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趋繁缛的明中期珐琅器
到了15世纪以后的明朝中叶,掐丝珐琅工艺取得极大发展,不仅造型、品种、釉色都显著增多,而且工艺技巧也明显进步。
传说当时京城第一名匠“巧手李”,自己说他是女娲后人,因其善做奇巧工艺,才被人们誉为“巧手李”。不久,“巧手李”称女娲娘娘身披霞衣、脚踏祥云给其托梦,“巧手李”参透此梦,遂聚集众工匠,用白芨把一件金丝瓶胎牢牢地粘接在一起,又用炼制女娲补天石的技艺在八卦炉里炼制金银铜铁铝与众多宝石,终得到晶莹七彩釉。后将七彩神釉涂在金丝胎上再次烧制,出炉经水浸石磨,终于打造成了宝瓶。
明代中期,到了明朝代宗朱祁钰时候,他特别喜欢这种工艺品,传旨大量制作,工艺水平提高很快。珐琅器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景泰年制”的铜胎掐丝珐琅。
由于景泰年款的铜胎掐丝珐琅器,传世较多,产品又大多以孔雀蓝色为主,所以人们就把这种工艺品叫做景泰蓝。这个称呼后来就一直传下来了。故有“景泰蓝”之美誉。
而这种工艺,其实就是珐琅生产中的“烧蓝”技术。烧蓝是一种透明珐琅器。以银胎为主,俗称“银烧蓝”,少量铜胎。
先在银胎上用錾刻和锤打出浅浮雕纹饰,再罩一层透明或半透明的珐琅釉,烧成后显露出胎体上的粗细纹饰,与蓝色为主的釉上下辉映,精致美丽。银烧蓝器物多为小件胭脂盒、粉盒、头簪等。
孙承泽《天府广记》中记述:景泰御前的珐琅,可与永乐朝果园厂的剔红、宣德朝的铜炉、成化朝的斗彩瓷器相媲美。似乎景泰时期的珐琅制器,已发展到“黄金时代”。
北京是我国景泰蓝的发祥地,也是最为重要的产地。北京景泰蓝以典雅雄浑的造型、繁复的纹样、清丽庄重的色彩著称,给人以圆润坚实、细腻工整、金碧辉煌、繁花似锦的艺术感受,成为驰名世界的传统手工艺品。景泰蓝工艺的艺术特点可用形、纹、色、光4字来概括。
如明景泰铜胎掐丝珐琅三足香炉,高10厘米,直径10厘米。外底署“大明景泰年制”6字三行楷书铸款,炉身圆筒形,下承三兽足。
狮首衔环耳。器腹用铜胎掐丝珐琅装饰缠枝莲,口沿一圈勾连云雷纹。该器形制规整典雅,铜材灿烂,珐琅工艺一丝不苟,色泽鲜亮。
这件景泰年制的香炉,品相佳美,十分罕珍,从缠枝莲纹风格和填彩工艺,以及色泽的发色,可以表明它的年代早至元代晚到明代宣德,而景泰年间制作的珐琅器是利用早期遗存的珐琅器重新改制而成,其改制的功力,几乎看不出什么破绽,切造型更加美观,故被视为珐琅器的黄金时代。
此件珐琅炉往往容易让人理解为香炉,其实这种形制的器物,作为蟋蟀罐使用的可能性更大,何况在明代宫廷,斗蟋蟀成为帝王热衷的一项娱乐,清代蒲松龄在其名篇《促织》中,开篇第一句话即说“宣德中,宫廷尚促织之戏”。
再如掐丝珐琅葡萄纹螭耳鼓式炉,此炉纹饰舒朗,色彩写实,在树枝的处理上运用了晕染的手法,增加了艺术的效果。炉的耳、足系后配,款识亦为后刻。
