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技术局部战争初始阶段(5O~60 年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社会主义革命的力量在欧亚两洲崛起和壮大,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面对这种形势,美国感到对资本主义势力已构成严重威胁。杜鲁门政府采纳了美国国务院政策设计室主任凯南提出的对苏联进行“冷战”和“包围遏制”政策的建议,并依此制定美国的军事战略,称为“遏制战略”。接着,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采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多种手段,加紧对世界各地的控制和渗透;在欧洲、亚洲等地建立军事联盟和军事基地,企图遏制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同时,在拉丁美洲、非洲、中东地区加紧渗透和扩张,企图镇压各国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这必然地与社会主义力量及殖民地国家争取独立和解放的斗争产生尖锐矛盾,而且这种矛盾日益激烈,成为爆发一系列局部战争的直接原因。到了50 年代,这种控制反控制、渗透反渗透的斗争愈演愈烈。在欧洲,苏联协助东欧各国组建军队,建立军事基地,用以巩固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同时也巩固苏联在东欧的地位。在非洲和拉丁美洲爆发了多次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民族解放运动。在亚洲,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对亚洲和世界的社会主义革命及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巨大影响,极大地鼓舞了社会主义力量和世界被压迫民族的斗争,加快了世界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进程。为此,美国对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遏制”对策,在继续把欧洲作为战略重点、把苏联作为主要对象的同时,把中国当成“遏制战略”的重要对象,加强在亚洲地区的军事行动,加强对中国的军事封锁和包围。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极力扼杀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解放、民族独立斗争,导致了 50 年代在世界各地发生 40 多起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但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还不太发达,这些局部战争中大多使用一般技术的常规兵器, 只有个别局部战争,如朝鲜战争,因为有美军的直接参与,使用了除原子弹以外的当时所有现代化武器,因而使这场战争带有高技术局部战争的某些特点。
朝鲜战争。1950 年 6 月 25 日,朝鲜战争爆发。这场战争本来是朝鲜内战,但美国极力扩大战争态势。27 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宣布派兵入侵朝鲜, 并纠集了 16 个国家的军队,在仁川登陆,并空运兵力,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号疯狂向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发动进攻,同时,轰炸我国东北边境城镇,以其第 7 舰队侵占我国台湾,还加强了对菲律宾和越南反动势力的援助。美国扩大朝鲜战争的战火,直接目的是绞杀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妄图通过扩大朝鲜战争进而进攻中国,实现其颠覆社会主义中国的目的。
