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管理环境的变化

如前所述,几乎所有经济、科技、社会、文化、政治各方面环境的演变, 都可能对管理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显然这种环境与时间因素和空间因素有关(后者例如不同的国家其管理环境亦是各异的)。但是随着通讯技术、交通运输的发展以及经济与贸易、文化等交往的日益密切,使得国与国之间所面临的问题与采取的解决方法等,其共同或共通之处也日益增多,因此我们所讨论的管理环境的变化,在不同国家或社会之间也有相当的共同趋势。

  1. 组织特点和规模的变化

我们已经知道,管理的载体是组织,因而组织性质特点和规模的变化, 将会对管理产生直接的影响。

  1. 组织性质特点的变化。从世界范围来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短短十几年中,服务业(通常称之为第三产业,TertiaryIndustry)迅速崛起, 一方面其发展速度之快令人瞩目,而今已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从目前来看,仍在不断发展之中。第三产业这类组织的性质特点,与传统产业组织有很多的不同之处,由此也引起人们关注于第三产业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以期满足其新的实践需要。

另一方面,随着一国经济向全球经济的转化趋势,公司组织的发展,已出现了跨国公司及复合企业(Conglormerate)。一个企业可以跨地区、跨国界经营,也可以同时进入不同市场及互不相干的行业。随着全球性经济的迅速发展,这种趋势将有增无减,这类组织(公司或企业)则呈现出其独有的组织特点,组织规模也随之变化,因而其管理也呈现出其独特之处。关于跨国公司的管理将在后面专门讨论。

从今后来看,将还会有另一类型的组织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日趋重要, 它们出现在教育、国防、太空、海洋、医药及城市等各种范围,其共同特征表现为:

①没有“例行化”(routinized)的解决办法,更不可能应用生产流水线方式大量生产。所需要的,是不断找到新的解决方法;

②它们以科技为基础,工作人员以科学家和工程师为主,极少非技术性质的工人;

③其产品可能只是一个计划,即使是电子计算机系统,其产品单位也不会很多;

④其产品涉及问题极广,有赖各方面(包括政府、教育、工商界)的协调合作;

⑤这类组织所追求的,多数并非是传统的利润,而是服务,因此难以具体衡量。

  1. 组织规模的变化。18 世纪的工业革命,使西方国家进入工业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技术、经济条件下,规模庞大的组织(公司或企业)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因而颇受人们青睐;古典经济学家们的“规模经济”理论也久负盛名。但是,历史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大

就是美”的时代已告结束。自本世纪 70 年代末期以来,为美国创造十几万个就业机会,开发无数科技产品的是小公司,小公司逐渐取代大公司而成为美国经济的支柱。这些小公司绝大部分是高新技术企业,弹性大,创造力强, 效率高,敢于冒险,所以有人认为美国经济能在国际竞争中生存,全靠这些

小公司。

美国的情况虽然代表了一种发展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小才是美”。正如《哈佛商业评论》的编辑西欧多·莱维(Theodore Levitt)所说的:“有些事只有大机构才做得来。”杜邦化工公司的资深副总裁亚历山大·米切纳

(Alexander Michener)也说:“我觉得大有大的好处,小有小的优点,两者兼得岂不更美?”所以今天美国的大公司正在设法努力学习小公司的优点一一一弹性大和效率高;而小公司也不断扩张自己,希望能像大公司一样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广大的营销网。

  1. 工作性质与价值观、工作态度及工作人员组成的变化
  1. 工作性质的变化。随着上述组织特点和组织规模的变化,自然影响到组织内工作性质发生变化。从事制造业或直接生产的人员将显著减少,代之而增加的是从事营销、金融保险、交通运输、通讯、文化、卫生保健、社会福利、教育、娱乐以及政府工作等的人员。这些人大多是教育水平较高、受过某种专业训练的人,与他们的上一代的工作者有着迥然不同的价值观和工作态度。

  2. 价值观和工作态度的变化。主管人员要运用激励等手段,促使组织全体成员产生某种特定的动机,引导其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奋斗。但是这种动机的产生,又受到被激励者的价值观和工作态度的影响。