孙承译《天府广记》中载:后市“在玄武门外,每月逢四则开市,谓之内市。”交易奇珍异宝:
至内造如宣德之铜器、成化之瓷器,永乐果园厂之髹器、景泰御前作坊之珐琅,精巧远迈前古,四方好事者,亦于内市重价购之。
从这段记述可知,景泰御前之珐琅器已成“时玩”。
明中期珐琅器造型一般端庄古雅,纹饰繁缛丰富,有番莲、饕餮、蕉叶、龙凤、云鹤、菊花、山水、楼阁、人物等。借鉴锦、玉、瓷、漆等工艺传统手法,突出了勾边填色的图案程式。
珐琅颜色丰富,而且混合色种类多,有蓝、红、黄、绿、白、天蓝、宝蓝、鸡血红、葡萄紫、紫红、翠蓝等,釉色变化多而艳丽。
一件精美的景泰蓝器皿,首先要有良好的造型,这取决于制胎;还要有优美的装饰花纹,这决定于掐丝;华丽的色彩决定于蓝料的配制;辉煌的光泽完成于打磨和镀金。
所以,它是集美术、工艺、雕刻、镶嵌、玻璃熔炼、冶金等专业技术为一体,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深刻文化内涵,是最具北京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之一。
如一件精美的珐琅器称为掐丝珐琅狮戏球海马纹碗,它是明朝中期宫内御用监制作的,高10厘米,口径22.2厘米,足径9.1厘米,此狮戏球海马纹碗内外壁都是以动物为主题的纹饰,而且对动物的动作形态把握得比较准确,是明中期烧制较为成功的一件掐丝珐琅器。
碗圆形,直口微撇,敛腹,圈足。足内镀金,足外缘阴刻楷书“景泰年制”4字款。碗的内外口沿处均饰锦纹。内壁下部饰绿色海浪,上有黄、白、红、深蓝、浅黄、墨绿色海马各一只。外壁以浅蓝色珐琅釉为地,饰六只不同颜色的狮子,舞红色飘带作戏球状。
明朝中期珐琅器的特点,还表现在番莲的花瓣增多、趋瘦且尖端成钩状,花心下方的花瓣松垂、并于上下出现云头纹或五瓣花形装饰,叶片变小并简化、或成逗点状。
掐丝的末端卷成一小圆圈。明中期以后,掐丝珐琅器的图案装饰日趋丰富多样。缠枝莲花纹虽仍是主要装饰,各种瑞兽纹样也普遍出现,布局风格日渐繁缛。
如明景泰掐丝珐琅番莲纹盒,高6.3厘米,口径12.4厘米,重634.6克。铜胎,器身莲瓣饰纹细部铜胎掐丝珐琅圆盒,造型取材自莲花。平顶,以莲花心含莲蓬图案为装饰。
盒身与盒盖之弧形外壁,模铸仰覆莲瓣形,莲瓣周棱突起,瓣尖微卷外扬。各莲瓣框棱内,各饰一朵折枝莲,各莲之花心图案及细部线条不尽相同。
全器入手沉重,制作精雅,掐丝线条严整,在线镀金痕犹明晰。所施鹅黄、靛蓝、浅蓝、鲜红、莹白诸珐琅色料均厚实鲜亮。器里及底均镀金,盒内底心中央横刻细字楷款:大明景泰年制。
此盒纹饰中的花瓣丰满、同一叶上往往施两三种颜色、胎体厚重、釉层深厚以及掐丝末端以隐藏的方式处理,均具早期掐丝珐琅的特色,而且落款的方式与当时漆器、瓷器的落款的特色也相同,是景泰年间制作之珍品。
