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高技术局部战争成形阶段(70~80 年代)
70 年代,美国不甘心自己的退让和苏联的大肆扩张,一方面继续收缩战线,从越南撤军,调整全球战略部署,一方面又重点加强了在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的军事力量,以顶住苏联的进攻。美国总统尼克松曾表示,不能让美国退出对世界的争夺,不能放弃在世界上争当第一霸主的地位。经过一番
调整,70 年代中后期,美苏基本形成战略上的均势,核均势得以继续保持。80 年代,美苏的战略重点仍然在欧洲,双方重兵对峙,剑拔弩张,大有一触即发之势,然而双方仍避免直接发生冲突。在这一段时间,美苏双方的争夺范围已扩展到欧洲以外的地区,为争夺原料,双方把争夺的热点引向中东、波斯湾地区,同时还引向中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以及西南亚地区。
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相对应,尤其是第三次技术革命向纵深发展,各项新技术成群体的走向系列。美苏两国积极地把新技术引向军事领域,把卫星技术用于战争,改造原有的技术武器装备,继续研制新式武器装备,因而使这一时期的某些局部战争带有更为明显的高技术特征,高技术局部战争由初始阶段发展到了成形阶段,战争更具立体化等现代战争的特点,海战、陆战、天战混为一体,战争的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场局部战争中。
1、第四次中东战争。
这场战争爆发于 1973 年 10 月 6 日,10 月 24 日结束,历时 19 天,是埃及和叙利亚对以色列的战争,以色列取得最后胜利。
诱发这场战争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前三次中东战争,特别是第三次中东战争,阿拉伯国家失利,大片领土被以色列占领,阿拉伯国家为了报仇雪恨、收复失地;二是美苏两霸为了争夺在中东的利益,对该地区进行渗透和控制。美苏双方分别为以色列和埃及、叙利亚提供武器,助长了战争因素的滋生。
第四次中东战争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0 月 6 日至 9 日,埃及、叙利亚军队分别向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联合进攻以色列军队,以军正在过穆斯林斋月,一天未进食,而且放假和作祈祷。在以军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埃、叙军进展顺利,暂取优势。第二阶段,10 月 10 日至 15 日,以军紧急动员,组织反击,埃军进攻受挫,开 始后撤,以军反击得手占上风。第三阶段,10 月 16 日至 24 日,以军开始向埃军大规模反攻,一直打过苏伊士运河。在戈兰高地,叙军与以军呈对峙状态。24 日,叙利亚在不利的情况下,被迫接受联合国安理会的决议,宣布停火。
第四次中东战争,呈现出比较明显的高技术局部战争特点。这场战争, 使用的高技术武器装备及作战保障手段,较美军侵略越南战争,有了较大发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导弹战非常突出。
战争中,埃及、叙利亚和以色列,分别使用了当时苏、美最先进的战术导弹,其中包括地空导弹、空空导弹、空地导弹、反坦克导弹、反舰导弹和电视制导炸弹。埃、叙军使用的导弹主要有苏制地对空导弹 sA—2、3、6、7、
