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进行中学化学教材的分析与研究
教材是根据教育目的与学科任务编写和组织的、具有一定范围和深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体系。教材主要指教科书而言,还可以包括教科书以外的教学文字材料、教学音像资料以及学科图表等教学资料。中学化学教材的分析与研究,是中学化学教师把握、领会和组织教
材以便有助于教学展开的一种 实践活动,它是教学准备的首要工作。它对于教学“计划——实施——评价”的内容及过程,对于每个年级以至每课的准备,对于讲授内容的精选和处理,对于学生课业负担的控制以及教具的选择与研制等,都是十分重要的。
化学教师要经常对章、单元、节或每课的教材进行分析与研究。 中学化学教材的分析与研究的主要步骤包括:认识和理解教材;确
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本文拟对这几项工作做一些归纳与探讨。
一、认识和理解中学化学教材
认识和理解教材是教材分析与研究的第一步。认真阅读教材,熟悉本段教材的章、节名称,主要内容和段落,达到能概述内容的要点、编写层次与顺序的程度,为认识和理解教材奠定基础。
认识和理解教材,通常应该做以下几项工作:
(一)识别教材的内容
中学化学教材的内容,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角度大致划分为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基础理论、描述性化学知识、化学用语、化学计算和化学实验六大部分。认识和理解教材,首先要明确教材的内容属于哪部分知识或技能。还要研究本段教材中各个具体内容分别属于哪部分知识、技能,以便依据不同类别知识、技能的特点和教学规律,择定适当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二)把握知识、技能的要点或知识点
分析知识、技能的要点或知识点,是认识和理解教材的重要任务, 也是实施教学设计和落实教学目标的前提之一。教师应结合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认真分析教材的内容,仔细区别哪些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哪些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技能而安排的背景材料、例证或过渡性练习,准确地找出教材内容的要点或知识点。
(三)理解教材编写的思路与内容的逻辑关系
思路往往不是教材外显的部分,内容的逻辑关系也容易被忽视,对此,教师在认识和理解教材时应该特别给予重视。
要分析本段教材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表达方式和程序,研究素材、例证、练习与知识、技能穿插编排的意图,从中领悟出教材提供的教与学的过程和方法,明确教材的思路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以此作为理解教材的一个重要方面和设计教学过程的重要依据。
(四)明确教材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掌握新旧知识、技能的联系,是搞好新知识、技能教学和实现知识系统化的重要环节。教师应该认真研究教材内容中的新知识和前后教材中知识的关系,发掘新知识、技能的“生长点”,以实现知识、技能的正迁移。还要分析教材中新内容与相关知识的联系与区别,不断将新知识归纳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努力构建各类知识、技能的网络, 从全局上更好地把握和使用教材。
认识和理解教材示例:
现以“盐类的水解”一节为例,讨论怎样认识和理解教材。
- 识别教材的内容
从总体看,盐类的水解是电解质理论的组成部分,它属于化学基础理论知识。本节教材中盐的水解规律是理论知识,在教学中要突出系统性和论证性。盐类水解的概念是化学基本概念知识,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其内涵和外延的揭示与领会。书写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则是化学用语的技能,在教学中要强调书写的依据和规范要求,并加强书写训练。
- 知识、技能的要点或知识点
知识、技能的要点:盐类水解的概念;两类盐水解的一般规律;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
可从知识、技能的要点中分解出知识点:盐类水解的概念;强酸弱碱的盐水解的规律;强碱弱酸的盐水解的规律;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 判断正盐(弱酸弱碱生成的盐除外)水溶液的酸碱性。
教材用较大篇幅分析两种盐水解的过程和介绍盐类水解的利用,这些内容是研究盐类水解规律的背景材料与应用例证,不属于知识、技能的要点。
- 教材编写的思路与内容的逻辑关系
“盐类的水解”教材内容依次包括三个部分:建立盐类水解的概念;
探讨盐类水解的规律;运用盐类水解的知识。其中,盐类水解的概念是基础,旨在揭示盐类水解的实质,并为研究盐类水解规律提供依据。盐类水解的规律是核心,它是盐类水解原理的具体化,并使盐类水解一般概念得以直接应用。盐类水解的利用,则是通过具体的情境及实例,促进对盐类水解及其规律的理解、巩固和深化。