朝鲜战争中,美军广泛使用了喷气式飞机,大量使用了直升机,用于侦察、通信和运输,以及抢占制高点、要点等,实施立体作战。美军还使用了大量舰艇,其中包括当时作战性能比较高的航空母舰、巡洋舰、战列舰、驱逐舰等。在陆军中美军投入了大批具有先进性能的 M—46、47、48 型坦克, 增强了突防能力。此外,美军还使用了红外潜望镜、反雷达仪和尼尤避弹衣等先进器材。在这次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发扬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传统和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英勇杀敌,给了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和南朝鲜伪军沉重打击,共毙伤俘“联合国军”和伪军 70 余万人,将“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边赶回到三八线,把战线定在三八线
以北的附近地区,迫使“联合国军”转入战略防御并接受停战谈判,到 1953
年 7 月 27 日,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在这场战争中,我人民志愿军在强大敌人面前,发扬勇敢顽强的精神,不但史无前例地同敌人展开大规模空战,击落击伤敌先进飞机多架。而且在地面作战中,针对作战对象和地形特点,采取“最新地面作战技巧”,善于实施夜战,及迂回、穿插、分割、包围等战术,成功地运用了纵深攻击战术,创造了以坑道为骨干的支撑点式的防御体系,发展和丰富了人民战争作战理论。
美军在朝鲜战争中的现代化武器装备,主要集中使用在海、空军。
美国空军使用最多的飞机,是 F—86 歼击机,也叫佩刀式歼击机,在当时是最先进的一种飞机。
1949 年装备部队,是美国、北约集团在 50 年代使用较多的一种飞机, 也是在朝鲜战场上使用最多的飞机。该机是美国研制的第一种后掠翼喷气式飞机。飞机上装有 6 挺 M—3 型 127 毫米机枪,翼下挂 2 颗 454 公斤的炸弹, 或 8~16 枚 127 毫米的火箭弹,后来发展为可挂 2 枚“响尾蛇”空对空导弹。该机空重 5050 公斤,最大起飞重量达 9350 公斤,最大速度每小时 960 公里,
飞行高度可达 10700 米,实用升限 15000 米,作战半径 750 公里(带两个副油箱)。
B—29 重型轰炸机,也叫超级空中堡垒。该机是美国 40 年代制造的,最大载弹量为 12000 磅,最大航程为 3250 英里。
我人民志愿军主要使用苏制米格—15 歼击机,该机 1948 年底开始装备苏空军部队。在当时也是一种比较先进的飞机。该机装备 1 门 H—37 航炮(带40 发炮弹),2 门 HC—23KM 航炮(带 160 发炮弹),配有特种瞄准具和无线电台。最大时速每小时 1076 公里,实用升限 15500 米,最大航程 1330 公里,
续航时间 2 小时 06 分。空重 3636 公斤,最大起飞重量 6130 公斤。
在朝鲜战场上,由于双方使用了当时较先进的喷气式飞机,其性能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使用的飞机,加上其他先进的武器装备,因而使战场情势大大改观。美国的武器虽然较我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的武器先进,但由于政治、战争性质、人心向背等方面原因,最终被中朝人民的正义战争所打败。在朝鲜战争中,经常发生空战,我年轻的人民空军敢于以劣势装备坚决同美空军作战,取得了辉煌战果。如 1951 年 10 月 18~25 日,美军使用 B— 29 轰炸机对南市、泰川等地的机场实施轰炸,不但没有达到目的,反而损失
55 名飞行员和乘务员,B—29 轰炸机被击落 5 架。面对这样的结局,美空军参谋总长哀叹道:“中共在一夜之间成为世界空军力量的主要拥有国之一。” 战争实践教训了这些唯武器论者,他们不得不承认中国人民军队的强大和在
战场上发挥出来的勇敢精神和丰富智慧。
在 50 年代,除了朝鲜战场上使用的先进武器以外,导弹等武器也有了较快的发展,标志着当时高技术兵器发展的水平,50 年代初,美国、苏联等一些国家开始研制和生产地对地导弹、地对 空导弹、空对空导弹、空对地导弹、空对舰导弹、反坦克导弹等,其他武器也有较大发展,开始了兵器史上的新篇章。如美国的 SM—75 地对地中程导弹,1955 年研制,1958 年 12 月开始批量生产;SM—78 弹道导弹,1955 年研制,1959 年投入使用;SM—65 洲际弹道导弹,1951 年研制,1959 年装备部队。苏联的 SS—4 中程弹道导弹,1955 年研制,1959 年装备部队;SS—6 洲际弹道导弹,1954 年研制,1957 年全射程试验。这些导弹都属于第一代战略导弹,使用低温液体推进剂,临发射前加注,射击准备的时间长,而且携带单弹头,威力较低,命中精度差,但毕竟在大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和制导控制技术上有了新的突破。这一个时期的战役战术导弹在性能上优于战略导弹,有较强的生存能力和作战能力。我国也开始研制与生产导弹,而且质量和速度都是领先的。1959 年初,国民党空军开始使用 RB—57D 飞机对大陆纵深进行高空侦察,10 月初 1 架 RB—57D 飞机窜至北京地区上空,我地空导弹部队连续发射 3 枚导弹,全部命中目标, 将敌机击落,首战获胜,创造了世界防空史上第一次使用地空导弹击落敌机的战例。
