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 年中考物理试题选析(上) 江西 叶柯

[题 1](湖南省)一名同学由于粗心,在测量记录中忘记了写单位,请你替他补上,一枝新铅笔的长度为 17.5 .

**[目的]**考查对长度单位的认识.

**[分析]**此题要求填上相应的单位,应该是“厘米”.

在学习物理量时,应该对它的单位有具体的认识,例如 1 牛顿力、1 焦耳功有多大,同时也应该知道 1 个鸡蛋的质量、人步行的速度等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数据.这是学习物理的一个特点.

[题 2](福建省)某人对着山崖大喊一声,经 1.2 秒听到回声,则此人离山崖的距离约是 米.(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 340 米/秒)

**[目的]**考查运用速度公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析]**人听到回声是声音经山崖反射形成的.人离山崖的距离应是声音在 1.2 秒中传播距离的一半,即

1 1

s = 2 vt = 2 ×340米 / 秒×1.2秒 = 204秒**.**

也可以认为声音在 0.6 秒中传播的距离就是人离山崖的距离,同样得出

是 204 米.

速度公式是学习物理时遇到的第一个公式,使用这一公式时要注意对应,这也是学习其他物理公式所应注意的.

[题 3](安徽省)以下分析中正确的是 [ ] A.夏天在地上洒些水,屋里会凉快些,是由于水蒸发时吸热. B.冬天在室外看到口中呼出的“白气”,是水汽化后形成的. C.寒冷的冬天早晨,窗玻璃上的冰花,是水凝固形成的.

D.冷却物体时,用 0℃的冰和 0℃的水效果一样,因为它们温度相同.

**[目的]**考查对一些物态变化的认识.

**[分析]**物体常见的状态有固态、液态和气态,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下面逐项分析.

洒在地上的水会蒸发,水蒸发会吸热,使周围空气温度下降,因而感到凉快些,选项 A 是正确的.

“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凝结在空气中尘埃上形成的“雾状物”, 这是液化现象,不是汽化现象,选项 B 不正确.要注意这种现象在夏天也可以见到,例如冰棒冒的“白气”,也是液化现象.

玻璃上的冰花是水蒸气直接凝华而成的,不是凝固现象,选项 C 不正确, 并要注意冰花是在玻璃内层形成的.

冷却效果不是看温度,而是看同样条件下吸热的多少.0℃的冰在熔化成0℃的水时要吸收大量的热,因此用冰冷却时效果更好.选项 D 不正确.

用学过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是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能力的有效途径,应予重视.

[题 4](河北省)一平面镜与水平桌面成 45°角固定在水平桌面上,如图 1 所示.一小球以 1 米/秒的速度沿桌面向平面镜匀速滑去,则小球在平面镜里的像 [ ]

1999 年中考物理试题选析(上) 江西 叶柯 - 图1

  1. 以 1 米/秒的速度做竖直向上的运动.

  2. 以 1 米/秒的速度做竖直向下的运动.

  3. 以 2 米/秒的速度做竖直向上的运动.

  4. 以 2 米/秒的速度做竖直向下的运动.

**[目的]**考查灵活运用平面镜成像规律解题的能力.

**[分析]**我们可以设想小球在滑动,球上装有一个指示方向的箭头,箭头所指方向就是小球速度的方向,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箭头在镜中像的方向也应和镜面成 45°角,即像的速度方向竖直向下,如图 2 所示.当小球沿水平方向运动到镜面时,它的像沿竖直方向也运动到镜面,二者走过的路程相等,因此像的速度大小和小球速度大小相等,即是 1 米/秒.正确答案是 B.

1999 年中考物理试题选析(上) 江西 叶柯 - 图2

本题还有其他判断方法,但用这种想像的方法十分简捷.