还有一件掐丝珐琅花鸟纹方尊,算是明代中期珐琅器中的大件了。此珐琅尊通高63.3厘米,口径长方形,宽17.6厘米,窄的地方有17.3厘米,腹部直径长宽径30.1厘米和29.7厘米,足径22厘米、22.2厘米略像正方形。
此珐琅尊纹饰题材丰富,不过布局略显松散,而且掐丝线条粗细不甚均匀,釉色已经没有了明早期珐琅釉那种温润的光泽。
我国最早的梅瓶是唐朝时期的,当时称为经瓶,用作储酒之器;明代以后被用做陈设器或用来插花,后来人们认为这种小口短颈的瓶子,其口径之小,只适合插细枝梅花,所以被称为梅瓶。
如一件明代景泰年款景泰蓝花卉梅瓶,瓶高27.4厘米,肩宽15.6厘米,厚重铜胎,侈缘小口,短颈,丰肩,敛腹,底外撇。
此珐琅瓶内露铜胎,器外蓝釉地并布云纹锦,瓶腹两面分别装饰红、蓝菊丛和一把莲纹饰,蝴蝶、蜻蜓和白鹤飞翔其间,并点缀五彩的品字云朵,近底处饰湖石。
此件掐丝珐琅花卉梅瓶文物的风格,与掐丝珐琅三多瓶相同,根据锦地、纹饰、紫蓝色釉和掐丝末端的细致处理方式等特征,是16世纪后期制作之景泰蓝器物。
景泰款掐丝珐琅小觚也是御用监所造,通身掐丝缠枝宝相花,浅蓝地,填以大红、浅黄、砗磲白、宝蓝、豆绿、黄绿等7色,色调淡雅、失透,细润可爱。其后的成化、弘治时不见纪年掐丝珐琅器,可能是沿着景泰珐琅继续发展。
珐琅和釉一样是玻化物质,是薄地、均质的矽酸盐和硼酸盐的混合物,一般珐琅可分为有色、无色、透明、半透明和失透等5种。
明中期,珐琅器的釉层较早期的薄,且有些釉料成半透明状,比前后期的釉色都要透而亮丽。透明珐琅器是金属胎珐琅工艺的一种,主要是利用釉料的透明特性,涂施在经过加工工艺处理后的金属胎上,经烧制后可显现出金属胎表面的图案花纹。
如明代铜胎透明珐琅面盆,口径15厘米,高5.3厘米,该器造型规整,沿边一周回纹,填色幽静,花卉舒展,线条优美,典型工艺精湛,分量凝重。而同时,明中期珐琅器的云纹锦尚未规则化,行云纹与如意云头纹掺杂应用。
如明代鎏金铜掐丝珐琅云纹耳杯,口长17.5厘米,通宽16.5厘米,高4.2厘米。杯口椭圆形,有对称的双耳,弧壁,平底。耳面和杯口两端用红、黄漆绘鸟云纹,线条流畅。
这件云纹耳杯双耳成羽状,古称之为“羽觞”,是古时的饮酒器。这件器物做得轻便灵巧,云纹流动,龙飞凤舞其中。
晋时与耳杯相关的最著名的一个故事是“曲水流觞”,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里清晰地记录了当时的盛况: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文中说的是一个古代习俗,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大家都要聚集在水边,举行仪式,祈求吉祥,叫做“修禊”。永和九年,即354年三月初三,王羲之和当时的多位名士就在兰亭这个地方参加修禊。
大家列坐在水边,把羽觞放入水里,沿着弯曲的水道任其漂流,流经谁那儿停住,谁就要作诗一首,做不出来就要罚酒。这就是“曲水流觞”的典故。
