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树
如前所述,决策是一个过程,包括四个主要阶段,这些阶段与人类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诸阶段之间有紧密的联系。正如思维离不开语言一样,决策作为一种复杂的思维过程也需要一种“语言”,或者说需要通过一定的模型来表达。
决策过程是通过比较现状与目标间的差距发现问题,根据问题的特征设计出几个可行方案,每个方案都对应一个最
终的效果,而方案的实现具有一定的概率,决策者在权衡各方案时,除了考虑到方案实现的平均收益外,有时还加入主观的倾向和偏好,最后的选择是在全面衡量各方案的利弊,并参照目标要求的基础上做出的。把这一过程加以抽象就得到了决策树。
决策树是一种探索式决策过程的模型,实际上它早已存在于人们的思维过程中,一直被决策者有意无意地使用着。下面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决策树的原理和应用。
假设,某公司为满足某种新产品的市场需求,拟规划建设新厂。预计市场对这种新产品的需求量可能比较大,但也存在销路差的可能性。另一种可能是最初几年销路很好,但几年后可能保持旺销,也可能需求量减少。公司面临几种可能的选择:建一座大厂,如果需求量很大则产品可完全占领市场, 并获得很大的收益;但如果需求量小,工厂会亏损。若建立一座小厂,在需求量小的情况下仍可收回投资,并可获得一定的收益;但如果遇到需求量大的情况,则很快会让竞争对手占领市场,这样不仅失去了获得高收益的机会, 还可能因竞争而使小厂原有的收益降低。还有一种方案是先建小厂,若试销期需求量很大再将工厂扩大,这个看上去较为稳妥的方案也存在某些问题。首先,对同样的生产规模来说,两次投资的总和要大于一次投资;其次,由于没能及时占领市场,会给竞争对手以可乘之机,最终可能会失去一部分收益。
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将问题作适当的简化,但这决不是说,决策树不能用于更复杂的问题。上述问题的三种可行方案如下:
方案一:新建大厂,需投资 300 万元。据初步设计,销路不好时,每年
可获利 100 万元;销路好时亏损 20 万元。服务期限 10 年。
方案二:新建小厂,需投资 140 万元。销路好时,每年可获得 40 万元;
销路不好时仍可获利 30 万元。服务期限 10 年。
方案三:先建小厂、三年后销路好时再扩建,追加投资 200 万元,服务
期限 7 年,每年估计获利 95 万元。
我们进一步假设,根据市场预测,新产品销路好的概率为 0.7,销路不好的概率为 0.3。现在来看看根据这些情况应如何选择最优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