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形状与地磁偏角的发现

沈括做司天监长官的时间最长。司天监这个衙门相当于今天的天文台, 主要负责观测天象和推算历书。沈括在司天监任职期间非常重视实测,亲自参加实际的天文测量,推荐精通历法的新人卫朴参加修订新历法;他很重视观测仪器的改进,亲自动手研制,并写了《浑仪议》、《浮漏议》、《景表议》等文章。由于悉心观察和认真研究,他对许多天文现象和天文学问题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有一次,一位官长问沈括:“日和月的形状,到底应当说像一颗弹丸, 还是说像一柄团扇?”沈括肯定地回答说日月形状像一颗弹丸(用现代科学语言来说,就是日月的形状为球体)。他还举出月亮的盈亏变化来作验证: “月本无光,犹银丸,日耀之乃光耳。光之初生,日在其旁,故光侧面所见才如钩,日渐远则斜照而光稍满。如一弹丸,以粉涂其半,侧视之则粉处如钩;对视之,则正圆。此有以知其如丸也。”沈括对日月为球形的说法虽非首创,但较前人的解释更加直观,更加确切。

沈括在回答为什么不是每逢朔望都发生日月食的问题时,用非常简练的语言,通俗地解释了白道与黄道的不重合,而是存在一个很小的交角的道理。他说:“黄道与白道,如二环相叠而小差。凡日月同在一度相遇,则日为之食,正(在)一度相对,则月为之亏。虽同一度,而月道与黄道不相近,不相同;同度而又近黄道、日月之交,日月相值,乃相陵掩。”沈括在这里虽未说出两道相交的数值,但他所说的道理与现代科学的解释是一致的。他还发展了前人的学说,指出了交点退行的规律,即黄道与白道的交点沿着黄道西移,每月交点后退(逆月运行)1°多。虽然古时 1°与今 1°不完全相同, 但在 900 多年前能计算得如此精确,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北宋时期,我国已经有了制造指南针的材料和技术。在使用指南针的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了地磁子午线和地理子午线之间的微小差别,沈括将这一发现也记录在他的名著《梦溪笔谈》之中。他写道:“万家用磁石磨针锋, 就能够指南,不过常常稍微偏东,不是完全向南。”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地磁偏角记录。它虽未说明地磁偏角的大小,但其发现至少比 1492 年哥伦布第一

次横渡大西洋时发现磁偏角早 400 年。

此外,沈括一生从事新历法的研究,晚年时提出了一个彻底改革历法的大胆设想,主张完全废弃阴历,采用阳历,以便从根本上解决历日和节气脱节的现象。他认为,四时季节的产生,主要是节气变化的结果,同日月的盈亏毫无关系,因而不应以朔定月,以月计年。则应改用十二节气为一年的制度。

沈括还利用出使各地督查新政执行情况和出使契丹等机会,在各地进行地质、地貌、水利等多方面考察与测量活动,对我国地质、地貌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