[题 5](云南省)在光具座上做“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当光屏、透镜及烛焰的相对位置如图 3 所示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缩小的清晰的像,由此判断所用凸透镜的焦距 [ ]

1999 年中考物理试题选析(上) 江西 叶柯 - 图3

A.小于 12 厘米 B.大于 24 厘米

C.等于 12 厘米 D.小于 24 厘米,大于 12 厘米

**[目的]**考查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分析问题的能力.

**[分析]**从图示情况可知这时物距 u=24 厘米,在屏上得到缩小的实像, 因此物距应在两倍焦距以外,即 u>2f 或 f<u/2,代入数值求得焦距 f 满足的条件是 f<12 厘米.正确答案是 A.

本题解答时也可以把选项作为已知条件来分析.对于选项 A,如果凸透镜焦距小于 12 厘米,则烛焰在两倍焦距以外,屏上应成缩小实像,选项 A 正确.对于选项 B,如果焦距大于 24 厘米,则烛焰在焦点以内,屏上不成像,选项 B 不正确.对于选项 C,如果焦距等于 12 厘米,则烛焰在两倍焦距处,屏上应成等大的像,选项 C 不正确.再来看选项 D,如果焦距小于 24 厘米、大于 12厘米,则烛焰在焦距和两倍焦距之间,屏上应成放大的像,选项 D 也不正确.正确解答本题要求熟练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具体判断的方法可以不同.

在平时学习时,这些方法都应该学会和掌握.

[题 6](南京市)图 4 是 A、B、C 三种物质的质量 m 与体积 V 的关系图线.由图可知,A、B、C 三种物质的密度ρA、ρB、ρC 和水的密度ρ水之间的大小关系是 [ ]

1999 年中考物理试题选析(上) 江西 叶柯 - 图4

A.ρA>ρB>ρC,且ρA>ρ水B.ρA>ρB>ρC,且ρC>ρ水C.ρA<ρB<ρC,且ρA>ρ水D.ρA<ρB<ρC,且ρC>ρ水

**[目的]**通过图线考查对密度概念的理解.

**[分析]**由密度知识可知,物质的密度是由其本身性质决定的,密度的大小可以由对应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来确定,即ρ=m/V.将公式变形得 m=ρV, 对于同一种物质,密度ρ是定值,因此质量 m 和体积 V 成正比,在 m~V 图象中就是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直线的倾斜程度由 m 和 V 比值的大小,即由密度ρ的大小来决定.

解答时可用定量计算的方法,也可用定性分析的方法.用定量计算的方法,就是根据图象数据算出各种物质的密度再进行比较.例如对于 B 的图线, 在直线上任找一点,读出 m、V 的值,如 m=10 克、V=10 厘米 3,即可算出其密度ρ=m/V=1 克/厘米 3.类似地得到 A、C 的密度,就可进行比较了.由于本题只要求判断大小关系,用定性分析的方法更简捷,例如比较它们在相同体积时的质量.取体积都为 10 厘米 3,从图线可看出 A 物质质量最大,C 物质质量最小,因此 A 物质密度最大,C 物质密度最小;又由于这时 B 物质质量为10 克,密度值恰为水的密度,故可知正确答案为 A.

利用图线来表示物理规律是物理学中常用的方法,我们学过的很多公式

都可以这样来表示,如 v=s/t,P=W/t,R=U/I,等等.同学们在学习中要注意融会贯通.

[题 7](天津市)给你一台已调好的天平(带砝码)和一个盛满水的烧杯,只用这些器材(不使用任何其他辅助工具)测出一纸包金属颗粒的密度. 要求:写出实验步骤和计算金属密度的数学表达式.

**[目的]**通过密度的测量考查实验设计的能力.

**[分析]**要测出金属颗粒的密度,需要测出金属颗粒的质量和体积,题目给出的是天平,因此不仅要用天平测出质量,还要用天平“称”出体积.在“称” 体积时,可以用排水法,测出金属颗粒排开的水的质量,即可求得其体积. 具体步骤是:

  1. 用天平称出金属颗粒的质量 m0.

  2. 用天平称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 m1.

  3. 将金属颗粒倒入盛水的烧杯中,待水溢完后,再用天平称出烧杯、水及金属颗粒的总质量

    m2.

