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到耶路撒冷去

爱惜自己生命的,必丧掉生命,为真理而舍弃生命的,必保存生命到永远。(《约翰福音》十二 25,《马可福音》八 35)

约公元 30 年春天,耶稣决定到耶路撒冷去过逾越节。逾越节是犹太人的

最大节日,届时,犹太人云集耶路撒冷,各种宗教派别、政治力量都将在这里进行接触或较量。耶稣认为自己只在希律·腓力的领地里活动,对犹太人的影响甚小,意义不大,在加利利继续开展天国运动的可能性已经不大了, 因为希律·安提帕随时可以逮捕他,而到耶路撒冷去活动,则需要面对犹太当局和法利赛派两个强大的对手,在那里危险更大。现在自己既然决心走受难的道路,就必须尽快摆脱目前这种半逃亡式的困境,与其在加利利死在希律·安提帕的手里,不如到耶路撒冷去公开活动,利用逾越节扩大自己的影响,争取民众的支持,向犹太当局和法利赛派挑战;万一对方有接受自己主张的诚意,则可以联合各派力量共同开展天国运动,否则,最坏的可能也不过是受难牺牲而已。行动的力量胜于言论,目前最佳的行动选择(甚至是惟一的选择)就是自我牺牲,用自己的牺牲来唤醒同胞的良知与理性。自己虽然死了,但却是继续为天国工作、对犹太民族以至全人类发挥作用、继续服务的最有效的途径。对一般人来说,最可怕的事是死亡,惧怕死亡的原因在于对生命的依恋,如果为了更崇高的目标而甘愿牺牲自己的生命,那么,死亡就不再是可怕的了。一个苟且偷安、醉生梦死的人虽然肉体活着,他的真正的生命却已经死了;相反,一个人死得有价值,他的肉体虽然死了,而他却永远活在人们心里,也可以说,他获得了真正的生命。耶稣把这番道理总结成两句话:“爱惜自己生命的,就丧掉生命;为真理而舍弃自己生命的, 必会保存生命到永远。”(参见《约翰福音》十二 25)这就像播种一样,一粒麦子若不落在地里“死”了,它仍旧是一粒,如果“死”了,就会结出许多籽粒来。

于是,耶稣带领十二门徒回加利利去,因为十二门徒中除加略人犹大外, 其余全是加利利人。耶稣让他们回去处理一下家务,做些准备,然后动身去耶路撒冷。

人们见耶稣又回到加利利来,都佩服他的胆量,有人为他捏了一把汗, 有人劝他赶快离开,免遭希律·安提帕的毒手,也有人想跟从他。

有一个人来对耶稣说: “老师,不论你往哪里去,我都要跟从你。” 耶稣意味深长地回答说:

“地上的狐狸有洞,天上的飞鸟有窝,只是我没有安枕的地方!” 有一个门徒来告诉耶稣说:

“老师,我们看见有人奉你的名赶鬼,但却不来跟从你。要不要我们去制止他?”

耶稣说:“算了,不必去制止他。不反对我们的就是帮助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