明中期制胎水平已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胎型有方有圆,并向实用方面转化。除了瓶、盘、碗、盒、熏、炉、鼎之外,还有花,花盆、面盆、炭盆、灯、蜡台、樽、壶等器物,有龙戏珠、夔龙夔凤等寓意吉祥的题材,有云鹤、火焰等表现道教、佛教内容的题材。
如明景泰年间的珐琅罗汉床,床长1.96米、宽0.97米、高0.96米,整体由紫铜铸造而成,采用掐丝、填各色珐琅料的制作工艺,该罗汉床以红龙为主角,左右配以两条腾飞状的黄龙作簇拥红龙状。
这件珐琅床上配有同样珐琅材质和图案的茶几,这套珐琅罗汉床的总重量达一吨多。床脚和茶几柱上均有“大明景泰年御制”落款。
还有一件掐丝珐琅龙纹床,是明朝景泰年间御制掐丝珐琅龙纹床,是全铜制龙图案床,长2.6米,宽1.17米、高2.24米,重逾2吨。
前沿居中为一条形似盘踞的红龙,左右各有两条黄、绿色龙相拥。床身有8个竖形柱,柱上为盘绕而上的红色龙,通身彩云缭绕,龙头依柱向前方瞭望。床脚为兽脚形状,其上铸有兽头。
表现佛教内容的有明铜胎珐琅上师造像,高30.5厘米,器身有许多小眼此上师像面相方正,大耳垂肩,躯体高挺,着僧袍,双手结说法印坐于一台上。
整尊造像除露肤处鎏金,其他部位均以珐琅花卉装饰。底部露铜胎,刻以金刚杵暗花款,铜胎薄,掐丝细,填金具有早期风格,花纹图案繁复多样,镀金部分的金水较薄,金色美观漂亮。
同时,明中期花鸟虫草图案更加生动多姿,龙凤图案越显刚柔相济,大明莲的纹样也日趋丰满,演变成精美细秀的钩子莲,枝蔓形状活泼有层次,釉色也出现了葡萄紫、翠蓝和紫红新色,并出现了利用历代文人名画掐制的作品。
这个时期的釉色具有内涵的亮度和纯度,放射出宝石的光芒。在以后任何时期也没有达到这种水平。在装饰手法上,非常重视金工的处理。器物的顶、盖、耳、足边线等部位,多有錾活装饰。
如景泰年间的掐丝珐琅八狮纹三环尊,为后改之器,拼接处焊接痕迹明显,上为原器,腹接一碗,加足扣合而成。上下釉色差别明显,底镌景泰款。
此八狮纹尊通体为浅蓝色珐琅地,通体高28.7厘米,上口径有21.4厘米,足距是15.6厘米。
颈部和腹部共饰掐丝八狮戏球纹及杂宝纹,尊圆形,撇口,长颈,丰肩,肩部饰3只铜镀金兽首衔环耳,底置3个铜镀金辟邪形足,底中心镌阳文楷书“景泰年制”4字款。
这件景泰蓝八狮纹尊掐丝线条纤细婉转,但略显凌乱。此尊的颈和腹原为两个掐丝珐琅碗,后人将二者拼接成一器,并加配耳、足等,其款识也为拼器时镌刻。
珐琅器在景泰年间兴盛这种现象的确很奇特,因为景泰皇帝朱祁钰,是在英宗正统皇帝被也先入侵掠走之后登上皇帝宝座的,在位不足7年。
这期间内忧外患连年不断,国力处于极度衰败之中,工艺美术的发展遭受严重破坏,众多美术门类均已陷入困境,毫无成就。
在这种境况下,造价成本高、工艺难度大的金属胎掐丝珐琅工艺,何以能在短暂的6年多的时光里得到巨大发展呢?