(“萨姆”—2、2、6、7),AT—3 反坦克导弹(“萨格尔”),SS—N—2A 舰对舰导弹(“冥河”)等。以军使用的导弹主要是美制“小牛”、“百舌鸟”空对地导弹和“白星眼”电视制导炸弹,“陶”式反坦克导弹。在空战中,双方被地空导弹击落的飞机有 340 余架,占被击落飞机总数的 85%以上。在海战中,埃、叙军舰艇有 140 艘,以军只有 40 艘,以军用导弹艇发射“加
希里埃尔”舰对舰导弹,击毁对方 10 艘舰艇,夺得了制海权。双方共投入坦
克 5800 辆,其中以色列只有 1700 辆,坦克战与反坦克战非常激烈。在第一阶段埃军曾歼灭以军第 190 装甲旅,击毁 M—60 坦克 100 辆,在国际上引起较大的轰动。此战,以色列共损失坦克 850 辆,阿拉伯一方则损失 2200 辆,
绝大部分都是被导弹击毁的,特别是以军在直升机上发射的“陶”式反坦克导弹,击毁埃军大量坦克,显示了巨大威力。
“萨姆”导弹。1948 年开始研制第一代,1954 年装备部队。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埃及、叙利亚军队使用的是第二、三、六、七代,分别于 1958 年、
1961 年和 60 年代中期装备部队,随着该导弹系列的发展,导弹的性能也不断提高,全天候发射。但根据其用途,在射程、发射方法、制导方式上有差异,是当时最先进的地空战术导弹。
“萨格尔”反坦克导弹。第一代 60 年代装备部队,第二代 70 年代初装
备部队。第一代的射程 500—3000 米,弹长 831 毫米,弹径 120 毫米,翼展
393 毫米,弹重 11.3 公斤,武器系统全重 30.5 公斤。目视瞄准跟踪,手动有线制导。第二代主要是改进了跟踪(红外)和制导方式(半自动操纵)。 “冥河”舰对舰导弹。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装备部队,近程亚音速飞航
式舰对舰导弹,主要装备在小型快艇上,全天候发射。射程 9.2—42 公里, 一台液体主发动机和一台固体火箭助推器,自动驾驶仪与主动雷达未制导。弹长 6.25—6.5 米,弹径 760 毫米,翼展 2.4 米,发射重量 2100—2500 公斤。
战 斗 部 为 聚 能 爆 破 , 重 500 公 斤 。“陶”式反坦克导弹。美制第二代反坦克导弹,60 年代中期开始研制,
70 年代初大量装备部队。有 BGM—71 型和 XBGM—71A 型,有线制导,红外跟踪,两种弹射程有区别,但性能较苏制“萨格尔”导弹优越。1978 年初开始改进,采用新技术提高破甲威力,增大射程,增强了作战效能。
第二,电子战大有成效。
战争中,双方都实施了电子战,并且都获得了重要战果。一是电子干扰。刚开战时,埃军对以军实施了全面干扰,扰乱和监视以军的地面、对空作战指浑系统,使以军无法指挥地面部队作战,也不能有效地引导飞机进行反击。以军使用飞机投掷金属箔条,使用电子对抗吊舱干扰埃军雷达,大大削弱了埃军地空导弹的作用。二是电子侦察。埃军歼灭以军第 190 装甲旅,就是通过电子侦察获取情报后采用伏击战法歼灭的。埃军还通过电子侦察查明以军西奈前线司令曼德勒少将的准确位置,炮击曼德勒并将其击毙。此战告诉人们,电子对抗部队正以一支重要的作战力量出现在战场上,改变了其只担当作战保障的地位。
第二,侦察卫星直接为作战双方提供重要情报。
为了这场战争,美国在战前、战中、战后,依据情况的不同共发射了 18 颗侦察卫星,向以色列军队提供了大量情报,特别是开战以后,美国卫星侦察到埃军后方空虚,及时提供给以军,使以军适时定下突击埃军后方的决心, 取得成效,扭转了战局。苏联在战前两个月内发射了 10 颗侦察卫星,及时为阿拉伯一方提供军事情报,为战争开始埃军定下进攻方案提供了情报保障。
