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组织好学生的课内学习活动

在化学教学中,学生的课内学习活动主要有听课、记笔记、思考、观察、实验、讨论、练习和作业、读书自学、探索和参观等等。学生课内学习活动的方式通常由教师施行的教学方法所规定。例如,教师采用讲授法时,学生相应地主要进行听课、记笔记和思考活动;教师采用实验法时,学生相应地主要进行实验、观察、思考活动等等。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如果教师忽视学生的能动性,把学生当作按照指令动作的机械人,使学生被动地进行学习活动,就违背了客观的教学规律,会严重影响教学的效果。能不能指导、组织好学生的课内学习活动,使学生主动和富有成效地学习,是使教学方法取得预期效果、使教学过程达到预定目的的关键,也是教师教学组织能力的主要体现。作为一个人民教师,应该学会和善于组织学生的课内学习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组织教学的技能和水平。

一、组织学生听课和记笔记

听课和记笔记是学习化学时最经常的活动,要组织好学生的听课和记笔记活动,首先要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充分了解听好课和记好笔记的意义,使学生想听、要听,想记、要记。教师要用积极的情感影响学生,调节学生的情绪,使他们精神饱满地集中注意听课。坚决摒弃“照本宣科”、机械重复、单调平淡、■■唆唆等容易使学生疲劳、分散注意的教学方式。

其次要进行听课方法指导,使学生会听。有的学生只重视听结论性或事实性材料,不注意听分析、论证过程,这是不正确的。要告诉学生: 听课的目的不只是了解有关的知识,还在于发展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 因此还应该注意讲解的问题是什么、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解决的思路是什么、用什么方法解决的、为什么会得到这样的结果等等,即不但重视结果,也重视过程。

要指导学生合理地分配注意,不但动耳,而且动眼、动脑、动手, 互相协调和配合。“动眼”不仅指观察教师的演示、看板书,还要注意看老师的表情、手势等,来增强感知的效果;有时还要在教师指导下阅读教材。“动手”包括记笔记、写写算算、做练习、进行操作实验等。“动脑”是听好课的关键,要善于把新学知识跟已学知识联系起来加以理解;要把教师分析、论证、解释的过程变成自己的思考过程,并且同步协调地进行;还要注意把跟进一步听课有关的需要记忆的东西要留心记住。

常常有些学生在听课时顾此失彼:顾了听顾不了记、顾了记顾不了想⋯⋯教师应该指导他们首先注意于听,听完一小段后再利用教师讲课的停顿间隙想和记。在碰到暂时想不通、理解不了的问题时,不妨先把问题扼要地记下来,留待课后进一步思考、学习。对不善于合理分配注意的学生,教师应适时地提醒他们进行听、看、想、记(笔记)等活动, 注意给予必要的时间。

要进行记笔记方法指导,使学生会记。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思维

的工具。笔记能以文字语言形式记载教师的以及学生自己的思维过程, 它能促进理解和记忆,便于进一步学习和复习。要指导学生学会选择记的内容:不但记讲课思路,而且记内容纲要——便于使知识系统化;记疑难问题——便于课后进一步思考学习;记重要补充——教科书中没有的内容、重要的举例和板书等;记学习指导——学习的要求、方法和注意点等等。要使记笔记的过程成为积极思维的过程,通过分析、判断、概括,抓住要点和系统,而不是有言必录的“速记员”。要教给学生如何用化学语言、化学符号和图式简明扼要地作记录。

教师要明确地向学生提出笔记要求,并且逐步提高记笔记的要求。对低年级学生可以用比较详细的板书作为笔记示范,定期检查、批改和讲评学生的笔记,组织优秀笔记进行展览交流,指导学生在课后用好笔记等等。随着学生年级的提高,可以逐渐减少板书内容和笔记指导,直到学生能做到耳、眼、手、脑协调并用,并能独立地作好笔记为止。

要采取多种措施,使学生听好、记好。例如,重视在课的开头作好学习的定向工作,使学生大概地了解学习的目标、途径和步骤;重视在课的结尾作好总结,不但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而且加深学生对科学方法的认识;重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注意启发学生思维,明确地提出问题并吸引学生一同解决;努力提高教师的言语水平,讲课时要有必要的重复、停顿和适宜的速度,使学生听清、记好,来得及作笔记;注意用板书、动作,表情等配合讲授,保证学生有效地感知等等。