原来,“景泰年制”款的珐琅制品中,许多都是依赖早期遗存的旧器,重新加工改作而成的。也有部分“景泰年制”款的珐琅作品,是后世慕名仿制和改款的。
朱祁钰登上皇位之后,为了满足内廷的需求,把先朝遗存的大量金属胎珐琅器进行改制,然后镌刻“景泰年制”款。从而,“景泰御前的珐琅”便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宫廷之中,并传诸后世。
这种改作的方式可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利用各种不同样式的旧器物,截取不同部位,经过拼装焊接重新组装成器,镌刻年款后,再行镀金。这类通体各个部位都用旧器拼装组合的制品,整体釉色一致,设计亦十分巧妙,看不出明显的拼接痕迹。但器身上的图案花纹缺乏完整性,造型比例亦不甚规范,辅助装饰常有异样。
如铜胎掐丝珐琅花卉纹龙耳瓶,阔腹、细颈、洗式口、圈足。器腹中间饰铜镀金弦纹一道,把腹部划分为上下两组,并以不同的图案作为装饰。
腹之下部施浅蓝釉地,饰彩釉茶花纹,近足处饰莲瓣纹一周。器腹上半部亦为浅蓝釉地,饰彩色釉缠枝莲纹。腹和颈部的衔接处,凸起彩色釉莲瓣一周。长颈之上饰绿色釉蕉叶,上压折枝花卉。颈部两侧附弓身回首龙形铜镀金耳。
器底镌阳文楷书“景泰年制”四字双行款。整体造型端庄大方,通体釉色光洁明亮,具有水晶般晶莹透明之感,颇为富丽。
通观全器,总体花纹图案富于变化,具有元明之际流行的风格特点;但器腹中部以一道镀金弦纹作为分界,显得过于生硬。
器腹下半部装饰茶花纹,上半部装饰缠枝莲纹,亦感不甚和谐。腹、颈结合部位凸起的莲瓣上,釉色灰暗,填釉不饱满,明显与整体釉色不同。
对这些现象进行仔细推敲,即可发现器腹的下半部原是一件茶花纹盌,被截去盌口之后,与另一件缠枝莲瓶的上部拼接,再配一节长颈,就形成一件新式样的珐琅瓶了。
器腹上半部与颈的衔接处,由于两件原器的口径稍许不相吻合,故新加了一道凸起的莲瓣,经过这样处理,使衔接处巧妙地重合,且掩盖了拼接痕迹。显然,这件珐琅器是利用多件旧器改装成新器的典型例证,只是新配制了两只龙耳和铜质镀金口足。
二是利用早期遗存的珐琅重器,截取其主要部位,再重新烧配造型所需要的其他局部,组装成新的器物,镌刻“景泰年制”款。
这类经过重新烧配改装的器物,其造型和图案均可参照旧器局部形式,按需要加以配制,使通体的风格特点相吻合,致使整体上看不出有何异样。
但是,由于各个时代所用珐琅釉的配方不尽相同,烧造出来的色泽存在明显差异,这是仿造者所无法回避的难题。故这类重新烧配组装的器物,可以比较容易地从珐琅釉色中看出破绽。
如一件铜胎珐琅缠枝莲兽耳三环尊,阔腹、敛颈、敞口、平底、三兽形足。腹上部等距离凸起三个兽面,口衔铜镀金环。器底铜质无釉,中心处隐起双龙,环抱“大明景泰年制”楷书阳文款。
尊体施浅蓝釉为地,饰彩釉缠枝莲及花卉、葡萄纹。腹部釉料充实饱满,呈色光洁明亮,特别是葡萄紫、青草绿和绛黄色釉,更是光泽闪烁,具有晶莹的半透明感,色彩非常纯正。掐丝起线粗壮,颇为流畅自然。
而器之颈、口和足上部的釉色,与器腹显然不同,浅蓝釉地灰暗无光泽,红、紫色釉干涩不纯正,更无晶莹透亮的质感。釉面凹凸不平,不甚饱满。掐丝规整严谨,粗细较匀。
在同一器物上,釉色特点、掐丝技巧、烧造水平反差如此之大,可以充分断定该器的腹部是旧器改造的,而颈、足和兽衔环,均为后期烧配组装的。
通观器腹的造型和图案装饰风格,极似元代青花瓷罐特征。当然,这种相似绝不是雷同,因为各类工艺制品都有各自不同的工艺要求,在时代总体风格的规范下,必然展现出多样性的变化。
陶瓷制胎和铜胎珐琅器的成型,手法各异,必定会在造型上出现某些区别。瓷器上图案的绘制和珐琅工艺掐丝、填釉的技法更不相同,所显示的风格亦会有所区别。