由步骤(2)和(3)可知金属颗粒排出的水的质量为 m 水=m1-(m2-m0), 这部分水的体积为 V=m 水/ρ水,这也就是金属颗粒的体积.因此金属颗粒的密度为

ρ = m 0 = m0 ρ

v m1 − m2 + m0 水

在实际操作时,选用的金属颗粒要尽可能多些.此外,盛满水的烧杯不易操作,可以选取烧杯上的某一刻度线,倒去一部分水使水面在此刻度线,测出 m1.再放入金属颗粒,将高出此刻度线的水倒出,测出 m2.这样做简单易行.解答这类问题要求灵活运用知识,这对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十

分有益的.

[题 8](重庆市)一物体静止在斜面上,如图 5 所示,物体受到斜面的支持力为 8 牛,请在图 5 中用力的图示法作出支持力的图示.

1999 年中考物理试题选析(上) 江西 叶柯 - 图5

**[目的]**考查是否能正确作出力的图示.

**[分析]**在作力的图示时,首先要明确研究的对象,即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要画在受力物体上.其次要明确力的方向,斜面对物体的支持力的方向应垂直斜面指向受力物体.最后要用一定的标度显示出力的大小.力的图示如图6 所示.

1999 年中考物理试题选析(上) 江西 叶柯 - 图6

正确作出力的图示是一项基本功.本题常见的错误有:支持力的作用点不在物体上,支持力的方向画成竖直方向,没有画出标度等.

[题 9](河北省)一个重 100 牛的物体静止放在水平地面上,当用 60 牛的力竖直向上提它时,物体所受的合力为 [ ]

A.40 牛,方向竖直向上

B.40 牛,方向竖直向下

C.0 牛D.条件不足,无法确定

**[目的]**考查对合力概念的理解,以及分析判断的能力.

**[分析]**有的同学简单的认为物体所受的合力就是 100 牛和 60 牛的差, 这是不正确的.物体受到的合力,是指物体受到的几个力共同产生的效果可以用一个力来等效替代,这个力就是物体受到的合力.本题中用 60 牛的力提重

100 牛的物体,是提不起重物的,因此地面对重物还有支持力,物体所受的合力应是三个力的合成.这时求物体受到的合力,可以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来判断:由于物体仍保持静止状态,因此物体受到的几个力共同产生的效果和物体不受力的情况相同,说明物体受到的合力为零,正确答案为 C.

[题 10](江西省)物体 A 静止在水平桌面上如图 7 所示.若把 A 稍微向右水平移动,则 A 对桌面的压力 F、压强 p 的变化情况是 [ ]

1999 年中考物理试题选析(上) 江西 叶柯 - 图7

A.F 变大,p 变大

B.F 不变,p 变小

C.F 不变,p 变大

D.F 变大,p 变小

**[目的]**考查对压力、压强及相互关系的理解.

**[分析]**判断 A 对桌面的压力时,应先以物体 A 为研究对象,得出桌面对A 的支持力,再根据力的相互作用来判断.物体 A 静止在桌面上,由二力平衡可知支持力和重力大小相等,只要物块 A 静止在桌面,这个关系式总是成立的,因此可得压力 F 的大小不变.

判断 A 对桌面的压强时,应确定压力的作用面积如何变化.当物体 A 向右移动后,物体和桌面相互作用的面积增大,由 p=F/S 可知压强 p 减小.正确答案是 B.

[题 11](北京市)有两个用同种材料制成的圆柱体 A 和 B,A 的高度是 B 的高度的 3 倍,将 A 竖直放在水平地面上,B 竖直放在 A 上,如图 8(甲) 所示,这时 A 对地面的压强与 B 对 A 的压强之比为 3∶1.若将 A、B 倒置后仍放在水平地面上,如图 8(乙)所示,则 A 对 B 的压强与 B 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之比是 [ ]

1999 年中考物理试题选析(上) 江西 叶柯 - 图8

A.1∶3 B.1∶2

C.4∶1 D.1∶1

**[目的]**通过压强、密度等知识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

**[分析]**设圆柱体 A、B 的重分别为 GA、GB,截面积分别为 SA、SB,则在甲图情况中,A 对地面的压强 p1、B 对 A 的压强 p2 分别为

p = GA + G B ,p SA

= G B .

SA

由题意 p1∶p2=3∶1,代入解得 GA∶GB=2∶1.