第四次中东战争,作战双方分别使用了美苏制造的现代化武器,这场战争实际上是美苏新式武器的试验场,对美苏武器系列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英阿马岛战争。
这场战争爆发于 1982 年 4 月 2 日,结束于当年的 6 月 14 日,历时 74 天。是英国和阿根廷之间,为了争夺马尔维纳斯群岛而进行的战争。两国因马岛的争端由来已久,到战前,已经持续了 150 多年。
1982 年 3 月 18 日,阿根廷运输舰“布恩苏索湾”号载入跨海 2000 公里
抵达南乔治亚群岛,升起阿根廷国旗。4 月 2 日阿陆海空军约 4000 人占领马岛,英国守军力量薄弱,没有足够的抵御能力,阿根廷的行动,激怒了英国政府,首相撒切尔夫人亲自主持会议,立即组建战时内阁,集中三军兵力, 建立特混舰队,空军首先转场到距马岛 5600 公里的阿森松岛(美国提供)。
4 月 30 日,英军重占乔治亚岛,并对马岛实施海空封锁。战争第一阶段结束。
从 5 月 1 日开始,英军对马岛实施轰炸,严密监视阿根廷本土上的行动,袭击马岛上的机场、雷达站和导弹基地及舰船。同时阿军也不断袭击英军舰艇。5 月 2 日,英军使用“征服者”号用两枚“虎鱼”式鱼雷击沉阿根廷巡洋舰“贝尔格拉诺将军”号。5 月 4 日,阿军使用法制“超级军旗式”战斗轰炸机,在距英舰 48 公里的距离上发射一枚 AM—39 型“飞鱼”空对舰导弹,击沉英军先进的驱逐舰“谢菲尔德”号。5 月 12 日,马岛附近英阿双方进行了激烈海、空战。从 5 月 21 日到 6 月 14 日,英军在马岛登陆,阿军抵抗失败, 战争结束。
马岛战争双方损失较大,据西方一些国家统计,阿根廷军队亡 1000 人,
伤 1300 人,失踪数百人,被俘约 1.2 万人。损失飞机 110 余架,舰船 1l 艘
(沉 5 艘,伤 6 艘)。直接耗资约 10 亿美元,间接耗资约 20 亿美元。英军
亡 250 余人,伤 770 余人,被俘 210 亲人。损失飞机 34 架,舰船 16 艘(沉
6 艘,伤 10 艘)。直接损失至少 12 亿美元。
这场战争与美国侵略越南的战争和第四次中东战争比较,虽然都突出了高技术,但又有它明显的特征。
第一,创造了高技术条件下海战战例。
马岛战争中,英国参战的舰船 118 艘,累计 100 余万吨,远航约 1.3 万
公里,开赴前线。各种飞机 340 余架,总兵力 3.5 万人。说是海战,是指战场环境和争夺岛屿而言,实际上是为了争夺马岛而进行的海空联合作战。战争很少使用舰炮,主要使用导弹、鱼雷,战法为之一新,英国动用了核动力潜艇“征服者”号,使用了大量“火神”式轰炸机,能在舰上垂直起降的“鹞” 式和“海鹞”式战斗机,英军还用“山猫”式直升机从海面上空发射导弹击沉阿军巡逻艇“索布拉尔”号,击伤另一艘巡逻艇。阿军击沉“谢菲尔德” 号驱逐舰后,引起英军极大恐慌。从阿根廷大陆沿岸到马岛周围海域及其上空,激烈的海战、空战、陆陆结合,勾划出了一场新型的海战模式。
第二,电子战贯穿作战始终。
马岛战争中的电子战贯穿始终,遍及海上、空中和陆地。英阿双方都致力于破坏对方的指挥与通信,以增加己方舰艇和飞机的生存条件。如英军“竞技神”号和“无敌”号航空母舰都因实施电子干扰而使阿方导弹偏离目标, 从而保证自己未被击中。英军的“鹞”和“海鹞”式战斗机都装备雷达报警接收机、干扰箔条投放器和红外诱饵发射器,一共出动 2530 余架次,击落阿
军飞行 30 余架,而自己却损失很小。英军在登上马岛之前一直采取无线电静默,保证了行动的突然性。英军还通过截取阿军无线电情报,掌握了阿军的情况,使自己的行动保持主动。
第三,现代化武器占主导地位。
战争中,英阿双方都大量使用了现代化武器,其中不乏高技术武器。略举几种武器的高技术性能。
“鹞”式战斗机,英国制造,1969 年开始使用。采用带下反角的后掠上单翼,转场时翼尖可更换以增加航程。一台“飞马”发动机,有四个可施转
