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之本——粮食植物家族
人要活着不能不吃食物。在公元 6 世纪一本中国著名的古农书《齐民要术》里指出“食者民之天”,民可百年无货,不可一朝有饥,故食为至急”, 如果“一民不耕,民有饥者”,所以“食为政首”。
有的植物学家估计,地球上生长着可供人们食用的植物有 7500 种,但只
有约 3000 种被人们尝试过,用人工栽培利用的只有 150 种,其中有 20 种植物就提供人们百分之九十的粮食。有人把水稻、小麦、玉米、高粱、大豆、豆类、甜菜、甘蔗、花生、马铃薯、薯芋、木薯、椰子、香蕉列为世界 15 种重要粮食作物,也有人把水稻、小麦、高粱、玉米作为谷类粮食作物的五大台柱。引种和驯化利用这些粮食作物是我们祖先的伟大成就,已经有7000~8000 年或 10000 年左右的历史,即从野生植物培育驯化成栽培粮食作物已经历相当远久的年代。随着世界人口的急剧增加,对粮食的需求量日益迫切,如何解决粮食问题是摆在人们面前急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提高粮食供应量的途径很多,如从单位面积产量、扩大耕地面积等方面着手,但是否还能从野生植物中寻找出路呢?我们不妨追溯祖先是如何认识创造这方面成果的,也许对继续从事这种工作有所启发。粮食作物主要是些禾谷类作物,禾谷类作物为什么似乎注定要被我们的祖先看上,是有原因的。这种植物是小形的禾草类,它们在森林里不能立足,它们只能长在茂密森林的边缘,这又
恰巧和定居在林子外面的人们靠得很近。可以想象,人们通过长期的观察, 也许还从食草动物那里得到了启发,看到禾谷类植物常常密集地聚生在一起,一个周年里就能结籽,籽粒也大,鸟类常常啄食它们,人们吃下后觉得可以充饥,比吃野果子要好,种子散落地面,年年能长出植物,年年可以结籽,周而复始。人们又发现贮藏干种子不会烂掉,自己亲手试种一下也能够发芽结子。人们又慢慢地注意到这些禾谷类具有丰富的多样性,这又使他们能够从中挑选出茎杆不倒伏,成熟期一致,种子成熟后不容易散落,产量较高,符合栽培植物基本要求的类型。这种驯化工作不知道究竟经历了多少年头,但在有历史以前已经基本完成了,以后又选育出成千上万的品种和琳琅满目的产品。
据近年来进行的全国野生植物普查资料表明:禾本科家族还有燕麦子、稗、白茅、光高粱、野黑麦、稷等的野生种和野生亲缘种(本科共有 10000 个种,大有潜力可挖)。还有寥科的苦荞麦、何首乌、荭草、羊蹄、莎蓬等; 山毛榉科的珍珠栗、米槠、橡子、苦槠、白栎、乌岗栎等;百合科的土茯苓、山丹、卷丹、玉竹、黄精、绵枣儿等;天南星科的虎杖等;旋花科的打碗花、七瓜龙等野生植物都含有丰富的淀粉等营养物质,它们的果实或根茎有的可直接加工成淀粉(制粉),有的可酿酒、当饲料等。
怎样到自然界调查淀粉类野生植物呢?在出发前准备好刀、锹及一瓶碘酒等。到丘陵山坡最容易看到的是蕨类植物,往往满山遍野,紧紧地挤在一起。它们的貌相常是 2~3 片羽状复叶,一条棕褐色、光亮细长的柄和地下根状茎相连,有棕褐色鳞片状毛,秋天叶的背面出现一些锈色斑点,这就是它的繁殖器官,植物学上叫孢子束群。这是鉴别蕨类植物可靠的标志。里面的粉状物就是孢子,散出来随风飞扬落到潮湿土壤上会长出新的蕨。我们用锹把地下黑褐色的根茎挖出来,洗净剪一段,在切面上涂上碘酒,很快显出蓝色反应。据测定蕨根的淀粉含量达 40%以上,而且它的分布往往比较集中, 成片生长,也容易挖掘,有利批量收采加工利用。过去饥荒年代当地群众常作为救生植物,曾作过贡献!
常作为蕨类植物“遮阳伞”的麻栎、白栎等树种,它们能结出具有杯状壳斗的果实来。我们不妨采下一个果实,用刀把它横切成两半,滴 1~2 滴碘酒在切面上,很快呈现出蓝色来而且颜色很深。这就证明麻栎和白栎的种子
(通常称为橡实),据测定其淀粉含量竟达 50%以上。
如果批量采收这类野生植物,怎样提取淀粉呢?常用方法之一是:原料破碎,浸泡于水中,以去掉不需的成分,如鞣质等。要换几次水,直到不含鞣质的苦涩味为止。取出磨细,通过细筛过滤出沉淀物。沉淀物经晒干就是蕨粉、橡子粉等作为食品加工的原料。
还有间接利用法,就是酿酒法,利用野生植物酿酒可节约大量稻麦等粮食。方法是:原料加水,使吸足水,堆积 2 小时,装入蒸桶蒸煮,蒸透,然后拌入“酒曲”,要凉至 30℃以下时,再加入 19%的酒曲。拌匀、装坛发酵, 发酵温度控制 32℃左右,约经一周左右有酒香、酒汁时,最后用蒸馏法制取纯酒。对淀粉含量高、制粉有困难的野生植物如百合科菝葜根粉碎物宜采用这种方法。酿酒后的渣可当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