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天文学家哈雷

哈雷生在英国伦敦的一个商人家庭。他从小就热爱天文学,上中学时曾测出了伦敦磁针的变化为 2°20’W;在牛津大学学习期间,他设计了测定行星轨道单元的新方法。他从牛津大学毕业以后放弃了继续深造的机会,去南大西洋荒僻的圣赫勒拿岛建立了南半球第一座天文台。后来,着手编制南天星表。他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出版了第一个南天星表,列出了 341 颗恒星的方位。以后哈雷又为解决海上经度的确定问题,对月球进行了一系列的观测。他为了观测地磁的变化,考察英吉利海峡的潮汐和对海岸进行了连年的探险工作。在他 22 岁的时候,就获得了很高的声誉。

从 1680 年起,哈雷开始研究彗星。彗星,又叫孛星,俗称“扫帚星”。在天体当中形状最特殊,头部尖尖,尾部散开,像一把大扫帚,沿着扁长轨道绕太阳运行。在科学不发达的年代里,这种出没无常,形态怪异的星体, 常引起人们极大的恐惧。人们常常把彗星和天灾人祸联系起来,认为它是灾祸的前兆。哈雷却不这样认为。他猜测,彗星的运动也是有规律的,人们如果掌握了这一规律,就可以预测彗星出现的时间。经过观察和查阅资料,哈雷发现 1531 年曾出现过一颗大彗星,1607 年又出现了一颗大彗星,这两次出现的彗星与 1682 年出现的彗星的运行轨道十分相似。因此,他大胆地推测

这三次出现的大彗星实际是同一颗彗星,它以约 76 年为周期绕日运行。哈雷

还预言,这颗彗星在 76 年之后即 1758 年底或 1759 年初还会再次出现。

1758 年 12 月,欧洲各地的天文台都忙碌起来了。人们议论纷纷,话题集中在哈雷的预言是否准确上。人们焦急地等待着,看彗星是否按时出现。奇迹终于发生了,这颗大彗星果然出现在哈雷推算的时间和位置上。可惜哈雷本人已于 16 年前去世了,未能亲眼看见自己的科学预言成为现实。彗星如期出现的消息轰动了全世界,大家公认对这颗大彗星的计算和预言成功,是天文学史上一个惊人的成就。为了纪念哈雷的伟大功绩,人们将这颗大彗星定名为“哈雷彗星”。

同大多数彗星一样,哈雷彗星主要由冰和其他冰物质、岩石物质组成。它的质量很小,仅是地球质量的 6 亿分之一,因此对地球的引力很弱,不会改变地球的轨道。哈雷彗星的彗尾极其稀薄,密度只有地球表面空气密度的10 亿亿分之一,当它扫过地球时,人们当然平安无恙了。

到 1982 年底为止,人类记录到的彗星共有 1700 多颗,其中 710 颗的运行轨道已被推算出来。尽管哈雷彗星的周期是哈雷计算出的,但是在史书中最早记录彗星的国家应数中国。据初统计,从殷商时期到清末,我国有不下360 次的彗星记录。不仅记载了彗星的形状、颜色、出现时间、位置和运行路线,而且记载了罕见的彗星分裂现象,为研究彗星的周期、轨道和太阳系的演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春秋》一书记载着鲁文公十四年(公元前 613 年)“秋七月,有星孛(即彗星)入于北斗”。这是世界公认的有关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比欧洲对哈雷彗星的记录早了几百年。从春秋战国时期直到清末,哈雷彗星共出现 31 次,我国都有记载,是世界上对哈雷彗星记录最完整的国家。关于彗星本身没有光,只是在它接近太阳的时候,靠着反射太阳光才发出光来的认识,早在 1300 多年前的《晋书》中就有记载。这种认识直

到 16 世纪才在欧洲形成。此外,在我国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一幅帛

画上,就绘有 29 颗形状各异的彗星图像,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彗星图。

人们讲起哈雷彗星,就会想起哈雷这位英国天文学家,他曾为牛津大学教授、皇家天文学家,并担任格林威治天文台台长。他的名字与“哈雷彗星” 一志永远载入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