设圆柱体 A、B 的高分别为 hA、hB,由密度知识可知

GA = mA

GB mB

= SA hA ,

SB hB

且 GA∶GB=2∶1,

hA∶hB=3∶1,

解得 SA∶SB=2∶3.

在乙图情况中,A 对 B 的压强 p3、B 对地面的压强 p4 分别为

二者之比为

p = GA ,p SA

= GA + GB .

SB

p 3 =

p4

GA

GA + GB

  • SB

SA

= 1.

即 p3∶p4=1∶1,正确答案是 D.

解答本题要求理清各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然后综合求解.

[题 12](广州市)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两个圆柱形容器中装有质量相等的不同液体,并且液面相平(如图 9 所示),则 A、B 两容器底部受到液体产生的压力 FA、FB 和压强 pA、pB 的大小关系是(已知酒精的密度为 0.8×103 千克/米 3) [ ]

1999 年中考物理试题选析(上) 江西 叶柯 - 图9

A.FA=FB,pA>pB B.FA=FB,pA<pB

C.FA>FB,pA=pB D.FA<FB,pA=pB

**[目的]**考查灵活运用压力、压强的知识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

**[分析]**本题要求分析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和压强,一般方法是先分析压强再分析压力.由于是圆柱形容器,装入的液体可以看作是一个圆柱形物块压在容器底面上,根据二力平衡和力的相互作用知识可知,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大小和液体的重相等.因此当两种液体质量相等时,有 FA=FB.

分析压强时可以用液体压强公式 p=ρgh,由于二者液面相平,深度 h 相等,利用ρ水>ρ酒精可得 pA>pB.也可以用压强的基本公式 p=F/S,由于水的体积小于酒精的体积,因此 SA<SB,利用 FA=FB 可得 pA>pB.正确答案是 A.

有的同学在分析出 pA>pB 后,用 F=pS 来分析压力遇到了困难,因为 pA

>pB、SA<SB,二者乘积不能确定.这时应转换角度去思考.

[题 13](安徽省)如图 10 所示,边长为 20 厘米的正方体物块在水中静止后,其下底面距水面 12 厘米,不考虑大气压,取 g=9.8 牛/千克.求:

1999 年中考物理试题选析(上) 江西 叶柯 - 图10

  1. 物块下底面受到水的压力的大小;

  2. 物块的密度.

**[目的]**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

**[分析]**本题有多种求解方法.设正方体物块的边长为 L、浸入水中的深度为 h.即 L=20 厘米、 h=12 厘米.

  1. 解法 1:物块下底面受到水的压强为 p=ρ水gh,下底面的面积为L2,因此受到的压力大小为

F=pS=ρ水ghL2

=1×103×9.8×O.12×O.202 牛=47 牛.

解法 2:物块漂浮,下底面受到的水的压力就是水对物块的浮力,因此

F=F 浮=ρ水gV 排=ρ水ghS=ρ水ghL2.

代入数值可求得 F=47 牛.

  1. 解法 1:物块漂浮在水面,由二力平衡可知重力和压力大小相等, 即 mg=F,求得物块质量为

F 47

因此物块密度为

m = g = 9.8 千克 = 4.8千克

ρ = m =

v

m = 4.8

L3 0.203

千克 / 米3

= 0.6 × 103 千克 / 米3

解法 2:物块的重为 G=mg=ρgL3,浮力为 F=ρ水 ghL2,物块所受二力平衡,即 G=F,代入解得

h 0.12 3 3

ρ = L ρ 水 = 0.20 ×1×10

= 0.6×103 千克 / 米3

显然,利用这种方法更简捷.

千克 / 米

1999 年中考物理试题选析(上) 江西 叶柯 - 图11[题 14](北京市)底面积为 100 厘米 2 的圆柱形容器内装有适量的液体, 将其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把木块 A 放入容器内的液体中,静止时,木块 A 有 1/5 的体积露出液面,此时液体的深度为 20 厘米.如果在木块 A 上放一个金属块 B,木块 A 恰好没入液面,如图 11 所示.已知木块 A 的体积是 250 厘米 3,质量为 160 克,取 g=10 牛/千克.求:

  1. 金属块 B 受到的重力.

