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多彩——清代时期

清代署有官方年款的掐丝珐琅有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同治、光绪。

康熙朝掐丝珐琅基本有三种风格:其一是具有晚明风格的大器;其二是珐琅釉失透,釉色灰暗无光泽,器物表面欠光滑;其三是掐丝细腻活泼,釉色纯正鲜亮。

康熙朝掐丝珐琅有五供、炉、瓶、盘、盒、暖砚、笔架、香薰等,款识有“大清康熙年制”、“康熙年制”楷书、篆书阴刻款、铸款和镂空款,还有很多无款的康熙风格作品流传于世。

在整个清代晚期掐丝珐琅制品,一度呈现出较为繁荣的景象。

承前启后的康熙时珐琅器

清朝建立后,经过顺治年间的恢复期,至康熙时代,政权得到巩固,经济有了发展,一度停滞不前的工艺美术开始了全面复兴。金属胎掐丝珐琅制品主要由清宫“匠作”承造。开始时釉料色彩很少,颜色也不稳定。

其后烧制出一些新色釉,显色也比较纯正。掐丝技术有了改进,掐丝线条纤细而流畅。其烧制的掐丝珐琅制品主要有三种不同类型。

铜胎成型规矩,以小型器物居多。通常仍采用浅蓝色釉为地,饰红、绿、深蓝、黄、白、紫色釉组成花卉图案。但浅蓝釉地子颇显干涩灰暗,缺乏光泽。其他釉色亦不纯正。釉的表面凸凹不平。

显然,釉料的配制方法和烧造技巧都不够成熟。图案多以缠枝花卉为主,掐丝纤细均匀,刚劲流畅。这类釉色干涩缺乏光泽和掐丝纤细刚劲的特点,是康熙时代掐丝珐琅工艺的鲜明特征,有别于其他各个历史时期。

如康熙时铜胎掐丝珐琅缠枝花卉纹炉,圆形,阔腹,口外敝,冲耳,乳足。器外施浅蓝釉地,饰彩釉缠枝花卉纹。釉色不纯净,缺乏光泽,特别是浅蓝色釉更显灰暗干涩。掐丝很细。以单线勾勒花卉枝干,串联起多朵盛开的鲜花。

底部中心饰双方圈,内镌阳文楷书“大清康熙年制”款。这类制品是康熙时代珐琅烧造技术尚不完全成熟时的代表性作品。

康熙时的铜胎制造很规矩,珐琅釉的色泽纯正光洁,彻底改变了灰暗干涩的质感。填料也较饱满,釉层表面平滑,砂眼较少,图案多采取双线勾勒的技法,掐丝纤细流畅。显然,珐琅制造工艺已经恢复到成熟时期。

如康熙时掐丝珐琅丹凤纹长方小盘,通体施浅蓝釉地,饰红、蓝、绿、白、黄釉组成的缠枝莲纹,花卉间一只变形的凤凰展翅飞翔。盘底部无釉,镌刻阴文楷书“大清康熙年制”。这类作品展现出康熙时期掐丝珐琅工艺的成就。

同时,造型、图案及釉色特点均仿造“景泰御前珐琅”的特征,有的器物底部镌刻“景泰年制”款,釉色纯正,亦可乱真。但掐丝纤细,釉料饱满,砂眼很少。图案装饰手法有所变化。这些特征明显有别于明代珐琅制品的风格。

如康熙时铜胎掐丝珐琅狮戏纹高足盌,通体施浅蓝釉地,内饰彩釉龙凤串花图,外壁饰彩釉三狮戏球图。高足上以单线勾勒缠枝莲纹,足内镌刻阳文楷书“景泰年制”。然而该器掐丝纤细,填釉饱满,很少砂眼。

足上的缠枝虽以单线勾勒,但枝叶细小繁密,不同于明代风格。特别是龙的图案,高额宽颊,长眉下垂的形象,显现出康熙时代的风格特点,是康熙时仿明代珐琅制品的代表作。

康熙年间的掐丝珐琅器,风格多样,其中以细丝粗釉和匀丝浓釉两种风格的珐琅制品最为重要,基本上反映了康熙朝,在有清一代掐丝珐琅器生产上承前启后的作用。

清代初期,清政府成立了最大的皇家工厂“造办处”,下设几十个作坊,1684年所设珐琅作是其中规模较大的作坊之一。以明景泰时内廷珐琅为榜样,生产了大量景泰款掐丝珐琅和康熙时本色的掐丝珐琅。