二、组织学生讨论

讨论是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让学生围绕一个或若干个问题发表意见,相互启发、质疑、论辩和补充,共同求得比较深刻、全面的正确结论的一种学生集体活动。它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独立思考能力和集体讨论习惯,这种活动主要适于高年级学生。组织这种活动, 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组织能力和丰富的经验。化学教学中的讨论,除了围绕某一比较复杂的主题进行时间较长(一般不超过 1 节课) 的全班讨论外,近年来一些教师还经常组织问题不很复杂、时间较短、以 4~6 人为一组进行的讨论,来跟教师讲解、学生自学等互相配合。

围绕教学目标,精心和巧妙地设计好讨论题,对于组织好讨论常常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讨论题要有思考性、争议性,容易产生不同的理解或者不容易作出全面、完整、本质的回答;难度要适中,太简单或者太复杂都不能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讨论题可以配合教材的阅读、理解来拟定,也可以从教学过程的实际情况出发来编制,例如,在演示铁和硫反应生成硫化亚铁时,由于硫的用量不足,反应后生成的硫化亚铁中含有少量未起反应的铁,使块状硫化亚铁仍能被磁铁吸引。这时教师除向学生说明原因外,还因势利导,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果不用磁铁,能不能用化学方法来检验生成的硫化亚铁中有没有未参加反应的铁的存在?”(上海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上海市化学教学经验汇编,1989 年, 第 25 页)。也可以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加以整理和组织,然后再交给他们讨论。这样的问题学生讨论起来往往比较热烈,并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在确定讨论题后,教师应该细致地分析、推测学生在讨论中可能出现的不同意见,准备好进一步进行启发、引导的问题或材料。要给学生思考和准备的时间,提前向学生公布讨论题,并指导学生复习有关知识、阅读教材和收集资料。对于专门组织的讨论课,应该要求学生事先准备发言提纲。

讨论开始前,教师应简要地说明讨论题及其意义,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各抒己见,积极地参加讨论,相互切磋,求得正确答案。

讨论时要鼓励、促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和大胆地发表意见,养成良好的讨论习惯,及时帮助学生排除疑难和障碍,不包办代替、又不放任自流,紧扣主题,掌握时机,引导学生围绕主题深入思考。例如,在学习摩尔浓度时,学生对物质的量、摩尔浓度和溶液体积之间的关系在具体运用时顾此失彼、混淆不清。教师编制下列问题让学生讨论:“如果从1000 毫升 3 摩/升的硫酸溶液中取出一半,这一半硫酸溶液的摩尔浓度是

多少?”有的学生认为浓度是 1.5 摩/升;有的认为应该是 6 摩/升;还有的认为浓度不变,但讲不清理由,学生只会用日常生活中的糖水取出一半甜味不变的实例来说明。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先后向学生提出“在原溶液和取出的溶液中,所含硫酸的物质的量是否相同?”、“既然硫酸的物质的量不同,为什么摩尔浓度又会相同?这跟溶液的体积有没有关系?”等问题层层启发点拨,使讨论顺利进行。

在学生碰到力不能及的疑难问题时,教师要进行提示,帮助排除障碍。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超出大纲要求,要及时向学生交待,或者留待课后个别指导,避免浪费课堂时间。对于讨论中出现的错误,要让学生通过讨论来分辨是非、自己纠正。不要轻易表态、简单地当裁判员。教师的发言不宜过多,既要以学生为讨论的主体,又不当“袖手旁观” 的观众。

在学生得出正确结论、结束讨论时,教师应作好总结和评价,进行学习指导,可以提出巩固、提高所学内容的练习要求或者提出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三、组织学生练习

练习是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以及发展智能为目的的实践训练活动,是学生使学得的理论知识跟实际联系的形式之一,也是获取教学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现代的化学教学法中,练习是必不可少的, 常常跟听课、讨论、实验、阅读等活动配合,构成学生完整的学习过程。练习有口头、书面(包括板演)和操作这三种形式。练习题由教师在备课时精心拟定,它应该有明确的训练目的、具有针对性,又要精选基本类型并具有典型性,还要具有思考性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同一内容的练习题应该注意变式,适当地多样化。按照复杂程度和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常把练习题分为理解题、应用题和综合提高题三类。拟订练习题时要注意层次齐全、循序提高,难度适当、有一定的系统性和计划性,不出偏题、怪题。为了形成技能,题目要有足够数量,但又不能太多,反对搞“题海战术”或所谓“大运动量训练”。