  2. 木块 A 恰好没入液面时,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

**[目的]**考查综合运用压强、浮力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分析]**首先可以求出液体的密度,根据木块 A 漂浮时的状态可得

mg = ρ

液 gV排 = ρ 液

g· 4 V.

5

代入 m=160 克,V=250 厘米 3,求得

ρ液=0.8 克/厘米 3=0.8×103 千克/米 3.

  1. 解法 1:物块 B 放上后,将 A 露出的 1/5 体积压入液面,增大的浮力用于平衡 B 的重,因此物块 B 的重为

1

G B = ρ 液g· 5 V

= 0.8×103 ×10 1 250×10-6 牛 = 0.4牛.

× 5 ×

解法 2:只有 A 漂浮时,排开液体的体积是 A 体积的 4/5,再放上 B 时, 排开液体的体积是 A 的体积,由二力平衡及比的知识可得

GA ∶(GA + G B

) = 4 ∶1,

5

求得 GB=GA/4=mAg/4,代入 mA=0.16 千克,得 GB=0.4 牛.也可想像把 A 全部浸没液体时受到的浮力分成 5 份,其中 4 份支持 A,1 份支持 B,很快可知 GA∶ GB=4∶1,即可求得结果.

  1. 解法 1:木块 A 恰好没入液面时,又有 V/5 排开液体,因此液面又上升的高度是

∆h = V / 5 = 250 × 1 / 5 厘米 = 0.5厘米

S 100

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为p =ρ液g(h+△h)

=0.8×103×10×(20+0.5)×10-2

=1640 帕.

解法 2:木块 A 没入液面时,液面上升,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增大,增大的那部分压强就是由 B 引起.由于压强的增大值是

∆p = G B

S

0.4

= 100 × 10−4

帕 = 40帕,

因此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为p =ρ液gh+△p

=0.8×103×10×0.2 帕+40 帕

=1640 帕.

[题 15](广东省)弹簧秤下端通过细线系一物体.当物体完全浸没在水里时,弹簧秤的示数为 3.6 牛;当物体 1/5 体积露出水面时,弹簧秤的示数为 4 牛.求该物体的密度.(取 g=10 牛/千克)

**[目的]**考查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析]**在题示现象中,弹簧秤的示数是物体的重与物体受到的浮力之差. 设物体的体积为 V,则物体的重 G=ρgV,其中ρ为物体的密度.当物体完全浸没在水中时,有

F1=G-F 浮 1=ρgV-ρ水gV. 当物体 1/5 体积露出时,有

4

F2 = G - F浮2 = ρgV - ρ水g· 5 V

两式相比有

F1 =

F

ρ − ρ水

4

2 ρ −

5 ρ水

代入 F1=3.6 牛,F2=4 牛,求得物体的密度ρ=2.8×103 千克/米 3.

解答这道题是联立方程综合求解,一些学生不熟悉这种方法,因而感到无从下手.

[题 16](辽宁省)如图 12 所示,用方向不变的力 F 将杠杆从 A 位置匀速提升到 B 位置的过程中,F 的大小变化情况是 .

1999 年中考物理试题选析(上) 江西 叶柯 - 图12

**[目的]**考查能否正确理解和运用杠杆平衡条件.

**[分析]**杠杆在匀速提升过程中,一直是处于平衡状态,满足杠杆平衡条件.由于力 F 的方向不变,重物对杆拉力的大小和方向也不变,杆的重力的大小和方向也不变,因此动力臂与阻力臂的比值是不变的,由此可知力 F 的大小保持不变.

特别是当杠杆的重可忽略,重物挂在杆的中点时,力 F 的大小总是等于

1

物重的 2 .

[题 17](福建省)一个动滑轮将重为 200 牛的物体在 5 秒钟内匀速提

升 3 米,所用的力是 120 牛.它所做的功是多少?功率是多少?

**[目的]**考查对功、功率的理解及计算.

**[分析]**在审题时要明确,求“它”做的功和功率,“它”是指动滑轮, 即外力通过动滑轮提起重物做的功和功率.

求功有两种方法:

  1. 根据定义.将重物提起,动力移动的距离是重物上升距离的 2 倍,即s=2h=2×3 米=6 米,因此所做的功是

W=Fs=120 牛×6 米=720 焦.