在艺术和色调上逐步放弃了明万历掐丝珐琅的暖色格调和掐丝不匀,恢复了景泰掐丝珐琅的风格并有长足的发展。

此外,扬州、广州、九江、北京等地也制作具有地方风格的掐丝珐琅。

细丝粗釉是以单线勾勒图案轮廓的掐丝方法和以缠枝莲纹为主题,大花大叶,花朵硕大的图案装饰特点,均追仿明代早期的风格。

纹样线条纤细流畅,掐丝刚劲有力。器物的地色多为不透明的浅蓝色,质地干涩,灰暗无光,反映出珐琅质量尚待提高。

这一类型的掐丝珐琅器,多是康熙年间内廷珐琅作建立之初,以遗存于宫内,明御用监制造的掐丝珐琅器为基本原型和样板烧制的。

如清掐丝珐琅缠枝莲纹球形香熏,即是仿明朝早期的珐琅作品制造,又称“悬心炉”,制作时间为清朝康熙年间的早期。

此炉珐琅釉色淡雅,掐丝纤细,纹饰流畅,显然有别于明代珐琅的风格,为清宫造办处珐琅作制品,是康熙前期掐丝珐琅器的代表作品。

康熙景泰蓝缠枝莲纹球形香熏球体的直径为16.2厘米。香熏由两个半圆体以子母口相衔接成一球形。内设套合的大、中、小3个活轴相连的同心圆机环,使悬于三环中心的盛器总能保持平衡状态,小圈内置一铜炉,球体无论怎样转动,铜炉口始终向上,以使香料不致泄露。

香熏通体为浅蓝色珐琅地,上饰掐丝缠枝莲纹,掐丝线条纤细均匀,刚劲流畅,花朵硕大饱满。珐琅质地干涩无光,系康熙前期珐琅工艺的特征。此香薰虽系仿造明代器型,但构思奇巧,设计巧妙。

再如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胆瓶,也是清康熙年间的清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制造的珐琅器,很有欣赏价值,胆瓶高12.3厘米,口径1.2厘米,腹径6.7厘米,足径5厘米。瓶直口,细颈,垂腹,高圈足,口、足沿鎏金。

瓶颈以蓝色珐琅釉为地,饰掐丝珐琅缠枝莲纹。圈足上以一周莲瓣纹作装饰。足底錾刻有“康熙年制”4字款。

此珐琅瓶造型、图案、釉色均仿“景泰御前珐琅”,是康熙年间仿明代景泰蓝的作品,有很多的明代珐琅制品的特点,但掐丝纤细,图案显繁缛,地色也略灰暗,釉色很饱满,沙眼也很少,有别于明代珐琅制品,然仍属不可多得的康熙款掐丝珐琅瓶。

此瓶以单线技法勾勒花叶枝蔓,莲花朵肥叶硕,掐丝线条纤细流畅,这种掐丝纤细的技法是康熙掐线珐琅的特征之一。

棒槌瓶本来是康熙时期青花瓷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创新器形,而景泰蓝花瓶就是从造型上借鉴的前朝青花瓷器中的器形与整体色调感觉。

康熙青花瓷器又被赞誉为“青花五彩”,就是仅仅利用前朝瓷器的一种颜色,通过其中的浓淡变化来渲染出景物的阴阳向背,远近疏密,虽然颜色单一但不单调,而且还非常的有立体感。而康熙掐丝珐琅蓝地卷草棒槌瓶就将康熙青花的这一特点完整的表现出来了。

这件掐丝珐琅蓝地卷草棒槌瓶,所用的色调非常的少,这点很不同于平常的景泰蓝作品,因为一般的景泰蓝作品都是以色彩艳丽为主的。

而这件景泰蓝花瓶则是反其道而行之,将珐琅的另一个特点发挥到了极致,那就是珐琅色彩给人的立体感,而这一点也是景泰蓝吸引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康熙时的匀丝浓釉,是按习惯以蓝色珐琅为地,用红、黄、绿、白、蓝、紫、赭等颜色的珐琅作装饰,质地细腻,色彩纯正,表面打磨平整光滑。

纹样线条均匀规整,主要以双线勾勒技法来完成,技法娴熟,修正了明代晚期掐丝潦草不均匀的缺点,但早期那种苍劲的风格逐渐消失。此后清代掐丝珐琅器基本上是沿着这一风格和路子发展的。