一般说来,在学生开始解题练习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复习有关知识, 进行审题和解题方法指导,讲清解题格式规范,提出计算精确度或有效数字方面的要求以及检查复核等要求。在学生练习前教师最好精选典型例题进行示范,着重讲清解题思路,注意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在掌握典型例题的解答的基础上再改动原题,要求学生思考和解答。例如,在讲解“用 6.5 克锌与 50 克浓度为 20%的硫酸溶液反应后能生成多少克氢气”这道例题后,把硫酸溶液的浓度改为 10%;在讲解“怎样用化学方法除去一氧化碳中的少量二氧化碳”后,把题目改为“怎样用化学方法除去二氧化碳中的少量一氧化碳”⋯⋯都可以使一道例题的示范,收到多道例题的效果。在学生操作练习前,也应引导学生复习关于操作方法和规范方面的知识,进行示范和提出具体要求。

在学生练习解题时,教师要进行巡视指导,检查和督促学生认真地审题、解题,注意格式、有效数字和单位,力求一题多解。对发生错误或者感到困难的个别学生要进行指点、辅导;对普遍发生错误和感到困难的问题,要及时地作补充讲解,进行全班辅导。对完成较好较快的学生可以向他们提出要求较高的补充练习,也可以让少数学生到黑板上板演。板演还可以在一开始就抽人进行。在学生练习实验操作时,通常按照“分步操作—完整操作—连贯、熟练操作”顺序分阶段地组织练习。教师同样要进行巡视指导和检查督促。

在学生练习完成后,教师要对学生的方法、过程和结果进行讲评, 也可以组织学生互相批改或评论。还可以让少数学生做操作表演,组织全班学生观摩或评论。讲评可以逐题进行,也可以把各题集中在一起进行。

最后,教师要做好练习的总结,在学生有了实践体会的基础上,总结搞好审题、解题或者实验操作的规律,加深和发展学生对有关概念和知识的理解。对于审题,应强调在阅读题文时抓住要点、不遗漏关键性的“细节”;通过分析题意,明确已知条件和待解决问题是什么;通过联想和假设沟通已知条件和题目答案间的联系,寻找解题的“突破口”, 设想解题的方法、步骤。对解题要强调开拓思路,灵活运用已学知识, 掌握解题方法,提高解题技巧。强调注意具体条件的变化,不死套公式, 要注意帮助学生总结题型,寻找和积累解答各类题型的经验等等。为巩固练习效果,课后还可以适当布置一些作业让学生进一步练习。

四、组织学生阅读、自学

阅读是自学辅导法中学生的主要活动方式,但是,它更多地在其它方法中跟讲授(听课)、讨论、练习、实验等相互配合。阅读的过程包括感知、思维、记忆、语言等活动,它不但可以充分发挥教科书的作用、使学生学好有关的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表达等能力,特别是自学能力,有利于学生作为学习主体主动地学习。广义的阅读活动除了课内阅读外,还包括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和课外阅读活动。

要组织好学生的阅读活动,教师应该事先选择好适宜学生阅读自学的教科书内容或其它读物。要提出学习任务,提示学习重点、学习要求、学习程序和方法,提供有关的练习和实验材料。要指导学生不但动眼,

而且动脑、动手;对不同性质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方法。

对理论性内容要注意产生有关概念、原理、定律的事实根据;要掌握其要点,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解释、阐述;学会通过抽象、概括和推理自己形成有关的知识,了解它们的应用和应用范围,要能具体地举例。对元素化合物知识,要联系观察的实验现象,阅读课文、认识物质及其性质、变化,要弄清物质的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对公式推导、计算过程以及化学方程式等,要动手尝试独立地推导、计算和书写。对图表、注解、插图等也要认真阅读,注意弄懂。对需要记忆的内容则要设法记住。

在阅读时要注意“动笔”。勾划重要内容,摘录要点,整理和编写知识系统或小结,随时写下心得、体会以及问题,作好阅读笔记。要重视做好练习,来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掌握知识。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对比,善于发现问题,努力通过独立思考或者讨论求得解决,使阅读、自学的内容“由薄到厚、由少到多”;随后又要注意进行概括,分清主次,抓住重点和精髓,继而实现“由厚到薄、由多到少”的第二次升华。

学生在课上阅读、自学时,教师要进行巡视、检查、督促和个别辅导,帮助学习困难者排除障碍,使学有余力者能有所发挥。学生阅读自学结束后,教师应组织练习、检查学习效果或者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对课外阅读活动可以用读书报告会、讨论会、板报等形式组织交流活动。自学能力是化学教学中必须注意培养的一种能力,教师应该有计划

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自学能力。对阅读能力较差的低年级学生可以从运用讲读法着手,逐步过渡到让学生自己阅读;从提供比较详细的学习提纲起,逐步简化学习提纲,直至不提供帮助,让学生独立自学;要从具体情况出发,逐步放手,促进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