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代炼丹家葛洪

葛洪是我国晋代著名的炼丹家和医药学家。他生于西晋武帝太康五年(公元 284 年)丹阳郡句容县,死于东晋哀帝兴宁二年(公元 364 年)。他早年家境衰落,自幼勤奋好学,广泛涉猎,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他一生著述很多,有《抱朴子》70 卷,《金匮药方》100 卷,《肘后备急方》和《西京杂记》等。他在长期炼丹活动中,发现了物质变化规律,做了大量原始状态的化学实验工作,积累了不少朴素的化学知识。他不仅是位炼丹家,在医药学方面也有重要成就。他在长期炼丹中观察实验,了解了许多矿物质的性质、用途,扩大了矿物质的应用范围,推动了制药化学的发展。

葛洪之所以能成为我国晋代著名的炼丹家和医药学家,是与他一生刻苦学习分不开的。平时他寡言少语,爱动脑筋,善于思考,爱好幻想,对自然界发生的一些现象都有浓厚的兴趣,都想要了解个究竟,并去揭开它们的奥秘。他少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过着清贫的生活。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 他经常帮助家里做些杂事。一有空便去读书,并喜欢读炼丹以及医术方面的书籍。

一天,葛洪与邻居几位同龄少年上山砍柴,在泉水旁吃完点心,正准备下山时,忽然间下起了瓢泼大雨。小伙伴们急忙在一棵大树下躲雨,而葛洪却仍站在大雨中望着茫茫的天空沉思起来:是谁在一瞬间搅得乌云翻滚?又是谁引来风雨雷霆?一会儿,雨过天晴,东方天空悬挂着一弯五彩缤纷、鲜艳夺目的彩虹。小伙伴们挑着柴草,边下山边对彩虹叽叽喳喳地议论着:“这弯虹一定是蛟龙吐的气!”“不,那是神仙搭的彩桥!”“都不对,那是天上王母娘娘在晒彩带。”葛洪暗暗想:“是龙吐气,为什么在雨后才有?神仙会腾云驾雾,造桥又有何用?王母娘娘晒彩带,又怎能抛下人间?”葛洪真希望能够从书本上找到这些答案。可是,家里一贫如洗,哪里还有钱买书! 他想:“如果不花钱又有用不完的笔墨纸就好了,这样我不就能够同样得到读书识字的机会吗?”葛洪日夜祈盼着。

有一天,葛洪在灶间帮助母亲烧火做饭。他将山上砍来的干柴放进灶膛里燃烧,再把烧成乌黑的本炭捡出来。就在这放进去捡出来的机械动作中,他突然像发现什么似的,边跳着双脚,边高声喊着:“哦,有办法了!这木炭就是我的笔,山上的石板和岩壁就是我所要用的纸,不花钱还用不完呢!”从此以后,他每天用干荷叶包木炭,揣在怀里上山,休息时,便在石板、

岩壁上练字、默写。他每次上山砍柴都按这一办法做,日复一日,靠着这用不完的笔和纸,他的字愈写愈好,默写的诗文也愈来愈多。

过了一段时间,父亲留下来的一橱书全读完、弄懂了,使向邻里借书看。再过一些时间,附近人家的书也全都看完了,他又冒着炎炎烈日到丹阳城里的大户亲戚家去借阅。

葛洪就是这样勤奋好学,小小年纪便写得一手好文章。但是,葛洪并不满足,他觉得前几年写的文章太肤浅了,于是把它们全烧了。人贵有志。从这以后他写文章加倍认真,有时为了改动一个字,废寝忘食、反复推敲,直到满意才停笔。凭着他这般发奋攻读的精神,一生中撰写了许多好文章。其中有介绍冶炼和制药的,《抱朴子内篇》、《抱朴子外篇》,记载着众多急症简易药方的《肘后备急方》;介绍各种疾病的治疗方法的《金匮药方》等。

青年时期的葛洪,因生活所迫,长期奔波在河南和湖北等地,后来到广

州被朋友挽留住。不久便去了罗浮山修道炼丹。在长期艰苦、复杂的炼丹实践中,经过反复实验,研究出了石胆(硫酸铜)、硝石(硝酸钾)、三仙丹

(氧化汞)等多种化合物和矿物。在医学方面,由于他多年的刻苦学习,大胆实践,还发明了用疯狗脑浆治疗疯狗病(恐水病)的方法。这种方法含有免疫学的思想,与 1500 年后巴斯德所提出的免疫学原理基本相似。葛洪就是这样刻苦钻研,奋发向上,才把自己锻炼成我国著名的炼丹家和医药学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