0°—98.5°角的喷口,提供垂直起落、过渡飞行和常规飞行所需的动升力和推力,翼尖、机尾和机头有喷气反作用喷嘴,用于控制飞机的姿态和改善失速性能,机动性能和适应性能较高。该机装有 FE541 惯性导航/攻击系统,大气数据计算机和电子平视显示器,106 型激光测距仪和目标跟踪器。
“海鹞”式战斗机,基本上与“鹞”式相同,只是更新了电子设备,安装了“兰狐”雷达。
“山猫”直升机,英、法合作制造,1974 年生产。主要设备有:各型装标准航行灯、座舱灯和驾驶灯、可调着陆灯、防撞信标等。适于通用型和海军型设备有马可尼公司的双套 3 轴自动稳定设备,台卡战术空中导航系统的
台卡 71 多普勒雷达等,按照不同任务的需要可选装马可尼自动飞行控制系
统,不同型号的无线电罗盘。陆军型可携带 1 门 20 毫米机炮和 8 枚“霍特”
或“陶”式导弹。海军反潜型可携带 2 条鱼雷和 6 个海上浮漂,或深水炸弹。“虎鱼”型鱼雷,英国制造,1974 年装备部队。是一种反潜、反舰鱼雷。
使用银锌电池电动机为动力,制导方式为线导加主、被动声自导。 “海鸥”式空对舰导弹,英国制造,1981 年正式装备海军的“山猫”直
升机。是一种直升机载掠海飞行的全天候空对舰导弹,主要用于攻击巡逻快艇等水面目标。射程 3—24 公里,巡航高度 5—100 米。动力装置为一台固体火箭助推器和一台固体火箭主发 动机。
其他如核潜艇、轻型航空母舰、驱逐舰和“轻剑”、“海浪”、“海猫” 式地空导弹也都具有相当高的技术水平。
阿根廷军队使用的现代化武器,大部分是从法国和美国进口的。 “幻影”式飞机,法国制造,1973 年正式装备部队。主要执行截击制空
作战任务,也可执行对地攻击任务。装备有火控雷达,仪表着陆系统和敌我识别系统等,中央大气数据计算机,505 自动驾驶仪,CSF 平视显示器,轰炸和导航计算机,位置计算器和激光测距器。除了 2 门 30 毫米机炮,机身下和翼尖可挂导弹,携带激光制导炸弹、空地导弹等。
“飞鱼”式空对舰导弹,法国制造,1980 年装备部队。超低空掠海飞行, 攻击海上各种舰船目标。发射方式为扇面发射,扇面角±30°,全天侯发射。动力装置为一台环形助推器和一台固体火箭发动机,制导方式为惯性精确制导加未段主动雷达寻的装置。
此外,马岛战争中,美国公开支持英国,不但借给英国阿森松岛使用, 作为中转站,提供了新型的“响尾蛇”空对空导弹,激光目标指示器和其他武器装备,同时还把卫星侦察来的情报向英国通报,把通信卫星转让给英国作为通信中断站,在英国战胜阿根廷的作战中起了重要作用。
3、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战争。
这场战争爆发于 1982 年 6 月 6 日,结束于当年 9 月 30 日,历时 3 个月
另 25 天。以色列入侵黎巴嫩的主要原因,是企图摧毁黎巴嫩南部的巴解游击队基地,打击黎巴嫩支持巴解的力量和驻黎叙军。以色列军队分西、中、东三路发起攻击,并有海军从海上配合。这场战争是一场高技术局部战争,不但使用了最新式的 F—15、F—16 飞机,T—72 坦克,而且导弹战、电子战水平也是相当高的,陆、海、空协同也较密切。
这场战争有最精彩的几次战斗。
第一,以军成功地摧毁了叙军 19 个“萨姆”—6 防空导弹连。开战第 4
天,以军出动 96 架飞机,总指挥所在 F—2C“鹰眼”式预警飞机上,波音 707
电子战飞机和无人驾驶飞机实施引导、侦察,F—15、F—16 型飞机担负高空掩护,F—4、A—4 型飞机低空轰炸、攻击贝卡谷地。接连两次突击,摧毁了叙军在贝卡各地的 19 个“萨姆”—6 地空导弹连。这次作战,以军充分接受了第四次中东战争中的教训,为了弄清“萨姆”—6 导弹的位置及叙军无线电电波频率,先派出无人驾驶飞机进行侦察,侦察机被叙军击落,却换来了重要情报,搞清了导弹的位置,和叙军指挥雷达的无线电电波频率。在大批飞机起飞前,仍以一架无人驾驶飞机为诱饵,让叙军发射地空导弹,起到核实情报的作用。接着大批飞机起飞,以电子干扰飞机干扰叙军导弹制导系统, 使发射出来的导弹不能命中目标,然后再以精确制导的空地导弹、集束炸弹和普通炸弹,对贝尔谷地进行饱和式轰炸,只用 6 分钟就取得了以上战果。6 月 10 日和 7、8 月份,以军又摧毁了叙军一些地空导弹基地,共计 42 个连。以军的这一行动,在当时引起相当大的震动。