为落实好“盐类的水解”教材的内容,教师要突出个别与一般的辩证关系,帮助学生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要依据教材内容为学生提供鲜明的盐类水解的实验事实,深入探讨产生宏观现象的微观本质,以形成盐类水解的概念。要依据教材的典型实例,运用归纳法揭
示几类盐水解的规律。然后,要运用演绎法,将规律应用于解决盐类水解利用的实际问题,加深对盐类水解及其规律的认识。
- 教材内容在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化学教材中的电解质理论主要包括两项基本内容:一是研究电解质的电离,建立强电解质的概念和弱电解质及其电离平衡有关的概念;二是研究电解质的化学变化,主要讨论离子互换反应(酸、碱、盐间的复分解和盐类的水解)与电化学反应(原电池反应和电解)的一般条件与规律。
“盐类的水解”一节教材 安排在离子反应和强弱电解质之后,使盐类水解过程和规律的探讨能在电离和强弱电解质概念的指导下进行,还可以通过与已有离子反应知识的比较、辨析帮助理解。教师要善于运用这些已有知识,并从中发掘出盐类水解新知识的“生长点”。此外,在本节教材学习结束前,应该通过适当方式对离子反应的知识集中整理、小结,并把这些知识纳入到电解质理论知识网络中去。
二、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
在认识和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教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内容, 并结合学生实际,经过提炼加工,科学准确地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这项工作既是教师制定课时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设计教学方案和实施教学过程的基本依据。因此,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是分析研究教材的关键步骤。
(一)确定教学目标
在教学设计中,经常需要制定章、单元、节和每课时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指的是预期通过教学过程使学生思想、情感和行为发生变
化。从素质教育和综合发展的观点出发制定的教学目标,应 该是包括“双基目标”、“能力目标”和“教育目标”等在内的较完整的目标体系。教学目标的确定和表述,应从可以观察和测量的学生行为的变化去
说明教学应达到的具体标准。现以“双基目标”为例加以说明。
中学化学教材中的双基是指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规范的“双基目标”主要从两个方面规定具体标准:一是把教学大纲的目的、要求细目化,明确规定学生应学习的知识、技能的要点或知识点;二是使用恰当的行为化的语言,明确地表达学生在什么样的情境或条件下应达到的水平。
中学化学教学大纲把教材中知识的教学目标界定为三个层次:
了解——知道“是什么”。能够记住学习的知识要点,能够根据提供的材料识别是什么。
理解——懂得“为什么”。能够领会概念和原理的基本涵义,能够说明和解释一些简单化学问题。
掌握——能够“应用”。能够分析知识的联系和区别,能综合运用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化学问题。
化学实验技能目标也大致划分为三个层次:
初步学会——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能够比较正确地使用化学仪器, 进行实验操作。
学会——学生能够独立地、比较正确地使用化学仪器,进行实验操作。
熟练——学生能准确地、有条理地、迅速地使用化学仪器、进行实验操作。
把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理论观点引入中学化学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表述,是近年来中学化学教学目标研究深化的标志之一。例如,在依据教学大纲界定的“双基目标”层次确定教学目标时,越来越多的教师明确地以学生行为的变化而不再以教师的行为去表述,从而提高了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和可测性。又如,不少地区和学校把化学教学大纲中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层次进一步分解为识记、理解、简单应用、分析、综合、探求等不同的学习水平,并赋予各自明确的涵义,这种表述使教学目标更加具体,更易于实施和评价。这些做法和经验值得教师在制定和表述教学目标时借鉴。
在化学教学中,布鲁姆认知领域各层次的教学目标的含义是: 记忆——对所学化学知识的再现或再认识。
理解——把握学过的化学知识的能力。包括对知识涵义的领会、解释和引申等。
应用——将学过的化学知识应用于新的情境的能力。分析——辨认整体中各个局部及其相互关系的能力。
综合——把零散的信息、资料组成为新的整体,以得出新结论的能力。
探求——能接受提示、改造和补充知识的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对原有的模式进行模仿、改造或创造一种新模式,以解决新情景中的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示例:“氢气的性质和用途”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双基目标”:
学生掌握氢气的可燃性,能够完整地叙述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分析反应产物,能够迅速准确地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
学生理解点燃氢气前检验纯度的必要性,能用自己的话解释验纯的必要性。
学生了解氢气的物理性质,能够说出氢气一些重要的物理性质。 学生初步学会检验氢气纯度的方法,能够说出验纯操作的主要步
骤。
“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从反应物、反应条件、反应中能量变化和反应产物对化学反应进行较全面的观察和叙述。
学生能够依照先后顺序对实验操作进行有序的观察和叙述。“教育目标”:
学生在使用可燃性气体时有鲜明的安全意识和工作责任感。
(二)确定教学重点与难点
- 教学重点的确定
教学重点是指教材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和技能。教学重点把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在学生知识结构化过程中有重要的意义。精心设计重点内容的教学,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形成正确的思想观点和科学的方法。因此,教学重点对实现教学目标往往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和确定教学重点:
首先,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安排,找出重要的内容。可先从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要求入手考虑。大纲规定“掌握”、“理解”、“了解” 等,可以作为判断教学内容重要性的依据之一。还可以从教材的排印等去考虑,例如,全部黑体字排印的概念,要求学生掌握。部分黑体字排印的概念,要求学生理解和会用。不用黑体字排印,只要求学生一般了解。此外,各章内容提要提供了本章的主要内容和系统,章节习题中知识、技能练习的次数、难度和综合程度等,在判定教学内容是否重要时, 也都有参考价值。
然后,通过比较找出重要内容。一般说来,和物质的物理性质相比较,它的化学性质更重要。和描述性知识相比较,反映物质组成、结构的化学基本概念、原理更重要。和一般物质相比较,选定的代表物更重要。
最后,深入研究重要内容,确定教学重点。每章、每单元以至每节教材,常包含若干重要的内容。重要的内容不一定都是教学重点,要分析这些重要内容的关系,找出其内在的中心和外围,并在确定重点时有所取舍。
- 教学难点的确定教学难点是指教材中学生难理解或难掌握的知识、技能。从教材本身分析,难点内容通常包括:比较抽象的内容。例如,初中教材中化合价的实质;容易混淆的内容。例如,初中教材中结晶水合物与混和物;综合性强的内容。例如,高中教材中合成氨适宜的生产条件的选择;
逻辑推理比较复杂的内容。例如,高中教材中电化腐蚀及其规律。当然,有些难点兼有上述多种特点。要对所教教材的内容做具体分
析,对困难程度进行比较,从中找出教学难点。
有些教材内容,教师认为不难,但学生接受困难较大,这些内容也应该确定为教学难点。应该把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认真研究学生有关知识的状况、年龄特征和学习心理,使教学难点规定得更符合实际。
要区别教学重点和难点。有的内容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但是,重点内容学生接受不一定都困难,非重点内容学生不一定都容易理解,对此要做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教学重点与难点示例:“氢气的性质和用途”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节课包括氢气的还原性、还原反应的概念和氢气的用途三项教学内容。
从大纲规定的教学要求看,氢气的还原性和还原反应,分别属于元素化合物性质知识和化学基本概念知识,是应该掌握的化学基础知识。
氢气的用途,是应该了解的化学基础知识。显然,前二项均为重要内容。从知识间的关系看,氢气的用途由它的性质决定。还原反应概念,
是学习氢气的还原性以后,具体分析氢气和氧化铜的反应形成的。可见, 氢气的还原性,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还原反应和氢气的用途是围绕它的外围知识。氢气的还原性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氢气的还原性,有演示实验做基础,能够清楚地观察到各个反应物和生成物,认识这条性质并掌握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等难度不大。难在“什么是还原性”,这已是涉及还原反应有关的概念问题了。
鉴于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涉及的概念较多,包括氧化反应、被氧化、氧化剂、氧化性、还原反应、被还原、还原剂、还原性等,这些概念间的关系较复杂,所以还原反应概念是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