如康熙景泰蓝镇宅方鼎,高42.8厘米,长42.3厘米,宽24.5厘米。此景泰蓝鼎花纹为仿明代龙凤连理图,其主色为地绿色。

鼎体四面有用翡翠精雕而成的四方神嵌在中央。鼎肩有16粒翡翠和红玛瑙精制圆点嵌制而成。予人总体感观体现了景泰蓝古雅华贵与金碧辉煌。

因为此景泰蓝镇宅方鼎的主要原料都是名贵材料,精雕四神活灵活现,玲珑剔透珠光宝气。寓意象保平安、螭虎助力、四神在此力保万年。是一件空前难得的镇店、镇宅之宝。

粗丝淡珐琅和匀丝浓珐琅器,均以浅蓝珐琅为地,色调偏冷,器形有盒、碟、炉、香薰尊以及桌、椅、屏等家具陈设,配色绚丽如锦,形成了清代掐丝珐琅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潮。

至康熙后期,掐丝珐琅作品胎壁较早期变得轻薄,但器型规整,种类有了一定的增加,出现了一些如花篮、鼻烟壶、暖砚盒等新的品种,但仍以小件器物为主。

如铜胎掐丝珐琅鼻烟壶,壶身扁平,垂腹,通体施黑色珐琅彩,中有掐丝回纹。颈部一周装饰花瓣纹。主体两面开光处,绘相同的夏日小景:一只鸣蝉爬上柳枝,柳枝随风轻摆,颇有趣味。烟壶色彩沉稳,掐丝工艺精良,釉色纯正,色彩变化多样,堪是美观。

另外一件铜胎掐丝珐琅鼻烟壶也为铜胎掐丝珐琅制成,口颈垂直,上饰如意纹及莲花蔓草。肩部一周亦饰如意纹,壶身两面蓝天祥云为底,上各有翔龙一条。半球形盖钮上饰蓝底卷云宝珠。烟壶制作精美,掐丝纤细规整,珐琅釉色纯正,造型小巧可爱。

而掐丝珐琅夔龙纹暖砚盒,是清朝康熙年间由大清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制造的,制成后,一直收藏于清宫中,此珐琅暖砚盒高5厘米,长14.7厘米,宽11.5厘米,盒内可以盛放热水或炭火,使盒子上边的墨汁在冬天不致冻结。砚盒长方形,内置长方形松花江石砚一方。

该暖砚盒造型典雅,纹饰规整,浅蓝色釉地色泽较纯正,砚盒口部饰铜镀金錾花螭纹一周,四立面为浅蓝色珐琅地,每面中间用桃纹作装饰,两旁饰相向的掐丝螭纹一对。盒底中心镌刻篆书“康熙年制”4字款。

这件清康熙掐丝珐琅夔龙纹暖砚盒的制作工艺已比康熙早期有所改进,掐丝线条较为工整,珐琅质地细腻,色彩淡雅,具有康熙后期掐丝珐琅作品的鲜明特征。

康熙时期的珐琅器中铸胎的器物分量很重,龙的样子接近万历风格,正面龙,面目苍老。釉色有的颜色较成熟,但有的蓝色发灰,不够鲜艳,重要的是,其中的紫色、绿色已经非常明显的不透明了,而且也不漂亮。

康熙时较大一些的掐丝珐琅器,代表物为开光花卉双兽耳壶,也是清代宫廷景泰蓝中的典型作品,整个器形也较古朴,类似于一个小坛子,双耳有龙头吐水而做成的两耳,一下就显出了整个景泰蓝作品的雅致,开光处是几朵各种形态的菊花,有的含苞待放,有的开的非常鲜艳,给整个图片添加了一丝灵动。该耳壶做工精致,而且造型独特,画面生动形象,颜色搭配非常的雅致,绝对是景泰蓝精品。

康熙年间,随着造办处珐琅作的建立和海禁令的废弛,清宫造办处和广州的珐琅工匠,吸收并借鉴瓷器、料器和西方的画珐琅制作工艺,试制成功了金属胎珐琅工艺中另一个重要的品种,就是画珐琅器。

远在公元前1800年的古埃及,就已出现用珐琅釉作装饰的器物。不过那时的珐琅釉还是一种相当粗糙的产品,它与后世所说的珐琅之间还有相当距离。

近代画珐琅技法在15世纪中叶起源于法国。到17世纪初,法国工匠铮一世发明了画珐琅的新方法,即在一种较软的玻璃料内,加上不同的金属氧化物作为呈色剂,并用油调和之后,便成为珐琅料。以这种珐琅料装饰器物,能取得如油画般和谐的色泽效果。

1551年,当葡萄牙军队的隆隆炮声赶走了澳门海域的海盗,随着大批传教士和商人涌入我国,西方的宗教、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学,医学、音乐、绘画以及各类工艺美术品也纷纷传入我国,对我国产生极大影响。

面对这股来势汹涌的西学传入之风,康熙帝经过审时度势的研究后,决定对外来文化采取既不排斥,也不盲目推崇的态度,学习其先进的科学技术,并利用传教士的技艺,支持他们从事有益于我国文化发展的学术交流。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诸如铜胎画珐琅器、望远镜、钟表、洋酒、油画、鼻烟壶等物品,就在康熙时进入紫禁城。