第二,以叙双方展开大规模空战。就在 6 月 9—10 日以军摧毁叙军地空
导弹的同时,叙军逐次起飞 50 多架飞机,双方 150 余架飞机展开空战,其规模是中东有史以来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大的一次空战。以军空战,不但有海上和地面的配合,而且有空中指挥系统统一指挥,而叙军无空中指挥系统,只靠地面指挥,飞机起飞后由于受到电子干扰,便与地面失去联络,以致遭受重大损失。经两天空战,叙军损失 81 架飞机。这场战争,叙军一共损
失飞机 90 余架,而以军只损失了 10 余架飞机。以军除了指挥和电子干扰上的成功之外,还由于使用了 AIM—9L“响尾蛇”空对空导弹。
AIM—9L“响尾蛇”空对空导弹,是该导弹系列的第三代,美国制造,1975 年完成研制。射程 18.53 公里。跟踪能力强,被动 红外制导。装有一台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
第三,T—72 坦克遭厄运。战争中,叙军使用的坦克,主要是苏联提供的 T—72 坦克。以军中路部队在舒夫地区与叙军展开坦克战,以军用“战车” 式坦克与之对阵,该坦克炮口径 105 毫米,发射以色列自行设计制造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穿透了 T—72 坦克复合前装甲,创造了战场首次击毁 T— 72 坦克的记录。
T—72 坦克,苏联制造,1974 年装备部队,是一种主战坦克。装有一门带有隔热套管的 125 毫米口径滑膛炮,配有自动装填机。前装甲板水平倾角为 22°,与各国的坦克比较,是水平倾角度最小的,提高了防破甲弹的能力。坦克和火控系统主要有:火炮双向稳定器,机电式弹道计算机,合像式光学测距仪,提高了射击精度。还配有红外夜间瞄准镜等先进设备。
以色列入侵黎巴嫩的战争,是一次高技术局部战争,各种高技术武器装备得到较为合理的巧妙的综合运用,更好地发挥了它们的作用。此战引起了国际上的高度重视,被称为是以军显示了“技术的优势”,以军的这次胜利, 是“电子战的胜利”,是“新战术的成功”。
4、美国入侵格林纳达战争。
这场战争爆发于 1983 年 10 月 25 日,结束于当年的 11 月 2 日,历时 9 天。格林纳达是一个小岛国,位于加勒比海东部向风群岛的最南端,西边是加勒比海,东边是大西洋,为海上交通要冲,陆地总面积 344 平方公里,10.8
万人,距美国约 2500 公里。美国入侵格林纳达的直接原因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格林纳达人民经历了数百年的殖民统治,有着强烈的改变殖民主义政策影响的要求。1979 年 3 月,格林纳达“新宝石运动”领导者莫里斯·毕晓普
发动了一次武装政变,推翻了亲美和亲西方的政权,与苏联、古巴发展关系。因而,苏联、古巴给了格林纳达很多“援助”,苏联、古巴的影响加大,对美国的影响有所削弱,同时也威胁了美国在加勒比海地区的海上运输及其他利益。美国因此而对格林纳达采取了惩罚措施。
