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丝珐琅——明代时期
到了明朝代宗朱祁钰时候,他特别喜欢这种工艺品,因此传旨大量制作,工艺水平提高很快。
由于当时正是景泰间,产品又大多以孔雀蓝色为主,所以人们就把这种工艺品叫做景泰蓝。这个称呼后来就一直传下来了。
明朝景泰蓝是珐琅器的一个巅峰时期,明朝景泰蓝的特点:色泽暗而凝重,器物表面布满了砂眼。原因就是因为釉料中的调和剂黏度不够,在景泰蓝的制作过程中经过高热处理时产生了爆釉而形成的。
朴实庄重的明早期珐琅器
虽然明初掐丝珐琅工艺已逐渐被朝廷重视,但是真正引起文人注意与仕宦商贾珍藏,已经是明代晚期的事了。因此,真正早期的器物传世下多,工艺技法也不是十分成熟。
明代珐琅器有掐丝和錾胎两种。据记载,最早珐琅器多为宫廷妇女赏玩,以后受到皇家重视才逐渐登上大雅之堂,因此珐琅器的制作早年,也只是由皇宫御用监负责管理烧造。
明朝初年的北京掐丝珐琅制品有香炉、花瓶、盒、盏之类,仅供妇人闺阁中用,在文人心目中不够高雅,不能充作文房赏玩。
这时,云南掐丝珐琅工匠善制盏杯,在京贩卖;而明内廷的御用监担负着皇家掐丝珐琅器的烧造。此期掐丝珐琅的色彩和装饰尚与元代接近而略有变化。有一种珐琅器变得淡雅,透明度减弱,显示了这50年间出现的变化。
如这件明初期的掐丝珐琅花卉纹玉壶春瓶,花瓶高27.1厘米,上口径7.4厘米,底足径9厘米。该玉壶春瓶器形端庄优美,釉色明艳,表面打磨细腻光亮,小朵花饰星罗棋布,繁而不乱,堪称明初御用监所造掐丝珐琅的精品。瓶肩部的兽耳和口、足均为后配,款识亦为后刻。
还有一件元末明初掐丝珐琅缠枝莲纹冲耳炉,高9.5厘米,口径12厘米,足径10厘米,折边口,扁圆腹,双冲耳。附有紫檀木炉座及盖,盖钮为珊瑚雕玉兰花,系清代所配。
此炉通体,施天蓝珐琅釉为地,口沿饰红、绿、白、黄各色如意云纹;腹部饰红、白、黄及青点石色缠枝莲六朵;炉底部饰红、白两色菊花纹,正中一朵稍大为白色,尤为醒目。
明早期的洪武、永乐没有署款的标准器,但在实物中确有一些珐琅器具有早于宣德而又不同于元代的特点风格,如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贯耳瓶、掐丝珐琅缠枝莲纹簋式炉等。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簋式炉,高9.7厘米,口径15厘米,足径12.3厘米。炉敞口,铜镀金龙首吞彩色云纹双耳,垂腹,圈足。
炉身通体以蓝色珐琅为地,掐丝填红、黄、蓝、白等色珐琅的缠枝莲纹计2层,呈“∽”形上下相间排列,足上以彩色莲瓣纹为衬。
足底镀金光素。此炉胎壁厚重,造型规整,珐琅颜色纯正,色泽蕴亮,有宝石般光泽,器形仿自青铜器“簋”的形制,“簋”原是商周时期的盛食器,后世作为香炉之用。
宣德年间,宫廷掐丝珐琅工艺相当发达,此时的珐琅有浅蓝、宝蓝、大红、墨绿、娇黄、砗磲白等色,浓郁醇厚,呈现出和田玉的温润光泽。
最典型的一件是掐丝珐琅云龙纹盖罐,御用监造,精工细作,体积丰硕,器身上奔戏宝珠的行龙,大有呼风唤雨之势,宛然如生,堪称明代掐丝珐琅的重器。
宣德掐丝珐琅云龙纹盖罐为圆形,通高62厘米。腹下部饰蕉一周,其上作云龙纹,二龙蜿蜒于云朵之间,健壮而又凶猛。盖上亦饰云龙纹。
颈部有镀金“大宝宣德年制”和“御用监造”双款,其足底亦阴刻有相同的款文,这种作法在珐琅器中是绝无仅有的。此罐之大,在明代也是第一。由此可见宣德朝在珐琅器制造上,确有过人之举。