60 年代,美苏两国争霸的势头开始发生一些变化,美国由于战线太长, 到处受到打击,力不从心,经济走向衰退,世界霸主地位有所下降。肯尼迪政府在 60 年代初决定打“两个半战争”,即在欧洲、亚洲打两个大战,在其他地区打一场小规模战争。但形势的发展对美国不利,1969 年,尼克松上台, 面对苏联争霸势头的增长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和反抗,认为必须收缩战线,调整部署,保证重点,主张只打“一个半战争”,即在欧洲打大战,在其他地区打小规模战争,放慢了其全球战略攻势。与此相反,苏联的军事力量得到较快的发展,在同美国的争霸中呈现出积极扩张的势头。苏联趁美国陷入侵越战争之际,加紧其立足周边地区、向全世界扩张的战略行动。
美苏争夺的焦点在欧洲。两次柏林危机,充分证明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与苏联的争夺。第一次柏林危机(1948 年 6 月至 1949 年 5 月),美、英、法等国为了加强其在中欧的地位,策划在西德和西柏林建立美、英、法“联合占领区”,遭到苏联的强烈反对,结果是导致了北约组织与华约组织两大军事集团对立的局面,进一步埋下了使世界动荡不安的祸根。第二次柏林危机,(1958 年 11 月 27 日至 196t 年 11 月 7 日),美苏两个大国继续争夺,双方围绕柏林的地位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并互相进行核讹诈和核威慑。他们既斗争,又勾结,讨价还价,互不相让,苏联强迫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沿东西柏林分界线筑起了“柏林墙”,此举又遭到西方三国的强烈抗议, 美国和苏联的武装力量在柏林墙两边严重对峙,极大地影响了柏林人民的和平生活,影响了国际的和平与安定。此外,美苏的争夺还波及其他国家和地区,如中东、东南亚、非洲、拉丁美洲。1961 年美国武装入侵古巴,1968 年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这期间发生的一些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除了以上这两场战争外,还有美苏插手制造的战争和冲突,也有一些国家的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战争。
美苏争夺世界霸主地位,其斗争方式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原有的和新研制的高技术兵器陆续投入使用。与 50 年代比较,60 年代使用的高技术
兵器虽然增加了,但高技术兵器仍未主宰战场,地面、海上、空中的作战行动和指挥尚未完全高技术化,仍处于高技术局部战争的初始阶段。在这里, 我们不对战争的起因和经过作过多描述,也不把有关的战争一一介绍,只是从高技术局部战争的角度,分析其发展的轨迹。
美国侵略越南战争。
这场战争爆发于 1961 年 5 月,结束于 1975 年 4 月,历时 14 年。美国侵略越南的目的,在于推行其新殖民主义,企图把越南变为它的殖民地或军事基地。我们说美国的这个目的,是有根据的。
196 年 2 月 11 日的《纽约时报》上说:“从军事观点来看,印度支那是位于共产党中国与英属马来西亚之间的陆地桥梁,而与缅甸、泰国有共同的边界。海防和西贡这两个港口是绝好的基地。”这充分暴露了美国的战略企图,说明美国统治者对越南这块地方早就垂涎欲滴。
1953 年 8 月 4 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发表演说,声称印度支那是南亚战略中心,如果失守,对美国,对我们的安全将带来可怕的结果,而且将影响我们从印度尼西亚和东南亚的富源中,得到我们所需要的物资。