一位法国传教士洪若在康熙二十六年写信回法国,要求以“画珐琅器作为赠送官员的礼物”,并坚持不要裸体画,只要求小件珍玩器,珐琅釉是人类文化史上最早出现的装饰釉之一。

当法国传教士将这种画珐琅器进贡康熙帝时,其优美的造型、绚丽的色彩,立即将康熙帝深深吸引。这种画珐浪器华丽无比,它与康熙帝推崇的博大清新、富丽华贵的皇室装饰效果相一致。

它比当时宫中使用的五彩、斗彩瓷器可能更具魅力,所以康熙帝决定在宫中尝试制造这种画珐琅器,并将其移植到他最喜爱的瓷器上。

同时,从国外进口有与景泰蓝相似的金珐琅、铜珐琅等品物。当时国内也盛行在铜、玻璃料和瓷器等不同质地的胎上,用进口的各种珐琅彩料描绘而成的珐琅彩器,其中在瓷胎上绘画的称“瓷胎画珐琅”,也就是驰名中外的珐琅彩瓷器。

珐琅彩瓷器的出现是瓷器发展史上的一个必然产物,珐琅彩瓷器的前身景泰蓝兴起于明代,是在铜胎上以蓝为背景色,掐以铜丝,再填上红、黄、蓝、绿、白等色釉烧制而成的工艺品。

清康熙年间这种“画珐琅”的方法被用在瓷胎上,其吸取了铜胎画珐琅的技法,在瓷质的胎上,用各种珐琅彩料描绘而成的一种新的釉上彩瓷。

康熙珐琅彩瓷的造型,以小型器皿为主,主要为瓶、盒、盘、碗、杯、壶等,其中以碗的数量较多,而瓶的造型则非常少见。

如康熙珐琅彩牡丹纹碗,高7厘米,直径14厘米。碗的口部、底足微外撇。白釉底色含青,匀净,细洁滋润。碗内一色白釉。碗外壁饰牡丹花,图饰以蓝釉作底,绘以粉红色牡丹花,绿色叶子,整个色彩基调明朗清晰,简洁而大气。

此碗整个效果并不像瓷器,而像一个宝石制品。蓝色像蓝宝石,红色像红宝石,釉料肥厚,质感甚好,釉中有细小白色粒状,是为特征。底足露胎,洁白细净,糯米感强。

底书红料方框“康熙御制”,红料肥腻间有细小杂质,艳而不俗,字体为标准秀美的楷书,运笔极其规矩,中锋运笔,笔路分明,外框一粗一细,十分规整,仿佛一个印章。

再如康熙画珐琅缠枝花卉纹菱花式盘,高2.7厘米,口径17厘米,足径8.4厘米,此盘用12种颜色绘制,珐琅釉层肥厚,釉色丰富,造型逼真。

有件紫地莲花纹瓶,是传世品中唯一一件康熙珐琅彩瓷瓶。此瓶长颈、扁圆腹,底平实。外壁通体以紫釉为地,颈部以黄料彩绘三组变形蝉纹,腹部绘变形莲花纹,底部方栏内刻“康熙御制”楷书款。此瓶高仅13.2厘米,但器形饱满稳重,小器大样,具有极高的观赏性。

珐琅彩瓷是清代唯一在皇帝直接授意下创烧的,其艺术风格适应皇室富贵华丽的装饰需求,较之于当时流行的斗彩、五彩瓷更具魅力。它一经问世就秘藏于皇宫内苑,专供皇室赏用。

康熙珐琅彩瓷的胎质,一般采用景德镇烧制的白瓷作胎,制胎时先在器内外蘸满釉,然后晾干,再用工具旋掉胎体外而所施的釉,造成外壁不带光亮的涩胎,最后送入窑内烘烧成反瓷,再进行描绘。