  1. 根据功的原理.用 120 牛外力提起重物,可知动滑轮和重物的总重是外

力的 2 倍.即

G=2F=2×120 牛=240 牛.

由功的原理可知外力通过动滑轮做的功等于直接提起动滑轮和重物所做的功,因此有

W=Gh=240 牛×3 米=720 焦.

求功率也有两种方法:

  1. 根据 P=W/t.将求得的 W 以及 t 代入得

P = W = 720焦 = 144瓦.

t 5秒

  1. 根据 P=Fv.提起动滑轮时,动力作用点上移的速度是重物上升速度的

2 倍,即

因此所做功率是

v=2h/t=2×3 米÷5 秒=1.2 米/秒,

P=Fv=120 牛×1.2 米/秒=144 瓦.

[题 18](北京市)如图 13 所示,在滑轮组的作用下,物体 A 沿水平地面以 0.2 米/秒的速度匀速前进了 2 米.已知物体 A 重为 300 牛,拉力 F 的功率为 12 瓦,不计绳和滑轮重,则拉力 F= 牛.

1999 年中考物理试题选析(上) 江西 叶柯 - 图13

**[目的]**考查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判断的能力.

**[分析]**解法 1:物体 A 运动的时间为 t=s/v=2 米÷0.2 米/秒=10 秒, 这时拉力 F 的作用点移动的距离应为 A 移动距离的 3 倍,因此拉力 F 的

大小为

F = W = Pt = 12 × 10 牛 = 20牛.

3s 3s 3 × 2

解法 2:由功的原理可知,直接拉动 A 的钩绳,拉力的功率应和 F 的功率相等,设钩绳拉 A 的力为 T,则有 Tv=P,即

由于是三股绳拉,故有

P

T = v =

12瓦

  1. 米 / 秒

= 60牛.

F=T/3=60 牛÷3=20 牛.

近年来,将滑轮或滑轮组放至水平位置的问题较多,处理方法和竖直方向放置的问题是相似的,只是要注意重力在这里是不起作用的,而代之的是摩擦力.例如本题中的 A 重 300 牛是多余的数据.如果本题要求 A 受到的摩擦力,可以方便地求得是 60 牛.

[题 19](天津市)用图 14 所示的滑轮组(绳重及摩擦阻力不计),把重为 600 牛的物体匀速提高 2 米的过程中,拉力 F1 做的功为 1440 焦.若用此滑轮组以 3 米/秒的速度匀速提高重 1200 牛的物体,拉力 F2 的功率为多大? 用这个滑轮组匀速提升600 牛重物和1200 牛重物两种情况时机械效率之比为多大?

1999 年中考物理试题选析(上) 江西 叶柯 - 图14

**[目的]**考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动滑轮的重,这是一个不变的量,设为 G0. 当重物 G1=600 牛匀速上升 h1=2 米时,拉力 F1 的作用点上升 s1=3h=6 米,

由此可知

F = W1

s1

= 1440焦 = 240牛. 6米

又由于 3F1=G1+G0,可知动滑轮重为G0=3F1-G1=3×240 牛-600 牛

=120 牛.

当重物 G2=1200 牛以 v2=3 米/秒匀速上升时,拉力 F2 的作用点上升的速度是 3v2,拉力 F2 的大小为

1 1

F2 = 3 (G2 + G0 ) = 3 × (1200 + 120)牛

= 440牛.

因此拉力 F2 的功率为P2=F2·3v2=440 牛×3×3 米/秒

=3960 瓦.

机械效率是有用功与总功之比,即η=W 有用/W 总,由此可知两种情况的机械效率分别为

η1 =

G1 h1

F1·3h1

= G 1 ,

3F1

η2 =

G 2 h2

F2 ·3h 2

= G 2 ,

3F2

二者之比为

η1 = G1 · F2 = 600

× 440 = 11 .

η2 G 2 F1 1200

240 12

之所以第二次机械效率高,是因为提起重物时,动滑轮做的额外功是一定的,因此提起的重物越重,有用功占的比例就越大,机械效率就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