正如元代瓷器上的缠枝花纹,缠枝间很少有装饰小花苞的现象,而元代的纳失失锦和掐丝珐琅制品上,则较普遍流行。这种风格似乎保留了较多的外来影响。
还有铜胎珐琅缠枝莲三环尊,重新组装和配制技巧也很见功力,采用几道凸起的镀金弦纹作为过渡,把新旧不同部位间隔开来,使釉色上的区别不过分显眼,也掩盖了衔接处的痕迹,并增强了造型的力度,使器物形体显得高大壮观,气魄宏伟。
不言而喻,这种艺术上的成果,原是建立在旧有的珐琅缠枝莲纹大罐基础上的。
重新改装增添了造型的美感,但在釉色烧造和工艺技术方面,却远逊于原来的水平。从记载中可知,明末清初时,“景泰御前珐琅”名声已经很高了。所以,后世常把万历时期的珐琅制品改成“景泰年制”。也有的作品是按照“景泰珐琅”的风格特点进行仿造的。
如铜胎掐丝珐琅缠枝花卉折沿口盘,通体施粉白釉地,以单线掐丝枝条串联起彩釉小花朵。图案比较续密,掐丝略显细腻。盘底施彩釉缠枝莲纹,中心处以彩釉如意云头装饰成长方框栏,框内铜质镀金携“大明景泰年制”款。
该制品的总体风格应是万历时期的特点,特别是款识周边装饰的彩釉如意云头框栏,是万历年造珐琅器惯用的方法。原本“大明万历年造”珐琅釉烧款,被后世改款时剔掉,露出铜胎,刻上“大明景泰年制”假款。
再如掐丝珐琅云龙纹菊瓣式口大盘,盘内饰彩釉二龙戏珠,其间布施如意云纹,口边饰缠枝菊花纹,外底施浅蓝釉地,彩花缠枝莲纹,中心处以如意云头装饰成长方框栏,框内贴铜镀金长方形薄片,上刻双龙环抱“大明景泰年制”款。
该作品的造型和图案风格均为万历时期特点,原珐琅釉烧制的“大明万历年制”款,已被镀金铜片所掩盖,这种做法显然也是清人所为。
诸多后改款或加款的珐琅制品,都采取上述两种手段。
而景泰年间有确切判断年代的,其代表器物如铜胎掐丝珐琅花蝶图香筒,器表外部以浅蓝色釉为地,颜色略显青灰。地上用珊瑚红、草绿、深蓝、白、娇黄等色釉烧成花蝶图。
这类颇具写实风格的装饰手法,较前期富于夸张的图案式装饰特点迥异。珐琅釉的色彩虽然比较纯正,但表面缺乏光泽,更不具有晶莹的透明感。釉料虽较饱满,却多点点细小砂眼。
器之底部饰彩釉缠枝莲纹,中心处嵌铜质方块,其上阳文楷书“景泰年制”4字款。铜质口沿及底部三羊足,均显露本色,不见镀金痕迹,这种现象也是其他时代少见的。
视其图案风格,釉料特点,均与早期不同,又有别于嘉、万时代的特征。故把这种类型的珐琅制品,作为宣德之后、嘉靖之前过渡时期的特征,才符合实际情况。
这个过渡时期的珐琅器,只有“景泰年制”的制品留下了明确的痕迹和记录,其他几个朝代均不见珐琅制品的任何蛛丝马迹。据此,可以确认铜胎掐丝珐琅花蝶图香筒为“景泰御前珐琅”中比较典型的器物。
纵观“景泰年制”款的三种不同类型,展现出“景泰御前珐琅”的烧造成就并不高,只是在改制早期遗存珐琅器中获得了声誉。
这种利用旧器改制成的新作设计十分巧妙,并且是在内廷中的“御用监”控制下进行的,除参加改制的工匠外,很少有人知道内情。故“景泰御前珐琅”之虚名,在后世得以长期流传。
“景泰年制”款的掐丝珐琅器中,除部分后世改款和仿造者外,多数是景泰时期改制的。因此才在明末清初获得了“景泰御前珐琅”的称谓。
从清代雍正、乾隆时期《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中,亦可看到“景泰年制”款珐琅制品被皇帝喻旨重新作款或按旧款式样仿造的记录。
这些情况说明“景泰年制”款的珐琅器,多数是景泰时期造成的。而后期改款、加款和仿制者,数量不多,一般也比较容易区别。
如明代铜胎掐丝珐琅三羊开泰盘,铜胎掐丝珐琅盘,直径16.4厘米,重320克。其胎骨厚实,口沿和底足鎏金浑朴有厚度,珐琅釉色彩丰富,尤其是蓝釉呈宝石光彩,釉面砂眼气泡多且粗大。