在西方,特别是美国,正如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John Naisbitt) 所言,教育和富裕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原有的清教徒的道德观,即“工作本身(以及本质上)就是光荣的和可贵的,而工作必然具有某种单调乏味的成分”,已发生动摇,代之以关于工作的新概念:“工作是个人或社会应该完成的使命。”“工作也应该是有趣的。”因而,促使人们愿意努力工作的吸引力不再是以金钱报酬为主,而更多的是工作本身使他们感到乐趣,并且能够发挥自己的专长和能力,能够表现出工作者本身及其价值观以及个人成就的满足程度。

此外,人们期望有较多的休闲时间。据估计,美国的每周工作时间平均每 1O 年缩短两小时。现在有的已达到每周四天,每天七小时工作,此外每年还有 4 周的带薪休假。而到公元 2000 年时,人们的休闲时间将占 4O%之多。

  1. 工作人员组成的变化。一般而言,未来的组织中工作人员的年龄及性别也将与现在有所不同。在欧美等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及其他许多国家,年轻工作人员(尤其是 20 岁以下者)将显著减少,相对地,25 岁以上至 40 岁的将显著增加。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今后的社会中,人们需要以更长的时间去接受教育和培训,否则就难以胜任工作。

在性别方面,妇女参加工作的人数会显著增加,“全部妇女,除了需要用全部时间中的少数几个月或几年哺育婴儿以外,都会参加工作,当今的女性工作者正在重新创造她们的职业生涯和母亲形象,正在用她们新的生活方式影响公司的政策”,尤其是有较多的妇女担任组织高层职位。这些变化, 都将影响到一个组织所要采取的管理和领导方式。

  1. 政府与公司的关系

在西方,近几十年来,政府职权范围的扩大,已经成为一个普遍而重要的趋势。除了政府本身组织扩大,雇佣大量人力,从事工程建设、文化教育及社会福利等各方面业务之外,还对于其他组织(包括非盈利性和盈利性公司)的就业、安全、环保、标准化等方面,有了更多的规定和管制。更为重

要的一个趋势,是政府利用各种手段对公司进行干预。政府通过财政政策和对可供信贷的控制,使公司经营受到相当大的影响;政府的税收政策更是影响到社会的每个部分;每个公司的每个主管人员,则受到越来越严密的法律、法则和法院所决定的蛛网似的包围,其行为想要设法不牵扯到法律规章,几平是做不到的;至于政府对工商业的促进和制约作用,以及对经济的扩展和发展的刺激能力,更是日趋增强,其重要表现之一就是,冷战结束之后,从全球范围来看,政治与经济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正在日益加深。

  1. 科技的发展

管理实践、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是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发展而发展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归根结底是科学技术的发展。

西方的经济学家、未来学家、社会学家们已经看到,在本世纪末、下世纪初,现在已经突破和将要突破的新技术,运用于生产,运用于社会,将带来社会生产力的新的飞跃,相应地会带来社会生活的新变化。这些学者们把人类文明史划分为三个阶段,称之为“三次浪潮”,即第一次浪潮是农业社会阶段,农业同畜牧业、手工业相分离,前后经历了几千年;第二次浪潮为工业社会,从 18 世纪的工业革命以后,机器部分代替人的体力劳动,工厂制度出现,前后经历二百多年;人类现在进入依靠全新的技术、开发新的能源和新的材料的“第三次浪潮”阶段,新的世界产业革命将冲击旧的生产方式和社会传统,工业发达国家已出现从工业社会转向“后工业社会”或信息社会的大趋势。所谓的“信息社会”是以“三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 为理论基础,电子、通讯、能源、交通、材料、生物、航天技术等迅速发展, 电子计算机部分代替脑力劳动,大多数人的工作是要处理信息而不是生产产品,经济是建立在信息基础之上的。

这样来划分社会的观点,是我们所不能同意的。但是如果仅仅从技术的角度,也即生产手段、技术的变革看,这样划分也有其合理的部分,因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总是意味着劳动手段的变化。劳动手段的发展变化也是一种社会存在,存在决定意识,因而也会引起诸多方面的改革变化。

总之,管理环境发生了凡此种种的变化,对管理理论和实践而言,无疑是提出了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