这一点可以从一件康熙珐琅彩黄地缠枝牡丹纹碗上看出,此碗外部黄色珐琅彩下面,即隐约可见胎体上的旋纹。

康熙珐琅彩黄地缠枝牡丹纹碗高7.8厘米,口径15厘米,足径6厘米。碗广口撇沿,口沿至腹部轮廓线缓收,腹部微丰,圈足。碗内光素无纹饰。

碗外以黄彩为地,以红、蓝、绿、粉、藕荷等色绘盛开的缠枝牡丹花纹。碗底蓝料方框内楷书“康熙御制”双行四字印章款。

由于康熙时期珐琅料依赖于进口,造价较昂贵,珐琅器的生产数量十分有限。此碗属康熙珐琅彩瓷中的精品,造型端庄,画工严谨,色彩艳丽,制作技艺已十分成熟。

康熙珐琅彩瓷有时也使用前朝所制白瓷作胎,如康熙珐琅彩盘,就是在明永乐时期的白釉瓷盘上施彩的。另外还有一些是以紫砂作为珐琅彩瓷的胎。

类似的还有康熙景德镇窑画珐琅菊花方壶,通高9.6厘米,口径6.0厘米。菊瓣式子母盖,盖面以柱头式之钮为花心,錾成一朵浅浮雕式花瓣平展的菊花。壶身四面方而边角圆滑,流与把手均呈方形,镀金圈足亦成菊瓣式。

壶内施浅蓝珐琅,器表颈部浅蓝地,每一菊瓣内又各画一朵小菊花,壶腹黄地,四面以菊瓣式铜圈围成开光,其内绘不同颜色的盛开菊花各一朵。开光外绘彩色折枝菊花枝叶,流与把手绘图案式菊花。底白地书蓝色“康熙御制”双圆框双竖行楷书款。

该器形制端庄稳重,比例适度,线条流畅。此造型在画珐琅器发展史上首次出现。换言之,它是康熙时期首创器型,其后出现的与之相同或相近的造型,则是以此为雏形演变发展而来的。

康熙珐琅彩瓷的款识,多用胭脂色或蓝色珐琅料书写,一般为4字楷书“康熙御制”。个别器底为刻款,款识多写在方栏或双圈线内,字体结构严谨。

如康熙黄地开光珐琅彩花卉纹碗,高6厘米,口径10.8厘米,足径4.4厘米。碗撇口,弧腹,腹部略下垂,圈足。碗里光素无纹饰。外壁黄地开光珐琅彩装饰。黄釉地上有4个花瓣形开光,开光内以松石绿釉为地,彩绘牡丹与菊花。

开光外绘折枝莲花纹。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红料彩楷书“康熙御制”双行4字款,外围红料彩双方栏。此碗所绘纹饰工整细腻,画面色彩鲜艳夺目。

康熙早期的画珐琅器,胎壁制造厚重,器体较小,主要为一些炉、瓶、盒、盘之类,比较单调。作品用笔飘逸洒脱,但不甚工整,颜色品种也不够丰富。珐琅施用浓厚,光泽度差,表面欠平整,且砂眼较多。

珐琅釉的主要的成分是矽酸盐类。需与不同材质的胎体结合,因此在制作技术上要兼顾釉与胎两者的理化性质;也就是说,这些釉至少应调配到膨胀系数比胎质的小,同时熔点比胎质的低,才能完整的附着在器表以增添器皿的美观。

如康熙景德镇窑画珐琅荷花水丞,高4.6厘米,腹径4.7厘米。此器为铜胎,敛口墩形水丞。

器内外均施湖蓝略透明之釉,部分隐约露胎,器外表绘红白荷花数枝,荷花边立有一对鹭鸶,其中一只昂首回目张望,另一只则作低头觅食状。画面疏朗清新而富有变化。色彩雅丽悦目。

水丞镀金,器底微内凹,光素无纹无款。根据纹饰的风格及色釉堆砌而凸出画面的现象,应是康熙早期“不尚尊号”时期的作品。

大约在康熙五十五年,即1716年前后,广州和欧洲的画珐琅器制作匠师先后进入内廷,参与指导和制作包括瓷胎在内的各种胎质的画珐琅器。

这一时期的画珐琅器,充分显示出薄、平、光、艳、雅的画珐琅器特点。珐琅质地细腻洁净,涂施均匀,表面打磨平整光滑,基本无砂眼,色泽艳丽明快,颜色丰富,达10余种。

作品除白色地以外,更为盛行以黄色珐琅为地,具有浓重的皇家生活色彩。画面用笔工致,画风写实,有如工笔重彩画,更具图案性效果,内容题材以表现富贵吉祥的写生花卉为主,早期那种飘逸洒脱的用笔方法已销声匿迹。

金属胎珐琅器是一种集金属制作与珐琅釉料加工处理为一体的复合性工艺制品。它既具备金属贵重、坚固的特点,又具备珐琅釉料晶莹、光滑及适用于装饰的特点。

如康熙画珐琅十六瓣花式凤纹盘即为铜胎,盘口折成平台式,白地绘蓝色卷草纹,矮立的盘壁,内绘各色草叶纹,外饰各色螭纹,盘心中央渲染红色图案花,8只祥凤满布黄地的盘面;盘背白地,中央书褐色“康熙御制“双圆框双行楷书款,周围放射出8片卷叶纹,用褐色勾叶形及叶脉,以黄、蓝色釉渲染。