该大罐铜胎质地厚实,包浆古旧,造型敦实古拙,丰肩收腹,配有圆纽卷沿圆盖。色调浓郁且对比强烈,具有明早期掐丝珐琅的典型特点。
以宝蓝色珐琅为底,上面有珐琅彩极少使用的紫黑色,通身满布黄、绿、蓝、白、赭、红各色交映的卷云纹,龙身为大面积的黄彩,呈轮状五爪张弛有力,红焰绿发,须发前冲,体现标准明代龙型。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出戟觚也是明代宣德珐琅器中的精品。它高有28.4厘米,上口径16.4厘米,足径也有9.6厘米,此件花觚端庄大方,釉色鲜明,镀金厚重。只是出戟和底足是后世装配的。
宣德时期的掐丝珐琅器,整体看上去图案纹饰比较活,做花丝用的铜片薄了一些,这使得掐丝较前朝的细,弯曲回折不拘一格。除具有本朝瓷器造型的风格外,釉料的颜色也有特性。
这时的颜色,红、白、蓝色与前朝区别不大,但黄色不如前朝鲜艳而变得发灰暗一些了。器物上的纹饰与边饰,与本朝瓷器的画法一样,具有宣德时期的一般特征。
如明代掐丝珐琅缠枝花卉纹盏托,是明朝宣德年间宫内御用监制造的,这件盏托釉色丰富,色彩纯正,缠枝四季花卉等纹饰掐丝活泼流畅,繁密而有章法。
此件掐丝珐琅缠枝花卉纹盏托高1.3厘米,口径19.2厘米,足径15厘米,盏托呈圆盘式,折边口,盘中心凸起盏槽。底足中心阴刻楷书“大明宣德年制”6字款。
此盏托以浅蓝色珐琅釉为地,盏槽内饰盛开的莲花一朵,周围以绿叶相衬。盏槽外饰珐琅彩莲花、菊花等花卉纹5组。折沿上装饰着红、黄、蓝、白8只蟠螭纹,其间用菊花纹填充,外壁光素。
此盏托继承了元代掐丝珐琅的风格特点,以蓝色珐琅釉作地色,单线勾勒花叶枝蔓,花朵饱满肥硕,图案布局规范,讲究对称。珐琅釉色纯正,表面温润光泽,气泡较少。此花卉纹盏托胎体厚重,色彩纯正,为宣德时期掐丝珐琅的上乘之作。
明代早期珐琅器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番莲及莲瓣等图案式纹饰,为当时最主要的装饰纹样。而且番莲花瓣丰满而瓣尖短,花心形状并不固定但花瓣紧包。叶片具形,形状与大小不规则;用单根掐丝表达枝与卷须,与清朝的双钩方式不同。
如明宣德铜胎掐丝珐琅缠枝莲纹碗,高13.9厘米,口径29.7厘米,足径13厘米。碗直口,收腹,圈足。内壁通施蓝色珐琅釉为地,在朵朵祥云和杂宝纹之中掐饰双龙追火球纹。
外壁一周施白色珐琅釉为地,以S形串联起的6朵红、黄、墨绿色缠枝莲花,布局规矩对称,纹饰绚美富丽。足内饰彩釉菊花纹,中心处有红釉“宣德年造”篆书4字款。
明代宣德款掐丝珐琅器,是我国古代掐丝珐琅器最早有纪年款识的制品。宣德款的掐丝珐琅器胎体厚重,器物成型规整。明早期落款的方式,以自右至左一列横排楷书款最为可靠。
宣德时期,金属胎起线珐琅制品,有年款者分两种类型:
一种在器物的某个部位用珐琅釉烧成款识,款识内的釉色同整体器物的釉色浑然一体。这种款识是造器时,已包括于总体设计之中,属于原款。这类用釉烧成的年款,多置于器物的底部和肩部。
另一种年款则是在铜胎上铸或錾刻出来的,多置于器物底部。宣德时期款的形式有“宣德年制”4字款、“大明宣德年制”6字款和“大明宣德御用监造”8字款。也有“宣德”2字款者,但很少见。字体以楷书居多,兼有隶书和篆书体。
宣德款识的处理方式有:阴线双勾、单线刻画、錾刻阳文和铸款。这些宣德年款的作品,是铜胎珐琅器中有时代标志的最早制品,为识别宣德时代金属胎起线珐琅的风格特点提供了重要依据。
如宣德铜胎掐丝珐琅缠枝莲纹大盌,外壁施以白色釉为地,用双线勾勒缠枝莲的枝干,串联起数朵彩色釉硕大花朵,颇显富丽。盌内壁以浅蓝釉为地,饰彩釉龙戏珠纹。底足内为浅蓝釉地,饰彩釉缠枝菊花纹,中心处施红釉篆书“宣德年造”4字款。
