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社会化及个性形成

你、我、他呱呱坠地,来到这个大千世界。此时,我们只是一个求生存的自然本能的小生命而已,还不具有人的本质——社会性。如果,一个婴幼儿离开社会,那么,他就不能发展成为人,因为他失去了使人社会化的主要条件——交际。

印度狼孩卡玛拉(后来人们给他取了名字)自幼生活在狼群中,失去了与父母接触的机会,因此,不能认识自我,认识世界,变成了具有人形的动物;四肢着地爬行,吞吃生食,学会象狼一样的嗥叫。他不认识人、世界, 没有意识。人们发现了他,让他重回人的世界,教育他,这才使他逐渐认识自我和世界。我国不久前发现的“猪孩”与“狼孩”有相似之处。“猪孩” 虽与父母生活在一起,但平时父母只顾种田,让孩子与猪为伍,结果孩子就学到了猪的习性:在地上打滚、爬行、吃猪食。自从中央电视台披露了这一事实后,“猪孩”问题受到社会的重视,得到了专门的教育,但智力发展、个性形成已受到巨大的影响。

人,只有通过社会化过程才会获得社会性。所谓社会化过程,就是人意识到他人对自己的行为期望,掌握并理解一个社会或某个社会群体的社会行为规范、道德、价值观念和文化的过程。社会化过程与交往是不可分的。人际交往是精神的,也是物质的、社会现实的过程。在交往过程中,人们交换和交流信息、经验、情感、意见、观念和习惯,也交换金钱、实物——一切作为社会价值和人的意识的体现物的物质客体,满足各自的各种需要。在交往过程中,人们不仅在肉体上,而且在精神上“互相创造”。

社会心理学家林德·史密斯言简意赅地阐明了孩子的社会化问题:“孩

子只有在可能与他人进行交往的条件下,通过语言影响他人和接受他人的影响,才开始社会化。”我们正是在母亲的怀抱中认识别人,学会第一句话的。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斯在自己的著作中,以小安娜的遭遇为例,说明一个人即使生活在人类社会中,但如果失去交往的机会,特别是与父母交往的机会, 那么,对个性的形成和社会化的实现,必将产生破坏性的影响。事情正是这样的:1938 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政府,在该州一个农民家里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已满 5 岁的小女孩安娜。她出生后,她的母亲(精神不正常)就把她单独关在楼上的黑房子里,每天仅给她足以维持生命的牛奶,此外不与她接触。在当地官员发现她时,小安娜又瞎又聋,不会说话,不会笑,不会走,不会咀嚼,不认识自己。

苏联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从调查研究中得到了美国同行相同的结论。苏联社会学家协会副主席哈尔切夫指出,家庭、父母是孩子社会化的必不可少的、具有深刻的独特意义的因素。他特别强调,在社会发展的现阶段,科技革命迅猛发展,城市化及人口流动日益加剧,信息量急剧增长, 大众传播日益普及,家庭气氛及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对孩子的社会化和今后个性的和谐发展,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所以,作为家长,不仅有养育之责,更有教诲之任;作为教师,不单纯是传播知识,更需注意通过交往(教学是交往的一种特殊形式),培养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地发展;作为朋友,不单是在一起谈笑、游玩,也需注意相互在行为、处世方面的影响;作为同事和领导,不单要考虑任务、计划的完成,也应考虑在交往中相互满足需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作为传播媒介的工作人员,除了关心发行率、收看率、收听率、上座率之外,更应注意社会效益,关心传播内容对观众、听众、读者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