器形美观,釉料色阶变化多而光洁,画面层次分明犹如珐琅彩瓷,应为康熙晚期画珐琅技艺发展成熟阶段的作品。

该盘器形美观,釉料色阶变化丰富,画面层次分明与珐琅彩瓷相同。凤纹盘的中央渲染一朵图案花,8只祥凤展翅向外盘旋;盘背也自中心向外放射出8片卷叶纹,立壁的内、外也分别满饰各色草叶及螭纹。线条流畅,使祥凤充满动感。

凤纹盘既是非常精美的陈设器,自然也兼具实用的功能。

康熙珐琅彩瓷和铜胎珐琅器一样多作色地装饰,少见白地画珐琅者。常见色地有红、黄、蓝、紫、绿、胭脂等色。纹饰以缠枝牡丹、菊花、虞美人、折枝大朵花卉及团花中心加寿和开光花卉等为主,画工严谨细腻,具有图案化的效果。

如康熙黄地珐琅彩牡丹纹碗,高7.2厘米,口径15.2厘米,足径5.7厘米。碗敞口,口沿下轮廓线缓收,腹部微丰,圈足。

碗内光素无纹饰。碗外以黄彩为地,其上以粉、蓝、绿、紫、藕荷等色彩绘8朵盛开的牡丹花。

此碗的绘画技法已经改变了铜胎珐琅器规矩、呆板的风格而趋于生动写实。其洁白细腻的胎质,莹润如玉的釉面,明快艳丽的色调以及精湛绝伦的绘画技巧充分体现出皇家宫廷御用器之精美。

蓝地者如康熙蓝地珐琅彩缠枝牡丹纹碗,高5.2厘米,口径11厘米,足径4.4厘米。碗敞口,深弧壁,圈足。内施白釉,外壁蓝地珐琅彩缠枝牡丹纹装饰。足内施白釉,有胭脂彩双方栏“康熙御制”图章式款。

此碗在宝石蓝地色的衬托下,以紫红、金黄、草绿色绘就的缠枝牡丹显得格外娇美,具有康熙朝珐琅彩瓷器的典型特征。

其他地色器物也很丰富,如康熙紫红地珐琅彩缠枝莲纹瓶,高13.2厘米,口径4.4厘米,足径5.4厘米。瓶撇口,细长颈,扁圆腹,平底无釉,里施白釉。

通体饰珐琅彩,紫红地,蓝、白、黄彩料绘画纹饰,颈部饰变形蝉纹,中间连以变形小蝉,腹部饰折枝莲纹。底部方栏内刻楷书“康熙御制”4字款。此器是珐琅彩瓷器初创时期的一件佳作,其效果颇似铜胎画珐琅,风格朴实凝重。

类似的还有康熙珐琅彩胭脂红地四季花卉纹碗,口径12.3厘米,碗撇口,深弧壁,圈足。内施白釉,无纹饰,外壁在涩胎上以胭脂红彩作地,设三个花形开光,开光之间隔以折枝花纹。

3个开光内均以黄料彩作地,各绘牡丹花一朵。圈足内施白釉。采用开光技法装饰是康熙珐琅彩瓷器的特点之一。

康熙后期的画珐琅,充分显示出画珐琅器薄、平、光、艳、雅的特性,胎骨由试制阶段的厚重逐渐趋于轻薄,釉质温润细腻。器型种类增多,除碗、盘外,常见唾盂、香盒、花瓶、鼻烟壶、手炉等生活用品,同时,还用画珐琅技法仿造宣德炉。

唾盂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痰盂,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四日车驾幸五岳观》:“执御从物,如金交椅、唾盂、水罐、菓垒、掌扇、缨紼之类。”

明代王圻《三才图会·唾壶唾盂图考》:“元,唾壶唾盂皆以银为之,有盖,涂以金。今制,皆以黄金为之。壶,小口巨腹。盂,圆形如缶,盖仅掩口,下有盘,俱为龙纹。”

清康熙画珐琅瓜瓣花卉唾盂,是清代画珐琅中的典型作品,花纹细腻,胎体厚重。铜胎,侈口、削肩,垂腹大圈足瓶。器内施浅蓝釉,外表黄地,颈绘图案花叶,瓶腹绘牡丹花叶三朵。