在这次侵略战争中,美国把越南战场当作各种新式武器的试验场,强调发挥其“海空优势”,为此,有些新式武器刚刚装备部队,就拿到越南战场上来使用。这些新式武器主要有:F—105、F—4C、F—111、B—52、SR—71、C—5A 等型飞机;气浪弹、电视炸弹等新型炸弹;“百舌鸟”、“响尾蛇” 等新式导弹;带伞穿甲雷、带伞水雷;有破坏庄稼和植被的生物武器;有新式的通信、导航、瞄准、电子侦察、照像等技术设备;有电子干扰设备,广泛实施了电子干扰。在战争指导上,美军把侵越战争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特种战争”阶段,即由美国纠集南朝鲜、澳大利亚、泰国、新西兰、菲律宾等国军队,协助南越伪军,镇压越南南方人民的反抗斗争,维持西贡傀儡政权的反动统治,以实现其长期霸占南越,推行其新殖民主义政策的目的。二是使战争升级为局部战争阶段,从 1964 年 8 月开始,逐步扩大战火,对越南实施“南打”、“北炸”,在越南南方以地面作战为主,在越南北方以空中火力袭击为主;动用了美国的陆、海、空兵力,出动了大批 B—52 轰炸机。三是实施战争的“越南化”阶段,从 1969 年开始,尼克松上台后,采取美军逐步撤出越南,让“当地人打当地人”的政策,大力扩充南越伪军,改善其武器装备,继续镇压反侵略武装力量,同时把战火扩大到柬埔寨。面对现代化强敌的入侵,越南人民进行了殊死的搏斗。首先是南方人民成立了民族解放阵线,统一领导反侵略斗争,组建了主力部队和地方部队,加强了反侵略斗争的力量。越南北方人民以各种高射火器顽强抗击敌机的轰炸,击落击伤大批敌机。在反侵略战争指导上,越南人民坚持开展人民战争,进行了广泛的战争动员,在战法上灵活多样,以游击战、伏击战、 袭击战等方式打击入侵者和伪军。越南人民的英勇斗争,粉碎了美国的战争企图,1973 年 1 月 27 日,交战双方在“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巴黎协定”上签字,又经过两年多的奋战,越南人民完成了解放南方、统一祖国的任务。据美国统计,此战美军耗资巨大,损失惨重,投入总兵力 66.3 万人,战争期间,美军
亡 5.6 万人,伤 30 余万人,被越南人民击落、击毁各种飞机 7000 余架,共
耗资 2000 多亿美元。
从使用的高技术武器装备看,这次战争与朝鲜战争比较,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发展:
一是大批新式武器登上战争舞台。
F—105、F—111、F—4C 飞机在时速、升限、作战半径和火力等方面, 都超过了 F—86。
F—111 战斗轰炸机是世界上第一种实用的可变后掠翼型飞机,是美国海、空军通用的战斗轰炸机。它的载弹量大,航程远,如空中加油,续航距离可成倍增加。机身下有 8 个外挂点,可挂 6 枚 AJM54 远距离空对空导弹、炸弹或核弹。能在夜间或复杂气象条件下飞行。作战时施放电子干扰,压制对方雷达,保护已方飞机。
B—52 轰炸机,是一种远程轰炸机,是作战飞机中最大型的一种。70 年代后进行更新、改装,增加了以下功能:①机身右侧装一部前视红外扫描仪, 通过线阵扫描,形成目标图像;②机身左侧装一台弱光电视摄像机,可在星光或昏暗的光照下摄取目标图像;③还有预警雷达等多种电子设备,包括先进的电子对抗设备;④装有惯性导航系统和计算机处理轰炸/导航模拟系统。该机携带弹药量大,种类多,一架飞机通常可携带 20 枚 AGM69 近程攻击导弹, 打击对方对空导弹基地等目标,不需飞临目标上空就可发射。 美军在越南战场使用的气浪炸弹,是用直升机或低速飞机投向目标,在目标上空爆炸,液体燃料立即气化,先是形成直径为 15 米,厚度为 2.4 米的乙稀氧化物雾状体, 再经延期引火装置起爆,产生强大的气压摧毁目标。这种炸弹的威力较普通炸弹高出 2.7~5 倍,爆炸的有效持续时间长 2~3 倍。电视炸弹则可以利用电视技术,制导和跟踪观察爆炸效果,及时了解轰炸情况。
AGM—45A/B 空对地导弹,也叫“百舌鸟”,这是美国研制的第一代空对地导弹,主要用于摧毁地空导弹和高射炮的炮瞄雷达,采用雷达制导。AIM
—9 空对空导弹,也叫“响尾蛇”,主要用于从尾后攻击飞行速度比较慢的轰炸机,被动式红外制导,是一种系列性空对空导弹。1948 年开始研制第一代,50 年代中期作了改进,成为第二代,1975 年 3 月完成第三代,以后又经多次改进。
二是电子战崭露头角。
美国在侵越战争中广泛实施了电子干扰,干扰的对象主要是越南人民军的高时炮瞄雷达和地面导弹的制导雷达,干扰方式是利用杂波干扰、脉冲波干扰和回答式干扰。其手段主要有两种:使用 EB—66、EF—10B 等于扰飞机施放干扰波;在战斗机上安装或外挂干扰机,实施随机干扰。美军的这种电子干扰虽然是初级的和局部的,但却为高技术局部战争中大规模的电子战打下了基础,勾划了基本轮廓和形式。
三是利用直升机实施广泛的空中机动,武装直升机初上战场。
侵越美军地面部队共有 3500 架直升机,与其他运输机结合运用,适时运送用于增援、撤退的兵力,提高了部队集结、调动的速度,增强了连续作战的能力,武装直升机配合地面部队的行动,参与火力支援等,有时一个连进攻就有 15 架武装直升机和其他飞机进行火力准备,进攻作战的力量大大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