这些棋子都变成了各种不同价值的单元,棋盘给他们提供位置移动的空间范围,每一步棋又使它们的价值随时间千变万化。对奕,变成两个对手进行一场价值对比的数量竞赛了。
1943 年,美国著名科学家约翰·冯·诺依曼和摩根施泰恩在《博奕论和经济行为》一书中为下棋等博奕活动建立了数学模型,系统地加以研究,进而着手对资本主义经济竞争和军事战略等重大问题进行数学上统一处理,把确定最佳策略的问题化为使某种函数达到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数学问题,自那
以后,对棋类运动长期发展历史中,积累的丰富博奕理论知识的研究成果, 就不断充实着博奕论的内容。五十年代以来,电子计算机的发展,使得计算, 奕棋中出现极大量棋路变化的问题成为可能。计算机国际象棋理论的奠基人,美国数学博士克劳德·申农在 1956 年《数学世界》发表了关于“奕棋机” 的论文,文中提出“奕棋机问题的研究,是一项可发展为更实际用途的技术”, 后来他进一步指出:奕棋机也许是制造一部估价军事形势的机器的第一步, 它能在各种特殊阶段上确定最佳行动。经过众多科学家的多年努力。第一台输有国际象棋奕棋程序的电子计算机“棋手”于五十年代末期研制成功,并和人类棋手进行了公开对奕;六十年代,第三代电子计算机问世,“人工智能”的研究工作不断取得重大的进展,频繁更新换代的“电子棋手”相继出现,计算机“棋手”的奕棋水平也不断提高。到了八十年代,“电子棋手” 已达到人类的一般国际象棋大师水平。“电子棋手”开始进入广大棋艺爱好者的日常生活,扮演起“机器教练”、“假想敌手”的角色,供一般业余棋手,甚至大师们练习棋艺。而且,它们还自成体系,进行了计算机国际象棋棋手参加的比赛。进而,敢于向大师们发起挑战。许多厂家甚至把计算机棋手做成机器人,穿着同真人一样坐到了大师们的面前。人类面临着一场人机大战。“电子计算机棋手能否超过人类棋手呢?”这是一个永远回答不了的问题。正象许多科学幻想小说中“机器人占领地球”一样,都是将机器人进一步拟人化。虽然,“电子棋手”具有许多性能是超人的,但同人相比,它的奕棋程序是人为的,因此,高级计算机专家伯里纳指出:“人类了解下棋的技艺,而计算机只能寻找可能性。”并从中选出最佳答案。当遇到它程序中没有的局面或着法时,它就束手无策了。这也是人与机器的根本区别。人类创造了“电子棋手”,并用它来为人类眼务,用它可以帮助加速象棋理论的科学化和系统化。探索奕棋的“基本原理”,丰富博奕论的内容,及推进“智能机器人”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