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武器研制奠基人王淦昌

50 年代末,正当中国人民朝气蓬勃地建设自己的新国家时,历史出现了曲折。1959 年 6 月,前苏联领导人单方面撕毁合同,撤走专家,拒绝向我国提供原子弹模型及图纸资料,企图使我国刚刚起步的核工业和核科学技术发展夭折在摇篮里。他们扬言,中国靠自己的力量 20 年也掌握不了核技术。面对超级大国的核讹诈,中华民族自古就懂得依赖他人是要吃亏的道理。中国政府决定调整自己的国防战略,抽调一批著名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自力更生,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核科学技术。

1961 年 9 月 3 日,一份盖着第二机械工业部公章的通知郑重地送到著名实验物理学家王淦昌手里。四个半月前,王淦昌刚刚辞去了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副所长职务并退出该研究所,从莫斯科返回祖国。

王淦昌的专长是实验核物理,并长期从事基本粒子的研究。而搞核工业技术,就意味着改行和放弃自己熟悉的专业。王淦昌深知这是国家和人民的重任,他没有必要作任何解释。接到通知的第二天,他就到核武器研究设计院报到,并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去。

参加原子弹的研制工作,是当时国家的最高机密。从此“王京”这个名字代替了“王淦昌”。就这样,他和成千上万名科技人员一起在核研制试验基地上隐名埋姓,默默无闻地苦苦经营了 17 年。

王淦昌说“科学工作者,要有牺牲精神,要全身心地投入。”“科学工作者,要精诚报国。我们必须有一个强大的国防力量。”王淦昌是这样说的, 也是这样做的。他在办公室里,白天热火朝天地攻坚;晚上灯光辉煌,继续夜战。

作为高级科学技术领导人,王淦昌亲自去实验室做实验,亲自动手清洗橡皮管,亲自管理仪器和设备,并亲自教大家如何做实验,如何安装底片, 如何保护底片,如何分析底片等等。只有在他实在太累的时候,才歪倒在沙发上稍事休息一会儿。

为了尽快提高研究人员的理论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王淦昌要求青年们晚睡早起,刻苦钻研,并亲自为他们查找和购买必读的资料。

为了解开原子弹之谜,完成必要的炸药爆轰实验,王淦昌身穿蓝布祆, 脚踏粗布鞋,同年轻人一起奔波于长城内外,跋涉在荒山野岭之中。试验场的“17 号工地”,是出了名的风口地带,气候条件十分恶劣。冬季,寒风刺骨,一夜风沙丘就“走”到了小公路上,狂风掀起军用帐篷,被子上积满了厚厚的沙土,人也成了土人;夏季,赤日炎炎,有时转眼间会下起冰雹,连夜的暴雨冲翻铁锅,冲倒帐篷,卷走铝桶⋯⋯在这样的条件下工作,常常吃不上菜,吃不饱饭,许多人患了浮肿病,但作为最年长的科学家,王淦昌毫不特殊,与大家同甘共苦。

1963 年 3 月,实验工作移师青海。临行前,王淦昌谎称去西安工作,与妻子、儿女告别。他来到位于青海湖东面的海晏县,这里自然条件十分恶劣, 平均海拔 3200 米以上,年平均气温在零下 4 摄氏度。风沙大,又高寒缺氧、

霜冻期长,有时 6 月份还飞扬着雪花。王淦昌和科技人员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忍受着头晕、目眩、心悸和不思饮食等高原反应,克服着水土不服等重重困难,在食品、蔬菜等生活必需品奇缺的情况下,吃着青稞面和蒸不熟的馒头,艰苦创业。由于过度劳累,他的血压升高了,并伴有感冒、发烧和不

断地咳嗽。可是,他照样拼命地工作。衣服脏了,就自己在冷水中清洗,棉衣破了,露出了棉花,他想不到补,照样穿在身上。在这里,这位五十多岁的科学家带领着科技人员,突破了一个又一个科学技术上的难关,闯过一道又一道实验上的险滩。

1964 年 9 月,王淦昌和他的同事们来到了茫茫的戈壁滩。在聂荣臻元帅的领导下,在张蕴钰司令员和物理学家程开甲的具体组织下,戈壁深处,矗立起 120 米高的铁塔,这将是放置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铁塔。10 月 16 日早

晨,原子弹安全地登上了塔顶。下午 15 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准时起爆。戈壁滩上空冉冉升起一朵巨大的蘑菇云。乘着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势头, 研制氢弹的任务很快又压在了王淦昌的肩上。1967 年 6 月 17 日,中国第一

颗氢弹爆炸成功。从原子弹爆炸到氢弹爆炸,美国用了 7 年零 4 个月,苏联

用了 4 年,英国用了 4 年零 7 个月,法国用了 8 年零 8 个月,而中国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这在世界上是破纪录的。从此,中国的核技术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

在这之后,王淦昌又在技术上全面成功地领导了我国前三次地下核试验。时间之短,成功率之高,都令世人惊叹。而王淦昌为之无私奉献出的心血,人们更是不会忘记的。

王淦昌于 1907 年出生在江苏省常熟县(现改为市)一个中医家庭。他在童年时就过早地失去了双亲,受尽了外人的冷落和欺负。他只得靠外婆和大哥的资助,在姨妈的帮助下,挣扎着从童年、少年最后走上社会。半个多世纪以来,王淦昌时时刻刻眷恋着故乡,眷恋着养育他成长的亲人们。这种深深的眷恋之情,伴随着中华民族从饱受屈辱到屹立在世界东方的历史进程, 王淦昌感到社会主义祖国就是他心中的母亲。

王淦昌是第四、第五、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务委员,1978 年任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兼原子能研究所所长。他还出任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核学会第一任理事长。1985 年他在联邦德国驻华使馆接受了西柏林自由大学授予他的荣誉证书,纪念他在柏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50 周年。

这些年来,不管王淦昌兼任多少职务,社会工作有多么繁忙,他都始终不渝地站在核科学技术前沿高地上指导着我国的核技术事业。如今他已是花甲之年,却仍在紧紧地跟踪着世界高科技的发展。为了祖国和人类的未来, 他孜孜不倦地追求着。他有两个目标“一是大力促进我国核能的和平利用, 发展核电事业,解决我国的能源问题;二是参加并促进核聚变的研究,以解决全人类长期能源的需要。

1997 年 5 月 28 日,一位学通社的小记者怀抱着一束鲜花走进王淦昌老人的家门,他代表全市中学生向这位为中华民族振兴而做出杰出贡献的老科学家祝福 90 寿辰。当小记者惊讶地看着王淦昌居室里满架的图书时,老人笑着说:“年纪大了,但不影响看书学习,虽然我现在不搞研究了,但学习是不能停止的,我现在平均每天要读一本书。”王淦昌老人还说:“祖国的未来就靠你们了。青年人搞科学研究,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见,走自己的路,不能跟着别人的想法走,一切终归要靠自己⋯⋯不仅要学会吃苦,还要学会合作,不能把自己孤立起来。”最后王淦昌老人说出了自己的座右铭“拼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