底白地书蓝色“康熙御制”双方框双行楷书款,唾盂瓶腹绘饰牡丹花叶以浅色凸显花卉的轮廓,至花心颜色渐深,花叶的脉络则以深色线条描绘,细致而美观。

而康熙御制铜胎珐琅花卉图鼻烟壶应是康熙时期较早的作品,为内府所制,数量极少,传世只有13件,此壶是当中唯一带有原装珐琅盖的一件,非常珍罕。

其图饰自然淡雅,一面绘玫瑰牡丹摇曳生姿,色泽绝美;另一面绘天竹,以及寓意吉祥的万寿和蟠桃纹饰。此壶为当时法国画师所绘。

釉色增多,颜色纯正鲜艳,图案清晰,显示出烧造画珐琅的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作品多以黄釉作地,黄釉呈明黄的色调,釉色光泽亮丽洁净的程度,可居三朝之冠,亦有少量白釉或淡蓝釉为地者,上压红、粉红、绿、草绿、宝蓝、浅蓝、赭和紫等彩釉;黑色开始启用,但色涩而无光泽。

装饰纹样以写生花卉及图案式花卉如缠枝花卉、折枝花等为主,也有极少许传统山水风景。花卉主题为玉兰、牡丹、茶花、桃花、荷花、梅花与菊等。花间有的还缀以蝴蝶、蜜蜂、锦鸡、鸟等,增添了画面的活力。

画珐琅开光鸟兽菱花形手炉和画珐琅开光鸟兽椭圆手炉,均出自清朝宫廷造办处,是难得的景泰蓝制品。

菱花形手炉高17厘米,腹宽14.9厘米,腹长17.1厘米,铜胎镀金。通体四瓣菱花形,提梁弯折成菱花形线条,炉内置一铜炭盆。

盖顶平,镂空成连续卐纹图案,盖侧饰折枝花卉纹。肩部饰花叶边饰,腹部设四个菱花形开光,内饰三羊开泰及花鸟图案,开光图案两两相对。开光外浅绿釉地,间饰折枝花卉纹、蝠纹和桃纹,寓福寿之意。

用火取暖,是先民们早就发现的,古人将火种放进陶器具内,称为“火炉”。大家围坐取暖,在古诗文中常有描述。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写诗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手炉是冬天暖手用的小炉,是在火炉的启示下演化而来的。手炉的起源,相传产生于隋代。隋炀帝南巡到江苏江都,时值深秋,天气寒冷。

江都县官许伍为拍皇帝的马屁,叫铜匠做了一只小铜炉,放进火炭,献给炀帝取暖。炀帝十分高兴,捧在手上,便称之为“手炉”。

手炉多为铜制,它是我国古代宫廷和民间普遍使用的一种取暖工具,与脚炉相对而言。因可以捧在手上,笼进袖内,所以又名“手”、“捧炉”、“袖炉”;炉内装有炭火,故也称“火笼”。

手炉由炉身、炉底、炉盖、提梁组成,自唐朝始创,到明朝中后期,手炉工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清末以后,手炉工艺开始衰落。

手炉有八角形、圆形、方形、腰形、花篮形、南瓜形等,大部分是由紫铜、黄铜、白铜制成,也有少量珐琅或是瓷器制品。在手炉制作工艺中,最吸引人的当数花纹纷繁的炉盖。

作为散热区,镂空雕刻的炉盖有五蝶捧寿、梅兰竹菊、喜鹊绕梅等众多纹形,跟炉身的福禄寿喜、花鸟虫鱼、人物山水等花纹相得益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传统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

康熙晚期的绘画技法,图案式的花卉是以浅色凸显花瓣的轮廓,至花心渐深,并以深色的线条细致地绘饰花叶的脉络;相反的也有以深色细线精确地勾勒出花瓣和叶片形状,再以晕染的方式表现出整体的形状与颜色。

写生花卉部分也采用恽寿平、蒋廷锡的没骨花卉的绘画技法,至于传统山水则具王石谷、王原祁的绘画风格。画风极细腻,色彩谐调。

新兴的画珐琅色彩鲜艳明快,豪华富丽,深得康熙皇帝的赏识,凡精美之作,在器物上署“康熙御制”款。从文献记载中可知康熙对画珐琅器的浓厚兴趣,他不仅命西方传教士画家和宫廷内画家为珐琅处画珐琅器,还从法国招来烧画珐琅的匠人为其服务。

但所有绘画都必须符合皇帝的旨意,皇帝不喜欢西洋油画的风格,所以,康熙时的画珐琅都保持着我国传统绘画的特点。

如康熙景德镇窑画珐琅桃蝠纹小瓶,高13.5厘米,口径4.1厘米,足径4.1厘米。此瓶为铜胎。敞口,束颈,鼓腹,圈足,口边、足边均铜镀金一周。

颈部饰乳白色的流云,有两只红色蝙蝠在缭绕的白云中盘旋。腹部涡旋的流水旁有低矮的石头,石旁生长着繁茂的绿色竹叶,石缝中长有一株古老的树干,老树的枝头又分成两杈,每个枝干上结出丰硕的桃实两颗,桃树叶似在微风中飘动,有4只红色蝙蝠在树间飞舞嬉戏,蝙蝠、寿桃组成寓意“富寿”的吉祥图案。