盘撇口,腹弧壁,圈足微外撇;口沿及足部皆露铜胎。通身以墨绿珐琅为地;盘心主体以金彩绘饰三羊开泰图,图中掐饰一雄两雌三只羊,其中两只雌羊或啃食青草,或仰颈而鸣,神态悠然,而雄羊正回首观望雌羊,画面背景搭配青草、山石。
明中期掐丝珐琅菊花纹螭耳瓶,高36.3厘米,口径10.5厘米,足径11.5厘米,通体遍饰菊花纹。
所谓螭耳的螭,是传说中一种没有角的龙。古建筑或器物、工艺品上常用出现它的造型。这个炉上就有它的身影。
与此类似的还有掐丝珐琅云鹤纹蟠螭耳炉。
[旁注]
女娲 我国古代神话人物。她和伏羲同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女娲是一位美丽的女神,身材像蛇一样苗条。女娲时代,随着人类的繁衍增多,社会开始动荡了。两个英雄人物,水神共工氏和火神祝融氏,在不周山大战,结果共工氏因为大败而怒撞不周山,引起女娲用五彩石补天等一系列轰轰烈烈的动人故事。
云雷纹 我国古代一种典型的纹饰。基本特征是以连续的“回”字形线条所构成。有的作圆形的连续构图,单称为“云纹”;有的作方形的连续构图,单称为“雷纹”。云雷纹常作为青铜器上纹饰的地纹,用以烘托主题纹饰。也有单独出现在器物颈部或足部的。
饕餮 饕餮是一种想象中的神秘怪兽。为一种图案化的兽面,这种怪兽没有身体,只有一个大头和一个大嘴,十分贪吃,见到什么吃什么,由于吃得太多,最后被撑死。它是贪欲的象征。是东海龙王的第五个儿子。饕餮纹也为我国古代常见纹饰。
瑞兽 原始人群体的亲属、祖先、保护神的一种图腾崇拜,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种文化现象。它们从远古时代一直沿存至今。我国古代有四大瑞兽,分别是东方青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另外还有麒麟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瑞兽。
王羲之 东晋书法家,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被后人誉为“书圣”。其中,王羲之书写的《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
罗汉床 又称弥勒榻,一般体形较大,又有无束腰和有束腰两种类型。有束腰且牙条中部较宽,曲线弧度较大的,俗称“罗汉肚皮”,故又称“罗汉床”。罗汉床一直是备受欢迎的实用家具。
香筒 古代净化空气的一种室内用具,一般是直接将特制的香料或是香花放入香筒内,香气便从筒壁、筒盖的气孔中溢出,是古代富贵人家必不可少的生活实用品。同时,由于香筒的制作考究,工艺精湛,又是一种清雅的室内陈设品。
三羊开泰 为传统吉祥装饰纹样,三羊谐音“三阳”,具体指“君为阳”、“父为阳”、“夫为阳”,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中的伦理思想。“三羊开泰”取材于《易记》:“正月为泰卦,三阳生于下。”取其否极泰来,冬去春来,阴消阳长,万象更新之意,为吉亨之象,多用作岁首称颂之辞。
[阅读链接]
珐琅器的制胎、起线、釉料配制、入窑之后温度的控制等多道工序,均需要专门技术。特别是入窑之后,经高温,釉料由粉末状熔解成黏稠状的液体,并凝结于胎体之上。
釉料经熔解和冷却后即收缩,表面会凹陷于起线高度之下,需再次填敷釉料入窑。如此反复三四次,釉料始能饱满,才可抛光、镀金。由此可知,珐琅制品的造价成本高,工艺难度大,技术性要求强,故不易在民间流行,主要应用于皇室和少数贵族中。