这场短时间的战争,美国出动了1 个约1900 人的海军陆战队加强营和“海豹”特种分队,1 艘“独立”号航空母舰和 10 余艘舰船,CH—46、CH—53、UH—1 运输直升机和 AH—IH、AH—1S 等型号的武装直升机 30 余架,AC—130 武装运输机和 C—130、C—141 运输机,第 82 空降师 5000 多人和两个别动营700 人。总兵力达到 8000 人。而格林纳达只有两个步兵营、1 个野炮连和 1
个高炮连,总兵力约 2000 人。
美国采取了“杀鸡用牛刀”的办法,用突然方式入侵格林纳达,以两栖攻击部队、机降、空降部队先后控制了东北部的珍珠机场和西南端的萨林斯机场,运用直升机机动兵力,运用舰艇从海上机动兵力,南北夹击,向格林纳达的首府圣乔治攻击,政治目的很快便实现了。
这场战争,是一个超级大国以绝对优势兵力进攻一个落后的小岛国,格林纳达毫无还手之力,基本上形不成对抗的局面。美国只伤 91 人,亡 18 人, 损失直升机 10 余架。而古巴人和格林纳达一共死亡约 110 人,伤 60 余人,
被俘 600 余人,格林纳达军队在美军的搜捕中逃散,武器弹药全部被搜缴。这次战争的最大特点,是美军运用了高技术兵器对付弱小国家,特别是运用各式现代化的直升机作战,是广泛运用直升机作战的典型战例。因为格林纳达面积小,多山,地形复杂,运用直升机机动兵力、空中搜索、抢占要点、攻击对方防御阵地等,都是值得重视和研究的新战法。
5、美军两次袭击利比亚。
这场战争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美苏两国争夺在非洲的利益所致。自 70 年代以来,利比亚与苏联关系逐步密切,而与美国、英国的关系日趋冷淡。利比亚接受了苏联给予其大量坦克、飞机、舰艇,导弹援助,这对美争夺地中海沿岸地区是一个严重的障碍。而且利比亚国家元首卡扎菲多次访问苏联,并多次声称,他已与高级军官制定出了对付美国的军事计划。卡扎菲还宣布,如果利比亚遭到美国攻击,他将不得不加入军事联盟,利用华沙条约军事力量。他还呼吁阿拉伯国家与美国断交等等。利比亚的这一些行动,使美国统治者大为恼火,美国决定“惩治卡扎菲”,借以“警告苏联”,“向全球的恐怖分子开战”。
第一次袭击利比亚。1986 年 3 月 24—25 日,美空军以“演习”的名义, 袭击了利比亚的海军和导弹基地。这次行动,美国预先从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港、印度洋和本土东海岸调集了“珊瑚海”、“萨拉托加”和“美国”号 3
个航母编队,各型舰只约 50 艘,飞机约 250 架,总兵力 2 万余人,向锡尔特湾北部海域集结。23 日夜出动 10 余艘驱逐舰、护卫舰、导弹巡洋舰、反潜攻击舰等向利比亚海岸靠近。大约有 100 架飞机轮流升空,E—2C 型预警飞机、EA—6 型电子战飞机和攻击潜艇先机行动,中、高空有 F/A—18、F—14 型战斗机掩护,电子干扰飞机低空监视,A—6、A—7 型攻击机低空攻击,组织严密,海空配合。利比亚发射了 6 枚地空导弹,均被干扰而不能命中目标。
24 日晚发起攻击,以精确制导空地导弹、空舰导弹和集束炸弹击沉利比亚 2
艘快艇,重创 3 艘,炸毁 2 个“萨姆”—5 地对空导弹基地,炸死利比亚 150 人,美方无一伤亡。
第二次袭击利比亚。
1986 年 4 月 15 日,代号为“黄金峡谷”。 这次袭击的规模大,时间短。美军共集结 55 艘舰艇、460 余架飞机。10 余种导弹和炸弹及大批电子战装备。美军袭击的目标是以下 5 个: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的阿齐齐耶兵营、军用机场和西迪比拉尔港,班加西的“民众国”兵营和贝尼纳军用机场。空袭的兵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从 1 万余公里以外的英国伦敦附近三个空军基地起飞的 24 架 FB—111 型战斗轰炸机,17 架 KC—10 型和 13 架 KC—135 型加油飞机,5 架 EF—111 型电子战飞机,经 4 次空中加油,绕过法国和西班牙西海岸,穿过直布罗陀海峡飞抵地中海上空,以 3 个编队直奔的黎波里。二是地