瓶的圈足内白地,中心宝蓝色双方框内有“康熙御制”楷书款。

此瓶所绘图案舒朗清逸,曲劲有力的树干,树杈以黑色釉皴染而成,具有真实、自然的立体效果,天上的流云与地上的小河互相呼应,飞动的蝙蝠与熟透的鲜桃动静结合,组成一幅具有祝福意义的吉祥图案,这件小瓶是康熙时期绘制、烧造最为精美的一件佳作。

康熙皇帝既非常重视与外国交流沟通,又特别常识廉臣,他曾当面褒赞于成龙为“今时清官第一”,并“制诗一章”表赐白银、御马以“嘉其廉能”。

因为“荷”与“和”、“合”谐音,“莲”与“廉”、“连”谐音,中华传统文化中,经常以荷花即莲花作为和平、和谐、合作、合力、团结、廉洁等的象征;以荷花的高洁象征和平事业、和谐世界的高洁。因此,某种意义上说,赏荷也是对中华“和”、“廉”文化的一种弘扬。

如一件景泰蓝清廉荷花瓶,是用紫铜做胎体,外表用珐琅釉料填充后烧制而成的,花瓶的图案采用莲花为主题画面,昭示了清正廉洁、为民做主的为官者世世代代受民众尊重的道理。

[旁注]

康熙 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他8周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我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下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

鎏金 是将金和水银合成金汞齐,涂在铜器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金就附着在器面不脱。关于金汞齐的记载,最初见于东汉炼丹家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而关于鎏金技术的记载,最早见于梁代。

青花 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我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

镇宅 一种民俗活动,主要以法术或符箓、器物驱除邪鬼,以安定家宅,保护家里平安。春秋以来悬镜以辟鬼邪的习俗也在民间盛行起来。汉代起,即有埋石镇宅之风俗。魏晋以后,道教的兴起,渐渐有了悬符镇宅的风俗。我国明清时出现了民族融合,将各民族的风俗中的镇宅文化混合起来,形成了明清镇宅文化。

蝉 在古代先民的心目中,蝉是一种神秘而圣洁的灵物。由于蝉饮露不食的自然天性,被视为高洁清廉的象征。又因蝉是由幼虫孕育蜕化而来,又被认为具有复活再生的含义。所以,以玉制成的蝉,不仅成为历代喜爱的佩饰品,而且也是先民们追求永生的重要随葬品,常在古墓中发现含在墓主人口中,作玉琀用。

紫禁城 我国明、清两代的皇宫。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在夺取帝位后,决定迁都北京,即开始营造紫禁城宫殿,至1420年落成。依照我国古代星象学说,紫微垣即北极星位于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对应,是以皇帝的居所又称紫禁城。

紫砂 是一种介于陶器与瓷器之间的陶瓷制品,泥色有多种,紫砂器不挂釉,而是充分利用泥本色,烧成后色泽温润,古雅可爱,紫砂陶质地古朴纯厚,不媚不俗,与文人气质十分相似,以至文人深爱笃好、以坯当纸,或撰壶铭,或书款识,或刻以花卉,刻以印章,托物寓意,每见巧思。

水丞 又称水中丞,通常多称水盂。它是置于书案上的贮水器,用于贮砚水,多属扁圆形,有嘴的叫“水注”,无嘴的叫“水丞”。制作古朴雅致,为文房一重要器具,号称文房第五宝。水丞有玉制的,也有铜制的、陶瓷制的。

蟠桃 神话中,西王母娘娘做寿,设蟠桃会款待群仙,所以一般习俗用桃来做庆寿的物品。送寿桃是我国传统习俗之一,象征着晚辈对老前辈的孝敬,每当老年人过生日时,做儿女的都要送寿桃给老人,以祝老人健康、长寿,幸福。而旧时人们认为老人吃了寿桃会变年轻进而长寿。

[阅读链接]

画珐琅起源于西欧法国,于16世纪由欧洲商人及传教士经广东传入我国,最早在广东制造,广东称作“烧青”或“广珐琅”、“洋珐琅”。

这种异常精美的工艺一进入我国便受到皇帝的喜爱与重视,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帝皆于北京皇宫造办处及广东两地设立珐琅作坊,并多次从广东选送优秀画珐琅工匠进京效力,大量生产,所作珐琅制品皆供皇室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