在明代早期的珐琅制品中,采用浅色釉为地和双线勾勒花卉枝干的技法都是少见的,年款字体的处理亦不甚清晰,特别是盌内的龙纹图案不似其他宣德时代器那样典型。
宣德款掐丝珐琅的器形与同时期的瓷器、漆器、铜器相似,有罐、碗、盘、盒、花觚、炉、双陆盘等;纹饰以勾莲花为主,并出现了龙、凤、狮及四季花卉图案。
这件掐丝珐琅缠枝莲纹直颈瓶即是明朝宣德年间的器物,高有22厘米,口径2.9厘米,足径9厘米,全瓶铺的大蓝底色,纹饰仍旧是缠枝莲纹,花色以大黄,大红为主。
此掐丝珐琅缠枝莲纹直颈瓶造型秀丽,纹饰活泼,色彩纯正。瓶底也是镀金的,并且阴刻双线“宣德年制”楷书款。
而有件掐丝珐琅缠枝莲纹龙耳炉的掐丝与釉色也为典型的宣德风格。掐丝珐琅缠枝莲纹龙耳炉,口径14.7厘米,底径12.2厘米,高9.6厘米。
在金、铜胎上以金丝或铜丝掐出图案,填上各种颜色的珐琅之后经焙烧、研磨、镀金等多道工序烧制而成,它有着五彩斑斓、华丽夺目的魅力。此炉呈圆形,两侧附龙首耳。
该炉虽没有款识,但其胎体厚重、器物成型规整、番莲纹饰布局疏朗、掐丝活泼豪放、釉色纯正、釉质细腻等特征,与宣德珐琅器特点一致,为宣德时期掐丝珐琅的典型器物。
明代早期珐琅器纹饰的叶片内常填两、三种色釉,但釉料没有混杂使用,釉层较后期的厚。
其品种、器型多为《格古要论》中所载的“香炉、盒儿、盏子、花瓶之类”,大多器型小、胎体由铸造成型,且较后期的厚重。当时的掐丝珐琅器一般没有锦地,掐丝粗细不匀,掐丝末端多以叠接隐藏的方式处理。
如明掐丝珐琅兽耳瓶高29.5厘米,口径13.2厘米,铜胎,束颈,双兽环耳,鼓腹,圈足。外体饰掐丝珐琅缠枝莲纹,口内有蓝珐琅釉书写一楷书“王”字。釉厚体重,造型端庄稳重。
明初,珐琅常与高度发展中的明代家具相结合,产生出极强的配合艺术。如红漆嵌珐琅面梅花式香几,通高88厘米,面径38.5厘米。
香几通体髹红漆,几面为五瓣梅花式,中心打槽,嵌珐琅面心。高束腰上植以5根短柱,分5段嵌装绦环板,绦环板上开长方形委角透光,束腰下有托腮。壶门式牙子,5条腿为三弯腿式,腿子中下部起云纹翅,足端做成如意头并雕饰向上翻卷的卷草纹。
足下踩圆珠,落在台座上,台座面下亦有束腰,开长方形透光,其样式与香几上部呼应,体现了明式家具的风格特点。
再如明宣德掐丝珐琅狮纹双陆棋盘,御用监制造,此器造型规整,纹饰新颖,尤其是盘内锦地上的七狮对舞戏球纹样生动活泼,此种罕见于明早期的珐琅纹样,显示出珐琅工艺的新发展。
此棋盘胎体厚重,造型规矩,装饰精美,为明代御用监所造之重器。这种盘传世仅此一件。
此掐丝珐琅狮纹双陆棋盘为长方形,通高15.7厘米,长53.3厘米,宽33厘米。四壁直立,束腰,下承六足带托底座。盘内底沿四边有镀金长方框,两长边上各有12个小圆点,内嵌螺钿,是为棋位。
框内卍字锦地上饰七狮戏球纹。盘内壁饰缠枝花,外壁共10开光,开光内宝蓝地上饰各种花果。盘座饰缠枝花。
据说开光这个词最初是从古代建筑窗户的某种形状演变而来。开光的目的是为了使器物上装饰变化多样,或为了专门的突出图画中的某一形象,往往在器物的某一位置留出如:扇形、菱形、心形等某一形状的空间然后在该空间里装饰花纹,称为“开光”。
后来,开光是指佛像落成后,择日致礼而供奉之,谓之开光。亦为开眼,或为开眼供养。《佛说一切如来安像三昧仪轨经》道:“复为佛像,开眼之光明,如点眼相似,即诵开眼光真言二道。”
而随着工艺品的不断发展,在工艺手法中的“开光”则是装饰的方法之一。开光这种手法非常常见于珐琅器、雕漆、陶器器皿上的图纹装饰。
上述几例铜胎掐线珐琅制品,展现出宣德时期珐琅工艺的基本特征:
首先,多以浅蓝釉为地色,亦有少量用白色釉为地者,其上由宝石蓝、鸡血红、车磲白、墨绿、草绿、绛紫、娇黄等多彩釉色组成缠枝花卉和云龙戏珠图案,釉色纯正稳重,釉面蕴亮,但有砂眼。
其次,习惯用缠枝莲作为主体装饰图案,缠枝莲的枝干多用单线勾勒,以∽形的弯曲转折串联起不同色彩的盛开的花朵。花头硕大,在肥厚的多层花瓣衬托下,中心处形成类似桃形的花蕊。
这种缠枝图案的组成,似乎已成为定式,变化不大。也有以单线勾勒枝叶连缀多朵小花者,颇显新颖活泼。亦有用双线勾勒花卉的作品,但流行不甚普遍。
同时,掐丝的粗细,略显不匀,勾勒出来的花纹图案轮廓线衔接处不甚紧密,往往露出掐丝衔接的痕迹,铜胎的制造比较厚重,给人以自然朴实的美感。
依据这些基本特征,对没有时代款识,而艺术风格相似的作品,当可确定为宣德时期。
铜胎珐琅缠枝莲双耳炉、掐丝珐琅蕃莲纹出戟觚等作品,胎体厚重,釉色纯正稳重,以单线勾勒花卉枝干,花朵硕大,自身虽然没有制造的年代款识,但其艺术风格及釉色特点,均具宣德时期珐琅制品的特征。
[旁注]
卷云纹 古代器物纹饰之一。起于战国,秦时得到进一步发展,汉、魏时期流行的装饰花纹之一。通过粗细、疏密、黑白和虚实等对比手法,组成各种卷云纹。由卷曲线条组成对称的图案,大都作为瓦当或金银珐琅器物上的边饰。云纹寓意高升和如意。
云龙纹 龙纹的一种,因其构图以龙和云组成纹饰,故名。龙为主纹,云为辅纹,龙或作驾云疾驰状,或在云间舞动。始见于唐宋瓷器上,如晚唐五代越窑秘色瓷瓶上的云龙纹、宋定窑印花盘上在祥云间蟠曲舞动的龙纹等。元、明、清珐琅器、瓷器上云龙纹更为多见。
蟠螭纹 古代纹饰之一。图案表观传说中的一种没有角的龙,称螭,张口、卷尾、蟠屈。有的作二方连续排列,有的构成四方连续纹样。一般都作主纹应用。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在当时的玉器上,亦常见雕琢有蟠螭纹,表现形象有的有所不同。
篆书 大篆、小篆的统称。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匀逼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在汉文字发展史上,它是大篆由隶、楷之间的过渡。
双陆 古代博戏用具。是一种棋盘游戏,棋子的移动以掷骰子的点数决定,首位把所有棋子移离棋盘的玩者可获得胜利。在游戏中,每位玩者尽力把棋子移动及移离棋盘。虽然游戏有很大的运气成分,游戏的策略仍然十分重要。每次掷骰子,玩者都要从多种选择中选出最佳的走法。
如意 又称“握君”、“执友”或“谈柄”,由古代的笏和痒痒挠演变而来,多呈S形,类似于北斗七星的形状。明清两代,如意发展到鼎盛时期,因其珍贵的材质和精巧的工艺而广为流行,以灵芝造型为主的如意更被赋予了吉祥驱邪的涵义,成为承载祈福禳安等美好愿望的贵重礼品。
[阅读链接]
景泰蓝,它不仅是明朝景泰年间这个狭义的名称。而是演化成一种具有我国民族传统的艺术品名称,掐丝珐琅在整个珐琅艺术领域已成为景泰蓝的代称或专称,同样它在起着对掐丝珐琅这一珐琅分支系统的规范作用。
也就是说,凡是按照掐、点、烧、磨。制作出来的掐丝珐琅艺术品都应称为景泰蓝。这里面的时空观念已完全脱开“景泰朝时期”,而是景泰蓝艺术由启蒙期到成熟繁盛期的整个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的每个时期的掐丝珐琅制品都应称为景泰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