中海的舰载飞机 55 架分为两个编队直飞班加西。两个方向同时袭击 5 个目
标,只持续了 18 分钟,投掷炸弹 100 余吨,5 个目标都遭到严重破坏,炸死
100 余人,炸伤 600 余人,在阿齐齐亚兵营中的卡扎菲住处也遭轰作,据说炸弹从他住室的窗子里飞进去,幸亏他躲到地下室才免于一死。这场被称为“外科手术式”的袭击,使利比亚遭受了重大损失。这种作战方式,引起国际广泛关注。
美军这次袭击,是一场典型的高技术局部战争,其特征主要有三:
1、充分发挥了 CI 系统和电子战的作用。美军在袭击中,同时指挥空中、地面、海上众多目标,完全靠 CI 自动化指挥系统,他们称这个系统是“军事力量倍增器”。电子战起到了保护自己,削弱敌人的目的,使行动达到了突然性。
2、使用了大量高技术兵器?FB—111 型战斗轰炸机,是美空军的最新装备,可变翼,全天候,装有地形匹配雷达,即便在夜间也可在 60—150 米的高度依地形的起伏飞行,避开了对方雷达的监视。该机从英国到利比亚的远程奔袭过程中,30 架空中加油机予以保障。所用炸弹多是最新型的激光制导炸弹,电视制导和红外制导双向设备。此战与以往不同的还使用了“哈姆” 型反雷达导弹。
3、海空联合作战,协同密切。远程奔袭和就近从舰上起飞的飞机,同时攻击 5 个目标,步调一致,协同动作很成功,不但说明此次空袭计划周密, 也说明在指挥和相互联络上,因采用了高新技术手段,才达到如此目的。
从以上 5 次局部战争中,使用高技术指挥手段和高技术武器装备的情况,不难看出,70—80 年代与 50—60 年代比较,发生了重大的飞跃,使高技术局部战争跃升到一个新的阶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一大批新式的性能更为优良的高技术武器装备出现并运用到局部战争中去,原来的一些高技术兵器得到了改进和提高。比如美国的 FB—111 战斗轰炸机,是 1969 年装备部队的,它是在 F—111 战斗轰炸机的基础上改装的,不但发动机的推力加大了将近一倍,而且飞机上的电子等设备得到更新,干扰和抗干扰的能力增强,同时载弹的方式和种类也增多。E—2C“鹰眼” 式雷达预警机是 70 年代初期生产的,EA—6B 型是专门用于电子战的飞机。还有“哈姆”高速反辐射(反雷达)导弹、集束式炸弹等。
其二,电子对抗作战的地位提高。电子对抗部队、装备的任务不再是保障性的,而成为直接参与作战的一支重要力量,电子战贯穿始终。电子战不仅在总体上有部署有行动,而且在每一个局部的行动上,也都明显地体现出来,如每一架战斗飞机上都有电子干扰和反干扰设备,导弹也向反雷达型发展。电子战在高技术局部战争中越来越普遍,越来越激烈。这种情况在马岛
战争、第四次中东战争和以后的几次高技术局部战争中都非常明显。
其三,CI 系统逐步运用于局部战争,极大地提高了指挥效能。尤其是美国袭击利比亚的“黄金峡谷”行动,这种效能体现得更为明显,因而充分发挥出了战争力量的潜能。
其四,战争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从第四次中东战争开始,就可看出, 海、空军的力量及其作战能力在战争中起了关键性作用,海上和空中远距离机动,奔袭作战,战争的进程加快,节奏加快,强调利用大规模轰炸效果, 取得战争胜利的趋向更为明显。电子战使电子设备落后的一方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直升机特别是武装直升机的运用,给对方地面部队带来更大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